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叙事性作品)-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叙事性作品)-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叙事性作品)-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叙事性作品)-试卷 2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分数:2.00)_2.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内涵及关系。(分数:2.00)_3.试各举一例解释时序的三种情况。(分数:2.00)_4.如何理解“时距”?(分数:2.00)_5.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分数:2.00)_6.试述几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分数:2.00)_7.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分数:2.00)_8.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特点。(分数:2.00)_9.试举例分析叙事作品中叙述者与接受者
2、的关系。(分数:2.00)_10.小说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你举例分析两种。(华中师范大学 2000年)(分数:2.00)_11.叙述者的“声音”有哪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厦门大学 2002年)(分数:2.00)_二、填空题(总题数:2,分数:4.00)12.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_13.“叙事”一词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涵义,即( )、( )和( )。(兰州大学 2004年)(分数:2.00)_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4.故事时间(分数:2.00)_时序_时距_频率_视角_19.叙述动作(分数:2.00
3、)_20.叙述者与作者(分数:2.00)_21.叙述者与声音(分数:2.00)_22.叙述者与接受者(分数:2.00)_23.叙述视角。(南京师范大学 2002年)(分数:2.00)_24.文学的叙事。(苏州大学 2003年)(分数:2.00)_2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兰州大学 2004年)(分数:2.00)_26.叙述动作。(南京师范大学 2005年)(分数:2.00)_四、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27.请你用 20世纪不同时期的三部(篇)以“我”为叙述者或者是主要人物的作品来分析其中的“我”与社会的关联。以及这几个“我”之间的关联和他们各自的特征。(复旦大学 2005年)(
4、分数:2.00)_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叙事性作品)-试卷 2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个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1)可能性。一个行动将要发生,或具有了发生的条件。(2)变为现实。即行动开始进行,这是故事内容的主要部分。这一阶段也可能以否定的形式出现:行动由于某种原因而被阻止或取消,没有变为现实,从而导致故事发展方向的改变或出现新的序列。(3)取得结果。这可以是行动成功,达到目的;也可以是行动失败,没有达到目的。总之一个行动在此阶段结
5、束全过程。概括起来就是:故事行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或没有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开端、过程、结果)。例如西厢记,开始是“可能性”,即张生倾慕崔莺莺,见到莺莺后神魂颠倒,随即找到寺庙的主持要求借宿。显然,这个借宿的行动意味着张生和莺莺之间将有事情发生,而且他借宿在寺里也为下一步行动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其次是变成现实,即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搬兵解围后,经过“酬笺“、“赖笺“等情节,二人的婚姻逐步变为现实。最后是取得结果,即老夫人答应,二人拜堂成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解析:2.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内涵及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
6、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文本时间”(也称为“叙事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1)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所谓文本时间顺序是文本中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即叙述者讲述故事时从开头到结尾的次序,而故事时间顺序是故事内容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发展顺序。时序分三种情况,顺叙、倒叙及插叙。(2)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
7、速度向两个方面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时间里发生的事件,这种叙述通常也叫做概要叙述。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把事件的过程细节放大,类似于电影的慢镜头一样把每一个动作或者表情分解开来进行展示。(3)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不同的叙述频率会形成不同的阅读效果。)解析:3.试各举一例解释时序的三种情况。(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顺叙“也叫顺时序叙述,即文本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一致,叙述的前后顺序就是故事内容的前后顺序,叙述沿着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推进,每一回都按照故
8、事的次序前后衔接。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时序,后两种的时序是在此基础上的演变。编年史式的故事(如典型的史传文学)明显地体现出这种一致性:例如三国演义,在第一回的末尾讲到刘备等三人救了董卓却受到怠慢,张飞大怒,要提刀杀董卓,然后说“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回一开始,便接着上一回结束时的内容讲到刘备和关羽劝阻张飞。故事就这样随着事件的发展一步一步地讲下去。 (2)倒叙是指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序列之间不一致的叙述方式,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因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例如古希腊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以倒叙的方式讲述的叙事作品:故事一开始就是忒拜城遭到了天疫,神谕告诉人们是有人犯
9、了乱伦的罪孽。然后是俄狄浦斯王开始调查,随着调查的展开,过去的事才一件件揭示了出来。这种倒叙的方式由于打乱了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到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从而便可能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这种倒叙的方式在近代以情节紧张刺激为特色的故事中很常见。 (3)插叙。这是在顺时序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或几段与上下文的时间、因果关系不连属的故事内容,使主要的故事进程造成暂时的中断和延宕。例如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顺叙的内容是一个人在非洲打猎时得了坏疽病后垂死时的情境。在主人公濒临死亡的数小时生活的叙述中反复插入了大段的回忆与联想,正是这些回忆和联想展示出了主人公
10、一生的追求、颓唐又不甘沦落的精神生活历程。而顺叙的内容则把这些叙述引向一个悲剧性的归宿:在最后一段插叙中主人公飞越了被称为“上帝的庙堂“的乞力马扎罗山峰,然后回归到顺叙的现实生活中来,他死了。在这个故事中,插叙反客为主,成了故事的基本内容,而顺时序的叙述则降到次要的地位,成为插叙内容的框架和向导。)解析:4.如何理解“时距”?(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叙述状况: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语言被完整地叙述出来,或者把人物的动作大体按照动作进行的时间过程进行描述。在这种情形中,可以认为叙述所用的时间长度与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两种时间长度相互一致的时间关系可以
11、算作一种匀速叙述的关系。当然,由于文本时间长度事实上是无法精确计量的,所以所谓“匀速”只不过是一种概念意义上而非测量意义上的匀速。以这种“匀速“叙述为基准,就可以区分出不同叙述速度的各种时距。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面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时间里发生的事件,这种叙述通常也叫做概要叙述。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把事件的过程细节放大,类似于电影的慢镜头一样把每一个动作或者表情分解开来进行展示。)解析:5.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叙事节奏的变化取决于作者如何处理文本时间与故
12、事时间的关系,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首先,时序的变化可以引起叙事节奏的变化。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在故事中叙述顺序是可以变换的,既可以从顺叙变换为倒叙或插叙,也可以在倒叙或插叙中又转入顺叙。叙述顺序的变换会造成故事情调、节奏等方面的改变。例如近代以情节紧张刺激为特色的故事中,就常常使用倒叙的方式打乱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到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从而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显然,时序的改变引起了叙事节奏的改变。其次,叙事节奏与时距密切相关。
13、时距也可以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叙述状况: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语言被完整地叙述出来,或者把人物的动作大体按照动作进行的过程进行描述。在这种情形中,可以认为叙述所用的时间长度与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两种时间长度相互一致的时间关系可以算作一种匀速叙述的关系。当然,由于文本时间长度事实上是无法精确计量的,所以所谓“匀速”只不过是一种概念意义上而非测量意义上的匀速。以这种“匀速”叙述为基准,就可以区分出不同叙述速度的各种时距。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
14、长时间里发生的事件,这种叙述通常也叫做概要叙述。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把事件的过程细节放大。可见,叙事节奏与时距是紧密相连的。)解析:6.试述几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首先,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因此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传统叙事作品多用这种叙述方式,如巴尔
15、扎克的高老头。其次,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人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一)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他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二)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方法,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叙述视角同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几乎完全重合。又如普希金的驿站长,叙述者“我”仅仅是个次要人物或旁观者,同主要故事
16、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这样的叙述往往较为客观一些。再次,第二人称叙述的作品中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实际上同第三人称叙述一样,仍是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但叙述的接受者却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而使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反常的阅读经验。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种特殊效果。)解析:7.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叙述角度即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角度的变换,可以拉远或拉近作品与读者、叙述者与接受者的距离,从而造成不同的阅读效果。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
17、叙述,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然而叙述者的过于自由往往导致接受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受到限制。因此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中出现了一类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的变体,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焦点上。如英国女作家沃尔夫的小说达罗卫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的焦点始终落在达罗卫夫人身上,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主要是着力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读者实际上是从达罗卫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这种第三人称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第一人称叙述了。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研究生 入学考试 文学理论 叙事 作品 答案 解析 DOC
![提示](http://www.mydoc123.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