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8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doc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8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8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知识精析】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2粮食产量变化与气候变暖的关系(1)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该地粮食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全球气温提高后,该地区降水量增加,促使粮食增产。(2)地区为澳大利亚,该国粮食减产,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后,该国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降水减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5)对工业的影响(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3【
2、高考例析】(2018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 12 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1对如图所示地区 19362015 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 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 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 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 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 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 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 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 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1D 从图示信息看,2015 年与 1936 年相比,冰川
3、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 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 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 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 对。2D 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选 D。4【点睛】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出
4、现“粮荒” ;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素养提升】一、选择题(2018吉林省实验中学高考考前)湖水含盐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流域气候变化,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下图示意青海湖距今 1.2 万年来含盐量变化过程。据此 12 题。1青海湖近 1.2 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 3700 年 B 3900 年 C 6900 年 D 8300 年2据图推测,距今 2000 年以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A 以变暖变干为主 B 以变冷变干为主C 以变暖变湿为主 D 以变冷变湿为主1D 水位最低时湖水
5、的含盐量最高,据图可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8300 年,故选 D。2A 据材料可知,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据图可知,距今 2000 年以来,青海湖含盐量逐渐上升,说明可能是湖泊水位下降,雨水补给逐渐减少,蒸发逐渐加剧,气候有变暖变干趋势。故选A。(2018湖南省株洲市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二)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读图完成 34 题。3推测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埋藏在地下的直接原因是( )A 地壳的抬升运动 B 地壳的下沉运动5C 流水、风的沉积作用 D 冰川的沉积作用4根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A 距
6、今 2000 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B 距今约 4000 年开始出现绿洲C 距今 6000 年以前气候稳定少变 D 距今 8000 年以来湿润期长于干旱期3C 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图中岩层构造不能显示区域发生过明显的地壳运动。但图中岩层层次明显,说明是沉积作用形成,而图中文化层上的岩层是很厚的沙层,可能是周围风沙沉积的结果,冰碛物堆积没有明显分层,排除冰川的沉积作用,据此选 C。4A 读图,沙层主要形成在 2000 年前,粘土层形成在 2000 年后。根据沉积时间与岩层厚度判断,2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A 对。距今 8000 年,地层有文化层,但不能判断绿洲距今 8000 年开始出现,B
7、错。粘土层的变化,说明气候不稳定,C 错。6000 年以来,约 4000 年是沙层沉积,说明湿润期小于干旱期,D错。(2016全国 II 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下题。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5.C 积雪对地表植被具有保温作用,全球气候变暖,降雪期推后,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故选项 C 正确。6.(2017 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下
8、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下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6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6.B 读图分析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加快,海平面仍在上升,A 错误;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B 正确;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C 错误;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先降低后增加,D 错误。故选 B。(2015海南高考)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
9、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 78 题。7.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8.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7.A 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8.B 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2018四川省春季诊断性测试)读阿拉斯加某冰川示意
10、图,完成 911 题。9图中冰川南北端的直线距离最接近( )A 2 km B 4 km C 6 km D 8 km10据图分析,影响图示地区冰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7A 海拔、相对高度 B 海拔、地面坡度C 坡向、地面坡度 D 坡向、相对高度11图中 P 处冰川移动的方向大致是( )A 西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南方向9C 根据纬度,图中冰川南北端的纬度跨度约 3.5,纬度 1距离是 110 千米,1=60,直线距离约 6.4 千米,最接近 6 km,C 对。A、B、D 错。10B 据图分析,影响图示地区冰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海拔、地面坡度,海拔高,气温低,利于冰川分布。坡度
11、小,利于冰川存留,B 对。相对高度大,气温不一定低,A 错。坡向对冰川分布影响小,迎风坡影响大,C、D 错。11A 根据等高线,图中 P 处冰川大致是与等高线垂直,向海拔低处移动,移动的方向是西南方向,A 对。B、C、D 错。点睛:纬度 1距离是 110 千米,1=60。影响冰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海拔、地面坡度,海拔高,气温低,利于冰川分布。坡度小,利于冰川存留。相对高度大,海拔不一定高,气温不一定低。冰川大致是与等高线垂直,向海拔低处移动。(2018山东省七校联合体第四次联考)读“1961 至 2014 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213 题。121961 至 2014
12、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会导致西藏( )A 冰雪和湿地面积减少 B 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C 耕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减少 D 降水量、江河径流量减少13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对境内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影响很大。图示时间段内,其基本变化趋势是( )A 持续降低 B 持续升高 C 波动降低 D 波动升高812A 从图中可读出 1961 至 2014 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波动上升,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大,冰雪面积减少,气温升高蒸发旺盛,湿地面积减少,A 正确。13D 从图中可读出 1961 至 2014 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波动上升,气温升高,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增暖而河川径流量变化不大的
13、情况下,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不可能增长,将会加快萎缩,高原湖泊水位会波动降低,C 正确。(2018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中学等盟校第二次联考)冰芯是人类在冰盖上钻孔获得的连续冰层,冰芯中记录的冰雪累计量,可以反映降水程度;冰芯中的尘埃含量、同位素、化学元素等,都可以反映当时的大气环境。氧同位素比率 8180 对冰芯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含 180 的水分子不易蒸发,温度较高时,180 蒸发较多。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坡获取冰芯中 180 含量的平均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 1415 题。14冰芯中 18O 含量的变化反应近百年青藏高原( )A 冰川退缩严重 B 气候趋于寒冷 C 降雪量增加
14、 D 气候趋于变暖15通过对冰芯中气泡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冰芯中硫和氮的氧化物含量增加明显,推断污染物的来源最不可能是( )A 南亚的工业废气排放 B 东南亚污染物扩散C 中国东部工业废气排放 D 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14D 据图可知: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冰芯中 18O 变化各有特点,特别是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十分明显,总的来说都反映出过去 100 年来 18O 增加的趋势,说明过去 100 年来青藏高原在不断变暖,故本题选 D。15C 通过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研究,揭示出大气尘埃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冰芯中气泡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冰芯中硫和氮的氧化物含量增加明显,说明其污染物最有可能来自中
15、国东部工业废气排放,故本题选 C。(2018陕西省宝鸡市质量检测(三)磁化率是反映温湿气候与干冷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右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典型地区磁化率变化曲线。据此完成 1617 题。916距今 6-7 万年时间段,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A 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 B 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北移C 我国正处于间冰期 D 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17距今 13 万年以来,黄土高原磁化率变化反映出( )A 全球气候变暖B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C 东亚冬夏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D 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益严重16A 从图中可看出距今 6-7 万年时间段磁化率较低,由材料“
16、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可知,磁化率低说明气候冷干,冬季风热力偏强,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南移;我国正处在寒冷期;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弱。A 正确。故选 A。17C 从图中看 13 万年以来黄土高原磁化率先降低,后增加,波动变化;由材料“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可知,磁化率低说明气候冷干,磁化率升高说明气候变暖湿,全球气候先变冷后变暖;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受其影响不大;东亚冬复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C 正确。黄河下游断流面积先扩大后减小。故选 C。(2018广东省深圳市第二次调研考试)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
17、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 ;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 。研究发现,自 198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 、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820 题。18随若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10A 极地东风减弱 B 中纬西风减弱 C 低纬信风减弱 D 副热带高压减弱19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A 夏季、变冷 B 夏季、变暖 C 冬季、变冷 D 冬季、变暖20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中低纬度增
18、多,高纬度也增多 B 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C 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 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18A 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答案选 A。19B 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 ,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答案选 B。20C 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 ,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专题 要素 探究 设计 28 全球 气候变化 及其 人类 影响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