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1098914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 2018-2019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90 分钟 100 分1、选择题:本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1.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A. 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 B. 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C. 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 D. 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

2、的氛围2. 春秋左传中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材料表明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3.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4.中国古代, “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 ,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周以后A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人民主体地位

3、得以确立 D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5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 , 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

4、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A. B. C. D. 7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 ,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2 -8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9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

5、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10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主要在于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11.东汉实行察

6、举制,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12 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这表明A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 B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 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13.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

7、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14. 唐代后期, “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 ”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 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B. 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C. 唐代后期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 D. 唐朝科举制越来越受政府重视15南朝的要藩重镇,大抵委以皇子镇守;中央三省长官人选,出现了士族比例下降、宗室外戚上升的情况,二者权势互为消长。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抑制统治层争权夺势 B. 彰显皇室地位C. 防止大权旁落于异姓 D. 加强皇权专制16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

8、、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平衡了中央权力17. 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 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 , “以亲- 3 -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 ”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B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18宋代从乾德元年(963 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

9、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19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 581 年到 12 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20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他的

10、建议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21.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胜,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明朝时政区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A.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 B.经济重心南移C.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 D.边患危机解除22.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朝的中外朝制度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23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

11、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4入关前,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决定。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 1631 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1636)仿明制度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A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 B有利于君主专制C加速了满族的汉化进程 D有利于社会稳定25 (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

12、”由此可知当时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D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26. 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移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说明- 4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27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

13、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8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了官场的一些场景,他认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文官结成小集团。有学者认为,形成许多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多种“谊”存在,如“姻谊” “乡谊” “年谊”等。其中的“年谊”是指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各种官员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29古代中国统一朝代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以下朝代、区域、管理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秦朝

14、云贵高原、川西和甘南 开辟“五尺道” ,军事镇守、置三郡 元朝 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 由中央官署宣政院管辖 明朝 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 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 清朝 蒙古、新疆和西藏 由理藩院管理,加强交通建设与军事防卫A B C D30.有学者认为在历史学的构建中,对时间的加工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排序、按年代排列,或者构造几个时期。这也是根据不同现象变化的节奏来将之分出等级层次。历史学的时间既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被一连串时期打断的一根线索,甚至不是一张平面图:多根线条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件浮雕。它有厚度,有深度。该学者认为A.历史学家在每次研究时都整个重构时间B.历史学家总是根据自身需要来加工时间

15、C.不同系列的历史现象在演变时并非齐步走D.历史学的时间不只有客观性是主观的存在二、非选择题。 (40 分)31(16 分)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宋史纪事本末卷三材料二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 ,朝延不肯行。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 ”政府奏无法。上收以示嫔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 ,方为诏敕。

16、”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材料三上(南宋孝宗)因言:“朕近览神宗纪见是时灾异甚多,何故?”魏杞(宰相)等奏:“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上曰:“卿之言甚善,若不恐惧修省,自取灭亡之道也。 ”- 5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九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职责和地位。 (6 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 (5 分)(3)据材料三,概括“魏杞等奏”体现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完整提出这一思想的儒学家。 (2

17、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 (3 分)32.(14 分)材料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亦称密折。明朝及清初制度,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 ,私事用“奏本” ,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通常在皇帝审阅之前其内容已为外界知晓,致使上奏人不便畅所欲言,下情不能完全上达,而且往来周转,耽误时间。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奏折起初的用途,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的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官民舆论,皇帝阅后在原折上朱批发回,顺便交代新的任务。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

18、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按照雍正的要求,他们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犯要受到严厉处分。这样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文书,题本、奏本则变成例行公事。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 (6 分)(2)依据材料,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

19、(8 分)33.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10 分)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 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 ,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 ,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 , “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 ,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6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4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