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突破(含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1209973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突破(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突破(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突破(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突破(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突破(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考预测: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仍是高考的重点。突出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学生描述和解释事物、论证和探讨的能力。从命题角度看,通过某一经济现象考查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古今贯通,将历史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与我国当代经济发展做纵向比较,中外关联,特别与国际际背景联系。考点一: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高考真题回顾:1. (2018 年全国卷文综历史 8) 8. 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

2、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2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53 年”,A 项是“一五计划”的结果,B 项只是漫画的表面信息,C 项中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1 年底。1953 年在苏联的支持下我国开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本题正确答案是 D 项。2.( 2018 年全国卷文综历史 8) 8. 下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

3、心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3【答案】B【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 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 A 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 1958 年,与题干中

4、的“1956 年”不符,故排除 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 D 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3(2017 年海南卷单科历史 12)图 2 是创作于 1950 年的宣传画拖拉机 ,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 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人民公社化开始于 1958 年,故 A 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 B 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 1953 年以后,故D 错误;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这预示着机器将

5、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 C 正确。4 (2016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4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答案】D【解析】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 A 项表述错误;图片中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故排除B 项;C 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热情。故选 D。5 (2016 年全

6、国新课标 2 卷文综历史 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这是时代特点,要联系具体历史事实来分析。6(2015课标全国,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

7、业衰落【答案】A 【解析】图表+史识类试题。注意题干及图标显示的是“增长速度”而不是“总量” , “加速度”与“速度”不是一回事儿。由 1 上升到 2,叫增长 200%;由 100 增长到 120 叫增长 20%。 “小明童鞋是我班进步空间最大哦”其实老师的意思是?C 项用来形容 1958,不用来形容“一五计划” (19531957) 。7(2015福建文综,18)下图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是( )5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 “在跃进”使工农

8、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答案】A 【解析】本题是数据图表题,解题时注意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变化的时间点分析问题。 “过渡时期”是指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图中曲线显示:在 1956 年初,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故 A 项错误;“三大改造”的时间是 1953 年到 1956 年底,前期农业总产值高,后期工业总产值高,故 B 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 年底” ,农业总产值降低,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故 C 项错误。1958 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使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而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出现背离状态,故 D 项正确。8(2

9、014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 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目中的“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为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和资金来源,故本题应选 B项;A 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不符,故排除;C、D 两项开始于 1960 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晚于题目的

10、时间“一五计划期间” ,故排除。9(2014课标全国,31)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6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 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所有制变革,即“三大改造”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时间 1953 年可以排除 B 项,根据“农村 粮食收购 ”,可以排除 D 项;A 项则主要是指 1952 年土地革命的作用;故正确选项为 C。10 (2017 年新课标

11、卷文综历史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 “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 “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

12、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 ,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 分)【答案】 (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7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

13、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本大题第(1)问的第一小问和第(2)问的第二小问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进行解答,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

14、回答。比如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层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同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也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后,从每一层次归纳出的信息来回答。预测押题1如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几个经济数据的统计表。该表统计数据表明项目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357 5928 6801 7848 7222 6878私营 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100 136 156 180 166 158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257 6553 9297

15、10880 13401 13358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100 154 218 255 315 314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制表A我国开展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完成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C生产关系改造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D建国初期重工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答案】C【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公私合营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指数都明显增加,反映出当时三大改造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 C 正确;我国开展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指的是“一五8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与题意不符,故 A 排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就已出现,但不符合题意,故 B 排

16、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工业基础薄弱” ,故 D 排除。2下图为建国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 1950 年为 100)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工业增长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D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向均衡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建设。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建国初期内地与沿海工业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并且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呈现沿海多、内地少的不均衡特点,所以建国初期的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情况反映出工业建设布局逐渐趋向均衡,因此 D 选项正确。

17、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发展速度的变化,并未体现重工业的发展情况;B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建国初期工业发展的情况,并未体现农业、轻工业等其他国民经济生产部门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此时期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非按比例协调发展。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3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 。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 。这一

18、政策A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 “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材料中要求对待“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一视同仁”恰好说明了当时急需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1953-1956 年)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新中

19、国建国初期”需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符,排除;B 项,材料是对待“国营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与农业无关,也不能使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排除;D 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与材料中的时间“新中国建国初期” ,排除。4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 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 ;1963 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 。这表明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

20、信息可知,为适应建国后工业化特别是国防工业建设的需要,政府通过细化工业部门管理以加强国家对工业建设的行政指导作用,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工业优先战略方针在一五计划中提出,重工业部在 1949 年已建立,排除。B 项,题干未体现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D 项,材料未体现科技革命对工业发展的作用,排除。51962 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 ,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担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这一规定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意在改变土地性质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政策失误,导致出现

21、19591962 年的三年经济困难,为了恢复农业10生产,中共中央出台了“农村十六条” ,A 选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 选项排除。三大改造之后,中国土地制度属于公有制,C 选项排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6从 1957 年到 1978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从 704 亿元升至 4237 亿元,增长了 5.15 倍,而同期的城镇职工年均工资却从 624 元下降为 615 元,实际工资则下降了 13.8。其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下滑B “文革”的破坏C国家政策影响D国际局势动荡【答案】C【解析】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建立起

22、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并采取了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高积累战略。为把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投入到生产领域,政府对非生产性投资进行压缩,并在城市实施低工资、低消费的政策,故 C 项正确。经济发展下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A错误;“文革”的破坏只是其中的一个时间段,不是主要原因,B 错误。此时属于美苏争霸时期,国际局势不是影响材料中主要原因,D 错误。71956 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 ;1958 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 ,毛泽东欣然题字。这反映了A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B新中国优先发展重

23、工业C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D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答案】D【解析】 “解放” “红旗”体现出政治色彩,1956 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故 D 正确;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是年,排除 A;材料并不能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错误;材料也没有直接说明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错误。81961 年 9 月 29 日,毛泽东在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及有关同志的信中写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去过了六年之久的糊涂日子(自 1956 年高级社成立时起) ,第七年应该醒过来了吧。 ”材料表明A毛泽东认识到调整人民公社政策的必要性11B党中央决定彻底解决人民公社的根本矛盾C我国已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毛泽东认

24、识到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问题。材料“我们过去过了六年之久的糊涂日子(一九五六年,高级社成立时起),第七年应该醒过来了吧”,可知毛泽东表达了要调整人民公社的要求,故选 A;人民公社的根本问题是“左”倾错误,材料只是经济的局部调整,故 B 排除;三大改造完成于 1956 年,故 C 排除;对人民公社的调整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涉及国民经济结构,故 D 错误。91961 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提高粮食、油料、生猪、禽蛋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将社员自留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由 5%提高到 7%,20 年不变。这表明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改变B国家工业

25、化建设迅速发展C国家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发生转变D农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答案】C【解析】经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了,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工业化的信息,排除 B;由于 1958 年错误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 1959 年到1961 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1958 年以来的“多快好省” 、盲目求快的经济建设方针,故选 C;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D。10195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内容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

26、出、迁入、变更等 7 项人口登记制度,并且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这一举措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B稳定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结构C有利于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D标志着户籍制度开始法律化【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12制的需要,国家严格控制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因素。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 B项;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刚开始,还没有出现粮食短缺问题,排除 C 项;D 项中的“开始法律化”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武汉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建

27、国初期,武汉曾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城市。材料一 明末汉口市面:“汉镇士民,不事田业,惟贸易是视,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 ”崇祯四年(1631 年)一目击者过水口溯汉江而上,所见“郡城之东为汉口两岸居民不啻若九牛一毛(指两岸居民多) ,而万舰千艘,有如鞭者,如革履者,如箕斗者;萸尾络绎,被岸几里许时余舟逆流排挤而上,尽费撑持” 。摘编自范植清明清时期武汉港的商业和水上运输材料二 张之洞督鄂期间,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从 1890 年到 1909 年,先后创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湖北制麻局、湖北纺纱官局、武昌制革厂、白沙洲造纸厂、湖北毡呢厂、湖北官砖厂、湖

28、北针钉厂等近代企业,总资本约 1130 万银两,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 24%,为全国之冠。据统计,至 1911 年,武汉有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 28 家,资本额达 124 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摘编自廖建夏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材料三 1953 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武汉在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业任务是快速发展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将武汉一个百废待兴的商业城市转变成了产能较大的内陆重工业基地。在这 5 年中,国家为武汉市工业领域投资 5.41 亿元,占全部投资的 35.4%,新建、扩建工厂 160 多个,

29、其中新建企业 32 个,已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的 29 个,1957 年全市工业部产值12.69 亿元,是 1952 年的 2.9 倍,是 1949 年的 4.6 倍。摘编自张凯历史文化视域下的武汉重工业遗产探究(1890-19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汉口经济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武汉工业发展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近现代武汉工业发展的影响。【答案】 (1)特色:以商业贸易为主;是重要的贸易中心。成因:汉口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便利;当地及周边地区工商业经

30、济发展的促进。(2)特点:官办企业发展较快;近代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近代工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13(3)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武汉原有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对武汉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武汉有发展重工业的资源条件。影响:加速了武汉城市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业的发展。【解析】(1)特色,根据材料一“汉镇士民,不事田业,惟贸易是视,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贸为主、贸易中心等方面分析明末汉口经济发展的特色。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位置交通、工商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其成因。(2)特点,根据材料二“张之洞督鄂期间,先后创办

31、了一批近代工业为全国之冠武汉有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 28 家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官办企业、轻工业、全国的地位等方面概括晚清时期武汉工业发展的特点。(3)原因,根据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武汉在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业任务是快速发展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一五”计划、武汉工业基础、投资建设、资源条件等方面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影响,结合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将武汉一个百废待兴的商业城市转变成了产能较大的内陆重工业基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武汉城市化、中国工业面貌、全国工业发展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武汉工业发展的影响。预测押题1社

32、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1965 年至 1976 年期间,其产值由 5.3 亿元增长到 1239 亿元。到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 152 万个,总产值达到 493 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24.3%。这一现象A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B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C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D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队企业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出现和发展壮大,为农村经济改革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 D 正确;社队企业的性质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这并不会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

33、展,故 A 排除;社队企业的发展壮大并不是人民公社体制优越性的后果,人民公社化属于“左”错误,故 B 排除;社队企业出现于人民公社化时期,不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故 C 排除。142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提出:“1961 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A反思中共八大所确定的国内主要矛盾B促进经济综合平衡发展C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D缓解产能严重过剩现象【答案】C【解析】材料“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反映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结合所

34、学知识可知,由于大跃进等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严重问题,故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 C 正确;中共八大所确定的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符合当时中国国情,不需要反思,故 A 错误;“促进经济综合平衡发展”也属于中共八大,不符合题意,故 B 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缓解产能严重过剩现象,而是说明对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故 D 错误。3下表为 19531955 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 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

35、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建设。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我国民族工业布局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内地工业发展较落后,工业布局不均衡,1953-1955 年我国在内地的投资比例较高,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在沿海和内地的投资比例不同,并未体现轻重工业的行业分布;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15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投资向内地倾斜,但内地不能等同于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投

36、资向内地倾斜,并未体现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4下面是 19561964 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工业产值高于农业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农业出现最低点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灾害的影响C1961 年后农业产值增加是因为农业集体化的实施D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是因为“八字”方针的实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业和工业发展趋于平衡,故 D 项正确;工业产值高于农业主要是“大跃进 ”时期的结果,故 A 项排除;农业出现最低点的根本原因是“

37、左”倾错误,故 B 项排除;1962 年农业产值增加是“八字方针”调整的结果,故 C 项排除。5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中来自国外的贷款,只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 2.7%。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项目中,仍有 20%至 30%的设计工作量和 30%至 50%的机器设备由我国自己负担。这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A国家的财政税收较为充裕B国家主要从农业部门获取资金C政府仍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相当有限【答案】C【解析】材料“来自国外的贷款,只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 2.7” “20至 30的设计工作量和 30至50的机器设备由我国自己负担”表明“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仍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8、的立场,故 C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充裕” ;B 项是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做法,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有限。故 D 排除。16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末富居多,本富尽少” ,单纯种田很难发家致富。在晚明农村,那些经营地主或富裕农民,更懂得这种经营之道。他们一方面开商行、典当、贩盐、开矿、航海、捕鱼,大逐工商之利,不断增殖商业资本。另一方面,以“种田利最薄” ,雇工种田, “收支两抵” “无利可图” ,甚至“亏本折利” ,得不偿失。因此,多种田不如多治地,于是大量“改粮他种” ,把商业资本引入商业性农业生产领域,进行的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商品

39、生产。由于他们的生产规模比较大,用工多,不可能尽是自己参加劳动,必然要雇工。这样当然也有助于加快农村的人口流动。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材料二 自 1902 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禁垦蒙地的政策被迫放弃, “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1904 年之后, “闯关东”的人们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1937 年,国民政府从南京迁都重庆,在实际上引导了一场全国性的战略大转移。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经济困境中开始了国民经济与国防事业的恢复与建设。实行计划经济,最大限度地调动与掌控有限的

40、资源成为经济建设成功的关键,中央政 府往往采取全国统筹安排的方式对人口问题进行处理,政治主导性的特征极为突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现代中国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与最大资本,因此,最有效地调整劳动力资源,就成为 1949 年以后影响中国经济建构与布局变化的极为关键的一环。新时期我国人口迁移显示出十分突出的空间特征。时至20 世纪的最后 5 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急剧扩张,达到 3398.12 万人,年平均规模大约为 679.6 万人,形成了研究者所称的“井喷现象” ,奏响了新时期人口迁移浪潮的最强音。摘编自葛剑雄等20 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明农村人口流动加

41、快的因素,并简析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与晚明相比,20 世纪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 (1)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市镇经济的繁荣;雇工经济的兴起;一定的资本意识。历史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文化的繁荣。(2)特点:与政治体制变迁和国家安全方面密切相关,如清政府出台相应措施鼓励移民实边,从国防上考虑到防备外敌侵扰边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影响下,政府组织人口西迁。新中国成立后

42、出于国防工业化建设需要进行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关,如清末内地农民为生计“走西口” “闯关东” ;抗17战期间,大量沿海工厂内迁;20 世纪 50 年代,出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政府组织人口迁移。影响:一方面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是对城乡发展、环境资源以及人口分布现状的严峻挑战,成为 21 世纪中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解析】(1)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大逐工商之利,不断增殖商业资本” “商品生产” “雇工”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有助于加快农村的人口流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组织答

43、案。(2)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清朝正式批准” “民国政府推出法规条例” “国民政府” “政治主导性的特征极为突出” “调整劳动力资源”等并结合第(1)问的答案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根据材料信息“空间特征” “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急剧扩张” “井喷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考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考真题回顾1(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表 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

44、1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表 2 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表中可以看出,1988 年相对于 1982 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为:农业企业数量减少,其他行业企业均大量增加。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故 A 项正确。城乡一体化是指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走向全面协调发展的历程,题干中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故 B 项错误;社会主义

45、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18立是在 21 世纪初,与表中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由材料表格数据只能看出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但并不能看出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故 D 项错误。2(2018海南高考13)20 世纪 5090 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 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

46、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 A 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 B 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 C 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 项错误。3 (2017 年江苏卷单科历史 13)1981 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答案

47、】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 B 项正确。股份制改革是在 1992 年之后才实行的,排除 A 项;中国 1986 年才提出“复关” ,排除 C 项;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排除 D 项。4.(2016 年全国新课标 3 卷文综历史 31)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 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

48、种面积共扩大 3626 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A19本题考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关键句:“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 1980 年相对于1975 年粮食产量获得了大幅度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使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的结果,故 A 项正确。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故 B 项错误。1980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刚刚起步,并没有完成,故 C 项

49、错误。1985 年,国家决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统购统销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故 D 项错误。5.(2016 年海南单科卷历史 25)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开展国企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 A 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 1992 年,故 C 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 1984 年开始,故 D 项错误;1980 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