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突破(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突破(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突破(含解析).doc(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考预测: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仍是高考的重点。突出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学生描述和解释事物、论证和探讨的能力。从命题角度看,通过某一经济现象考查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古今贯通,将历史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与我国当代经济发展做纵向比较,中外关联,特别与国际际背景联系。考点一: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高考真题回顾:1. (2018 年全国卷文综历史 8) 8. 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
2、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2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53 年”,A 项是“一五计划”的结果,B 项只是漫画的表面信息,C 项中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1 年底。1953 年在苏联的支持下我国开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本题正确答案是 D 项。2.( 2018 年全国卷文综历史 8) 8. 下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
3、心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3【答案】B【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 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 A 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 1958 年,与题干中
4、的“1956 年”不符,故排除 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 D 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3(2017 年海南卷单科历史 12)图 2 是创作于 1950 年的宣传画拖拉机 ,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 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人民公社化开始于 1958 年,故 A 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 B 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 1953 年以后,故D 错误;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这预示着机器将
5、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 C 正确。4 (2016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4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答案】D【解析】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 A 项表述错误;图片中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故排除B 项;C 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热情。故选 D。5 (2016 年全
6、国新课标 2 卷文综历史 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这是时代特点,要联系具体历史事实来分析。6(2015课标全国,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
7、业衰落【答案】A 【解析】图表+史识类试题。注意题干及图标显示的是“增长速度”而不是“总量” , “加速度”与“速度”不是一回事儿。由 1 上升到 2,叫增长 200%;由 100 增长到 120 叫增长 20%。 “小明童鞋是我班进步空间最大哦”其实老师的意思是?C 项用来形容 1958,不用来形容“一五计划” (19531957) 。7(2015福建文综,18)下图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是( )5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 “在跃进”使工农
8、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答案】A 【解析】本题是数据图表题,解题时注意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变化的时间点分析问题。 “过渡时期”是指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图中曲线显示:在 1956 年初,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故 A 项错误;“三大改造”的时间是 1953 年到 1956 年底,前期农业总产值高,后期工业总产值高,故 B 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 年底” ,农业总产值降低,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故 C 项错误。1958 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使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而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出现背离状态,故 D 项正确。8(2
9、014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 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目中的“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为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和资金来源,故本题应选 B项;A 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不符,故排除;C、D 两项开始于 1960 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晚于题目的
10、时间“一五计划期间” ,故排除。9(2014课标全国,31)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6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 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所有制变革,即“三大改造”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时间 1953 年可以排除 B 项,根据“农村 粮食收购 ”,可以排除 D 项;A 项则主要是指 1952 年土地革命的作用;故正确选项为 C。10 (2017 年新课标
11、卷文综历史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 “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 “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
12、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 ,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 分)【答案】 (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7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
13、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本大题第(1)问的第一小问和第(2)问的第二小问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进行解答,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
14、回答。比如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层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同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也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后,从每一层次归纳出的信息来回答。预测押题1如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几个经济数据的统计表。该表统计数据表明项目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357 5928 6801 7848 7222 6878私营 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100 136 156 180 166 158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257 6553 9297
15、10880 13401 13358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100 154 218 255 315 314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制表A我国开展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完成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C生产关系改造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D建国初期重工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答案】C【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公私合营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指数都明显增加,反映出当时三大改造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 C 正确;我国开展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指的是“一五8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与题意不符,故 A 排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就已出现,但不符合题意,故 B 排
16、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工业基础薄弱” ,故 D 排除。2下图为建国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 1950 年为 100)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工业增长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D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向均衡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建设。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建国初期内地与沿海工业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并且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呈现沿海多、内地少的不均衡特点,所以建国初期的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情况反映出工业建设布局逐渐趋向均衡,因此 D 选项正确。
17、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发展速度的变化,并未体现重工业的发展情况;B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建国初期工业发展的情况,并未体现农业、轻工业等其他国民经济生产部门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此时期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非按比例协调发展。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3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 。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 。这一
18、政策A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 “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材料中要求对待“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一视同仁”恰好说明了当时急需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1953-1956 年)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新中
19、国建国初期”需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符,排除;B 项,材料是对待“国营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与农业无关,也不能使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排除;D 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与材料中的时间“新中国建国初期” ,排除。4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 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 ;1963 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 。这表明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
20、信息可知,为适应建国后工业化特别是国防工业建设的需要,政府通过细化工业部门管理以加强国家对工业建设的行政指导作用,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工业优先战略方针在一五计划中提出,重工业部在 1949 年已建立,排除。B 项,题干未体现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D 项,材料未体现科技革命对工业发展的作用,排除。51962 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 ,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担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这一规定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意在改变土地性质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政策失误,导致出现
21、19591962 年的三年经济困难,为了恢复农业10生产,中共中央出台了“农村十六条” ,A 选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 选项排除。三大改造之后,中国土地制度属于公有制,C 选项排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6从 1957 年到 1978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从 704 亿元升至 4237 亿元,增长了 5.15 倍,而同期的城镇职工年均工资却从 624 元下降为 615 元,实际工资则下降了 13.8。其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下滑B “文革”的破坏C国家政策影响D国际局势动荡【答案】C【解析】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建立起
22、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并采取了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高积累战略。为把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投入到生产领域,政府对非生产性投资进行压缩,并在城市实施低工资、低消费的政策,故 C 项正确。经济发展下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A错误;“文革”的破坏只是其中的一个时间段,不是主要原因,B 错误。此时属于美苏争霸时期,国际局势不是影响材料中主要原因,D 错误。71956 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 ;1958 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 ,毛泽东欣然题字。这反映了A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B新中国优先发展重
23、工业C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D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答案】D【解析】 “解放” “红旗”体现出政治色彩,1956 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故 D 正确;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是年,排除 A;材料并不能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错误;材料也没有直接说明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错误。81961 年 9 月 29 日,毛泽东在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及有关同志的信中写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去过了六年之久的糊涂日子(自 1956 年高级社成立时起) ,第七年应该醒过来了吧。 ”材料表明A毛泽东认识到调整人民公社政策的必要性11B党中央决定彻底解决人民公社的根本矛盾C我国已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毛泽东认
24、识到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问题。材料“我们过去过了六年之久的糊涂日子(一九五六年,高级社成立时起),第七年应该醒过来了吧”,可知毛泽东表达了要调整人民公社的要求,故选 A;人民公社的根本问题是“左”倾错误,材料只是经济的局部调整,故 B 排除;三大改造完成于 1956 年,故 C 排除;对人民公社的调整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涉及国民经济结构,故 D 错误。91961 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提高粮食、油料、生猪、禽蛋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将社员自留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由 5%提高到 7%,20 年不变。这表明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改变B国家工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巅峰 冲刺 专题 22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突破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