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251-2000(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pdf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216146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78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L 251-2000(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SL 251-2000(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SL 251-2000(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SL 251-2000(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SL 251-2000(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 条文说明2000北京目次1 总则.59 2 术语、符号.61 3 一般规定.,.624 各设计阶段天然建筑材料勘察.64 4.1 规划阶段644.2 可行性研究阶段644.3 初步设计阶段664.4 招标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66 5 料场勘探和取样试验.68 5.1 砂、砾料685.2 人工骨料725.3 土料 73 5.4 碎(砾)石类土料775. 5 槽孔固壁土料785.6 块石料. 79 6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806.1 图件编制806.2 试验成果整理806.3 储量计算.81 6.4 报告编写.81 1总则1

2、. 0.1 原水利电力部1978年颁发的SDJ17-78(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以下简称原规程),至今已使用20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型、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相继建成和开工兴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对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为此特对原规程进行修订。1. O. 2 本规程适用范围为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送审稿)中规定的I、E等水利水电工程(参阅表1.O. 2)。并增加了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工作可参照执行的规定。表1.0

3、.2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别水库总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工程工程库容际护城镇及保护治涝灌溉供水装机等别规模(108m3) 工矿企业农田面积面积对象容量的重要性(10亩)(10亩)(10亩)重要性(MW) 大(1)型注10特别重要二500二主200关150悔别重要关1200E 大(2)型lO1. 0 重要500100 20060 1505( 重要1200300 E 中型1. OO. 10 中等10030 6015 505 中等30050 N 小(1)型O. 100. 01 一般305 153 50. 5 一般5010 V 小(2)型. 010. 001 5 3 0.5 10 1. O. 3 天然建筑材

4、料勘察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密切结合设计方案,因地制宜地做好勘察工作,查明工程所需要的各类天然建筑材料的储量、质量、开采和运输条59 件,为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提供依据是天然建筑材料勘察的主要任务。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忽视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将给工程建设造成重大损失。1.0.4 与本规程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1 土的分类标准GBJ1 45-90 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1999 3 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试行)SLJ2-81 4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 5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 6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标准SL

5、26-927 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本规程中涉及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可执行下列规程:1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DJ15一782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L5010-92 3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DL5013-92 4 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SL1 66-96 5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报批稿)6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 7 水利水电工程水质分析规程(报批稿)使用本规程时,尚可参考下列设计规范:1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5020-93 2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一933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DJ218-84 4 水工?昆凝

6、土施工规范SDJ207-82 5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SL174-966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规范SL49-94 7 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SL53-94 8 水工碾压混凝土试验规程SL48-94 60 2术语、符号本规程中使用的术语,依据SL26-92(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标准、GBjT50279-98(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和有关规程、规范中的术语,统在本章中予以解释。61 3一般规定3.0.1 本条文强调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应严格按勘察任务书或合同要求进行。勘察任务书或勘察合同是实施勘察工作的依据和法规性文件,工程主管单位在编写勘察任务书或合同时应符合本规程规定。3.0.2

7、勘察计划是开展天然建筑材料勘察的重要环节,只有全面搜集、分析和利用前人资料,进行现场查勘,了解地形、地质、交通等场地情况,才能编制出切合实际的计划。3.0.3 本条文明确了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划分普查、初查、详查三个级别,-般情况下与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工作内容和精度要求相对应。勘察阶段的划分是采用前水利电力部大中型水利水电前期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 85J水电水建字第33号文)中的阶段划分意见,与G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勘察阶段划分一致。1998年1月7日水利部水建1998J 16号通知发布的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

8、、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含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项目建议书应根据规划阶段成果及国家投资方针对拟建工程进行编制。因此本规程规定项目建议书阶段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可按规划阶段近期开发工程的要求进行。原规程规定施工图设计时应对料场做复查和补做详查。本规程修改为在招标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可视需要进行补充勘察和复查。其勘察精度可视备选料场原勘察级别而定;对于新辟或扩大的补充勘察料场,应做到详查。3.0.4 1 环境保护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所以本条把环境保护原则放在料场选择的首位。62 2 由于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环境有差异,分布

9、的天然建筑材料也有不同种类,必须因地制宜地做好各种料源的选择。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不能人为地予以破坏二所以在料场勘察和施工规划中要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确实需要占用时,应考虑取料后做好还田工作(包括果树、林木等)。4 强调了应充分利用工程(包括主体工程、附属工程及临时性工程)开挖料,既能节约工程投资,又能少占或不占土地,做到物尽其用。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工程利用了开挖料。3.0.5 不同勘察级别,对天然建筑材料勘察精度要求不同。天然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成因各异,有些料种岩相变化大,如砂砾石沉积物,在漫滩的滩头、滩中、滩尾,上层与下层等不同部位岩性均有变化。所以勘探网(点)的布局,必须根

10、据勘察级别、料场大小、材料的类别、料场自然条件、材料层的成因及岩相变化等条件综合考虑。勘探网不一定全是方格网状布置,可以是长方网或者是三角网状布置。3.0.6 1 本规程要求各勘探点对关键项目均应分层取样试验,是为了能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全料场的材料质量变化,对料场按质量变化进行分区,为设计和施工开采提供较准确的依据。2 本规程将试验项目分为全分析和简分析,所谓全分析是指全面掌握材料质量特性的所有试验项目,可全面了解掌握整个料场材料的质量情况,对某一料场而言只需有少数控制点即可。简分析是指反映材料关键性质量特性的主要试验项目,每个勘探点均应取样试验,以便掌握料场材料质量的分布特性,为材料质量评价提

11、供可靠的依据。63 4 各设计阶段天然建筑材料勘察4. 1规划阶段4.1.2 天然建筑材料的普查工作是在流域规划拟定的建筑物区附近寻找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料场位置,调查质量、数量、开采运输条件等,为选定河流(段)规划方案和近期开发工程提供资料。通过国内已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的调查,共统计132个料 场,勘察范围20km以内的占90%,其中5km以内的占70%。因此本条文增加了在流域规划阶段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范围宜在20km以内。本阶段的勘察工作主要是利用天然露头观察其材料的质量,在天然剖面上取少量的样品进行试验,取得粗略的质量成果,在地形图(或地质图)上圈定料场的范围,估计储量,草测地质剖面图,

12、编制1/1000001/50000料场分布图,初选料场。4.1.3 增加了对近期开发和控制性工程勘察工作量的规定。4.2 可行性研究阶段4.2.1 本规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天然建筑材料勘察的要求与原规程初步设计第一期相当.必须做到初查。4.2.2 本阶段的天然建筑材料勘察直接关系到坝型和枢纽方案的选择。如果某种材料不能满足要求,可能影响到坝型和结构的选择时,应对起控制性作用的料源及主要料场进行详查,保证工程设计的需要。4.2.3 地质测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地质测绘能对料场地质情况有一个总体认识,同时也为料场勘察布置和取样试验提供依据。通过对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130个料场地质测绘比例尺调6

13、4 查,初查阶段料场地质测绘以1/50001/2000比例尺居多,约占75%,亦有少数采用1/10000和1/1000比例尺的。因此本规程将原规程第10条第2款采用1/100001/2000地形图作底图,修改为1/50001/2000地形图作底图进行料场地质平面测绘及勘探布置。本条文中特别强调了人工骨料和块石料应实测料场地质剖面,以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进行详细分层,布置勘探点及取样试验层位。砂砾料和土料可实测或编制地质剖面图。本规程将原规程第10条第3款应进行1/50001/2000实测产地地质剖面图,修改为应实测1/20001/1000料场地质剖面图。在调查的水利水电勘察单位中,多采用此种比

14、例尺。根据实际需要,地质剖面图纵横比例尺一般比平面地质图比例尺有所放大。4.2.5 本规程中勘察储量与设计需要量的倍数,及勘察储量允许误差,与G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的规定相一致,如表4.2.5所示。襄4.2.5勘察储量与设计需要量倍戴关系褒、精度级精别度要求 原规程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本规程SD17-78 GB50287-99 倍数允许误差倍数允许误差倍数允许误差(%) (%) (%) 普查初查3 40 3 3 40 土料混凝土天然骨料详查骨料人工骨料2 15 2 2 15 土石坝砂砾石(碎石)填筑料块石料65 4.2.6 根据调查的水利水电勘察单位的实践,本规程将原规程

15、第10条第7款规定编制1/1 OOOO 1 /2000产地综合平面图,1/5000 1/2000产地剖面图,修改为编制1/50001 /2000料场综合地质图,1/20001/1000料场地质剖面图。4.3初步设计阶段4.3.1 本阶段天然建筑材料勘察是在初查选定的料场进行详查。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已作过详查的料场,由于料场条件发生变化或设计有要求时,应进行复查。碾压混凝土坝、在国内已日渐增多,本条增加了天然掺合料的调查。天然掺合料一般包括凝灰岩、凝灰质页岩、火山灰等,调查工作应根据设计提出的要求进行。4.3.2 据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近130个料场调查资料,详查阶段料场地质测绘以1/50001/

16、1000占多数,约占92%,其中1/2000的占72%,亦有少数采用1/500。因此,本规程将原规程第12条第2款规定采用1/50001/1000地形图作底图,修改为应采用1/20001/1000地形图作底图,进行料场地质测绘和勘探布置。对人工骨料场和块石料场宜采用1/20001/500实测料场地质剖面。砂砾石料和土料料场可实测或编制地质剖面图。4.3.5 根据调查资料,本规程将原规程第12条第7款中规定编制1/50001/1000产地综合平面图,修改为宜编制1/20001/1000料场综合地质图。4.4 招标和施工图设计阶段4.4.1 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拟定开采的各料场中存在的遗留

17、问题进行复查。该阶段往往与初步设计阶段有一个较长的间隙时间,由于天然或人为活动的影响,前期勘察料场储量、质量易发生变化,应进行复查。或者由于设计方案变更,使原勘察的天然建筑材料不66 满足工程设计用量,需新辟或扩大料源时,必须进行补充料源的勘察工作。其精度应按详查或设计要求进行,并及时提交勘察成果,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4.4.2 应配合设计施工开展的专门性试验,如混凝土碱活性骨料试验,人工骨料轧制试验,块石料爆破试验,碎(砾)石类土的干湿循环试验,固壁土的泥浆试验等。4.4.3 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收集有关资料,对料场质量、储量、开采利用率等进行评价,为工程竣工积累资料,以利总结经验,不断

18、提高天然建筑材料勘察水平。67 5 料场勘探和取样试验5.1砂、砾料5.1.1 料场分类是根据料场沉积环境,地形变化,面积大小,材料层厚薄等分成三类zI类料场多为长大河流的开阔河漫滩及河床、大型古河道、泻湖、海湾沉积等;面积广且平坦,有用层厚度大,剥离层及无用层甚少pE类料场多为带状分布的河流冲积漫滩及古河道等;E类料场为沉积环境复杂的山区性河流的阶地及漫滩、洪积层等。5.1.2 1 原规程普查级别不作勘探,本规程增加了对近期开发和控制性工程除利用天然露头外,还应布置13个勘探点和13条物探测线,并取样试验,初步判断材料质量是否符合筑坝材料的质量技术要求。经调查多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70个料场的

19、资料,初查阶段的平均勘探网(点)间距为127259.3m,其中最大间距为600m,最小间距50m;详查阶段平均勘探网点间距为80.4143m,最大间距360m,最小间距50mo本款根据调查资料对初查阶段勘探网(点)间距作了修改,详查阶段未作修改。勘探网(点)宜采用网格式布置,勘探线宜尽量垂直河流方向或地貌单元。勘探网(点)的布置应采用先疏后逐渐加密的原则。2 本款中其它有效勘探手段指有条件时向水位以下部分可利用大型采砂船、索铲等机械设备,选择有代表性的勘探点进行来挖,取样试验,以补充和验证勘察成果质量。5 根据SDJ207-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中水工漉凝土68 粗、细粒级划分标准,在表C.

20、1.1中删除了原规程附表1I!-1中工程地质松散岩石颗粒划分表。并根据土工试验新筛标准修改了混凝土用砂颗粒粒径分级标准。5.1.3 2 本款规定了简分析、全分析取样组数,并对原规程表2中的料场储量等级和取样最少组数作了适当调整。全分析取样组数按料场储量大小而定。原规程表2中料场储量分为三个等级,即小于10万m3、10万50万旷、大于50万旷。修订规程过程中调查已建和在建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78个料场(包括人工骨料场)勘察储量,没有小于10万旷的料场,10 万50万m3储量的料场占10%,50万200万m3储量的料场占36%,而200万4000万m3储量的料场占54%,分散度很大。根据调查结果,原

21、规程料场储量等级划分是不合适的,因此,本规程对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料场储量等级划分修改为小于50万m勺50万200万m3,大于200万m3三类。3 试坑取样能反映出砂、砾料的真实质量,因此本款增加了取样应以试坑内采取为主。小口径钻孔取样对砂砾石磨损大,不能真实反映出砂、砾石料的质量情况,尤其是强度高,粒径大的砾石更为突出,必要时应采用沉井或采砂船取样,这是解决水下部分砂砾料取样的较理想方法。4 本款规定取样数量应根据砾石粒径大小和试验项目而确定,原则上是粒径大者多取,粒径小者少取,但必须满足试验项目的数量要求。并规定简分析试验样品不得小于300峙,全分析试验样品或最大粒径大于150mm含量较多

22、时,应不小于1000kg。5.1.4 本规程将原规程中砾石的软弱颗粒及风化颗粒含量合并为软弱颗粒含量一项。由于岩石和矿物是组成混凝土骨料的基本物质,它对材料的物理性质,如比重、密度、吸水率、导热性等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本规程增加了材料的岩石(矿物)成分含量一项试验。根据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对1昆凝土粗细骨料中水榕盐69 含量未作规定,而要求轻物质含量不大于1%,故本规程在表5.1.3-1中去掉了水溶盐含量,增加了轻物质含量的试验项目。原规程砂砾石料试验项目中有碱活性骨料成分及含量一项,鉴于半个世纪以来碱活性骨料反应在世界各地造成1昆凝土工程的严重破坏,碱活性骨料的鉴定,引起了国内外工程技术人

23、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本规程对含碱活性岩石的危害性研究作了具体规定。含碱活性岩石危害性的研究方法应先采用岩相法,即野外鉴定出含碱活性成分的岩石的种类,经磨片镜鉴确定骨料中是否具有碱活性成分;若有碱活性成分时,应进步采用化学法、砂浆长度法或岩石柱法鉴定。化学法和砂浆长度法,引自ASTMC227-87(水泥集料混合物潜在碱活性反应标准试验法、JISA5308-86(预拌混凝土附录8及我国水工混凝土试验方法,在我国水工混凝土中应用了几十年,实践证明起到了保证工程质量的作用。岩石柱法适用于含有碱活性的碳酸盐岩骨料。引自ASTMC86(集料的碳酸盐碱反应标准试验。化学法:是取一定量的骨料和-定浓度的氢氧化

24、锅反应,在规定条件下测定溶出的二氧化硅浓度CS102及溶液的碱度降低值S辰,以此判断骨料是否具有碱活性。当岛大于0.070并CS102大于品,或者R小于O.070而CS102大于(0.035+RI2)时,试件可评为具有潜在危害反应,但不作为最后结论,还需进行砂浆长度法试验。砂浆长度法:适用于碱-硅酸和碱硅酸盐反应,不适用于碱一碳酸盐反应。其方法是将砾石破碎成不同粒径的砂,按规定重量百分比制成一定规格的砂浆试件,按规定温、湿度进行养护,按规定龄期测定其长度。当半年膨胀率低于0.10%,或3个月膨胀率低于0.05%(无半年膨胀率资料时才有效)时,则判为无潜在危害,否则判别为有潜在危害。若有必要应根

25、据混凝土的试验结果做最后判断。碳酸盐岩产生碱活性反应要同时具备3个方面的特征z一是70 有独特结构,即细小的白云石晶体晶粒一般为50m,分散在更细粒的方解石和粘土矿物的基质中;二是有特定的矿物组成和成分,即白云石占碳酸盐的40%60%;三是含有一定数量的酸不溶残渣,其含量为5%Z5%。而质地纯正的石灰岩、白云岩是没有碱活性的。岩石柱法:适用于碳酸盐碱活性反应。其方法是采用加工成一定大小形状的岩石试样,在一定浓度、一定温度的碱性榕液中浸泡,定期测量试样的长度变化。当浸泡84d,试样的膨胀率大于0.1%时,则判为有潜在危害,不宜作混凝土骨料。必要时应以混凝土试验作最后评定。5.1.5 1 本规程修

26、改的项目指标有:原规程附表1-1混凝土用细骨料质量技术要求中规定,水上及水位变化区混凝土细骨料中云母含量应小于1%、含泥量应小于3%,水下混凝土细骨料中云母含量应小于3%、含泥量应小于5%。这种同一材料按不同工程部位分别规定质量指标要求,给砂、砾石料场开采,毛料、净料堆存和施工带来诸多困难。调查中了解到,在国内已建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中未按此规定去堆放细骨料。因此本规程按SDJZ07-8Z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修改为混凝土砂料中云母含量均应小于Z%、含泥量均应小于3%。本规程附录A中表A.1. 1-1中新增加了人工砂料中的石粉含量应控制在6%IZ%为宜的规定。原规程附表1-3混凝土粗骨料质量技术要求

27、中规定,水上及水位变化区混凝土粗骨料中软弱颗粒含量应小于5%、含泥量应小于1%,水下混凝土粗骨料中软弱颗粒含量应小于10%、含泥量应小于Z%。同样,本规程修改为混凝土粗骨料中软弱颗粒含量均应小于5%、含泥量均应小于1%。有的料场分布在河漫滩和古河道等地,多有茅草、灌木丛生,根系很深,因此,新增加了不允许棍凝土粗骨料中有草根、树根等轻质杂物存在和细骨料应小于或等于1%的规定。由于不同工程部位,对混凝土骨料级配有不同的要求,一般71 不使用天然级配,故本规程删除了原规程中混凝土粗骨料级配推荐比值表及海凝土用骨料(砾石)级配标准界线图。5 常见含碱活性成分的岩石种类及岩石碱活性判别标准是引自JGJ5

28、2-93(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5.2人工骨料5.2.1 原规程人工骨料原料产地勘探与取样是参照石料有关规定进行,本规程对人工骨料料场勘探作了具体规定。通过国内已建和在建的乌江渡、二滩、漫湾、五强澳、隔河岩、三峡等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人工骨料的实践经验,人工骨料料场的勘探与取样远比块石料料场勘探精度要求高,原规程未划分人工骨料场类别,本规程规定料场按地形完整性、岩性岩相稳定性、断层裂隙及岩溶的发育程度、无用夹层数量、风化壳及剥离层厚度等划分为三类。5.2.2 1 为了查清有用层、剥离层、元用夹层厚度及分布规律,碳酸盐岩料场岩榕发育规律、溶沟、溶槽及溶洞的分布状况、填充状态及填充

29、物的性质等,人工骨料场勘探网(点)间距相应要比块石料场勘探网(点)间距密度要大。在普查阶段可根据人工骨料场露头情况,实测24条地质剖面或布置13个勘探点。据调查的11个勘探料场资料,初查阶段的平均勘探网(点)间距为176210m,其中最大间距为300m,最小间距为100m;详查阶段的平均勘探网(点)间距为158174m,其中最大间距220m,最小间距为45m。因此,本规程规定人工骨料勘探网点间距应符合表5.2.2的规定。5.2.3 原规程第21条规定,人工骨料原料产地勘探与取样,参照石料有关规定进行。本规程对人工骨料取样试验作了具体规定。5.2.4 原规程第21条中规定人工骨料取样试验项目除同

30、石料的72 以外,还应增加比表面积和颗粒形态两项试验。由于这两项试验应为轧制后的试验项目,故本规程删去了这两项试验。规定除了做人工骨料原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外,应特别重视岩石矿物、化学成分鉴定,如有碱活性成分时,应取样送试验单位,进行碱活性试验。5.2.6 我国已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如乌江渡工程为7%1l%,五强溪工程为6%17%,三峡和隔河岩工程为6%12%。本规程新增加了常态混凝土人工细骨料中石粉含量宜控制在6%12%。5.3土料5.3.2 1 对近期开发或控制性工程,本规程增加了普查级别时,料场要布置13个勘探点和13条物探剖面的规定,以求初步了解料场储量及质量概况。据对

31、国内已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51个料场勘探网(点)间距的调查,初查平均勘探网(点)间距为90135m,最大间距为500m,最小间距为20m;详查平均勘探网(点)间距为7696m,最大间距为200m,最小间距为20m。其中初查勘探网(点)间距500m的仅1个,间距大于300m的料场占13.6%,大部分都在300m范围内。因此对初查级别勘探网(点)间距的范围做了适当调整。45 根据GBjl45-90(土的分类标准增加了土石坝用土的分类标准,删除了原规程中按塑性指数划分土的分类及土的野外鉴定表。表c.2. 7中细粒土的简易分类是用目测法代替筛分析法,以确定土颗粒组成及其特征;用干强度、手捻、搓条、韧性

32、和摇震反应等定性方法,代替用仪器测定土的塑性进行细粒土的分类。干强度试验是将一小块土捏成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掰断及捻碎。根据用力的大小区分为:1)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73 2)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p3)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末者为干强度低。注:当土中含碳酸盐、氧化铁等成分时会使土的干强度增大,其干强度宜再用湿土作手捻试验,予以校核。于捻试验是将稍湿或硬塑的小土块在手中揉捏,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将土捻成片状,根据手感和土片光滑度可区分为:1)于感滑腻,无砂,捻面光滑者为塑性高;2)稍有滑腻感,有砂粒,捻面稍有光泽者为塑性中等;3)稍有粘性,砂感强,捻面粗糙者为塑性低。搓

33、条试验是将含水量略大于塑限的湿土块在于中揉捏均匀,再在手掌上搓成土条,根据土条不断裂而能达到的最小直径可区分为:1)能搓成直径小于1mm土条者为塑性高;2)能搓成直径为13mm土条而不断者为塑性中等;3)搓成直径大于3mm的土条即断裂者为塑性低。韧性试验是将含水量略大于塑限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为3mm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区分为21)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32)可再揉成团,捏而不易碎者为韧性中等;3)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低。摇震反应试验时应将软塑至流动的小土块捏成土球,放在于掌上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

34、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用两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上述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1)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快;2)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3)渗水及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5.3.3 12 原规程表6中按勘察级别和料场储量大小规定了料场74 取样最少组数。据调查资料看,每个料场作全部试验项目的样品不宜过多。因此,本规程表5.3.2中规定的全分析组数比原规程作全部试验项目的取样数量有所减少。为了解潮湿地区天然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特别强调了潮湿地区每1m应取一个天然含水率土样。由于黄土、膨胀土、分散性士和红粘土都具有其特殊的物理性质,为了解特

35、殊土的特殊物理性质,必须增加一定数量的专门试验。如黄土的崩解试验,膨胀土的膨胀试验,分散性土的分散性试验,红粘土的双比重计试验等。5.3.4 4 我国西北、东北等地区广泛分布着分散性土。分散性土是指土在遇水后即分散成原级颗粒的土。分散性土的鉴别方法很多,目前是先以地形、地貌、岩性等宏观特征初步判断,再以土块试验、针孔试验、孔隙水溶液试验、双比重计法试验综合评判。目前土工试验规程中尚无分散性试验规定。现根据已有资料简介如下z(1)针孔试验。这是通过土的抗冲蚀能力鉴别分散性士的一种方法。为使揍流很快通过土体,在圆柱试样中预先制出直径1.0mm的轴向针孔,然后用蒸馆水进行渗透试验,观察在各级水头下水

36、流过针孔的冲蚀情况。试样直径3038mm,长38mm。用击实仪击实到干密度达最大干密度的95%以上。为了减小进口水头损失,在试样进口处预埋1.3cm长的一个锥体,土样实际有效长度为25mm,进出口均放置粒径510mm的砾石。依次在50、180、380、1020mm水头下进行试验。用流出水的浊度、最终孔径和流量等试验结果,按附录A中表A.2. 2的规定对士的分散性进行评价。(2)孔隙水搭液试验。用蒸锢水把土调成稠度接近其液限,然后用真空法从中抽出孔隙水样品(饱和提取),测定Ca2+、Mg2+,Na+、K+4种阳离75 子的含量(meg/L),这四种离子总和作为总溶盐量(TDS),锅含量表达成TD

37、恒的百分比。试验结果判别战附录A中图A.2. 3的规定评价土的分散性。(3)土块试验。将保持天然含水量的土块或室内针孔试验后的土样制成lcm3左右的土块投入盛有蒸馆水的量杯中,浸放510min后观察土块中胶粒的分散性状。试验结果按附录A中表A.2. 4的规定评价土的分散性。(4)双比重计试验。该法是对土的颗粒组成进行两次比重计测定。第一次按常规土工试验方法测定土的粘粒含量。第二次是不加任何分散剂,不煮沸,不搅拌,只是将土样用蒸锢水浸泡,抽气10min,抽走聚在土孔隙中的气体,倒入量筒,摇晃均匀后用比重计测定粘粒含量。将两次测定的粘粒含量比较,得出分散度D:D 不加分散剂时小于5m颗粒含量X10

38、0 vo 一加分散剂时小于5m颗粒含量川.lVV川按附录A中表A.2. 5的规定评价士的分散性。5 本款为新增加部分,红粘土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的风化产物,在成土过程中,二氧化硅、碱和碱土金属不断淋滤,使铁锤相对富集,形成以高岭石为主,含大量铁锤氧化物的红色或棕色粘土。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形成稳固的团粒结构,天然含水率高,压实性差。为评价红粘土的类型,必须作双比重计试验,以求得团聚性指数,团聚性指数为分散度的倒数,当分散度为零时团聚性指数为无穷大。5.3.5 1 根据调查结果,水中填筑土坝土料质量指标均由设计部门自行制定,未按统一规定实施,因此本规程删除原规程附表I-9水中填土坝土料质量技术要求

39、的规定。为方便实施,将原规程附表I-7和附表I-8防渗土料和均质坝土料质量技术指标两部分合并成1个表,并作了适当调整。76 本规程按SDL218-84(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中第3.1.4条第1、2款的规定,将原规程附表1-7中,防渗体土料碾压后的渗透系数应小于1X 10-4cm/s,有机质含量(按重量计)应小于1%的规定,修改为渗透系数应小于1X 10-5cm/s,有机质含量应小于2%;将原规程附表1-8中,均质坝土料碾压后的渗透系数应小于1X10元m/s的规定,修改为渗透系数应小于1X 10-4cm/s。2 根据SDJ28-84(碾压式土坝设计规范中第3.1.6条、3.1.7条和第3.1.9

40、条规定,红粘土、黄土、膨胀士作为均质坝和分区坝防渗材料,用于高坝时,还应做必要的技术论证。同样分散土作筑坝材料目前尚无先例,亦应做专门改性试验。5.3.6 1 对土的分散性单项评价标准,系参照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的相关内容,以及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的多年实践经验,经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修订专家组审查同意后编入本规程。2 GBl45-90 (土的分类标准及GBl12-8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标准中规定,具高液限的粘土或粉土,且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土应定为膨胀士。表A.2. 6中按自由膨胀率大小划分了膨胀土的膨胀潜势分类。5.4 碎(砾)石类土料5.4.1 原

41、规程将料场分为两类,由于碎(砾)石类土形成条件不同,用作建筑材料的风化岩、软岩岩性岩相变化大,故增加第E类料场的划分原则。5.4.2 1 本规程在表5.4.2中增加了第E类料场和普查勘察级别的规定。5.4.3 12 原规程表9中规定,碎(砾)石类土料取样组数最小值按料场储量大于和小于50万m3分为两个类别,取样组数为1077 25组。根据调研资料,碎(砾)石类土料场多分散、储量小,故本规程表5.4.2将料场储量分级修改为小于10万m3、10万50万m3、大于50万m3三个类别,并按料场勘察级别和储量大小规定了全分析最少取样组数。4 由于碎(砾)石类土成因各异,级配变化大,故规定了全分析样不少于

42、1000峙,简分析样不少于300kg。5.4.4 1 本款为新增加部分。规定了天然含水量、颗粒分析、液限、塑限等关键性技术指标为碎(砾)石类土简分析必作试验项目,击实、击实后的剪切和渗透系数等为简分析的可选项目。2 根据SDJ218-84(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删除了原规程表10中崩解和结核两项试验。3 对于风化成因的碎(砾)石类土特别是软岩类的风化岩,因母岩质软,抗压强度低,经压实后级配与天然状态有较大变化,故应做压实后的颗粒分析与渗透破坏试验。为了解碎(砾)石类土在风化或干湿状态下级配的变化,必要时应做干湿循环试验。5.4.5 本规程附录A中表A.3.1是依据SDJ218-84

43、(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中有关条款新增加的规定。5.5槽孔固壁土料5.5.1 1 混凝土防渗墙在水利水电工程上巳广泛应用。防渗墙施工中所需固壁土料,可在防渗帖土料场中选择高塑性粘土料场或扩大勘探范围另寻找槽孔固壁料场。从工程实践看,选择质量全部优良的固壁土料场是较困难的,目前许多工程防渗墙造孔固壁土料是购买成品料,也是解决固壁土料的一种途径。5.5.2 12 原规程第27条规定详查取样总组数一般不少于20组,复查时可取5组左右,没有体现取样组数与料场大小、层厚78 的关系。固壁土料场一般规模不大,储量较少,故本规程将料场储量分为大于1万m3和小于1万m3两种,并对取样组数作了相应规定。5.5.3

44、 粘土矿物成分对泥浆特性有重要影响,故本规程增加了固壁土料矿物成分含量试验项目的规定。由于泥浆试验应由施工单位实施,本规程删除了原规程表12泥浆试验项目的规定,并相应删除了原规程附表1-11槽孔固壁泥浆质量技术要求的规定。5.5.4 本规程根据SL174-96(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4. o. 4的规定,对原规程附表1-10中塑性指数和Si02/A1203两项指标作了适当调整,并删除了团聚性指数项目指标。5.6块石料5.6.1 断裂与岩溶发育程度是影响块石料块度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料场分类原则中增加了对断裂、岩溶发育程度的规定。5.6.2 1 由于面板堆石坝、浆砌块石坝等坝型的

45、应用,对块石料的勘探要求应有所提高。为了能更好地控制料场的质量,在表5.6.2中,各勘察级别的勘探网(点)间距较原规程提高了一个级别。并增加了初查每条剖面上不应少于2个坑(孔)、详查每条剖面上不应少于3个坑(孔)的规定。5.6.6 在SDJ218-84第3.16条中规定,料场开采的块石料和由施工场中开挖的石渣料均可作为坝壳材料,对岩石湿抗压强度及软化系数未作具体要求。因此,本规程将原规程附表1-12中对岩石湿抗压强度、软化系数的要求,修改为根据设计要求与使用目的确定。79 6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6. 1圄件编制6.1.1 据对各水利水电勘测单位调研的结果,料场的图件名称极不统一,有的叫产地,有

46、的叫料场,同一个报告中也不统一。根据多数单位意见和工程习惯叫法统一改为料场。本规程中主要图件名称统一改为料场分布图、料场综合地质图、料场地质剖面图。6.1.2 料场分布因是各设计阶段应提交的主要图件之一。过去各单位对料场分布图表示的内容不一,有些单位只表示料场的位置和储量,有些单位把各类材料的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也列于图上。本规程统一了图件内容。6.1.3 在料场综合地质图编制内容中,增加了应编制试验成果汇总表和储量汇总表的两项规定。6.1.4 料场地质剖面图是一种与综合地质图相对应又互为补充的图件,主要是更好地比较直观地反映料场纵横方向的质量变化及各种地层岩性的分布规律,地下水位埋深,同时也是储

47、量计算基本依据之一,所以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图件。如果料场地质条件比较简单,不存在质量分区,同时料场比较小,剖面条数不多,或只需典型剖面就可反映料场全貌时,则可将料场综合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合并为一张图来表示。6.1.5 根据不同料种的需要,柱状固和展示图编制内容中,增加了人工骨料场地层柱状图应列出矿物化学成分,基岩钻孔柱状图应列出岩芯获得率、RQD,土料勘探孔柱状因宜标明粘粒含量和天然含水量等的三款规定。柱状图和展示图一般只作原始资料保存。6.2试验成果整理6.2.3 由于目前水工混凝土多采用人工级配,因此应分级统计砾80 石密度、针片状、软弱颗粒、活性骨料含量等。6.2.4 本条为新增加部分。条文及附录D中对试验成果整理方法和试验成果汇总表作的规定,与原规程附件的规定基本相同。6.3储量计算6.3.1 明确规定了储量计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SL水利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