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突破(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突破(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突破(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2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高考预测:预计 2019 年高考中,20 世纪 50 年代的外交成就、70 年代的外交活动是命题的重点;考查很有可能将本专题内容与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 (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高考真题回顾:1.(2018 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8)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
2、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 对峙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A2【解析】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题即是考查抗美援朝的意义。2.(2018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7)19481949 年
3、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 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 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根据“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可知中共不以束缚手脚的条件来换取西方国家的承认,体
4、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西方国家与中共接触,并没有提及国民党,且此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冷战”角度考虑并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故 B 项错误;美国对中国进行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在建国后的一年里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是积极争取还是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主动权都在中共中央手中,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正是中共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故 D 项错误。4 (2018 年江苏卷文综历史 12)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
5、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 集团政治方式, 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3故 A 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 1950 年,故 B 项错误;C 项错在“消除了” ,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 200
6、1 年,故 D 项错误。5.(2017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12)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 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 B 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 A 项和 C 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
7、形态领域的外交,故 D 项错误。6.(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30)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B【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成员,故 A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 B 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
8、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 C 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 D 项错误。7.(2016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 16 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 “促使法军撤出” “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应为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 年,
9、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 A 项的表述正确;B 项的参4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 C 项;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 1971 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 年” ,故排除 D 项。8.(2016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文综历史 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 193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 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答案】B【解析
10、】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新中国建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很长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关系,所以在 60 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并没有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以 A 项错误。进入 60 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因此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实施与改革开放以后,所以 C 项错误;建国后新中国坚定的实行一边倒政策,打破了欧美对华的封锁和制裁,所以 D 项错误。预测押题11950 年,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 方受到日本或
11、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 1980 年废止)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 ,再 到 1996 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由此可知A中苏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B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C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D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中苏结盟是因为受意识形态影响,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同苏联结盟;苏联解体后,随着中俄共同利益的增多,中俄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可知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故 B 正确;中苏
12、关系的发展是国家利益决定的,结盟只是一种表现,故 A 错误;中苏 50年代的结盟就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故 C 错误;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不是取决于国家制度,故D 错误。220 世纪 50 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周恩来于 1953 年进一步提出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不久,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 “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 。据此可知A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B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C新中国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D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经历
13、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这恰恰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的信息,排除;BC 项,材料不能表明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3 1955 年 12 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 ;1956 年 6 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 年 8 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与这些经济外交的成就直接相关的是A中美关系的改善B日内瓦会议的进展C万隆会议的成功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
14、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故 C 项正确。A 项,中美关系的改善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项,由中、苏、美、英、法参加的日内瓦会议重在解决印度支那与朝鲜问题,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D 项,三大改造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经济外交无直接关联,排除。31969 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44 个,到 1972 年底达到 88 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A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B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
15、处五原则【答案】A6【解析】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此同时,中国调整了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从而这一时期的建交国家增长较快。故答案为 A 项。1979 年中美建交,排除 B 项;这一时期属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 C 项;1953 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排除 D项。 4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在“备忘录贸易体制”下,给中国官方或半官方的市场开放利益,而不给中国“半官方”外交的待遇和名分,中国政府则为了取得中日贸易利益而放弃了国家外交地位的政治要求。据此可知, “备忘录贸易体制”A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声B意味着美日同盟出现了裂
16、痕C体现了中日外交的灵活性D不利于中日政治关系正常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日贸易关系。依据材料“日本在备忘录贸易体制下,给中国官方或半官方的市场开放利益,而不给中国半官方外交的待遇和名分,中国政府则为了取得中日贸易利益而放弃了国家外交地位的政治要求。 ”可知,在当时两极格局及中日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的背景下,中日之间建立了“备忘录贸易体制” ,灵活地处理两国的外交关系,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中国改革对外开放开始于1978 年底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之后,不是 20 世纪 60 年代; B 选项错误, “备忘录贸易体制”与美日关系无关,美日同盟并未出现裂痕;D 选项错误,备忘录贸易
17、体制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间贸易的发展,对中日政治关系的正常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519641980 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城镇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城市 4 个,扩建了 70 余个新兴工业城市,重工业成为这些城市的特色。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A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制约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受到了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答案】D【解析】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 A 项错误;中西部地区城镇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距,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故 B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84 年之后,故 C 项错误;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恶化,
18、中美关系到 1972 年才逐步实现正常化,新中国外交环境恶劣,7出于国防的考虑,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新建工业基地,故 D 项正确。6有学者认 为,建国初新中国外交有以下特征:革命性,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内向性,外交决策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过渡性,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的过渡。以下事件更多体现“过渡性”这一特征的是A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依据材料可知, “过渡性”指的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的过渡。结合所学
19、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赢得国际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符合“过渡性”的特征,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是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符合“内向性”的特征;B 选项错误,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针对的是帝国主义势力,符合“革命性”的特征;D 选项错误,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是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符合“内向性”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 C选项。7从 1949 年到 1979 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 483.04 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 3.5,远高于美
20、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 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A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B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C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D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 80”等信息来看,说明当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大力支援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明显。故答案为 B 项。中国的对外援助不是为了经济合作,排除 A 项;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排除 C 项;当时的对外援助不是量力而行,没有做到从
21、实际出发,排除 D 项。81969 年,尼克松总统同法国领导人戴高乐谈及中国问题,并希望从戴高乐那里得到一些建议。戴高乐8认为: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但是他不相信这会有什么糟糕的结果。这说明A中国崛起改变美法外交战略B法国极力阻挠中美关系改善C中美关系事关国际格局演变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国际格局会产生重要影响,C 正确;1969 年,中法已经建立外交关系,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迫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巅峰 冲刺 专题 23 现代 中国 对外 关系 突破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