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江苏无锡惠山六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江苏无锡惠山六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江苏无锡惠山六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江苏无锡惠山六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如右图所示, A为信号源, B为接收器, A、 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 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 A可见光 B红外线 C次声波 D紫外线 答案: C 试题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次声波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可见光、红外线(不可见光)和紫外线(不可见光)信号都是光信号,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接收器 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C。 考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
2、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沿 ON向后转动板 A B沿 ON向后转动板 B C改变入射光线与 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 ON的夹角 答案: B 试题分析: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确定入射光线所在平面板 A 不动。观察反射光线出现在平面板 B上时,板 A、 B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并转动反射光线所在平面板 B,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消失,并得出结论,所以 A不正确, B正确;改变入射光线与 ON的夹 角的目的是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C错;反射光线与 ON的夹角是由入射角大小决定的,只有改变入射角才能改变, D错。 考点:实验方法,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探究过程。 下列说
3、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速度总是 108m/s 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C物体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 D 试题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108m/s,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A错;光只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错;平面镜成像为正立等大的虚像。 C错;漫反射同样遵循光的发射定律, D正确。 考点: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水中 “月亮 ” B雨后彩虹 C皮影戏中的 “手影 ” D在阳光直射下,大树底下出现的 “阴影 ”
4、答案: A 试题分析:水中 “月亮 ”是月亮在水中成的虚像,由于光的反射形成, A正确;雨后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像, B错;皮影戏中的 “手影 ”以及大树底下出现的 “阴影 ”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错, D错。 考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 光学实验课上,小叶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没有发生漫反射 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答案: B 试题分析:如果地面吸收了所有光,墙壁上就不会出现明亮
5、的光斑, A错;墙壁是粗糙的,光发生漫反射, B合理;如果地面没有发生漫反射,光滑地面上就不会出现光斑, C错;墙面是粗糙的,光照在粗 糙的反射面上发生漫反射, D错。 考点:审题能力,漫反射,镜面反射。 小明在学习 “光的传播 ”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在 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答案: D 试题分析:光在真空
6、中(无介质)传播速度最快, A错;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 错, D 对;如果海波溶液是均匀的,光将沿直线传播, C 错,正确的是 D。 考点: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答案: B 试题分析:日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自然现象。水面折笔是光的折射现象;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看露珠下的叶脉是凸透镜成虚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湖面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所以 B 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 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你将看到排列有序的三 色发光区域是( ) A红、绿、蓝 B红、
7、黄、蓝 C红、黄、紫 D黄、绿、紫 答案: A 试题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彩色电视画面是通过三原色的不同混合形成色彩缤纷的画面,用放大镜看时可见排列有序的红、绿、蓝三色发光区域。 考点:实验观察能力,光的三原色(记忆)。 如右图所示,水在壶中被加热,又从凉铁板上掉下的水是蒸馏水,在获得蒸馏水的过程中,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凝固 答案: B 试题分析:水在壶中被加热至沸腾,从液态变为气态,先汽化;从凉铁板上掉下水是水蒸气遇到冷铁板放热从气态变为液态,后液化。对照各选项, B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汽化,液化。 下表是一
8、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标准大气压 ),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 ) A水温度计 B水银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乙醚温度计 答案: C 试题分析:我国最高气温超过 45oC,最低气温低于 -50oC,所选温度计使用的物质凝固点必须低于 -50oC,沸点必须高于 45oC,对照表格中的数据,只有酒精符合条件,所以选填 C。 考点:温度计选择,我国气温特点。 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B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 C邮局电话亭用玻璃制成,隔音效果比较好 D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使泡沫屑会不
9、停地跳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选项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合题意; B选项是说明乐音和噪声对人的心理影响,不合题意; C选项是说明防治噪声的方法不合题意;敲鼓使泡沫屑会不停地跳动说明发声的鼓在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D 正确。 考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噪声,乐音,噪声防治。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震耳欲聋 ”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 “响鼓也要重锤敲 ”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 “闻其声知其人 ”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是谁 D “隔墙有耳 ”说明固体能传声 答案: A 试题分析: “震耳欲聋 ”是指声音响度大,不是指声音
10、的音调高, A不正确,选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响鼓 ”不敲不响,越敲越响, B不合题意;人们常根据音色来辨别发声体, C不合题意;墙是固体,隔墙可以听见声音说明固体能传声, D不合题意。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 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弥漫 答案: C 试题分析: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放热液化形成, A错;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是室内水蒸气遇到低温玻璃迅速放热凝华形成, B错;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吸热汽化, C正确;早晨,室外大
11、雾弥漫是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 D错。 考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 ”。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缥缈的雾 ”是汽化现象 B “晶莹的露 ”是汽化现象 C “凝重的霜 ”是凝华现象 D “轻柔的雪 ”是熔化现象 答案: C 试题分析: “缥缈的雾 ”、 “晶莹的露 ”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现象, A错, B错;“凝重的霜 ”是水蒸气遇低温迅速放热凝华现象, C正确; “轻柔的雪 ”是水蒸气迅速放热凝华现象, D错。 考点: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
12、是( ) A金属在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 100 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 0 答案: A 试题分析:金属是晶体,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A正确;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B错;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oC,气压变化,水的沸点也变化, C 错; 冰水混合物中冰的温度为 0oC,不低于 0oC,D错。 考点:晶体熔化、凝固特点,气压高低对水的沸点的影响,冰的温度特点。 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 0
13、 C从 t1到 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 t1到 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冰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 A正确;冰在 0oC时吸热熔化,温度不变,熔点为 0oC, B正确;从 t1到 t2,过程中冰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是熔化过程, C正确;从 t1到 t2,冰不断熔化成水,冰的质量减小, D不正确,选填 D。 考点:冰是晶体,读取图像信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状态。 实验题 根据平面镜成像持点在图中作出物体 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B。 答案:如下图 试题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用对称法作图。将透明塑料直(或三角)尺上一较长刻度线与镜面
14、重合,让 A点经过尺边,观察该刻度线到 A点的距离,根据物、像到镜面距离相等,找出 A点的像 A点,同法找出 B点的像 B点,虚线连接 AB,画上箭头,作图完成。 考点: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 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可听到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逐渐减慢,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_。小明还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_ 。 答案:低 、钢尺振动发出的是人耳听不见的次声波 试题分析:声源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逐渐减慢,振动频率变低,音调变
15、低;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频率越低,超过一定长度时,钢尺振动频率低于 20Hz,发出的 是人耳听不见的次声波 . 考点:实验过程体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振动钢尺长度与频率的关系,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在探究甲和乙两种物质熔化规律时,小琴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 /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甲的温度 / 70 72 74 76 78 78 78 78 81 84 87 乙的温度 / 70 71 73 74 76 77 79 82 84 86 89 (1)在甲和乙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_(填 “甲 ”或 “
16、乙 ”)。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中的小方格纸上画出两种物质中非晶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该晶体的熔点为 _。 (3)该晶体在 77 时,它处于 _态 (选填 “固 ”、 “液 ”或 “固液共存 ”)。 (4)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 _热量 (选填 “放出 ”或 “吸收 ”)。 答案:( 1)甲 如下图 ( 2) 78 ( 3)固 ( 4)吸收 试题分析:( 1)晶体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熔点不变。观察表中数据发现甲物质从 8min开始至 14min,继续吸热温度保持 78 不变, 是晶体,熔点为78 ,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作出图像 ,如下图。( 2) 78 ;( 3)该晶体在 77
17、时,温度低于熔点,是固态; (4) 物体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考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特点,数据分析,熔点,熔化条件,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 小明同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他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 ( 1)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 (如右图所示 ),则在半透明纸上会看到蜡烛的 _(选填 “正立 ”或 “倒立 ”)的像,这现象可用光的 _知识解释 ( 2)小明实验时发现小孔成像的大小会变化,于是他设计实验探究小孔所成像的大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的高度以及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于是他用同一支蜡
18、烛实验,且保持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在多次改变小孔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时,他测出了像的高度(见下表) 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 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 h cm 1.0 2.0 3.0 4.0 5.0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 _。请你根据有关结论判断:当半透明纸距小孔 13 cm时,像的高度是 _cm ( 3)通过实验,小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后很高兴但他又想,像的大小会不会跟蜡烛离小孔的距离有关呢 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小明应注意控制_、 _不变。 答案:( 1)倒立、光的直线传播 ( 2)大 、 6.5 ( 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江苏 无锡 惠山六校 联考 年级 期中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www.mydoc123.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