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1.如何理解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1999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你怎样看待文学抒情和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区别?(2007 年中山大学考题)(分数:2.00)_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2008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4.举例说明抒情性作品的情与景的关系。(2008 年湖南大学考题)(分数:2.00)_5.作家风格在作品的内容上表现在哪些方面?(2008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
2、2.00)_6.为什么说创作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表现?(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7.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创作个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007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8.为什么说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2006 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二、论述题(总题数:7,分数:14.00)9.举例论述作为抒情文学形象的意象所具有的特点及其构成。(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0.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风格,你怎么看“风格即人”?(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1.话语情境指本文中由语词、体裁、
3、结构等要素构成的具体话语环境。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就是通过这些话语情境体现出来的。试举例说明文学风格与几种主要话语情境要素之间的关系。(2006 年湖南大学考题)(分数:2.00)_12.举例阐述文学风格的地域性特点。(2009 年暨南大学考题)(分数:2.00)_13.简论文学风格。(2007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4.用文学现象说明文学的风格形成与文化的关系。(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分数:2.00)_15.如何理解风格、风格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2009 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分数:2.00)_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6.抒
4、情自我(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分数:2.00)_17.文学风格(201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014 年暨南大学考题)(分数:2.00)_18.创作个性(2012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19.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2006 年苏州大学考题)(分数:2.00)_20.刚健与柔婉(2000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1.文学流派(2007 年扬州大学考题、2006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1999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2.文学流派的风格(2006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分数:2.00)_23.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2012 年华中师范大学
5、考题)(分数:2.00)_24.大众文学(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分数:2.00)_25.文学消费(2011 年四川大学考题、2013 年同济大学考题)(分数:2.00)_26.文学生产(2009 年暨南大学考题)(分数:2.00)_27.文学传播(2009 年暨南大学考题、2008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28.文学接受(2009 年暨南大学考题)(分数:2.00)_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1.如何理解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19
6、99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与偏重于客观再现的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 自我不是与社会截然对立的,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解析:2.你怎样看待文学抒情和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区别?(2007 年中山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
7、确答案:首先,文学范畴中的抒情所抒发的情感乃是艺术情感,情感的宣泄则是一般的日常情感。日常情感即作为在社会中生存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个体的心理反应,艺术情感与之相比具有超越性和人类性的特征,所谓超越性即艺术情感是超越既定的实践功利关系的审美的情感,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其次,文学范畴中的情感是一种有待于形式化的情感。日常情感的抒发只表现为个体的表情和动作,而艺术情感则需要情感主体使用被克莱夫贝尔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予以表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对于文学而言即语言和文字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日常情感是自在的,而艺术情感则是有待的。第三,日常情
8、感是个体在日常生活经历基础上,受外界刺激而生成的直接心理感受,而艺术情感则是在日常情感基础上经过艺术家深沉的情感积淀,对日常情感的“反刍”而生成的。)解析: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2008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所谓寓意,就是融情人景。诗中景有灵有性,情趣盎然。诗人的内心活动既千变万化,又细微幽眇,无法用一般的词语直接表现,所以常常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写出独特而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这
9、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诗人写景,可以创造想象中的绘画美。同时,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曲是借景抒情,但前两句景语,却因“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而尽染强烈的愁苦情调。通过一些感觉化、情感性的词义给写景赋予主观色彩,正是诗中画的特点。所以,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的主观色彩。而中国古人关于情景关系的理想境界则集中体现在“情景交融”四个字上。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
10、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解析:4.举例说明抒情性作品的情与景的关系。(2008 年湖南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抒情性作品的结构主要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抒情性作品的意义。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
11、关系。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人的内心活动既千变万化,无法用一般的词语直接表现,所以,常常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写出独特而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诗人写景,可以创造想象中的绘画美。同时,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所以,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的主观色彩。而中国古人关于情景关系的理想境界则集中体现在“情景交融”四个字上。 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声情并茂主要指抒情话语的声音组织与其表现的情感内涵相互协调融合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音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
12、形式的高度一致,直接可感的声音组织成为抒情内容生动有力的象征性表现。情景交融主要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解析:5.作家风格在作品的内容上表现在哪些方面?(2008
13、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就作家风格在内容方面的表现来说,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的一贯性以及主题的独特性、人物画廊的一致性等方面。美国作家、批评家马肖勒说:“布封的话应该纠正,应说风格即题材。”这不无道理。例如蒋子龙主要以工厂、车间的如火如荼的生活、轰轰烈烈的改革为题材,主题思想中洋溢着一种豪迈雄壮、英雄史诗般的情调,人物形象则大多是生龙活虎的开拓者形象;张一弓主要以农村的物质贫困所带来的磨难以及为摆脱贫困所进行的抗争为题材,主题思想显得严峻凝重,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与命运抗争的小人物;刘心武主要以十年动乱中城市青少年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为题材,以他们所经受的磨难
14、与锤炼为主题,人物形象以青少年学生和走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为主。)解析:6.为什么说创作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表现?(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创作个性即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它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有无创作个性至关重要,它影响到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和艺术成就。读者往往根据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由此体现的个人风格来判断作品的优劣。创作个性是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体现为一个作家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和艺术表现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将这种创作上的个性特点保持下来,成为他的一种
15、特色和标志。创作个性的形成取决于创作实践,是作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追求自己的创作特色的结果。与个性的形成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不一样,创作个性的形成只能通过创作实践、艺术活动,在创作个性的生成过程中,主体因素的发挥有着更大的空间。 个性不等于创作个性,但是创作个性的形成却和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个性会影响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影响他对题材的选择和表现题材的方式。但是从创造心理学和文学的虚构性、想象性上讲,个性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又表现得非常复杂。“文如其人“未必是一种规律,文不如其人倒是常见的现象。中国古代文论中“才性“一词,与现代文学理论所说的创作个性极为接近。 体现在创作过程和作品中的
16、创作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其次是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意蕴的提炼上的个性化。再次,创作个性还体现在作家的艺术表现中。 创作个性直接影响着文学创作的个人化程度,是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有无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形成取决于创作实践。不能在创作实践中想成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经验,并将其保持下来,就不可能形成创作个性。具体来说,风格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的客观因素,即一定的时代潮流、民族信仰、社会习尚和文化传统对作家的影响;二是作家个人的主观因素,也就是作家的世界观、阶级立场、生活道路、艺术修养和美学趣味对创作的影响。由于客观因素是事物的外因,主观因素是内
17、因,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作家主观方面的因素,常常直接决定风格的特征。)解析:7.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创作个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007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表现在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在他以创作个性为指导去处理创作同现实的审美关系上。 (2)表现在作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上。创作个性一旦形成,它就制约着作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反过来说,作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 (3)表现在作家的遣词造句的用语特点上。)解析:8.为什么说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2006 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分数:2
18、.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创作个性是指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禀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它一旦施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不能从主观的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还离不开题材、主题、体裁等形式因素的影响。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是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但风格并不是由创作个性单方面组成和决定的,两者不应混为一谈。要将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和人格区别开来: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如心理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研究生 入学考试 文学理论 抒情性 作品 文学 风格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