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1283.5-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第5部分 脑血管疾病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指南.pdf
《DB13 T 1283.5-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第5部分 脑血管疾病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3 T 1283.5-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第5部分 脑血管疾病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指南.pdf(3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1.040 C 43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 1283.5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第 5 部分: 脑血管疾病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指南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agnoses and therapy of medical imaging part 5: 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medical imaging 2010 09 22 发布 2010 10 10 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13/T 1283.52
2、010 I 目 次 前言 . . IV 引言 . . V 1 范围 . 1 2 闭塞性脑 血管疾病 . . 1 2.1 定义与 病理生理 . . 1 2.2 影像学检查 . . 1 2.2.1 影像学检查目的 . . 1 2.2.2 影像学检查技术 . . 2 2.2.2.1 脑血管造影 . . 2 2.2.2.2 CT 扫描技术 . 2 2.2.2.2.1 常规 CT 扫描技术 . . 2 2.2.2.2.2 . 3 2.2.2.2.3 CT 灌注扫描技术 . 3 2.2.2.3 MRI 技术 . 4 2.2.2.3.1 常规 MRI 技术 . . 4 2.2.2.3.2 磁共振动脉成像(M
3、RA ) . 4 2.2.2.3.3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 ) . 4 2.2.2.3.4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 . 5 2.2.2.3.5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 . 5 2.2.2.3.6 磁共振灌注成像(PWI ) . 5 2.3 溶栓治疗 . . 6 2.3.1 介入性医学影像学治疗技术 . 6 2.3.2 CT /MRI 引导下的血肿针吸术 . 6 2.4 各种脑 血管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表现 . 6 2.4.1 脑梗死 . . 6 2.4.1.1 大脑中动脉( MCA)闭塞脑梗 死 . . 6 2.4.1.1.1 急性 . . 6 2.4.1.1.2 亚急性 . 6 2.
4、4.1.1.3 慢性 . . 7 2.4.1.2 大脑后动脉( PCA)闭塞脑梗 死死 . 7 2.4.1.3 大脑前动脉( ACA)闭塞梗死 . . 7 2.4.1.4 小脑和脑干梗死 . . 7 2.4.1.5 基底动脉闭塞脑梗死 . 7 2.4.2 出血性脑梗死 . . 8 2.4.3 弥漫 性脑低氧/缺氧状态 . . 8 2.4.4 脑层状坏死 . . 8 DB13/T 1283.52010 II 2.4.5 Moyamoya 病 . 8 2.4.6 高血压脑病 . . 9 2.4.7 静脉栓塞 . 9 2.4.8 与年龄相关性脑血管改变 . 10 2.4.9 颅外动脉疾病 . . 1
5、0 2.4.10 动 脉脉夹 层层 . 10 2.4.11 儿 童童脑 梗梗死 . 11 3 非闭塞性 脑血管疾病 . 11 3.1 脑实质 内出血 . 11 3.1.1 计算 机体层摄影(CT) . . 11 3.1.2 磁共 振成像(MRI) . 11 3.1.2.1 超急性期 . 11 3.1.2.2 急性期 . . 11 3.1.2.3 亚急性期 . 11 3.1.2.4 慢性期 . . 12 3.2 脑外出血 . . 12 3.2.1 计算 机体层摄影(CT) . . 12 3.2.1.1 蛛 网膜下腔出血(SAH ) . 12 3.2.1.2 硬膜下和硬膜外出血 . 12 3.2.
6、2 磁共 振成像(MRI) . 13 3.2.2.1 蛛 网膜下腔出血(SAH ) . 13 3.2.2.2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 13 3.3 高血压 脑出血 . 13 3.4 胚基质出血 . . 14 3.5 动脉瘤 . . 14 3.5.1 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 14 3.5.2 大脑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 15 3.5.3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 15 3.5.4 基底动脉顶部动脉瘤 . 15 3.5.5 幕下脑动脉瘤 . . 15 3.5.6 多发脑动脉瘤 . . 15 3.5.7 巨大的脑动脉瘤 . . 15 3.5.8 外伤后脑动脉瘤 . . 15 3.6 脑血管畸形 . .
7、16 3.6.1 脑动 静脉畸形(AVM) . . 16 3.6.2 脑动 静脉瘘(AVF) . 17 3.6.3 脑静 脉血管瘤(也称进展性脑静脉异常,脑静脉畸形) . 17 3.6.4 脑海绵状血管瘤 . . 17 3.6.5 脑毛细血管扩张症 . 18 3.6.6 脑短暂性血管畸形 . 18 3.6.7 其它 . 18 参考文献 . . 19 DB13/T 1283.52010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DB13/T 1283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分为 21 部分; 第 1 部分: X 线照片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第 2 部分: CT
8、 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第 3 部分: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第 4 部分:医学影像学对比剂应用指南; 第 5 部分:脑血管疾病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指南; 第 6 部分: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 CT)应用质量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 7 部分: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质量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 8 部分:肝癌介入性放射学治疗规范。 本部分为 DB13/T 1283 的第 5 部分。 本部份由河北省医学影像学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提出。 本部分由河北省卫生厅科教处、医政处组织部署和指导。 本部分由河北省卫生厅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北省卫生厅科教处、医政处、河北省医学影像质
9、量管理与控制中心、河北省计量科学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刘怀军、王藏海、冯平勇、蔡宗霖、焦金海、赵瑜、江建明、彭伟、杨忠来、钱卫国、吕建波、郑历明、杨桦、汪国石、李彩英、耿左军、刘增品、全冠民、杨冀平、李晖、杨飞、曹丽君。 DB13/T 1283.52010 IV 引 言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规范化、程序化及科学化的医学影像诊疗技术是提高本病治愈率和减少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医学影像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本病的诊疗水平的提高。为规范医学影像学对本病的诊疗技术,特制定本指南。 DB13/T 1283.5201
10、0 1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第 5 部分: 脑血管疾病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程序化了闭塞性和非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先后顺序的步骤, 提出了影像检查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列出了上述脑血管病的影像学特点的诊断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卫生院等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和相应的临床医学工作者。 2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 2.1 定义与病理生理 a)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局部或弥漫性脑血流降低而导致的脑疾病。 b) 脑缺血分可复性和不可复性。 当脑血流量低于某特定阈值时, 缺血的脑组织成为不可逆性梗死。 c) 缺血可累及终末动脉供血区或边缘(分水岭)区。这些区
11、域在主要动脉供血区之间,有终末微血管系统供血。其供血区常由于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而受累,分水岭区常由于缺氧性脑病而受损。有学者称为分水岭脑梗塞。 d) 除了典型区域外,部分还可表现为选择易感性脑组织受累,即灰质构成的区域最先受脑血流减低的影响。 e)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分期 TIA: 1) 超急性期:发病 6 小时以内 2) 急性期:发病 6 小时3 天 3) 亚急性期:发病 3 天3 个月 4) 慢性期:发病 3 个月以上 f) 脑梗死的临床过程又可为稳定性或不稳定性(患者可有症状改善或恶化)。 g) 完全脑梗死是指受累血管区全部脑功能受累;不完全脑梗死是指受累区部分脑功能丧失。 h)
12、脑血管源性水肿继发于动脉内皮细胞损伤。 导致不完整的毛细血管促进水和血浆向细胞外间隙漏出,形成水肿。血管源性水肿最早见于梗死后 36 小时左右。当脑血流量降低 4070时细胞死亡,血管闭塞数分钟后就不可逆损伤,细胞膜的改变导致水分子进入细胞内(细胞毒性水肿)。当脑血管内血栓溶解后血流即部分或全部恢复,并可导致正常血压状态的脑出血。 2.2 影像学检查 2.2.1 影像学检查目的 检出一过性脑血管痉挛( TIA)。 检出脑梗死灶及判断梗死范围(还可能分别划定梗死的核心、半暗带以及水肿区)。 检出出血性梗死,避免不必要的溶栓治疗。 判定除脑缺血外所引起患者症状的其他原因(有报道称,约 10的中风是
13、由于血管闭塞以外DB13/T 1283.52010 2 的原因引起)。 排除其它脑疾病。 2.2.2 影像学检查技术 2.2.2.1 脑血管造影 a) 脑血管造影( CCA)提供的信息包括解剖学方面(包括血管闭塞和狭窄及其程度)和生理方面(包括循环时间和侧支循环的建立的评估)两种情况。 b) 脑梗死的血管造影基本表现: 1) 血管闭塞 2) 动脉血流减慢/循环时间延长/动脉排空延迟/静脉系统异常等。 3) 逆行血流和无灌注区 4) 动静脉短路/静脉早期显影 5) 占位效应 6) 静脉系统栓塞和静脉系统脑栓塞。 c) 持续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染色及静脉早期显影也可见于出血性梗死。“过度灌注”用于描
14、述梗死区的血流增加(对比剂量增加)。 d) 碘对比剂对中风患者可有不良影响。但目前因使用 DSA 设备,分辨率高、造影导管较细、较软的亲水导丝、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等,可使碘对比剂并发症发生率降至 1.5,死亡率低于0.3(国外资料)。 e) 脑梗死患者的血管造影检查范围应从颈血管开始,包括全脑的动、静脉系统,对血管狭窄的评价标准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 NASCET)。在颈动脉造影时,每侧颈总动脉分叉部位至少应拍照 23 个体位,以充分显示其真正的解剖结构。根据狭窄最严重的位置计算狭窄的程度。狭窄程度的计算以最狭窄位置的管径( N)除以颈总动脉球远端的正常颈内动脉管径( D)。狭窄百
15、分率的计算如下:1-( N/D)100。狭窄小于 70时通常认为不会有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异常,故可不需手术治疗。 f) 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适应证:新发症状,包括 TIA 和小梗死(腔隙性梗死)、血管造影证实狭窄程度 7099。 DWI 阳性病人中,症状持续时间超过 60 min,单纯言语及运动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DWI 阴性患者; DWI 阳性患者 TIA 反复发作的发生率低于 DWI 阴性患者; TIA 患者单纯感觉障碍在 DWI阳性组与 DWI 阴性组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2.2.2.2 CT 扫描技术 2.2.2.2.1 常规 CT 扫描技术 脑梗死在24小时之内,CT检查可不被发现,
16、一天后的 CT敏感性明显增高。因此,常规 CT并非鉴别脑梗死与 TIA的理想方法。但 CT是检出脑出血的较好方法。 CT脑灌注扫描有时可以检测出超早期脑缺血或脑梗塞。 全身溶栓的禁忌证包括:脑出血、颅内占位效应、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33以上区域脑实质低密度和脑沟、脑池变窄或闭塞。 脑中风 90 分钟以内接受全身溶栓治疗预后较好。但是,如果仅对这些患者行 CT 检查,则部分 TIA 的患者可能也会接受溶栓治疗,有继发脑出血的危险性,医生需要高度重视,科学地选择检查方法。 脑梗死的低密度是由于组织内水分增多。发病后 35 天密度最低。发病一周内梗死区成楔形,DB13/T 1283.52010 3 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3 1283.5 2010 医学影像 诊疗 技术标准 部分 脑血管 疾病 技术 指南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