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大纲版).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14173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7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大纲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大纲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大纲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大纲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大纲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全国大纲版)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详解) 渭南市下吉中学 王满仓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 1 至 4 页,第卷 5 至 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 I 卷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

2、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 (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A.逾越(y) 鸟瞰(kn) 一丘之 貉(lu) 栩栩如生(x) B.溃败(ku) 凹陷 (w) 贻笑大方(y) 兢兢业业(jng) C.咀嚼 (z) 桧柏(gu) 罄竹难书(qng)饕 餮大餐 (ti) D.觊觎(j) 攻讦(ji) 光阴荏苒(rn) 心怀叵测(p)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字字音”能力,多涉及 多音多义字 、 形声字 、 形似字 、 难读字 、 统读字 、 口语读音 和 书面语读音 等。A 项中“一丘之貉”的“貉”读

3、“h” ,不读“lu” (没有这个读音) ;这个字是个多音多义字,也读“ho” (貉子, “貉”的统称) ,口语读音。B 项中“凹陷”的“凹”读“o” ,属书面语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多义字,也读“w”(多用于地名、人名,如贾平凹) ,属于口语读音。C 项“咀嚼”的“咀”读“j” ,不读“z” (没有这个读音) ,这个字是多音多义字,也读“zu” (义同“嘴” ,如山咀、壶咀儿) ;“饕餮大餐”中的“餮”读“ti” ,不读“ti” (没有这个读音) ,属于难读字。D 项所有读音都正确,属于难读字。 【点睛】 这个考点的难点在于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统读字、口语读音和书面语读音这五个方面。识记

4、读音 首先要记忆“难读字” (往往只有一个读音) ,记熟了就排除这一类,统读字是把混乱的读音定型为一个读音,也可以归于这一类,如“呆板”的“呆” ,现在统读为“di” ;其次是抓住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口语读音和书面语读音的意义来区分读音,同时还需要 积累大量的汉语词汇 ,考试是 用词语来考 呀!总之,对于这个考点要采用一个 总的原则 音、形、义、词结合 ,除此别无他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

5、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答案】 A 【解析】 “繁文缛节”适用于交往过程中待人接物方面礼节过多,不用于撰写学术论文,属于适用对象错误; “趋之若鹜”属于感情色彩有误,用于消极方面的聚集、集中之意; “不绝如缕”指声音的延长,且多指一种或几种清晰的声音,而不用于嘈杂的声音。 “高屋建瓴”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往往用于议论、演讲、文艺创作

6、等方面,符合句意。故选 A。 【点睛】 “成语的正确运用”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年年都出,可见高考语文试题的社会语言导向。现实社会中,成语的运用往往出问题,不是望文生义,就是不知出处、来源、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对待成语的正确运用,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大原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

7、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答案】 B 【解析】 A 句“呈现出特色(特点) ”是一个标准句式,但是又与“有着特色(特点) ”这个句式相杂糅,只能用一个句式,根据整个句子的表意来看,应该用“呈现出特色(特点) ”这一句式。C 句“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中“因”这个介词的使用造成了“缺主语”的毛病,去掉“因”即可。D 句逻辑有问题

8、,属于“表意不明” ,究竟是 想说“教风、学风”呢? 还是 想说“经典诵读活动要在中小学抓紧抓好”呢? 实际上是犯了表意上“ 模棱两可 ”的错误。这个句子是一篇 缩微议论文 ,从议论文角度来看,是 旗帜不鲜明 。 【点睛】 语病的辨析与修改是高考语文试题年年必出的一个版块。要养成良好的语感,迅速辨别出语病,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语文老师在内)来说,都是一个难点,是最能反映语文学习成果、语文基本能力的经典性题目。要形成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就 必须在长期的说话、写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从 逻辑 ( 语意 )和 结构 ( 形式 ) 两个大的方面 来衡量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要对六种主要语病

9、熟练把握,并能在实际运用中迅速辨别;除此而外,还有 啰嗦、重复 , “的”字运用 , 使动句运用 , 复句运用 等方面的问题,有时候还可能涉及到 修辞 。从广义的语言运用来开, 锤炼词语 和 选用句式 都是修辞,只不过这属于消极修辞罢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 _,_ 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如果总是站在今天

10、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B. C. D. 【答案】 C 特别说明, 此题高考答案有误 (所谓的标准答案为 D) 。请看下面解析 【解析】 排列句序题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经典性题目,这种试题实际上是“微型写作” ,是写作考查的“短平快” 。 “短平快”自然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偏重于逻辑思维(表意)考查,当然也可能涉及语段的修辞、句式、语言特色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的明确性、层次性。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语段是经过润色后形成的,语言运用修改得不错,但是整体逻辑出现了问题(就设置答案来说) , 若这样出题,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混乱;不知道多少老师要按照所

11、谓的标准答案去给学生讲题,自己又不做思考,照本宣科,或者硬往答案上套最后以己之混混,焉能使学生昭昭! 下来我们在看本语段的大的逻辑思维以及层次本段文字主要论述昨天、今天、明天,观点是“经营好今天是关键”这是每个学生都能看出的。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先从今天说起,这是必然的因为作者要强调的是“今天” ;紧接着自然要论述的就是“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因为昨天已经过去已经难以决定其好坏(出题人润色文段时略去了这层意思,这是造成设置答案时逻辑混乱的关键! ) ,走向明天才是人生的大方向,而要走向辉煌的明天,就必须经营好今天;最后再论述不能“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 ,实际上强调的依然是“经营好今天”

12、,文路至此,自然接住了结尾一句话,突出了中心。 (要说明的是,这样的逻辑层次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而给出的答案确违背了这一规律,不能不说是高考试题对广大学生的一大误导! ) 再看看文段的 “文理”即语言运用的内在规律,主要体现为虚词、关联词语的“焊接作用” 。 “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这一句排为第一句,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得出来,但是按照给出的答案往下套,学生就傻眼了,答案既不符合逻辑事理,也不符合“文理” 。这一句中既然有“接力处” ,下句自然就要顺着这一比喻来论述,那么紧接的句子就应该是“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从逻辑事理来看,接力之后自然是“向前” ,怎么会“向后

13、”呢?解析至此,答案自明矣! 【点睛】 “排列句序”实际上就是写作,只不过是“微型写作”而已。既然是写作,就得以写作的规律对待之。首先要弄清 文段的性质(即文体) ,然后在 文体大语境 的指导下,再注意 “事理” “文理” ,还要注意文段相应的 修辞、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等,做到这些,这种试题的解答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二、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 “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 ,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 ,而不是“

14、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 “境生于象外。 ”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

15、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 ,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 、 “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

16、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 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 “即物深致,无细不章” ,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 ,王维是“妙” 。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

17、尔加船夫曲 ,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 说意镜 ) 5.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 , 可见 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 因而 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 意味着 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

18、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 所以 意境能够体现“道” 。 【答案】 A 【解析】 A项中的 “所以”暗示了前后内容的逻辑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根据原文来看,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作者只是在文中举例说明,在近代时,王国维阐述“意境”时,就是这样认为的。但这并不能表明, “情景交融”的观点就是因为王国维的解释而流行到现在的。 难点解析 : “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这句话是文中最难理解的一句话,其实这是一句省略句,根据后文的阐述,我们可以将它还原为“有意境的作品的外延小于有意象的作品的外延” (外延在后文的阐述中阐释为数量的多少) ,因此 C 项的理解是正确的。 【点睛】 社科文阅读理解

19、是高考语文试题必出题,也是体现语文基本能力的经典试题。关于文中重要词语(即重要概念)的理解,可能是 概念的理解 ,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 概念的特点 来衡量,即 揭示事物本质属性 ( 最为全面的 )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 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 (试题中表现为选项) ,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 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 (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 “虚词”等标志 ,如这一题 A 选项中的“所以” (因果关系) 、 “B”选项中的“因而” (因果关系) 、D 选项中的“所以” (因果关系) ;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 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再回到文中仔细对

20、照。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 所以 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 、 “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 因为 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答案】 C 【解析】 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现提出

2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接着再举陶渊明的例子,接着说“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这句话中的“寻找、发现、体验”表明艺术家不一定就认识到这种意味,况且原诗句有“欲辨已忘言” ,只能说明陶潜对这种意味有所体验、察觉,但并不能说他认识到自己身处意味的世界;而选项 C 则绝对认为陶潜已经认识到了,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解决这道题的技巧在于运用排除法,B、D 两项一般都会排除掉,A 项只要认真对照原文,即可看出其意思与原文出入不大。故选 C。 【点睛】 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点表述为“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题目的各个选项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A、B 两项

22、都谈中西方艺术的区别,这是文中非常重要的信息;C项是论述“意味”这个重要概念时所举的事例,D 项则是文末对“意境”这一重要概念的再认识,再验证。解此类题目,关键在于 分清选项涉及文章内容的层次 。就此题来说,四个选项涉及到文章中两个大的方面内容的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区别、意境和意味的理解;但选项 C 则涉及的是对意味这个概念进行论述时的事例的理解,这种考查就深入了一步,层次更高。从所举事例的 上下文 来判断,不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23、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 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 两种 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 ,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 【答案】 B 【解析】 B 选项中的“两种”一词,在文中根本找不到,文章并没有说“意味”的分类,这种理解显然是对文意的曲解。 【点睛】 “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这一考点实在文章内容范围内进行的,其

24、难度并不是很深 ,所以有一部分同学对考点有些发怵,这是不必要的。从做题的实践来看,A、D 两个选项一般都能排除,涉及的是文章两个大的方面内容的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区别和“意境”的理解。C 选项理解比较难,又涉及的是文章细部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但回到原文相应文字对照,就能发现,所谓“工” “妙” ,明显是从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大意是对的;注意到相应文段的“杜甫则太逼真了” ,我们就会意识到选项 C 明显是要我们理解“工” “妙”二字的评价在西方艺术家眼里就是谁“工”谁“妙”?很显然恰恰相反。 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

25、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敕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 “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 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

26、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27、项是( C)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 C 【解析】 C 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 ,据此来理解, “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点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个考点是每年必出题目, 可能全都是 “实词” ,今年的题目即如此;可能实、虚词都有,也可能只有虚词。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查是 动态语境 中的辨析,要理解 动态语境中的陌生意义 ,就必须注意上下文语境,注意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其次要注意文言实词知识的灵活

28、熟练运用,最起码要熟练掌握文言实词知识,比如“ 一词多义 ” “ 古今异义 ” “ 偏义复词 ” “ 词类活用” “ 通假字 ”等知识。解题方法可以用排除法,也可以直接选,对于同学们来说,排除法似乎更可靠。比如本题的“长”读“zhng” ,通“掌” ,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 “结”在“结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 “赞”在“留幕府赞军事”句意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最后要注意古代文化常识, 现代汉语词汇积累 ,这些都是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必要知识。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D)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

29、辞 复以细故烦御史 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这是由于所选文言文多采自史传文,而史传文都是评述某个人的生平事迹的,这就决定了“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的高频率出现。本题中 反映的是主人公辞官不就的品德 , 是主人公说的话 , 说的是朝廷命令御史查察 , 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 ,都与题目要求不合,故选 D。 【点睛】 这种题目的解法主要是排除法,且很快很准确,比如一看马上就可排除之,于是就只剩下 C、D 两项了,再看看又能迅速排除 C,很快就可选出答案

30、。考试过程中必然要讲求点儿效益,而排除法的运用帮助很大,效果也很明显。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敕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

31、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 B 【解析】 B 选项违背文意。文中说的是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帝却要颁发敕令表彰,而不是查究,也没有出尔反尔;李善长也为此事上奏进言,皇帝不听,熊鼎与给事中伊正进言,皇帝默然良久,这才不让御史送去敕令。 【点睛】 “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 C 级“综合分析” 。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实

32、际上不难。 第卷 四、 (23 分)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答案】 ( 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 ( 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赐给他裘皮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解析】 ( 1)句中难点有“奏罢” “不职” “数十辈” “列部” ,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 “奏罢”是两个词, “上奏并罢免”之意; “不职”意为“不称职” ,是“不称职”的省称; “数十辈”难理解关键是“辈”字难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

33、解为“数十人” ; “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整体理解句子,抓住上下文,特别是上文“山东初定,设按察司” ,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 ( 2)此句几乎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词语,对译即可。 【点睛】 “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考查。要做好这道题,就 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如 “单音词”意识 , 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 ,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 , 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 。尤为重要的是 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 ,不注重整体理解,就可能从开始就错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

34、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答案】 ( 1)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 ) ,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这一句作答案是“答非所问” ! ) 。 简要说明如下:

35、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 (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解析】 两道题目都比较简单,都问的是写法,且互为补充。整首词是典型的“情景交融”之作,以景写情,情感调子低沉、凄清、孤独。全词线索分明,由傍晚时分到更深夜半,傍晚天光昏暗,一庭凄冷,寒声阵阵,又没有亲人(或友人)的音信;更深夜半时分,人们各自走远,主人公独对孤灯,难以入眠,孤独凄清之情深矣。 【点睛】 “古诗词鉴赏”是每年必出的经典

36、题目,在中华文化弘扬全世界的今天,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是诗意的民族,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继承和发扬这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 。何况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鉴赏古诗词的水平,就 必须经常诵读、涵泳 ,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 要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而不是小学生、初中生的泛泛而读 。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1)得道者多助,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 ( 孟子公孙丑下 ) 几处早莺争暖树,_?乱花贱欲迷人眼,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7、)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四十而不惑,_, _,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论语为政 ) 辛苦遭遇逢起一经,_。山河 破碎风飘絮,_。 (文天祥过零丁洋 ) 【答案】 (1)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2)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这些经典诗词名篇名句几乎都来自课内,基本上都是初中学过的。高三备考要注意经典诗词、文章的总结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之,特别是一些容易搞错的字词,比如这几句中的“畔” “啄” “寥”等。 【点睛】 “名句名篇”的识记背诵涵泳,是建立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之下的

38、,没有理解,背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因此 对于这个考点,要注重整篇整体的理解把握,明白其思想性、艺术性。这样做不仅仅是这道题的分拿到了,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何乐而不为呢? 五、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 “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

39、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 “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 从房屋构造、 村寨形态、 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

40、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事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 20 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 “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 ”

41、“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 “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 ”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

42、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 ,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 10 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 “成家好似针 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 , “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

43、 ,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 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 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4.“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分) 【答案】 指黑妮她是一个湘西苗家女子,用手中的针绣着具有民族风情的苗绣,并教苗族妇女们制出优美胡刺绣艺术;指黑妮在“负责任的族游”中,她在帮扶者与被帮扶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此句用比喻的手法,交代黑妮的身份以及其爱心。 【解析】 这句话独立成段,显然是大有深意,而且还运用了比喻性的俗语来表达,这样处理是

44、为了突出黑妮的身份、职业、爱心、工作性质和意义。明白了大意,再根据分值判断,内容大概有三点。 【点睛】解答现代文主观题,要注意把主观题类型化,使之接近客观题 。平时的训练老师自然会为大家讲解散文阅读、写作知识,这些知识大都是类型化的,使我们解答新题的基础,要熟练掌握。比如这道题问的是“独句成段”的结构问题,这在平时的阅读中,在老师的讲解中肯定是遇到过了。 “独句成段”最基本的目的和用意在于强调突出,借以提示读者 。这句话独句成段,显然是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结合全文理解,是不难做出准确会的!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 分)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答:_ _ (2)素

45、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答:_ _ 【答案】 (1)这句话采用拟人修辞,富于表现力,不仅交代了时间已经很晚,而且暗含人与物的比较,太阳已经有倦容了,但为苗绣的保存与继承发扬做出贡献黑妮还不见疲倦。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黑妮的钦佩与称赞。 (2)黑妮的眼睛素净,显示了黑妮献身保存民族工艺的“针挑土”式工作的执着与坚持;而她的眼睛亮了,则表达了工作有了成绩的喜悦,以及对他人给予这种工作支持的感激之情。 【解析】 这两句话分别有其出现的语境: (1)句是黑妮带领我们参观苗寨,参观的过程她是那么耐心,妇女们身着节日盛装等待她到来,为她唱欢迎歌,她则一字一句地叫大家绣工技术;后来又去了另一个村

46、寨,黑妮对每一个村寨都很了解。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这句景物描写,显然不纯粹是景物描写,明显含有对主人公的褒扬在内,真是一箭双雕,一石双鸟! (2)句是在我买了四张具有苗绣特色的地图之后出现的,且在眼睛亮了之前着一“素净” ,承前而来,意在称扬黑妮对“针挑土”工作的坚守,而亮了则是对工作有了成绩和支持者地欣慰与感激。 【点睛】 “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这个考点是年年必考内容,也反映一个人阅读散文的最基本的能力。 首先要将句子置于全文语境之下来理解,其次要注意抓住句子所处上下文小语境以及句字的关键词语、主要的修辞手法等 。 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 分) 答:_ _ 【答案

47、】 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虽然工作细微,但意义却伟大;指黑妮身份低微平凡,却做着不平凡的工作;作者告诉人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像“针挑土”那样,从小处着手,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解析】 “针挑土”既是题目,又是文章线索,结构上还用与之相关谚语做到首尾呼应,所有这些都为描写黑妮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针挑土”式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而服务。文章充满了对黑妮“针挑土”式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歌唱,写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 【点睛】 这道题目的设置非常好,题目要求考生对文章标题作品评鉴赏。这又是前面提到的“ 把主观题类型化 ”的突出典型,关于这一点,阅读鉴赏过程中碰到的类似问题很多。鉴赏文章标题 是常见题型, 往往具有概括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