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突破(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突破(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突破(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26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高考预测:预计高考中,新中国的教育历史阶段特征及其与经济、政治等关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与意义均有可能出题。从试题立意看,借助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的发展概况,通过史实认知和阅读分析,以体现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站整理(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 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论证。(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 19 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
2、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答案】 (1)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看法一:理学对宋代科技具有促进作用。论证:认为理比气更根本;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升华抽象思辨,主张格物致知,理性分析自然。看法二: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论证:理学成为维护专制主义政治的经典;压抑人的自然欲求;知识分子埋首经书,脱离社会实际。(2)不同: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仍停留在器物层面;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技术层面深入到
3、文化(思想观念)层面;强调以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启迪民众,思考人生,改造社会。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2革命后建立了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旧思想文化阻碍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需要弘扬科学思想批判愚昧、迷信,促进思想解放。(3)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如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行。(4)特色:宋元时期,文明传承与自主创新;近代前期,引进西学与模仿探索;现代中国,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解析】(1)关于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
4、技成就,主要是指四大发明中的宋代的成就,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显然一种观点认为是促进,一种观点认为是阻碍,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评价,言之有理即可。(2) 本题考查古今中外科技的成就与影响。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 19 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从所给材料分析,主要是指学习西方文化的层次不同,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从思想文化的层面认识,而 19 世纪中期主要是认识到西方的器物层面;关于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主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前学习西方失败的教训、思想解放等角度去考虑。(3)关于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
5、的原因,可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归纳,主要从改革开放、政府重视、科技革命的推动等方面回答。(4)关于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可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三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1有“核司令”之称的程开甲院士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初步实现了“国防强起来”的重大成就是A沈阳飞机制造厂建成B首次成功实施载人航天工程C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D “银河一号”计算机投入使用【答案】C【解析】沈阳飞机制造厂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之一,属于五十年代的成就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选项错误;2003 年我国首次成功实施载人航天,故时间不符合题意,
6、B 选项错误;C 选项“两弹一星”分别指的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卫星,1960 年时我们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1964 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3颗原子弹、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符合题意故正确;D 选项“银河一号”研制成功的时间是 1983 年,故错误。2 “虽然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当时科技发展的条件是不利的。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有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ABCD【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苏联撕毁条约,撤
7、走专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科技封锁,国际环境也不利;题干要求的是当时科技发展的不利条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正确。故 A 项正确。3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下表中空白处应是ABCD【答案】D【解析】 “实业救国” , “学习西方”是近代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形成的社会思潮。所以与表格的时间不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确分析了国家的社会性质,明确了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故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4人民富裕。故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
8、放时期的特征。综上所述本题选 D 项。ABC 选项组合错误。41956 年,郭沫若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关于科学技术,凡是于我们国家建设有益的东西,我们都是必须学习的。我们不仅要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兄弟国家学习,也要向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各国的科学家们学习。 ”据此可知A当时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并不激烈B该讲话是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做铺垫C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积极的科技文化政策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式提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凡是于我们国家建设有益的东西,我们都是必须学习的” 、 “不仅要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兄弟国家学习,也要向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各国的科学家们学习”可知,中华人民
9、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积极的科技文化政策,故 C 项正确。当时美苏进行冷战,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故 A 项错误。 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已经开始实行,故 B 项错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 198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来的,故 D 项错误。51999 年 9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几十年来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 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据下表有关他们受教育的分析数据可得出A国外高等教育优于国内B中国留学生受世界青睞C多种教育渠道孕育人才D科教兴国战略喜结硕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科技专家曾
10、经有过“国内一流大学” 、 “海外留学” 、 “获得博士学位”等教育经历,体现了这些专家通过多种教育渠道获取知识,并且取得重大成就,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比较,无法推断出国外高等教育优于国内,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留学生受世界青睞,而是强调这些专家曾经接受多种教育渠道,B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 20 世纪 90 年代,但这些专家曾经接受教育时,中国尚未提出该战略,D 项错误。56某科学杂志如此评价中国某项科研成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实验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中国取得该项科研成就是在A2
11、0 世纪 60 年代B20 世纪 70 年代C20 世纪 80 年代D20 世纪 90 年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依据材料信息“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 、 “生命奥秘”等可判断该科研成就为 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因此 A 选项正确。B、C、D 选项不符合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相关所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9 世纪中期,清政府开始了一场“师夷长 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然而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更是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结果洋
12、务运动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要“尽一切可能让共产党在经济上日子不好过” ,对中国经济上封锁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 “禁运”步步升级。这给新中国经济的恢复造成了严重的困难。2018 年 4 月 16 日晚,美国商务部以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非法向伊朗和朝鲜出口为由,发布公告:美国政府在未来 7 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 ,这些技术一旦被卡住脖子、断供,将给中兴公司带来巨大的的影响与损失。历史事件总能给我们启迪与警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13、合,言之成理。 )【答案】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得出启示,说明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有关内容,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以下提供的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启示一:核心技术是大国重器,我们应自已掌握说明:19 世纪中期,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清政府开展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列强希望中国永远是他们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不会让中国走向真正的富强。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洋务运动,加上当时腐败的清王朝,其结局早已注定。面对新中国的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 。虽然给我们的经济造成了困难,但自
14、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困难,特别在科技方面取6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两弹一星”的研制及成功。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看仍然比较落后。在有关中兴通讯这场无硝烟的中美贸易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产业发展的核 心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中国企业必须提高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把企业真正的做强做大。总之,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只有自已掌握了核心技术和不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上不惧任何国际风浪。启示二:列强的阻挠与破坏,阻挡不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壮大的步伐。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启示三:民族的独立与强
15、大,是研发与掌握核心技术的有效保障。说明:(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得出启示,说明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有关内容,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依据材料可知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对中国经济上封锁的政策、 “2018 年 4 月 16 日晚,美国商务部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掌握核心技术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的论点,或者联系代所学知识得出列强的阻挠与破坏,阻挡不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壮大的步伐的论点等,并依据这些史实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联系相关所学知识行论述。考点二:“
1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1 (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31)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C【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 C 项。A 项说法绝对,
17、材料不能反映;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 B 项;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的增长,并不表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 D 项。2 (2016 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37)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 “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7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 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 “能尽公民之义
18、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8 分)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 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 “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 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
1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10 分)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 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
20、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6 分)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12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
21、;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 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8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3)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观点及论述:(略) (注:开放型试题,答案不唯一,官方正式答案注明“略” )【解析】(1)由“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得出,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后者主张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说明强调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 “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说明培养学生
22、的道德;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说明培养他们为国家服务。(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概括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1957 年的教育法和 1995 的教育法的变化中可以概括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问结合“西之教平等,
23、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即可。(3)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从工业革命兴起、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本题是开放性论文撰写,对学生要求较高,既需要阅读理解材料摆出自己的观点,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做此类题目首先注意把观点摆出来,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结合,相互补充。然后可以结合两
24、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重要性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论证即可。预测押题1下表反映了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9A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和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反映出各民族平等享受教育,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与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无关,故 B 项错误。表格内容不涉及“科教兴国”相关内容,且“科教兴国”提出于 1995 年,与材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巅峰 冲刺 专题 26 现代 中国 科学技术 文化 教育事业 突破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