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突破(含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1209974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突破(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突破(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突破(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突破(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突破(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2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高考预测:预计 2019 年高考中,20 世纪 50 年代的外交成就、70 年代的外交活动是命题的重点;考查很有可能将本专题内容与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 (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高考真题回顾:1.(2018 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8)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

2、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 对峙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A2【解析】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题即是考查抗美援朝的意义。2.(2018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7)19481949 年

3、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 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 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根据“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可知中共不以束缚手脚的条件来换取西方国家的承认,体

4、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西方国家与中共接触,并没有提及国民党,且此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冷战”角度考虑并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故 B 项错误;美国对中国进行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在建国后的一年里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是积极争取还是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主动权都在中共中央手中,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正是中共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故 D 项错误。4 (2018 年江苏卷文综历史 12)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

5、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 集团政治方式, 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3故 A 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 1950 年,故 B 项错误;C 项错在“消除了” ,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 200

6、1 年,故 D 项错误。5.(2017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12)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 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 B 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 A 项和 C 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

7、形态领域的外交,故 D 项错误。6.(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30)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B【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成员,故 A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 B 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

8、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 C 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 D 项错误。7.(2016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 16 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 “促使法军撤出” “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应为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 年,

9、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 A 项的表述正确;B 项的参4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 C 项;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 1971 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 年” ,故排除 D 项。8.(2016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文综历史 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 193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 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答案】B【解析

10、】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新中国建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很长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关系,所以在 60 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并没有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以 A 项错误。进入 60 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因此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实施与改革开放以后,所以 C 项错误;建国后新中国坚定的实行一边倒政策,打破了欧美对华的封锁和制裁,所以 D 项错误。预测押题11950 年,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 方受到日本或

11、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 1980 年废止)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 ,再 到 1996 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由此可知A中苏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B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C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D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中苏结盟是因为受意识形态影响,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同苏联结盟;苏联解体后,随着中俄共同利益的增多,中俄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可知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故 B 正确;中苏

12、关系的发展是国家利益决定的,结盟只是一种表现,故 A 错误;中苏 50年代的结盟就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故 C 错误;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不是取决于国家制度,故D 错误。220 世纪 50 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周恩来于 1953 年进一步提出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不久,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 “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 。据此可知A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B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C新中国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D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经历

13、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这恰恰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的信息,排除;BC 项,材料不能表明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3 1955 年 12 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 ;1956 年 6 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 年 8 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与这些经济外交的成就直接相关的是A中美关系的改善B日内瓦会议的进展C万隆会议的成功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

14、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故 C 项正确。A 项,中美关系的改善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项,由中、苏、美、英、法参加的日内瓦会议重在解决印度支那与朝鲜问题,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D 项,三大改造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经济外交无直接关联,排除。31969 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44 个,到 1972 年底达到 88 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A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B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

15、处五原则【答案】A6【解析】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此同时,中国调整了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从而这一时期的建交国家增长较快。故答案为 A 项。1979 年中美建交,排除 B 项;这一时期属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 C 项;1953 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排除 D项。 4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在“备忘录贸易体制”下,给中国官方或半官方的市场开放利益,而不给中国“半官方”外交的待遇和名分,中国政府则为了取得中日贸易利益而放弃了国家外交地位的政治要求。据此可知, “备忘录贸易体制”A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声B意味着美日同盟出现了裂

16、痕C体现了中日外交的灵活性D不利于中日政治关系正常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日贸易关系。依据材料“日本在备忘录贸易体制下,给中国官方或半官方的市场开放利益,而不给中国半官方外交的待遇和名分,中国政府则为了取得中日贸易利益而放弃了国家外交地位的政治要求。 ”可知,在当时两极格局及中日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的背景下,中日之间建立了“备忘录贸易体制” ,灵活地处理两国的外交关系,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中国改革对外开放开始于1978 年底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之后,不是 20 世纪 60 年代; B 选项错误, “备忘录贸易体制”与美日关系无关,美日同盟并未出现裂痕;D 选项错误,备忘录贸易

17、体制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间贸易的发展,对中日政治关系的正常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519641980 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城镇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城市 4 个,扩建了 70 余个新兴工业城市,重工业成为这些城市的特色。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A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制约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受到了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答案】D【解析】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 A 项错误;中西部地区城镇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距,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故 B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84 年之后,故 C 项错误;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恶化,

18、中美关系到 1972 年才逐步实现正常化,新中国外交环境恶劣,7出于国防的考虑,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新建工业基地,故 D 项正确。6有学者认 为,建国初新中国外交有以下特征:革命性,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内向性,外交决策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过渡性,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的过渡。以下事件更多体现“过渡性”这一特征的是A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依据材料可知, “过渡性”指的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的过渡。结合所学

19、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赢得国际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符合“过渡性”的特征,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是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符合“内向性”的特征;B 选项错误,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针对的是帝国主义势力,符合“革命性”的特征;D 选项错误,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是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符合“内向性”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 C选项。7从 1949 年到 1979 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 483.04 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 3.5,远高于美

20、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 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A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B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C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D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 80”等信息来看,说明当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大力支援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明显。故答案为 B 项。中国的对外援助不是为了经济合作,排除 A 项;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排除 C 项;当时的对外援助不是量力而行,没有做到从

21、实际出发,排除 D 项。81969 年,尼克松总统同法国领导人戴高乐谈及中国问题,并希望从戴高乐那里得到一些建议。戴高乐8认为: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但是他不相信这会有什么糟糕的结果。这说明A中国崛起改变美法外交战略B法国极力阻挠中美关系改善C中美关系事关国际格局演变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国际格局会产生重要影响,C 正确;1969 年,中法已经建立外交关系,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迫使

22、美国改变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排除 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法国极力阻挠中美关系的改善,排除 B;材料信息强调中美关系改善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无法体现已经出现政治多极化趋势,排除 D。9下面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据此,下列选项中分析最科学的是A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力量增长B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上升C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作用增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支持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逐渐增加,根据我国当时的外交政策积极改善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故 A 选项符合题意正确;B 选项我国综合国力在此时受“左

23、”的错误影响有所起伏,且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并非取决于 我国的国力而是受我国合理外交政策的影响,故 B 选项错误;C 选项,1971 年以前西方大国并未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才被打破,故错误;D 选项的表述不准确,无法体现我国的主导作用,故错误。10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 ,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9A “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B中国物质

24、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C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D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答案】C【解析】进入 80 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 ,务实的对外援助政策促使中国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利用外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发展方面,对外援助由侧重政 治到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故 C 项正确;该变化是适应国内工作重心的需要的,非“左”倾思想的干扰,故A 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迅猛增长,B 项错误;不结盟外交政策与对外援助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D 项表述本身逻辑有误,排除。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

25、78 年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关系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外交,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无疑是重要的。大致来看,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辩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摘编自马荣久“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研究综述据新中国外交史

26、的相关史实,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进行探讨。 (说明:研究方法探讨的角度可一种或 多种,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方法一:“事件描述法” ,这是研究中国外交的基础环节,是对历史事件尽量客观和准确的描述,努力做到还历史以原貌。比如,中苏关系由同盟到对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过程,等等。方法二:“现象归纳法” ,是对一系列个别的外交现象和事实的梳理、总结和推理,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这是史学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如对新中国头几年外交进行梳理,可发现具有三大特征“革命性”“内向性”和“过渡性” ,等等。这种研

27、究方法,有助于人们从全局高度相对完整地把握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和准确地认识、解释历史研究对象。10努力方向:加强理论指导,注重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围和视野,综合运用多边档案和资料;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 ”等信息,可知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据此归纳出三者研究方法的角度,然后确定一种或两种,联系所学史实进程阐述。如“现象归纳法” ,在对该定义进行解析之后,应当联系所学,从新中国外交历程概括出三大特征“革命性” “内向性”和“过渡性” ,并评述该方法的意义。论证说

28、明过程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1952 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 ;1984 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A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B政府政策的导向C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国际形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俄文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并调动相关知识可知,此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中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边,这与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有关;而依据材料“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可知,此时中国的政治色彩减少,这与国际政治

29、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关。由此可知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导致“外语热”出现的根源,D 选项符合题意。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的说法不属于外语学习变化的原因,A 选项排除。政府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内内外局势决定的,B 选项排除。外交政策的调整受到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C 选项排除。21954 年 10 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 ”这反映了中国A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B延续了 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

30、利益11【答案】A【解析】从材料“1954 年 10 月”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来看,新中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标准来确定与哪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作为标准,反映出新中国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变,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不符合题意;新中国在建国后一年内同苏联等 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故 C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故 D 项排除。3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 1950 年的 3.6 亿美元提高到 1957 年的 7.67 亿美元。这一变化主要在于A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放松B中国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

31、策C中国优先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D万隆会议拓展了中国国际空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 “1950 年1957 年中国与亚非国家贸易总额显著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 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赢得亚非国家认同,会后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因此贸易额显著上升,D 选项符合题意。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可知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放松说法错误,A 选项排除。中国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优先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C 选项排除。4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 世纪 60 年

32、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答案】A【解析】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一方面,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作,扩展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空间,故 A 正确;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的外交仍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B 错误;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美苏两极格局,C 错误;20 世

33、纪 60 年代我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仍然是紧张的,D 错误。125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国防部宣布停止炮击金门。据此可知A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B中美达成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共识C中国运用“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D美国外交政策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答案】A【解析】由材料“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日国防部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可知中美建交,中国改变了对台的武力政策,实现了两岸间的真正停火,所以说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故 A 正确;材料未体现中美达成解决台湾问题的共识,故 B

34、错误;一国两制是 80 年代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错误;D 项“决定”说法错误,故 D 错误。6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B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答案】B【解析】由“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 B 正确;材料反映新中国在与苏

35、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无法体现“一边倒”,排除 A;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 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72000 年 11 月,中国首次提出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得到东盟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回应。2010年 1 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这表明中国A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B 主要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外交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的经济合作13D与世界经济正式实现了国际接轨【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区域的合

36、作,没有体现出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排除 A。材料看不出中国主要是致力于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排除 B。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是积极融入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现了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的经济合作特征,排除 C。 材料看不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排除 D。8下列事例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向海地派遣维和部队积极斡旋朝核问题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倡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ABCD【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指的是以联合国为舞台的外交活动。向海地派遣维和部队、首倡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都和联合国

37、有关,故正确;积极斡旋朝核问题、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地区性的多边外交活动,不是以联合国为舞台的,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ACD 错误。9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6 年 11 月 4 日,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南京签订。条约签订后,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批评说:“今日甚嚣尘上之中美商约问题,表面上是一纯粹的经济问题,内容上确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政治问题。 ”在此前后,国民党政府还同美国签订了其他一系列条约。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一卷材料二 1971 年年初的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打

38、破的时刻。但是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要实现关系的真正好转,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美国方面,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在中国方面,与美国的缓和需要在当时的革命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同时也需要处理好与越南、朝鲜以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由于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14形态上的对抗,双方都担心做出的主动表示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回报,这也是造成局面僵持的重要原因。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三卷材料三 尤其中美经贸合作,中国的立场同样是明确的、一贯的、坚定的。你尽管反复无常,我自心有定数。从底线上讲,对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中国坚定维护。中国有信

39、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相反,中国谈判的大门一直敞开,但谈判必须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为前提,不能在关税大棒的威胁下进行,不能以牺牲中国发展权为代价。从诚意上讲,对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中国坚定推进。双方保持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从责任上讲,对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坚定维护并推动改革完善。同样,国际贸易需要“基石” ,全球贸易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支柱” 。而这一“基石”和“支柱” ,就是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但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2018 年 10 月 01 日人民日报

40、海外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政治目的。简述这一系列条约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双方是如何一步步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的?(3)依据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贸易战的几点认识。【答案】 (1)政治目的:从美国得到更多的援助,以增强其在内战中的优势。影响: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2)主要因素 :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长时间的隔阂。过程:1971 年 3 月, “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1971 年 7 月,基辛

41、格秘密访华;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中国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中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愿意保持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这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但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贸易战本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不同时期的中美关系,以及对当前中美贸易战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15括能力。(1)联系所学当时的国内形势可知,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42、想获得美国支持其打内战。联系所学可知,这一系列条约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2)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 “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 “在中国方面,与美国的缓和需要在当时的革命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 “由于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中美双方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的过程,应当联系所学,从“乒乓外交” 、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等史实来回答。(3)对中美贸易战的几点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底线上讲,对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中国坚定维护” “中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从诚意上讲,对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中国坚定推进” “从责任上讲,对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坚定维护并推动改革完善” “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但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