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山东汶上县第一中学初一上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0824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山东汶上县第一中学初一上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2014学年山东汶上县第一中学初一上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2014学年山东汶上县第一中学初一上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2014学年山东汶上县第一中学初一上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2014学年山东汶上县第一中学初一上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山东汶上县第一中学初一上期期末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第一次使用 5目镜、 10物镜,第二次使用 10目镜、 40物镜,那么,第二次观察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 ) A视野亮,细胞数目多 B视野亮,细胞数目少 C视野暗,细胞数目多 D视野暗,细胞数目少 答案: D 试题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第一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 51050倍,第二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 1045450倍,在使用中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减少,视野变暗。 考点: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意在考

2、查考生理解所学显微镜使用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显微镜的放大与图像内在联系的能力。 草坪上常有 “小草叮咛,脚下留情 ” 的爱心提示牌。原因是经常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中的生物学原理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但不是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的生物学原理,故 A错误。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影响生长,

3、但不是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的生物学原理,故 B错误。 C.践踏草地会使草地中的土壤板结,而板结的土壤,其土壤颗粒间的间隙减小,其中氧气含量就减少,因此根的呼吸作用减弱,从而使其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甚至造成植物体 的死亡。因此不能践踏草地。故 C符合题意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影响生长,但不是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的生物学原理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不是节肢动物主要特征的是( ) A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B三对足,

4、两对翅 C体表有外骨骼 D足和触角分节 答案: B 试题分析: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两对翅膀三对足,身体外有外骨骼等。 A.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故 A不符合题意; B.三对足,两对翅属昆虫动物的主要特征 ,故 B符合题意; C.体表有外骨骼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故 B不符合题意; D.足和触角分节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故 D 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所学肢动物的主 要特征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5、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鱼不停地用口吞水,再从鳃孔排水,其意义是( ) A排出体内废物 B完成呼吸和摄食 C散发体内的热量 D交换体内的水分 答案: B 试题分析: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 A、鱼不停地用口吞水,再从鳃孔排水的意义是进行气体交换不是排出废物,故 A错误。 B、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为正确项鱼不停地用口吞水的目的是进行气体交换同时摄取食物,故 B正确。

6、 C、主要是使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不是散发热量,故 C错误。 D、主要是使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不是交换体内的水分,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 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为了能够回到故乡的河流中产卵繁衍后代,大麻哈鱼必须经历千难万险的长途跋涉。在长途跋涉过程中,之所以能够躲过激流险滩,主要原因是( ) A身体两侧具有侧线 B用鳍游泳 C用鳃呼吸 D体表覆盖鳞片 答案: A 试题分

7、析:鱼的视力很弱,无眼睑,它的晶状体不能调节,但它的另外一种感觉器官 -侧线很发达,侧线是鱼的主要感觉器官。鱼体两侧的由许多小孔排列而成的线条,这些小孔称侧线管孔,小孔分布在一些鳞片上,小孔下面互相连通,形成长管,叫做侧线管。管 中充满黏液,外界水流的刺激经过鳞片上的侧线管孔传达到侧线管中的感觉细胞,可以产生兴奋,兴奋经神经传递给脑,就能产生水流感觉。鱼类通过侧线可以感知水压大小、水流方向、水流速度、水中物体的位置和其他各种变化。故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下列各项中,属于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是( ) 体表被毛 身体呈梭形 胎生和哺乳 大脑发达 都能在空中飞行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体表被毛,用肺呼吸,胎生哺乳,体内有膈、体温恒定等,大脑发达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灵敏的反应,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方式。故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动物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企鹅 蟾蜍 长颈鹿 罗非鱼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分析: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为恒温动物,鸟类和 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

9、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 企鹅是鸟类、长颈鹿是哺乳动物,体温恒定;蟾蜍是两栖动物,罗非鱼是鱼类,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故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概念及其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 A恒温动物耗氧少 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C恒温动物需要的能量少 D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恒温动

10、物的消化系统消化能力稳定,很多消化酶都能在相应的温度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活性,而变温动物的消化系统则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消化良好。因为生物体内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酶,它们都只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能正常工作,恒温动物产热可以维持酶的活性,而变温动物到了太冷的地方就活不下去了。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比变温动物更适应 环境的变化。 A.恒温动物维持体温耗氧多。故 A错误。 B.恒温动物维持体温需要的食物多,故 B错误。 C.恒温动物维持体温需要的能量多,故 C错误。 D.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故 D正确。 考点:本题考

11、查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几种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 A黑猩猩用箱子叠加够到香蕉吃 B猕猴打篮球 C蜘蛛吐丝结网 D大山雀偷饮牛奶 答案: C 试题分析: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 “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正确的判断动物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主要看该行为是否是一出生就有的 A.黑猩猩用

12、箱子叠加够到香蕉吃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 “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属于后天性行为,故 A不符合题意。 B.猕猴打篮球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 “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属于后天性行为,故 B不符合题意。 C.蜘蛛吐丝结网,一出生就有的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故 C正确。 D.大山雀偷饮牛奶动物的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 “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属于后天性行为故 C不

13、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知识的 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如果用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中 、 、 、 依次相符的是( ) A种子植物、绿色植物、被子植物、桃 B种子植物、被子植物、桃、绿色植物 C桃、被子植物、种子植物、绿色植物 D绿色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桃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示 、 、 、 之间的关系应为: 包含 , 包含 , 包含 , 的范围最小。 绿色植物包括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它们的区别在于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

14、、蕨类植物。桃属于被子植物。因此,与图示中 、 、 、 依次相符的是桃、被子植物、种子植物、绿色植物。故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现有四种生物,它们在分类单位的情况是:兰花和蘑菇属不同 “界 ”的生物,和肾蕨同 “界 ”不同 “门 ”,而和向日葵同 “门 ”不同 “纲 ”,则与兰花亲缘关系最近和最远的 分别是( ) A肾蕨、蘑菇 B向日葵、蘑菇 C蘑菇、肾蕨 D向日葵、肾蕨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

15、目、科、属、种; 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结合题意可知,界、门中界最大,门最小,因此兰花和向日葵同门,亲缘关系最近,和蘑菇不同 “界 ”,亲缘关系最远。故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我们常说绿色植物是 “生命之母 ”主要因为 ( )。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生活环境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

16、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由上可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有三个, 完成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同时释放出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呼吸利用 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 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 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由这三大意义可知: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正确。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

17、生物提供生活环境,错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水和无机盐,错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正确。 故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现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 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 如图乙),该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氧气的含量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和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有关,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有光,而呼吸作用时刻都能进行;将

18、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凌晨置于室外,进行 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一开始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然后太阳出来以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 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该气体是氧气。 故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要点,把握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

19、力。 骨髓移植能够治疗白血病,因为健康人的骨髓中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可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到血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的( ) A分裂 B分化 C生长 D突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分裂,细胞由一个变成 2 个,称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个数增多,故 A错误。 B.分化 ,在正常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造血干细胞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属于细胞分化。故 B正确。 C.生长,细胞体积的增大叫细胞生长。 故 C错误。 D.突变是遗传

20、物质的变化,故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定义,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 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 D实验用具好看 答案: B 试题分析: 巴斯德利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微生物来自空气中已经存在的微生物,如图: 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即两瓶中都高温灭菌, A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的,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会通过竖直的瓶口进入 A瓶的肉汤中,使肉汤变质腐 败。而 B瓶的瓶口是拉长呈 S型的曲颈的,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因为自

21、身的重力原因被 S型的曲颈阻挡住,微生物就不能进入 B瓶的肉汤中,肉汤保持新鲜。由此证明细菌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空气中已经存在的细菌。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设计了曲颈瓶,与直颈瓶做对照。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微生物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某生物研究小组的同学要为环保部门提供当地的有关环境污染报告,他们应采取下列哪种方法来了解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模拟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

22、科学结论。故 A不符合题意。 B、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要为环保部门提供有关西山森林公园环境污染的报告,他们应采取调查法来了解此处的 环境情况。故 B符合题意。 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故 C不符合题意。 D、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叫模

23、拟法实验。故 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识的要点,把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我国北方农村里常将马铃薯贮藏在地窖里,进入地窖取物之前,农民往往把一盏油灯吊入地窖内,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测量 窖内的二氧化碳含量 B测量窖内的氧气含量 C主要是为了照明 D测量窖内的一氧化碳含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窖内蔬菜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浓度较高,开盖后接着进入地窖内,由于氧气含量相对而言非常低,严重的会使人窒息引起死亡。 利用氧气助燃的原理,农民把一盏油灯用绳子吊入窖内就是看看地窖里的氧气是否充足

24、, 油灯若正常燃烧说明,氧气含量正常,人就可以下去; 若油灯灭了,说明氧气太少,人暂时不能下去。 农民把一盏油灯吊入地窖内,这一做法的目的是测试地窖中是否有充足的氧气。故 B符合题意 。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漫步绿树成荫、遍地青草的林间小路上,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善了空气的质量(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运输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

25、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使大气变得清新。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使空气变得湿润;故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意义;蒸腾作用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绿色植物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淘淘父 子去钓鱼要寻找蚯蚓作食饵,他们在什么样的土壤中容易找到蚯蚓 ( ) A浸水、有机质丰富的土壤 B干燥、有机质少的土壤

26、C浸水、有机质少的土壤 D阴湿、有机质丰富的土壤 答案: D 试题分析:蚯蚓呼吸时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因此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必须生活在潮湿土壤中;蚯蚓是环节动物,没有叶绿体,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因此蚯蚓必须生活在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故蚯蚓的生存环境是阴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 A浸水、 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故 A不符合题意。 B干燥、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故 A不符合题意。 C浸水、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故 A不符合题意。 D阴湿、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故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蚯蚓的生存环境,意

27、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蚯蚓的呼吸和营养方式知识的要点,把握蚯蚓的特征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在一个装片盒里,有一张细菌和一张酵母菌永久装片的标签脱落了,你可以依据什么把它们区分开来,重新贴上标签呢( ) A细胞质的有无 B细胞壁的有无 C遗传物质的有无 D是否有真正的细胞核 答案: D 试题分析:细菌与真菌的根本区别在于真菌具有成形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 DNA集中的区域。酵母菌是真菌,因此在显微镜下会看到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而细菌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故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细菌和真菌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知识的要点,把握细菌真菌的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

28、系的能力。 一般家庭是利用冰箱来保鲜水果、蔬菜。利用你学过的生物知识,试着分析冰箱能延长果蔬储藏时间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少了果蔬的水分含量 ,加快呼吸作用 B降低了环境的温度 ,减缓呼吸作用 C降低了环境的温度 ,加快呼吸作用 D减少环境中氧气的温度,加快呼吸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经常通过抑制呼吸作用的原理来保存种子和保鲜水果、蔬菜,通过中耕松土和排涝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一般家庭是利用冰箱来保鲜水果、蔬菜,冰箱能延长果蔬储存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环境温度,减缓了呼吸作用。 A、冰箱能延长果蔬储存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环境温度,减缓了呼吸作

29、用,不是加快呼吸作用,也没有减少了果蔬的水分含量。故 A不合题意。 B、冰箱能延长果蔬储存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环境温度,减缓了呼吸作用。故 B符合题意。 C、降低环境温度,会减缓呼吸作用,不是加快呼吸作用。故 C不合题意。 D、冰箱能延长果蔬储存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环境温度,减缓了呼吸作用,不是减少了环境中氧气的温度,加快了呼吸作用。故 D不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有根、茎、叶分化,而且用孢子繁殖的植物是(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30、、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故 A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用孢子来繁殖后代。故 B不符合题意;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且出现了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用孢子来繁殖后代。故 B符合题意; D、种子植物的根茎叶发达,用种子来繁殖后代。故 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类群和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植物的类群和特征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据报道,科学家发明了一类无色透明塑料、低黏性蜡等物质,在 移栽植物时,若将其喷到叶面上,则能结成一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而水分不易通过的薄膜,能大大提高植株的成活率

31、。这主要是因为薄膜( ) A增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B增强了植物的蒸腾作用 C减弱了植物的蒸腾作用 D减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 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叶片的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可见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移栽植物的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移栽植物的时候要想办法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成活率。 科学家发明的这种无色透明塑料、低粘性蜡的物质,将其喷到叶面上,结成一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而水分不易通过的薄膜,这样就使的植物能照常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而水蒸气则不能蒸

32、发出去,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可见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植物的蒸腾作用知识的要点,把握蒸腾作用的意义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可作为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种子植物 D蕨类植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 分析: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可见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苔鲜的主要特征,意在考查苔鲜的主要特征

33、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据报道,进入 20 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 种鸟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栖息地的丧失 B自然灾害 C外来物种的入侵 D天敌过多 答案: A 试题分析: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自然灾害和动物疾病)等,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 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和生物生存等,

34、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因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是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故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综合题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而生物的结构 与其功能又是相统一的。请据图回答: ( 1) A、 D与 B、 C、 E分属于不同的生物类群主要原因是体内是否有 。 ( 2) A的体表有坚韧的 既能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又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这是它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3)B适宜生活在 环境

35、。 ( 4) C特殊的呼吸方式 ,与其飞翔生活相适应。 ( 5) E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 ,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适宜生活在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中。 答案: ( 1)脊柱 ( 2)外骨骼 ( 3)阴湿 ( 4)双重呼吸 ( 5)胎生哺乳 试题分析: 图中 A属于蝗虫, B属于青蛙, C属于鸽子, D属于蚯蚓, E属于猫。 ( 1)根据动物体内属于否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中蝗虫和蚯蚓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青蛙、鸽子、猫体内有脊椎动物。 ( 2)图 A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体内柔软的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属于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 3)图

36、 B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成体用肺呼吸,单靠肺的呼吸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 ( 4)图 C鸽子属于鸟类,肺的后面有气囊,有辅助呼吸的作用,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经过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 体交换,叫双呼吸,属于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属于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 ( 5)图 E猫属于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大大提高后代的成活率,适应了多变的陆地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间的内在

37、联系的能力。 下图是冬暖式蔬菜大棚剖面图。请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回答: ( 1)在蔬菜生产旺盛时期,透明塑料膜内常有一些水滴,这些水滴主要来自植物的 。 ( 2)莱农采用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道理是:白天光照强、气温高, _ 旺盛,合成有机物多;夜晚气温低, _ 微弱,消耗有机物少。 ( 3)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平衡。因此绿色植物被人们称为绿色的 “ ”。 答案: ( 1)蒸腾作用 (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 3)碳 -氧 能量转化器 试题分析: ( 1)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植物叶片的气孔从体内散发到空气中的过程,植物根吸

38、收来的水分 99%都被植物通过蒸 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出去了。因此在大棚内,在蔬菜生长旺盛时期,蔬菜的蒸腾作用很旺盛,就会有大量的水分散发出来在透明塑料膜内侧因冷凝结成水滴。 ( 2)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要想提高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让合成的有机物多而分解的少,就会有更多的有机物剩余,就会增产。白天增加光照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温度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夜晚适当降温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使其分解的有机物少。使更多的有机物得以积累。进而增产。 (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

39、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回答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 1)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蜂三种蜂。它们分工明确,相依为命,这是蜜蜂的 _行为。 (2)“蜻蜓点水 ”,这种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属 _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动物的 _所决定的。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 ”说明青蛙传递信息的方式是 。

40、 ( 4)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有些微生物能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转变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氮肥,这个过程叫做 。 答案:( 1)社会( 2)先天性行为 遗传因素 ( 3)声音( 4)固氮作用 试题分析: ( 1)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蜂。它们分工明确,相依为命,相互密切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因此属于社会行为。 ( 2) “蜻蜓点水 ”是蜻蜓在产卵,属于繁殖行为。从获得的途径属于先天性行为。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

41、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 “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 ( 3)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说明青蛙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声音。 ( 4)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 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有些微生物能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定在土壤中,这种现象叫做 “固氮作用 ”。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行为的分类社会行为的特

42、征;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图是四种细胞比较图,据图分析回答: ( 1)甲、乙和丙三种细胞结构与丁细胞的区别是 。 (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甲种细胞的 。 ( 3)甲不同于其它三种细胞的主要原因是甲细胞中有 _,能进行 合成有机物,而其它三种必须以外界环境中 _ 为 “食物 ”。 答案:( 1)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 2) 4细胞核 ( 3) 3叶绿体 光合作用 现成的有机物 试题分析: 图中甲是植物细胞: 1细胞壁、 2细胞膜、 3叶绿体、 4细胞核、 5液泡、 6细胞质; 乙图是动物细胞:包括

43、 2细胞膜、 4细胞核、 6细胞质; 丙是酵母菌:包括 1细胞壁、 4细胞膜、 2细胞核、 5液泡、 3细胞质; 丁是细菌: 1 鞭毛、 2 荚膜 、 3 细胞壁、 4 细胞膜、 5 未成形的细胞核、 6 细胞质。细菌与植物细胞比较,细菌没有成形细胞核和叶绿体。 ( 1)由分析可知,甲植物细胞、乙动物细胞和丙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中都有成型的细胞核,而细菌的结构中没有成形细胞核。 ( 2)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甲种细胞的 4细胞核。 ( 3)植物细胞不同于其它三种细胞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细胞中有 3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其它三种必

44、须以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为 “食物 ”,营养方式为异养。 点评:细胞是生物体(病毒除外)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学习生物细胞的基础。 考点:本题考查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探究题 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某同学选择一种盆栽的斑叶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该植物叶片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界线清晰。他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 1)在透明塑料袋中放置固体氢氧化钠的用途是 。 ( 2)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案,以

45、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3)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 4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 A、 B,利用 进行脱色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 ( 4)叶片 A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表明 ;叶片 A绿色部分和叶片 B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表明 。 答案: ( 1)除去塑料袋中的二氧化碳 ( 2)实验前把这盆植物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 ( 3)酒精 ( 4)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试题分析:( 1)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放置放置固体氢氧化钠的用途是吸收二氧 化碳, ( 2)( 3)实验步骤与方法: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

46、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尽);脱色:光照一段时间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 “隔水 ”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叶片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白色。 清水漂洗,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 ( 4)所 以叶片 A非绿处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而叶片 A 绿叶处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产生,所以滴加碘液变蓝,二者对比得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叶片 B绿叶部分由于放置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绿叶没有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而叶片 A绿叶处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产生,所以滴加碘液变蓝,二者对比得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 验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