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江都嘶马中学八年级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江都嘶马中学八年级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江都嘶马中学八年级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江都嘶马中学八年级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其他 根据所给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小题 1】各走各的道路。( ) 【小题 2】味道鲜美可口 ( ) 答案: 【小题 1】分道扬镳 【小题 2】脍炙人口 试题分析: 【小题 1】分道扬镳: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 魏诸宗室 河间公齐传,子志 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 高祖曰: “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小题 2】脍炙人口: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 .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 “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曰: “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
2、而不食羊枣? ”曰: “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词语、成语、俗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 易于混淆的词语、成语、俗语要进行比较、辨析。 修改下列病句。(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上修改) 【小题 1】在张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班优秀作文的现象逐步提高。 【小题 2】这个公司 2011 年录用的新毕业大
3、学生,是组建公司以来最多的一年。 答案: 【小题 1】 “现象 ”改成 “数量 ”。 【小题 2】去掉 “一年 ”。 试题分析: 【小题 1】搭配不当, “现象 ”改成 “数量 ”。 【小题 2】成分多余,去掉 “一年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 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语感会逐渐增强。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斥安鸟 ( ) 蓬蒿 ( ) 鲲鹏 ( ) 狼藉
4、( ) 陷阱 ( ) 咫尺 ( ) 佳肴 ( ) 混淆 ( ) 幼稚 ( ) 答案: yn ho kn j xin jng zh yo xio zh 试题分析: “安 ”这个字在 “斥安鸟 ”词语中,应读 “yn”; “蒿 ”这个字不能读为“go ”,应该读为 “ ho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点评:字音考查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常用汉字的习惯性误读; 多音字误读; 形近字误读; 形声字误读等。主要是所学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字和多音字,但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要做对字音考查题,考生须熟悉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
5、字符的内容。一个音节往往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一个正确的音节中,这三个要素都必须正确,近几年来的中考题中,考查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的掌握情况是重点。 现代文阅读 阅读纽 扣的方向,完成文后的题目。 我匆匆穿过潮湿阴暗的街道赶往医院,坐在了母亲病床旁边。母亲灰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双眼闭着,但不时微微颤动,仿佛正想着心事。我望着她暗忖: “母亲是否知道我来了?是否知道我是她儿子? ” 我把手伸到大衣的襟下,摸到一颗缝在里子上的旧纽扣,就在我胸口的上方。它是棕色的,扁圆形。关于这颗纽扣的来历,一切恍如昨天。 我们一家四口住在美国东部一座大山深处,过着勉强温饱的生活。 我儿时满脑子幻想,
6、总觉得不该待在这地方,一有机会就逃跑,但无非跑进深山或沿着河流走到下游去。不过,这阻碍不了我,有一次,我因为觉得在家里受到了冷落,又逃跑了。 这次我跑进了树林。我这么做,就是天真地要让母亲知道她不对,要让她难过。 我在树林里又冷又饿,只好在寒夜的月色中跌跌撞撞地奔回家。但母亲不见了,她这时应该在家的。 火炉熄了,屋里很冷。我奔出门口,在坚实的泥地上绕屋跑了一圈。接着,我沿河边朝 400米外一位邻居的家跑去,沿途不断有又尖又硬的灌木枝条抽打着我的脸。 “孩子,你妈妈不在这里 。她白天来过,没说什么,只把你妹妹留下,就匆匆忙忙跑了。 ” “跑了?为什么?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也许母亲早就想逃离这
7、个地方。毕竟,她在家里有什么好做的呢?这里没钢琴,也没谁懂得欣赏她那动人的歌喉。可她为什么竟把我一个人丢在这儿? 我走到岸边,捡起几团泥巴扔到河里,扔向柳树。这时,我看见有棵柳树上挂着母亲的一件旧外衣。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脑际:母亲跑了,跑到河对岸的肯塔基州去了!我朝四周不停地大喊: “妈妈! ”直到声嘶力竭。 我走到那件外衣前,觉得它是母亲已离弃我的象征,把它扯了下来撕碎,扔 在地上使劲用脚踩。有一颗扁圆形的棕色纽扣脱落在了我手掌上。 最后,我把那外衣抛到了河里。 回到家,我不想进屋,便去马棚找了张给马盖的破烂毯子,裹住身体坐下,希望这毯子能帮我抵御寒夜的潮湿冷风,融化结在心头的冰。 第二
8、天早晨,我还在那里守着。晨曦徐徐越过山脊照到山谷里了,我看见母亲沿着泥路朝着房子走回来,身上的披肩和头上的红发泛着金光。她走路姿态优雅,我们谁都比不上。 母亲见到我时一言不发,我看得出她在生我的气,怪我昨天的出走。 炉火生起了,屋里渐渐暖和起来。我悄悄走进厨房,坐在屋角的木柴 箱上。母亲说话了,她说上游有个妇人病了,她曾去帮忙。 “可我在河岸上看到了你的外衣。 ” “我的外衣?我把它给了邻家的女孩穿。我有披肩,她却连外套都没有。你知道,她身体不是很好 看来她并没把衣服穿回家去。 ” 母亲看着我,知道我正在想什么 她昨天离家出走了。 她缓缓地说: “坚强的人是不会逃避困难的。但如果前面有美好前程
9、,他们会去追求。 ” 母亲给我端来早餐,有饼干和熏猪肉。我知道她原谅我了,可我始终没告诉她我曾怎样对待她的那件外衣。 岁月流转,此时我坐在洁白的病房里,握着母亲的手,手 指轻抚着大衣内那颗纽扣。我这辈子曾经几千次要逃避困难,但只要摸摸这颗纽扣,逃避的念头就立即打消了。 我紧捏着纽扣,心里知道:母亲无论要往哪里去,总会知道自己的方向。 【小题 1】 理思路 认真阅读文章,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 逃进树林,无奈回家 回到马棚,用毯御寒 。 【小题 2】 揣心理 文中划线处 “融化结在心头的冰 ”表现了 “我 ”当时怎样的心理? 【小题 3】 品环境 文中两次写到炉火,请找出相关语言,并分别指出它们
10、的作用。 【小题 4】 析形象 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 【小题 5】 明主旨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 “纽扣的方向 ”的理解。 答案: 【小题 1】不见母亲,离家寻母;发现外衣,抛到河里;母亲回家,道明真相。 【小题 2】表现了 “我 ”当时误以为母亲抛弃我们,独自去追求美好生活的极度不满。 【小题 3】 “火炉熄了,屋里很冷。 ”渲染了凄冷的气氛,烘托了 “我 ”对母亲抛弃我们的失望和不满,为下文寻找母亲、发现外衣,纽扣脱落等情节作铺垫。 “炉火生起了,屋里渐渐暖和起来。 ”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烘托了 “我 ”因误解母亲的不安和愧疚,为下文母亲道明真相作铺垫。 【小
11、题 4】 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爱心,乐于助人,不畏困难,勇于追求美好前程的人。 【小题 5】纽扣的方向,包含着母亲不畏困难、追求美好前程的勇气和决心,它在 “我 ”的精神世界里是不灭的,指引着 “我 ”前进的方向。 试题分析: 【小题 1】文章的 4-6讲的是 “逃进树林,无奈回家 ”;文章的 7-8讲的是 “不见母亲,离家寻母 ”;文章的 9-13讲的是 “发现外衣,抛到河里 ”;文章的 14-20讲的是 “母亲回家,道明真相 ”。 【小题 2】当时 “我 ”的心理活动可以围绕 “当时的家庭情况 ”以及 “母亲个人的情况 ”来揣摩。示例:表现了 “我 ”当时 误以为母亲抛弃我们,独自去追
12、求美好生活的极度不满。 【小题 3】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等。第一处 “火炉熄灭 ”渲染了凄冷的气氛,烘托了 “我 ”对母亲抛弃我们的失望和不满,为下文寻找母亲、发现外衣,纽扣脱落等情节作铺垫。第二处 “火炉燃起 ”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烘托了 “我 ”因误解母亲的不安和愧疚,为下文母亲道明真相作铺垫。 【小题 4】母亲的家庭情况并不好,但是依然把自己的外套送给别人,可见其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母亲去帮助生病的人,可见其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母亲说: “坚强的人 是不会逃避困难的。但如果前面有美好前程,他们会去追求。 ”可见其是一个不畏困难、勇于追
13、求美好前程的人。 【小题 5】这里 “纽扣的方向 ”其实就是一个人生的方向,文中通过具体的描写表现出母亲给我的人生影响。所以纽扣的方向,包含着母亲不畏困难、追求美好前程的勇气和决心,它在 “我 ”的精神世界里是不灭的,指引着 “我 ”前进的方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点评:小说被人们称为 “生活的教科书 ”,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1、 找线索。线索是连绩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线索常见的有:人线、物线、情线。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中以雨伞为线索,广东省的词典的故事以
14、“我 ”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孔已己则以 “我 ”这个人为线索。 2、理解题目的含义。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点: 点明中心,如大连市冰冻百合、锦州高等教育; 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冰冻百合、河南的六个馒头; 是本文的线索,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 主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 主要内容,如:临汾的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 3、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有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 “代入法 ”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
15、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4、对主旨的把握。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 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 “通过 _事表达一种 _现象(思想、品格)。 5、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
16、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 “旧毡帽 ”的悲惨 命运。 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6、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也就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作用在小说中至关重要,也是屡考不衰的知识点,它在小说中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其作用一般有: 推动情节发展。如:云南省的你遗失了感动了吗中第 20题。 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开头的 “我 ”回故乡的一段凄凉的景物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心情)。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 “炎热 ”和
17、 “暴雨 ”的描写就突出了祥子的坚韧性和悲惨命运。除此之外,它还有交代背景 的作用,在这里不做详细解释。 7、此外对情节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谈启示) ,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及小说的写法等等,也是考查的一个方面。同学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注意总结规律。总之,小说的天空包罗万象、累累如珠。要想运用得心应手,非一日之功,以上几点建议如果能起到 “授之以渔 ”、 “推波助澜 ”的作用,就宽慰之至了。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 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80个国家水源不足, 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
18、计 到 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 28亿 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 5年内 “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 1 4,居世界第 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 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 1 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 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19、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 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 “20 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 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 “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 ”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 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 1997年断流 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 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 600多 座城市中,有 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 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 1 13,连一些干旱的阿
20、拉伯国家都不如。 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 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 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 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 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 1 3。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小题 1】阅读第 段,概括出题目中贫穷的依据。 【小题 2】第 段 “20年后中国将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 江都 中学 年级 下期 期末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