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5262-1985 农业机械试验条件 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pdf
《GB T 5262-1985 农业机械试验条件 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5262-1985 农业机械试验条件 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pdf(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GB 526285 本标准适用于田间和场上作业机具试验条件的测定,其他机具试验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 总则 1.1 目的 本标准对试验条件测定的项目、内容、方法及其计算作了统一规定。 1.2 要求 1.2.1 试验地或试验物料应具有代表性。 1.2.2 根据试验机具的要求,选择相应精度的测试仪器。试验前应对所用仪器和工具进行检查校正。 1.2.3 本标准规定的5点取样均按对角线取样法进行。 1.3 其他 根据不同试验机具和试验目的,测定项目可有所增减。 2 名词、术语 2.1 垄高 垄顶至沟底的垂直距离。 2.2 垄(行)距 两垄(行)中心线的距离。 2.3 植被 覆盖在地面上的植物,即作物、
2、杂草、绿肥、残茬和残株等。 注:种植牧草算作物,天然草场的牧草按杂草处理。 2.4 植被自然高度 植被在自然状态下,最高点至地面的距离。 2.5 植被(牧草)生长高度 植被(牧草)在扶直状态下,最高点(芒长除外)至地面的距离。 2.6 植被密度 1m2内的植被株(丛)数(垄作,应在一条垄上测定)。2.7 土壤坚实度 页码,1/24GB 52628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dD526200K.htm 单位面积的土壤上所能承受的力。 2.8 水层深度 水面至泥层表面的距离。 2.9 作物倒伏程度 用不倒伏、中等倒伏和严重倒伏表示。穗头根部和茎秆基部
3、联线与地面垂直线间夹角为倒伏角。030为不倒伏,3060为中等倒伏,60以上为严重倒伏。 2.10 自然破碎 籽粒在收割时已有裂纹者为自然破碎。 2.11 作物自然高度 作物在自然状态下,最高点至地面的距离。 2.12 最低结荚(穗)高度 植株最下面的一个荚(穗)的荚(穗)柄处至地面(或垄顶)的距离。 2.13 茎秆直径 指被加工部位的直径。 2.14 草谷比(叶茎比或蔓果比) 草谷比切割线以上茎秆(包括颖壳)重与籽粒重之比。 叶茎比切割线以上叶重与茎秆重之比(如甘蔗)。 蔓果比蔓叶重与果实重之比(如花生)。 2.15 穗幅差 最高和最低植株茎秆基部(地面起)至穗尖(芒长除外)的长度差。 2.
4、16 割后平均株长 植株切割处至穗尖(芒长除外)的长度。 2.17 喂入前穗层长度 铺放在喂入台上的已割作物最高穗尖(芒长除外)至最低穗根的距离(过高或过低穗不计)。 2.18 种子净度 样品中去掉杂质和废种子后,留下的本作物好种子的重量占样品总重量的百分比。 页码,2/24GB 52628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dD526200K.htm 2.19 破碎种子 破粒、破皮(脱壳)和裂纹的种子为破碎种子。 2.20 种子用价 种子发芽率与种子净度的乘积。 3 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的测定点次根据试验机具的不同要求自定。 3.1 气温、空气相对湿度
5、测定时,应保证仪器与周围空气全面接触,避免阳光直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将结果记入表1。 3.2 风向、风速 测定时,将风向、风速仪置于符合机具要求的位置,一般置于离地面1.5m处进行测定,将结果记入表1。 3.3 天气情况 用文字叙述天气情况。如晴、阴等,记入表1。 4 地表条件 4.1 地表起伏状况、坡向、垄向(沟向)、前茬作物和试验地形状 用文字叙述,记入表2。 4.2 试验地面积 实测后,记入表2。 4.3 地形坡度 在试验区内沿坡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最高和最低处,各立一个标杆,用倾斜仪测量两标杆等高度处的连线与水平面构成的倾斜角度,记入表2。 4.4 垄高 取5点,每点测10垄,计算平均值
6、和变异系数,计算公式见附录D(参考件),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3。 4.5 垄(行)距 可与垄高同时测定。取5点,每点测10垄,计算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3。 4.6 植被*页码,3/24GB 52628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dD526200K.htm 4.6.1 植被种类 调查试验区内的主要植被种类,记入表4。 4.6.2 植被自然高度 取5点,每点测10株(丛),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4。 4.6.3 植被(牧草)生长高度 取5点,每点测10株(丛),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4。 4.6.4 植被
7、密度 测5点,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4。 4.6.5 植被重量 测5点,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4。 5 土壤条件 5.1 土壤类型 用文字叙述,记入表5。 5.2 土壤绝对含水率、土壤坚实度、土壤容重 可同时测定。在试验区内取5点,每点按试验机具所要求的层数取样或测定,取样时应保持原来土壤自然状态。 5.2.1 土壤绝对含水率 每层取样应不少于30g(去掉石块或植物残体等杂质),装入铝盒内,立即称重,在105恒温下烘约6h到重量不变为止。亦可采用180,烘约4h。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常温称重,按下式计算含水率,并求出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5。 也可用其他水
8、分测定仪测定。 5.2.2 土壤坚实度 用圆锥形测头的土壤坚实度仪测定。取五点测出各层土壤坚实度,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6。 Ht( Wts Wtg)/ Wtg100(1)式中: Ht土壤绝对含水率,;Wts湿土重,g;Wtg干土重,g。页码,4/24GB 52628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dD526200K.htm 5.2.3 土壤容重 取5点,用专用土壤容重取土器取样,取土器应垂直地压入土中,不能压实土壤,在取出取土器之前要先旋转几次,或将取土器带土挖出,用刀切去和清除取土器上附着的和露出取土器外的土壤。然后,将取土器中的土壤
9、取出烘干,烘干方法同第5.2.1款。按下式计算土壤容重并求出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7。 5.3 水层深度 水面至泥层表面的距离。取5点,每点测10次,计算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8。 6 作物特征 6.1 作物种类、品种和成熟期 用文字叙述,记入表9。成熟期分乳熟期、腊熟期、完熟期和过熟期。 6.2 作物倒伏程度 用文字叙述,记入表9。 6.3 自然落粒 测定1m2内自然落粒及落穗的籽粒总重量。取5点,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9。 6.4 自然破碎 可与自然落粒同时测定。 6.5 每平方米籽粒(牧草)重 6.5.1 每平方米籽粒重 条(撒)播作物和垄作作物的每平
10、方米籽粒重与6.11条中籽粒重相同。穴播作物采用6.11条中的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9。 e Wg/V(2)式中: e 土壤容重,g/cm3;Wg 土壤烘干后重,g;V取土器容积,cm3。(3)式中: Wz每平方米籽粒重,g;Wx25穴籽粒重,g;页码,5/24GB 52628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dD526200K.htm 6.5.2 每平方米牧草重 割取1m2切割线以上的牧草,立即称重。取5点,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9。 6.6 千(百)粒重 将完整(好)籽粒均匀混合,随机取样两次。中、小粒每次取1000粒,大粒每次
11、取100粒,然后称重,计算平均值,并按下式折算成标准含水率的千(百)粒重,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9。 6.7 亩产量 利用6.5条所测每平方米平均籽粒重,按下式计算亩产量,并求出平均值,记入表9。 式中: mc亩产量,斤/亩。 6.8 作物自然高度 取5点,每点测10株(丛),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0。 6.9 最低结荚(穗)高度 取5点,每点连续测10株,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0。 6.10 茎秆直径 可与自然高度同时测定。取5点,每点测10株(丛),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0。 6.11 草谷比(叶茎比或蔓果比) 取5点,条(撒)播和垄作作物,每点测
12、取1m2面积内的植株(垄作作物在一条垄上割取);穴播作物每点割取5行5穴。切割高度应基本与试验机具实际切割高度相同。割下后,分别称重、计算,并求出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9。 a 行距,cm;b 穴距,cm。Wqb Wqs(1 Hz)/(1 Hzb)(4)式中: Wqb千(百)粒重,g;Wqs实测千(百)粒重,g;Hz籽粒含水率,;Hzb籽粒标准含水率,(见附录A(参考件)。mc1.33 Wz(1 Hz)/(1 Hzb)(5)页码,6/24GB 52628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dD526200K.htm 6.12 茎秆(叶)含水率 取
13、5点,每点取样重不少于50g,测量方法同5.2.1款,在105恒温下烘干时间约为5h。按下式计算,并求出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9。 6.13 籽粒含水率 取5点,每点取完整籽粒30g,粉碎至其细度:小麦、水稻、玉米等通过直径1.5mm(大豆2mm)圆孔筛的不少于90。粉碎后的样品搅拌均匀,用感量千分之一的天平称取试样3份,每份35g,在1052烘箱中烘4h,或者在130恒温下烘45min。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常温称重,重复二次,使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005g为止,如后一次重量高于前次,以前次为准。按下式计算,并求出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9。 籽粒水份大于18时,采用两
14、次烘干法,第一次称取籽粒30g,在105恒温下预烘3060min,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常温称重,然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测定,按下式计算,并求出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录入表9。 也可用其他水分测试仪器测定。 6.14 穗幅差 取5点,每点测10次,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1。 6.15 割后平均株长 随机取样5把,每把约20株,测量每株切割处至穗尖(芒长除外)的长度,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2。 6.16 喂入前穗层长度 性能测定时,随机取样10点,测量每点最高穗尖(芒长除外)至最低穗根的距离(过高Hj( Wjs Wjg)/ Wjs100(6)式中: Hj茎秆(叶)含水率
15、,;Wjs茎秆(叶)烘前湿重,g;Wjg茎秆(叶)烘后干重,g。Hz( Wzs Wzg)/ Wzs100(7)式中: Wzs籽粒粉碎后烘前重,g;Wzg籽粒粉碎后烘后干重,g。Hz( Wzs1Wzs Wzg1Wzg)/ Wzs1Wzs100(8)式中: Wzs1整粒籽粒试样重,g;Wzg1整粒籽粒烘后重,g。页码,7/24GB 52628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dD526200K.htm或过低穗不计)。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2。 7 种子特征 7.1 种子容重 将种子倒入底部带拉板的漏斗内,在漏斗下放一个1L的容重升筒,升筒距漏
16、斗下口5cm,打开拉板,使种子自然流入升筒中,待溢出后刮平并称重,测3次,计算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3。 7.2 千(百)粒重 测量方法同6.8条 7.3 种子净度 在种子堆(袋)内分点,分层取样5001000g,用分样器或四分法分样随机取样3次,每次取样50g,将样品分成好种子、废种子、有生命及无生命杂质,按需要分别称重,并计算各占样品总重量的百分率,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3。 7.4 种子破碎率 取样3次,每次取样50g,从中拣出破碎的种子粒称重,按下式计算破碎率,并求出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表13。 7.5 休止角 将种子放入漏斗内,漏斗下口距水平面上平放的方格纸20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5262 1985 农业机械 试验 条件 测定 方法 一般 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