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doc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 2018-2019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卫星班,无答案)90 分钟 100 分1、选择题:本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1.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A. 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 B. 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C. 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 D. 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
2、的氛围2. 春秋左传中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材料表明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3.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4.中国古代, “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 ,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周以后A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人民主体地位
3、得以确立 D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5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 , 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
4、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A. B. C. D. 7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 ,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2 -8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9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
5、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10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主要在于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11.东汉实行察
6、举制,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12 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这表明A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 B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 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13.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
7、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14. 唐代后期, “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 ”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 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B. 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C. 唐代后期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 D. 唐朝科举制越来越受政府重视15南朝的要藩重镇,大抵委以皇子镇守;中央三省长官人选,出现了士族比例下降、宗室外戚上升的情况,二者权势互为消长。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抑制统治层争权夺势 B. 彰显皇室地位C. 防止大权旁落于异姓 D. 加强皇权专制16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
8、、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平衡了中央权力17. 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 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 , “以亲- 3 -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 ”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B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18宋代从乾德元年(963 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
9、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19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 581 年到 12 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20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他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开封市 第十 中学 2018 _2019 历史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卫星 答案 DOC
![提示](http://www.mydoc123.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