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叙事性作品)模拟试卷3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叙事性作品)模拟试卷3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叙事性作品)模拟试卷3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叙事性作品)模拟试卷 3 及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文学的叙事(分数:2.00)_情节_3.情节和故事(分数:2.00)_4.讲述与展示(分数:2.00)_5.行动元与角色(分数:2.00)_6.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分数:2.00)_7.叙事时间(分数:2.00)_视角_事件_10.叙事学(分数:2.00)_11.叙事模式(分数:2.00)_12.叙事频率(分数:2.00)_13.叙事的构成(分数:2.00)_人物_场景_结构_时序_18.叙述者与作者(分数:2.00)_19.叙述者与声音(分
2、数:2.00)_20.叙述者与接受者(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9,分数:18.00)21.举例说明叙事性作品的“情节”与“人物”这两个概念的主要内涵。(分数:2.00)_22.叙述角度的转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分数:2.00)_23.叙述者的“声音”有哪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分数:2.00)_24.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分数:2.00)_25.简要谈谈你对“叙事学”的理解。(分数:2.00)_26.举例谈谈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的关系。(分数:2.00)_27.试述事件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分数:2.00)_28.简述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分数:2.00)_29.试
3、各举一例解释时序的三种情况。(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5,分数:10.00)30.请你用 20 世纪不同时期的三部(篇)以“我”为叙述者或者是主要人物的作品来分析其中的“我”与社会的关联,以及这几个“我”之间的关联和他们各自的特征。(分数:2.00)_31.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述之。(分数:2.00)_32.试述几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分数:2.00)_3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特点。(分数:2.00)_34.试举例分析叙事作品中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分数:2.00)_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叙事性作品)模拟试卷 3 答案解析(总分:68.00,
4、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文学的叙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叙事”一词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第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第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解
5、析:情节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0 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与“情节”做了这样的比较后得出结论:情节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情节性叙事作品中的世界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作者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出发对生活现象加以组织的结果,其中体现着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作者的局限和偏见。 并不是任何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作为情节,必须有行为之间的冲突,而人物命运的幸与不幸就系于人的行为同外界的矛盾冲突及其后果上。所以,黑格尔认为,情节应“表现为动作、反动作和矛盾的解决的一种
6、本身完整的运动”。由此可见,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解析:3.情节和故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故事是发生在一定时间延续中的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而偶然性的、相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并不具有故事性;没有时间绵延和持续的瞬间场面、静态存在同样很难具有故事性。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定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情节与故事密切相关,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故事作为经过选择的、有因果关系的、顺时序发展的一组生活事件,为叙述提供了材料;而情节作为对故事的“叙述
7、”,作为通过“叙述”呈现出来的故事,则必须对故事本身进行艺术的加工,使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为一个具有审美意味的序列。因此,情节与故事不同。一方面,情节要叙述故事本身,否则就不能构成故事;另一方面,情节并不是故事所包括的全部事件的讲述和“如实”呈现,而必然有所突出,有所强调,亦有所舍弃和忽略,以便对故事进行加工和重构,获取某种艺术效果。情节依据叙事主题、叙事意图、读者期待等多种因素,能够使同一个故事呈现多种文本风格。)解析:4.讲述与展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讲述与展示是小说写作中常见的两种叙事方式,在观察叙事性小说中尤为突出。现代叙事理论将小说的讲述与展示做了明确的区分。
8、讲述,是传统的小说叙事方式,在文学史上,绝大多数的小说都用此法,讲述即由叙事人出面来讲述,叙述人根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来讲述,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作家的评价,因此,讲述常常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所谓展示,则是指如戏剧演出一样,将故事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以展示方式所作的叙事中,故事不依赖于叙述者的讲述,而成为一种“自我呈现”。)解析:5.行动元与角色(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叙事作品中存在着各种人物,而每一个人物所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人格特征造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作为“角色”的人物是依据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创造的,成功的“角色”不仅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而且
9、在人物个性中包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揭示出社会生活中某种本质和规律,可产生特殊的认识与审美价值,故事中的各个事件中必然有活动着的人物,人物是故事中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动力,但同时叙事文学也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目的,这样,处在叙事文学中的人物也就具备着二重性,著名叙事学家格雷马斯将人物的这种二重性分别命名为“行动元”和“角色”。行动元和角色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一个行动元往往可以由几个角色来承担,而一个角色有时也可以承担几个行动元。)解析:6.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是分析叙事作品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表层结构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字面顺序研
10、究作品中各个单元之间在作品本文中的关系;深层结构是共时性向度,研究的是叙事内容中各个要素在叙述顺序背后的内在的关系。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对叙述话语进行分析的方法是结构主义的语言分析方法,首先出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把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从两个方向进行了区分:一个是“水平的”或句段的关系。他的意思是指语言符号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水平地”沿着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的关系,即历时性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语言表达的顺序在句子的字面中呈现出来的词语之间的关系。这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直接把握到的词语关系。另一个是“垂直的”或联想的关系,就是在话语中表达出来的词语与没有在话语中出现却对话
11、语意义产生影响的那些词语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存在于具体话语背后的整个语言背景中,而不是在话语的叙述过程中按照时间顺序出现,所以是共时性关系。而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结构分析,则是试图通过结构分析来发现在不同故事背后隐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普遍价值观念或共同的心理需要。这种分析是一种文化分析,所关注的不是故事文本本身,而是故事背后的文化环境。自 20 世纪中期以后,文化批判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在文艺研究中把文艺作品作为某种文化的代表性文本,通过对文本深层结构的分析发掘隐藏其中的文化蕴涵,这类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列维.施特劳斯的深层结构观念。)解析:7.叙事时间(分数:2.00)_正确答案
12、:(正确答案:叙事是讲故事,而阅读是在听故事。在这个时间过程中涉及两个时间概念,一个是“讲”的时间,一个是“故事”内容本身的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称为“故事时间”,而“讲”(叙述)故事的过程称为“叙事时间”,亦称“文本时间”。 所谓“叙事时间”(“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文本时间顺序是文本中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即叙述者讲述故事时从开头到结尾的次序。)解析:视角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视角即叙述角度,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根据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
13、不同特点可分为“无焦点叙述”和“内在式焦点叙述”。“无焦点叙述”的特点在于叙述者的无所不知,因而使读者得以洞悉故事的任何细节,充分满足了读者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和试图公正、客观地了解故事内容、判断故事意义的愿望。“内在式焦点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深入到了角色内部,由于视角的限制而产生了更加逼真的效果。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与作品中人物更加贴近,更容易互相认同。在这里应当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无焦点叙述,因为有的第三人称叙述实际上采用的是内在式焦点叙述的方式;而有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因而使得叙述实际上靠拢无焦点叙述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同一部作品中叙述视角
14、和人称变换的情况。由于视角不同,读者所处的地位、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同一部作品中视角的变换会使读者的视角与兴趣也随之变换,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解析:事件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事件就是事物状态的改变,包括人的行动,也包括自然界的种种改变,事件是构成故事和情节的元素,任何故事或情节都是由事件组合而成的。事件的特征在于它可以用画面的形式显现出来。根据罗兰.巴尔特的分类,可以将事件区分为中心事件和从属事件。)解析:10.叙事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叙事学指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俄国学者普洛
15、普于 1928 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俄罗斯 100 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后指出,这 100 个故事表面上看纷繁离奇,然而它们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这一结构体现在按照严格的、不可改变的次序前后相接的 31 个功能中。普洛普的思想传播到法国学术界后,引起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这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即“叙事学”。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有的叙事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它发展了传统的叙事理论,但忽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
16、,太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解析:11.叙事模式(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捷克结构主义者多莱泽尔根据:“第一,故事是由第三人称还是由第一人称叙述,第二,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第三,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这六种叙事模式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解析:12.叙事频率(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叙事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1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研究生 入学考试 文学理论 叙事 作品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