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 T 1429-2011 额定电压1kV到3kV变频器用电力电缆.pdf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17418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24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4 T 1429-2011 额定电压1kV到3kV变频器用电力电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DB34 T 1429-2011 额定电压1kV到3kV变频器用电力电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DB34 T 1429-2011 额定电压1kV到3kV变频器用电力电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DB34 T 1429-2011 额定电压1kV到3kV变频器用电力电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DB34 T 1429-2011 额定电压1kV到3kV变频器用电力电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29.060.20 K 13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4292011 额定电压 1 kV到3 kV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Convertible motor cables for rated voltage of 1 kV up to 3 kV 2011 - 05 - 10发布 2011 - 06 - 10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1429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安徽省无为县电线电缆行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

2、负责起草单位: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江淮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电线 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通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绿宝电缆(集团)有限公 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安徽蒙特尔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渡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明星电缆 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航天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太平洋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新宇缆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新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三佳电缆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慧艺线缆 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国电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中天电缆有限公司、安 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明都电力线缆有限公司、安徽顺

3、驰电缆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和参加起草人:胡光政、付世财、刘登瑞、吴俊生、魏善恒、谢华、王社兵、巫春 生、姚飞麟、何帮飞、吴福道、吕发忠、王帅、曹时贵、程芬芬、胡宏山、焦义宏、高世宏、周正法、 张维霞、尚乃福、项志才。 DB34/T 14292011 1 额定电压 1 kV 到 3 kV 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额定电压 1 kV到 3 kV变频器用电力电缆的型号和产品表示方法、技术要求、成品电 缆、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交货长度和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额定电压0.6/1 kV和1.8/3 kV变频器用电力电缆(以下简称变频电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

4、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51.11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外形 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GB/T 2951.11-2008,IEC 60811-1-1:2001,IDT) GB/T 2951.12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2部分:通用试验方法热老化试验 方法(GB/T 2951.12-2008,IEC 60811-1-2:1985,IDT) GB/T 2951.14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

5、试验方法 第14部分:通用试验方法-低温试验 GB/T 2951.21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21部分:弹性体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 耐臭氧试验热延伸试验浸矿物油试验(GB/T 2951.21-2008,IEC 60811-2-1:2001,IDT) GB/T 2951.31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31部分:聚氯乙烯混合料专用试验方 法高温压力试验抗开裂试验 GB/T 2952.3 电缆外护层 第3部分:非金属套电缆通用外护层 GB/T 3048.4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GB/T 3048.5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5部分:绝

6、缘电阻试验 GB/T 3048.8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8部分:交流电压试验(GB/T 3048.8-2007,IEC 60060-1:1989,NEQ) GB/T 3048.9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9部分:绝缘线芯火花试验 GB/T 3048.13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13部分:冲击电压试验 GB/T 3956 电缆的导体(GB/T 3956-2008,IEC 60228:2004,IDT) GB/T 4909.2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2部分:尺寸测量 GB/T 5441.9 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工频条件下理想屏蔽系数试验 GB/T 5470 塑料 冲击法脆化温度的测定 GB/

7、T 6995.1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 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 6995.3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 第3部分:电线电缆识别标志 GB/T 12706.1 额定电压1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第1部分: 额定电压1 kV(Um=1.2 kV)和3 kV(Um=3.6 kV)电缆 GB/T 17737.1 射频电缆 第1部分:总规范总则、定义、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7737.1-2000, IEC 61196-1:2005,IDT) GB/T 19666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 DB34/T 14292011 2 JB/T

8、8137.1 电线电缆交货盘 第部分:一般规定 JB/T 10696.7 电线电缆机械和理化性能试验方法 第7部分:抗撕试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额定电压 rated voltage 电缆的额定电压是电缆设计、使用和进行电性能试验用的基准电压。 额定电压用 U0/U 表示,单位为 kV。 U0 表示任一主绝缘导体与“地”(金属屏蔽、金属套或周围介质)之间的电压有效值;U 为多芯电 缆或单芯电缆系统任意两相导体之间的电压有效值。 在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应至少等于使用电缆的系统的标称电压,这个条件对 U0 和 U 值都 适用;在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

9、不大于电缆额定电压的 1.5 倍。 系统的工作电压应不大于系统额定电压的 1.1 倍。 3.2 批 batch 批是指一次订货的同型号规格产品数量。如果一次订货中有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则不同的型号规 格应视为不同的批。 3.3 例行试验 routine tests(符号R) 由制造方在成品电缆的所有制造长度上进行的试验,以检验所有电缆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3.4 抽样试验 sample tests(符号 S) 由制造方进行,按规定的频度在成品电缆试样上,或在取自成品电缆的某些部件上进行的试验,以 检验电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3.5 型式试验 type tests(符号 T) 按一般商业原则对本

10、规范所包含的一种类型电缆在供货前所进行的试验, 以证明电缆具有能满足预 期使用条件的良好性能。 注:该试验的特点是:除非电缆材料、设计或制造工艺的改变可能改变电缆的特性,试验做过以后就不需要重做。 4 电缆型号和产品表示方法 4.1 代号 DB34/T 14292011 3 4.1.1 产品系列代号 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 4.1.2 导体代号 第1种、第2种铜导体省略 第5种导体(软结构)R 4.1.3 绝缘代号 交联聚乙烯/聚烯烃YJ 硅橡胶G 乙丙橡胶E 聚氯乙烯V 4.1.4 护套代号(包括挤包的内衬层和隔离套等) 聚乙烯/聚烯烃Y (3) 交联聚烯烃 YJ 硅橡胶G(4) 乙丙橡胶/

11、弹性体 E 聚氯乙烯 V (2) 4.1.5 金属屏蔽代号 铜丝疏绕(即同心导体)SP 铜丝编织 P 镀锡铜丝编织 P1 铜带 P2 4.1.6 金属铠装代号 双钢带铠装2 镀锌钢丝缠绕铠装 3 镀锌钢丝编织铠装9 4.2 表示方法 产品用型号、规格及本标准编号表示。 示例1: 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屏蔽聚氯乙烯护套变频器用电缆,额定电压为0.6/1 kV,3+3芯,标称截面 16 mm 2 ,中性线截面4 mm 2 表示为: BPYJVP-0.6/1 kV 316+34 mm 2DB34/T 14292011 示例2:铜芯乙丙橡胶绝缘铜丝编织屏蔽硅橡胶护套变频器用电缆, 额定电压为0.6

12、/1 kV, 3+3芯, 标称截面 150 mm 2 , 中性线截面25 mm 2 表示为: BPEGP-0.6/1 kV 3150+325 mm 2DB34/T 14292011 4.3 型号名称 型号名称见表 1。 DB34/T 14292011 4 表1 型号名称 型 号 名 称 BPYJVP 交联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屏蔽聚氯乙烯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YJVP1 交联聚乙烯绝缘镀锡铜丝编织屏蔽聚氯乙烯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YJVP1-2 交联聚乙烯绝缘镀锡铜丝编织铜带绕包屏蔽聚氯乙烯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YJVP2 交联聚乙烯绝缘铜带绕包屏蔽聚氯乙烯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Y

13、JVSP 交联聚乙烯绝缘铜丝疏绕屏蔽聚氯乙烯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YJVSP-22 交联聚乙烯绝缘铜丝疏绕屏蔽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YJVSP-32 交联聚乙烯绝缘铜丝疏绕屏蔽钢丝铠装聚氯乙烯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GGP 硅橡胶绝缘铜丝编织屏蔽硅橡胶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GGP1 硅橡胶绝缘镀锡铜丝编织屏蔽硅橡胶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GGP2 硅橡胶绝缘铜带绕包屏蔽硅橡胶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BPGGP1-2 硅橡胶绝缘镀锡铜丝编织铜带绕包屏蔽硅橡胶护套变频器用电力电缆 注1:表中未列型号可按 4.1 和 4.2 的规定编制。 注2:根据用户需要,在以上型号

14、基础上,可以设计成耐火型、阻燃型变频电缆。 4.4 规格 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2 规格 3+3芯 3芯 主线芯标称截面/mm 2单根中性线截面/mm 2主线芯标称截面/mm 2 单根中性线截面/mm 2主线芯标称截面/mm 2 4 1(0.75) 50 10 6 1.5(1) 70 10 10 2.5(1.5) 95 16 16 4(2.5) 120 25 25 6(4) 150 25 35 6 / / 1.5、2.5、4、6、10、 16、25、35、50、70、 95、120、150、185、 240、300 注:括号中中性线截面可根据用户的实际应用需要确定。 5 技术要求 5.1

15、材料 5.1.1 绝缘混合料 所涉及的绝缘混合料及其代号、导体最高温度列于表 3。 DB34/T 14292011 5 表3 绝缘混合料 导体最高温度/ 绝缘混合料 代号 正常运行时 短路时(最长持续5s) 聚氯乙烯 PVC/A 70 160 交联聚乙烯 XLPE 90 250 乙丙橡胶 EPR 90 250 硅橡胶绝缘 G 180 350 5.1.2 护套混合料 不同类型护套混合物的导体最高温度列于表 4 中。 表4 不同类型护套混合料电缆的导体最高温度 护套混合料 代号 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ST1 80 聚氯乙烯 ST2 90 ST3 80 聚乙烯 ST7 90 无卤阻燃材料 ST8

16、 90 弹性体(TPE、TPU、氯化聚乙烯等) SE1 85 硅橡胶 G 180 5.2 导体 5.2.1 导体应符合 GB/T 3956 中第 1 种或第2 种裸退火铜导体或镀金属层退火铜导体,或者第 5 种裸 铜导体或镀金属层退火铜导体。 5.2.2 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损伤屏蔽及绝缘的毛刺、锐边以及凸起或断裂的单丝。导体 20时的直流 电阻应符合 GB/T 3956 的规定。 5.2.3 导体表面允许用非吸湿性带料作重叠绕包或纵包,带材的性能不作考核。 5.3 绝缘 5.3.1 绝缘材料应为表 3 所列的挤包固体介质的一种。聚氯乙烯绝缘、交联聚乙烯绝缘和乙丙橡胶绝 缘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 G

17、B/T 12706.1的规定;硅橡胶绝缘和交联聚烯烃绝缘机械物理性能符合附录 A 中表 A.1 和表 A.4 规定。 5.3.2 绝缘厚度的标称值应符合表 5 和表6 的规定。绝缘厚度的平均值不小于标称值,绝缘最薄处厚 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 900.1 mm。 表5 绝缘标称厚度 额定电压U0/U(Um)下的绝缘标称厚度/mm 乙丙橡胶、硅橡胶绝缘标称厚度 交联聚乙烯绝缘厚度 标称截面/mm 20.6/1(1.2) kV 1.8/3(3.6) kV 0.6/1(1.2) kV 1.8/3(3.6) kV 0.75,1.0,1.5,2.5 1.0 0.7 4,6 1.0 0.7 DB34/T 14

18、292011 6 表5 (续) 额定电压U0/U(Um)下的绝缘标称厚度/mm 乙丙橡胶、硅橡胶绝缘标称厚度 交联聚乙烯绝缘厚度 标称截面/mm 20.6/1(1.2) kV 1.8/3(3.6) kV 0.6/1(1.2) kV 1.8/3(3.6) kV 10,16 1.0 2.2 0.7 2.0 25,35 1.2 2.2 0.9 2.0 50 1.4 2.2 1.0 2.0 70,95 1.6 2.4 1.1 2.0 120 1.6 2.4 1.2 2.0 150 1.8 2.4 1.4 2.0 185 2.0 2.4 1.6 2.0 240 2.2 2.4 1.7 2.0 300 2

19、.4 2.4 1.8 2.0 表6 绝缘标称厚度 额定电压U0/U(Um)下的绝缘标称厚度/mm PVC/A绝缘标称厚度 标称截面/mm 20.6/1(1.2) kV 1.8/3(3.6) kV 0.75,1.0 0.8 1.5,2.5 0.8 4,6 1.0 10,16 1.0 2.2 25,35 1.2 2.2 50 1.4 2.2 70 1.4 2.2 95 1.6 2.4 120 1.6 2.4 150 1.8 2.4 185 2.0 2.4 240 2.2 2.4 300 2.4 2.4 5.3.3 绝缘应紧密挤包在导体上,断面无目力可见的气泡和杂质,外观圆整且容易与导体剥离。 5.

20、3.4 绝缘线芯应按 GB/T 3048.9 的规定经受表 7 规定的工频火花试验作为中间检查。 表7 火花试验电压 绝缘标称厚/mm 试验电压/kV 0.51.0 6 1.01.5 10 1.52.0 15 DB34/T 14292011 7 表7 (续) 绝缘标称厚/mm 试验电压/kV 2.02.5 20 2.5 25 5.3.5 主线芯与中性线芯识别标志一致,可采用数字、色带或颜色识别,均符合 GB/T 6995.3 的规定, 但也可与用户协商确定或根据用户要求确定。 5.4 成缆和填充物 5.4.1 成缆 5.4.1.1 缆芯分 3 等芯结构和 3+3(3 个等截面主线芯和 3个等截

21、面副线芯)结构,绝缘线芯应绞合 成缆,绞合方向为右向,硬结构电缆绞合节距应不大于绞合外径的 50倍,软结构电缆绞合节距应不大 于绞合外径的 20 倍。 5.4.1.2 3+3 结构线芯排列时应按主绝缘线芯色序,保证接地线芯在相邻两主线芯的空隙处。 5.4.1.3 电缆绝缘线芯间的间隙允许用适合电缆的运行温度,并与电缆绝缘材料相兼容的合适材料填 充密实。 5.4.2 填充物 5.4.2.1 电缆线芯成缆后允许用合适的带子扎紧。 5.4.2.2 无挤包内衬的电缆,成缆后允许绕包两层重叠率不小于 50的带子,但包带的性能可不作考 核。 5.4.2.3 金属铠装、同心导体、金属屏蔽多芯电缆,在缆芯上应

22、有一层内垫层。 5.5 内衬层 5.5.1 内衬层采用挤包或绕包。 5.5.2 用于内衬层的材料应适合电缆的运行温度并与电缆绝缘材料相兼容。 5.5.3 挤包内衬层近似厚度应从表 8 中选取(计算所需的假设直径根据 GB/T 12706.1 附录 A(标准 的附录),按三芯计算,下相同)。 表8 挤包内衬层厚度 缆芯假设直径/mm 挤包内衬层厚度近似值/mm 25 1.0 25 35 1.2 35 45 1.4 45 60 1.6 60 80 1.8 80 2.0 5.5.4 缆芯假设直径为 40 mm 及以下时,绕包内衬层的近似厚度取 0.4 mm;如大于 40 mm 时,则取 0.6 mm

23、。 5.6 金属总屏蔽层 DB34/T 14292011 8 5.6.1 金属屏蔽层结构型式 电缆必须有金属屏蔽层,金属屏蔽有铜丝或镀锡铜丝编织屏蔽、铜带绕包屏蔽、铜丝或镀锡铜丝编 织与铜带(或铝带)绕包复合屏蔽、铜丝疏绕屏蔽等结构型式。变频电缆线芯结构为 3 等芯时,应采 用铜丝疏绕屏蔽,疏绕屏蔽的总截面应不小于主线芯截面的50%。 5.6.2 编织屏蔽 5.6.2.1 编织线直径 无论采用何种金属,编织线的标称直径符合表 9 的规定。 表9 圆编织金属丝标称直径铠装前假设直径d/mm铠装圆金属丝标称直径/mmd10 0.15 10d30 0.20 d300.255.6.2.2 编织密度 编

24、织屏蔽其编织密度应不小于 80。 编织层编织密度按公式 1 计算 (2pp 2 )100 (1) 式中: - 编织层编织密度, p - 单向覆盖系数 2 1 ) 1 ( 2 2 2 L D D mnd p . (2) 式中: D - 编织层的节圆直径,mm;d - 编织线的直径,mm; m - 编织机同一方向的锭数; n - 每锭的编织线根数(上下锭股线不一样时为上下锭编织线根数的平均数); L - 编织节距,mm; 5.6.3 铜带绕包 采用单层重叠绕包,重叠率不小于 15,铜带厚度不小于 0.05 mm。 5.6.4 铜丝缠绕总屏蔽 铜丝之间的间隔应不大于 4 mm,屏蔽外可以用薄铜带或包

25、带间隙绕包扎紧。屏蔽铜丝的直流电阻 应符合 GB/T 3956 规定。 5.6.5 屏蔽与缆芯 DB34/T 14292011 9 之间允许有一层内垫层。 5.7 金属铠装 5.7.1 金属铠装类型 包括扁金属丝铠装、圆金属丝铠装、双金属带铠装。允许经制造方与购买方协商一致,导体截面不 超过 6 mm 2 的电缆,可采用镀锌钢丝编织铠装。 5.7.2 材料 扁金属丝或圆金属丝应是镀锌钢丝、铜丝或镀锡铜丝、铝或铝合金丝。 金属带为镀锌钢带、铝或铝合金带,钢带应采用具有商品质量认可的热轧或冷轧钢带。 5.7.3 隔离套 当铠装下的金属层与铠装材料不同时,必须用表 4 中规定的一种材料,挤包一层护套

26、将其隔开。 挤包隔离套的标称厚度 Ts(以 mm 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T s=0.02Du+0.6 (3) 式中: Du - 挤包该隔离套前的假设直径,mm。 5.7.4 电缆直径与铠装层尺寸的关系 圆铠装金属丝的标称直径和铠装金属带的标称厚度应分别不小于表 10 和表 11 规定的数值。 表10 圆铠装金属丝标称直径 铠装前假设直径/mm 铠装金属丝标称直径/mm d10 0.8 10d15 1.25 15d25 1.6 25d35 2.0 35d60 2.5 60d 3.15 表11 铠装金属带标称厚度金属带标称厚度/mm 铠装前假设直径/mm 镀锌钢带 铝或铝合金带 d25 0.2

27、0.5 25d70 0.5 0.5 70d 0.8 0.8 铠装前电缆假设直径大于 15 mm 的电缆, 扁金属丝的标称厚度应取 0.8 mm。 电缆假设直径为 15 mm 及以下时,不应采用扁金属丝铠装。 5.7.5 圆金属丝或扁金属丝铠装 DB34/T 14292011 10 金属丝铠装应紧密,即使相邻金属丝间的间隙为最小。必要时,可在扁金属丝铠装和圆金属丝铠装 外疏绕一条最小标称厚度为 0.3 mm 的镀锌钢带,铠装金属丝和金属带的负偏差应符合 5.7.7 条规定。 5.7.6 双金属带铠装 金属带铠装应螺旋绕包两层,外层金属带的中间大致在内层金属带间隙的上方,包带间隙应不大于 金属带宽

28、度的 50。 5.7.7 尺寸偏差 铠装金属丝和金属带的尺寸低于 5.7.4 中规定的标称尺寸的量值应不超过: 圆金属丝:5; 扁金属丝:8; 金属带:10。 5.8 外护套 5.8.1 所有电缆都应具有外护套。外护套通常为黑色,若制造方和购买方达成协议,允许采用非黑色, 以适应电缆使用的特定条件。 5.8.2 外护套材料应与表 4 中规定的电缆运行温度相适应。聚氯乙烯护套料性能符合 GB/T 12706.1 中规定,其他护套性能符合附录 A中规定。 5.8.3 厚度: 挤包护套标称厚度值 Ts(以 mm 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护套 Ts0.035D+1.0 (4) 硅橡胶外

29、护套 Ts0.040D+1.2 (5) 式中: D - 挤包该隔离套前的假设直径,mm。 注1:上式计算出的数值应按四舍五入修约到 0.1 mm。 注2:多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 1.8 mm。其最小测量值应不低于规定标称值的 800.2 mm。 5.8.4 护套应表面光滑、圆整、色泽基本一致,断面应无目力可见的气泡和杂质,其他应符合 GB/T 2952.3 规定。 6 成品电缆 6.1 结构尺寸 6.1.1 成品电缆的导体结构应符合本标准中第 5.2.1 条的规定。 6.1.2 成品电缆绝缘厚度应符合本标准中第 5.3.2 条的规定。 6.1.3 成品电缆成缆应符合本标准中第 5.4.

30、1 条的规定。 6.1.4 成品电缆内衬层厚度应符合本标准中第 5.5.3 条的规定。 6.1.5 成品电缆总屏蔽层应符合本标准中第 5.6 条的规定。 6.1.6 成品电缆金属铠装应符合本标准中第 5.7 条的规定。 6.1.7 成品电缆护套厚度应符合本标准中第 5.8 条的规定。 6.2 电气性能 DB34/T 14292011 11 6.2.1 成品电缆导体的直流电阻 应符合 5.2.2 的规定。 6.2.2 成品电缆的绝缘电阻 应符合表 12 的规定。 表12 绝缘电阻 额定电压 规格/mm 220 绝缘电阻/Mkm 工作温度下绝缘电阻/Mkm 35及以下 150 0.15 50150

31、 100 0.10 0.6/1kV 185400 80 0.08 35及以下 250 0.25 50150 200 0.20 1.8/3kV 185400 150 0.15 6.2.3 耐压试验 成品电缆应能经受表 13 规定的工频耐压试验 5 min 不击穿。 表13 试验电压 额定电压/kV 试验电压/kV 0.6/1 3.5 1.8/3 6.5 6.2.4 4U0 电压试验 额定电压 0.6/1 kV和 1.8/3 kV 成品电缆绝缘线芯应经受环境温度下,浸水至少 1 h、试验电压 为 4 U0 的工频电压试验,电压应逐渐升高并持续 4 h,试验过程中应不发生击穿现象。 试样长度(101

32、5)m。 6.2.5 冲击电压试验 电缆应进行冲击电压试验,试验应在另外(1015)m 长的成品电缆上进行,试验温度高于导体最 高工作温度 5 10 。试验应按 GB/T 3048.13 规定步骤施加冲击电压,额定电压 0.6/1 kV 变频 电缆其冲击电压峰值为 40 kV;额定电压 1.8/3 kV 变频电缆其冲击电压峰值应为 50 kV。 对于没有分相屏蔽的多芯电缆,每次冲击电压应依次施加在每相导体与地之间,其它导体连接在一 起并接地。每根电缆绝缘线芯应承受正负极性各十次冲击电压后不击穿。 6.2.6 屏蔽转移阻抗 电缆在 100 MHz 时传输阻抗等于或小于 1 /m; 电缆纵向干扰电

33、压为 50 mV 时的理想屏蔽系数等于或小于 0.66。 屏蔽层传输阻抗按 GB/T 17737.1 分别测量 30 MHz、60 MHz、100 MHz 三个点的数值。 6.3 非电气性能 6.3.1 成品电缆的绝缘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附录 A 表A.1和 A.4 的要求。 DB34/T 14292011 12 6.3.2 成品电缆的护套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附录 A 表A.2和 A.3 的要求。 6.3.3 有耐臭氧试验时应符合附录 A 表A.1 的要求。 6.3.4 如果电缆有其他各种燃烧特性要求时应符合 GB/T 19666 规定的相关试验要求。 6.3.5 成品电缆应有连续的制造厂名、电压

34、、型号、规格等识别标志。标志应符合 GB/T 6995.3 的规 定。 7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7.1 产品应有制造厂检查合格后方能出厂,每个出厂的包装件上应附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7.2 每批抽样数量按交货批至少抽取 1 个试样,也可由供需双方协议规定。抽样检验项目的结果不合 格时,应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第二次试验,仍不合格,应对整批产品逐一进行试验。 7.3 产品外观应在正常视力下逐批检查。 7.4 产品试验项目、试验类型、试验方法按表 14 规定。 表14 成品电缆性能 序 号 试验项目 符合标准条文号 试验类型 试验方法 1 外观 1.1 识别标志 1.1.1 标志内容 5.3.

35、5 T,S GB/T 6995.1 1.1.2 标志连续性 5.3.5 T,S GB/T 6995.3 1.1.3 绝缘线芯识别 5.3.5 T,S 目测 1.2 表面质量 5.8.4 T,S 目测 2 结构尺寸 2.1 导体结构 5.2.1 T,S GB/T 4909.2 2.2 绝缘厚度 5.3.2 T,S GB/T 2951.11 2.3 缆芯节径比 5.4.1.1 T,S GB/T 2951.11 2.4 金属屏蔽层 5.6 T,S GB/T 2951.11 2.5 金属铠装层 5.7 T,S GB/T 2951.11 2.6 护套厚度 5.8.3 T,S GB/T 2951.11 3

36、 电性能 3.1 导体电阻(20 ) 5.2.2 T,R GB/T 3048.4 3.2 绝缘电阻试验 3.2.1 绝缘电阻(20 ) 6.2.2 T,R GB/T 3048.5 3.2.2 绝缘电阻(额定工作温度时) 6.2.2 T,S GB/T 3048.5 3.3 电压试验 3.3.1 绝缘线芯耐压试验 5.3.4 T GB/T 3048.8 3.3.2 成品电缆耐压试验 6.2.3 R GB/T 3048.8 3.3.3 4 h电压试验 6.2.4 T GB/T 3048.8 3.3.4 冲击电压试验 6.2.5 T GB/T 3048.13 3.3.5 屏蔽转移阻抗 6.2.6 T,

37、S GB/T 17737.1 DB34/T 14292011 13 表14(续) 序 号 试验项目 符合标准条文号 试验类型 试验方法 4 绝缘机械物理性能 6.3.1 T GB/T 2951和本标准 5 护套机械物理性能 6.3.2 T GB/T 2951和本标准 6 成品电缆特殊性能试验 T 6.1 燃烧试验 6.3.4 T GB/T 19666 7 交货长度 8 R 计米器 8 交货长度 8.1 客户有定长要求的电缆交货长度应按约定长度交货。 8.2 其他电缆的交货长度:成圈为 100 m,成盘应大于 100 m。 8.3 允许提供用户最短使用长度的整倍数电缆交货。 8.4 根据双方协议

38、,允许任何长度的成品电缆交货。 8.5 成品电缆长度计量误差不超过 0.5。 9 包装、运输和贮存 9.1 包装 电缆应妥善包装在符合 JB/T 8137.1 规定要求的电缆盘上交货。电缆端头应可靠密封,伸出盘外 的电缆端头应加保护罩,伸出的长度应不小于 300 mm。重量不超过 80 kg 的短段电缆,可以成圈包装。 为防止贮运中损坏,盘装产品还应附加适当的保护。成圈包装应用一定强度的带状材料多层包覆,并捆 扎牢固。每个电缆端头采用热缩帽进行良好的密封。 9.2 运输 电缆运输应不得使电缆盘处于平放位置; 不得作长距离滚动; 不得遭受冲撞、 挤压和任何机械损伤; 长途运输时应防止长时间暴晒。

39、 9.3 每个电缆盘都将标明以下内容 a) 制造厂家; b) 电缆型号、规格、电压等级; c) 电缆长度、净重、总重; d) 标准编号; e) 出厂日期; f) 表示电缆盘滚动方向的箭头。 9.4 质量检验合格证 每盘电缆均应附有制造厂的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9.5 贮存 电缆在装卸时应使用适当的工具,以避免损伤电缆。在运输工具上应进行良好的固定。电缆尽量避 免露天存放,电缆盘不允许平放。 DB34/T 14292011 14 9.6 装箱时,箱体外壳上应标明 a) 制造厂家; b) 电缆型号、规格、电压等级; c) 电缆长度、净重、总重; d) 出厂日期; e) 防潮、防掷标志。 DB34/

40、T 14292011 15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绝缘和护套材料性能要求 表A.1 绝缘材料非电性试验要求 混合料代号 序号 试验项目 单位 G PVC/A EPR 试验方法 1 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GB/T 2951.11 1.1 交货状态原始性能 1.1.1 抗张强度原始值最小中间值 N/mm 25.0 12.5 4.2 1.1.2 断裂伸长率原始值最小中间值 150 125 200 1.2 空气烘箱老化后的性能 GB/T 2951.12 1.2.1 老化条件 a,b温度 2002 1002 1352 处理时间 h 1024 724 724 1.2.2 老化后抗张强度 最小中间值

41、N/mm 24.0 12.5 最大变化率 c 25 30 1.2.3 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最小中间值 % 120 125 最大变化率 c% 25 30 1.3 空气弹老化后的性能 GB/T 2951.12 1.3.1 老化条件 a温度 处理时间 h 1.3.2 老化后抗张强度 最小中间值 N/mm 2 最大变化率 c 1.3.3 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最大变化率 c 2 热延伸试验 GB/T 2951.21 2.1 试验条件 温度 2003 2503 处理时间 min 15 15 机械应力 N/mm 20.2 0.2 2.2 试验结果 载荷下的伸长率, 最大值 175 175 冷却后的伸长率, 最大

42、值 25 15 3 耐臭氧试验 GB/T 2951.21 DB34/T 14292011 16 表A.1(续) 混合料代号 序号 试验项目 单位 G PVC/A EPR 试验方法 3.1 试验条件 试验温度 252 试验时间 h 24 臭氧浓度 0.0250.030 3.2 试验结果 4 抗撕试验 JB/T 10696.7 抗撕强度 最小 N/mm 4.0 无裂纹 注:a 除非产品规范中另有规定,橡皮混合物的老化不采用强迫鼓风烘箱。仲裁试验时,必须采用自然通风老化箱。 b 变化率:老化后中间值与老化前中间值之差与老化前中间值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表A.2 护套材料非电性试验要求 混合料代号 序

43、号 试验项目 单位 ST2 G TPU 试验方法 1 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GB/T 2951.11 1.1 交货状态原始性能 1.1.1 抗张强度原始值-最小中间值 N/mm 212.5 6.0 20.0 1.1.2 断裂伸长率原始值-最小中间值 150 150 300 1.2 空气烘箱老化后的性能 GB/T 2951.12 1.2.1 老化条件 温度 1002 2002 1102 处理时间 h 724 1024 724 1.2.2 老化后抗张强度 最小中间值 N/mm 212.5 5.0 最大变化率 a 25 30 1.2.3 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最小中间值 150 120 300 最大变化

44、率 a 25 30 1.3 浸矿物油后机械性能 GB/T 2951.21 1.3.1 试验条件 油温 1002 浸油时间 h 24 1.3.2 浸油后抗张强度 最大变化率 a 40 1.3.3 浸油后断裂伸长率 最大变化率 a 30 2 热延伸试验 GB/T 2951.21DB34/T 14292011 17 表.2(续) 混合料代号 序号 试验项目 单位 ST2 G TPU 试验方法 2.1 试验条件 温度 2003 处理时间 min 10 机械应力 N/mm 2 0.20 2.2 试验结果 载荷下的伸长率, 最大值 175 冷却后的伸长率, 最大值 25 3 抗撕试验 JB/T 10696

45、.7抗撕强度 最小 N/mm 5.0 4 高温压力试验 GB/T 2951.31 4.1 温度 90 100 4.2 压痕中间值/平均厚度 最大值 50 5 抗开裂试验 GB/T 2951.31 5.1 试验条件 温度 150 1503 持续时间 h 1 1 5.2 试验结果 无裂纹 无裂纹 6 低温拉伸试验 GB/T 2951.14 6.1 试验温度 -152 c -402 c6.2 试验结果 未断裂时的伸长率, 最小值 30 30 7 低温冲击试验 GB/T 2951.14 7.1 试验温度 -152 c -402 c7.2 试验结果 无裂纹 无裂纹 注:a 变化率:老化后中间值与老化前中间值之差与老化前中间值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b 不规定正偏差。 c 如果用于环境最低温度为-40 (-55 ),低温试验温度应为-40 (-55 )2 ,如用户对最低环境适应温 度另有要求,应按用户要求温度试验。 表A.3 无卤低烟聚烯烃护套机械性能试验要求 序号 试验项目 单位 性能指标 试验方法 1 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GB/T 2951.11 1.1 交货状态原始性能 1.1.1 抗张强度原始值最小中间值 N/mm 29.0 1.1.2 断裂伸长率原始值最小中间值 125 2 空气烘箱老化后的性能 GB/T 2951.12 2.1 老化条件 温度 1002 处理时间 h 7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