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31073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9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浓硫酸滴到棉布上 B用金刚石裁玻璃 C氢气燃烧 D铁钉生锈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浓硫酸滴到棉布上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用金刚石裁玻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氢气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铁钉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

2、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Ba2+、 OH-、 SO42- B H+、 K+、 HCO3- C Ca2+、 H+、 NO3- D K+、 NH4+、 OH-、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A、 Ba2+和 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B、 H+和 HCO3-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C、 Ca2+、 H+、 NO3-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

3、有色离子,正确; D、 NH4+和 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错误。故选 C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另外,还要注意得到的是无色透明溶液,即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有 X、 Y、 Z三种金属,只有 Y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 X放入 Z的硫酸盐溶液中, X表面有 Z析出。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Y、 X、 Z B X、 Z、 Y C Y、 Z、 X D Z、 X、 Y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分析, Y

4、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 Y的活动性最弱;把 X放入 Z的硫酸盐溶液中, X表面有 Z析出,说明 X Z,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X、 Z、 Y。故选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需区分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空气和氧气 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闻气味 B 硬水和软水 观察颜色 加肥皂水搅拌 C 铁粉和炭粉 用磁铁吸引 加稀硫酸 D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测

5、 pH 加稀盐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要鉴别的两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空气和氧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错误; B、硬水和软水都是无色透明液体,故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错误; C、铁粉能被磁铁吸引,炭粉不能被磁铁吸引,故用磁铁吸引可以鉴别;铁粉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炭粉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用加稀硫酸的方法可以鉴别,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在不确定其溶液的浓度的情况下,用测 pH的方法不能鉴别,错误。故选 C 考点:物质的鉴别 点评:本题属于物质的鉴别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尤其是物质的特殊性质,然后利用反应产生的不同

6、现象来加以鉴别。 市卫生部门建议,对高度怀疑或已确诊 H7N9型 禽流感病例尽早使用 “达菲 ”抗流感药物。达菲的化学式是 C16H31N2PO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达菲是由 5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B达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31.2% C达菲相对分子质量为 410g D达菲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16: 31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达菲的化学式是 C16H31N2PO8分析。 A、由达菲的化学式 C16H31N2PO8可知,达菲是由 C、 H、 N、 P、 O 五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纯净物,错误; B、达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31.2%,正确; C、达菲相对分子质

7、量 =1216+31+142+31+168=410,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 “g”,错误; D、达菲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 1612):( 311) =192: 31,错误。故选 B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定向爆破常伴有反应: 2Al+Fe2O3 高温 Al2O3+2Fe,有关此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 反应 B Al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改变了 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答案: A

8、D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A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故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正确; B由于在反应中 Al得到了 O,故发生了氧化反应,错误; C在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变,都是 -2价,错误; D由于四种物质都是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正确。故选 AD 考点:置换反应,氧化 -还原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置换反应的特征,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某 K2CO3样品,一定含 Na2CO3、 KNO3和 Ba(NO3)2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将 13.2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

9、,再加入过量的 CaCl2溶液,得到 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A肯定有 KNO3 B一定没有 Ba(NO3)2,可能有 KNO3 C肯定有 KNO3,还可能有 Na2CO3 D肯定没有 Na2CO3和 Ba(NO3)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样品加入水中,全部溶解,则说明一定不含硝酸钡(硝酸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 若 13.2g 样品为纯碳酸钾,可设与过量 CaCl2溶液反应,产生碳酸钙的质量为 x, K2C03+CaCl2=CaCO3+2KCl 138 100 13.2g x 138: 13.2g =100: x 解得 x=9.6g 若 13.2g 样品为纯

10、碳酸钠,可设与过量 CaCl2溶液反应,产生碳酸钙的质量为 y, Na2C0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13.2g y 106: 13.2g=100: y 解得 y=12.5g 故若含有一种杂质时,只能是含有硝酸钾,而不能含有碳酸钠,因为若含有碳酸钠,则得到沉淀的质量应该大于 9.6g小于 12.5g,而实际只得到 9g,故不可能含有碳酸钠,一定含有硝酸钾。 若含有两种杂质,一定是硝酸钾和碳酸钠的混合物。故选 C 考点:物质的鉴别与推断,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共存的问题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时,要采用极值法和平均值法来确定。

11、 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的探究,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该溶液已变质 B取样,在溶液中滴加酚酞,如酚酞呈无色,则溶液已完全变质 C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氯化钡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完全变质 D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则可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的杂质 答案: AC 试题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要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要根据碳酸钠的性质分析。 A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的存在,则可

12、证明该溶液已变质,正确; B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故无色酚酞不可能无色,错误; C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氯化钡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的存在),且上层清液呈红色(溶液仍呈碱性),则溶液未完全变质,正确; D由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能与盐酸反应,故不能用稀盐酸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的杂质,错误。故选 AC 考点: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 点评:本题考查氢氧化钠溶液 的变质问题,要求我们能正确选择物质检验溶液是否变质,同时要求能设计实验检验溶液变质的程度。 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C D 答

13、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各物质的性质分析。 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正确; 中过氧化氢不能一步生成氢气,错误; 中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高温煅烧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正确; 中碳酸钙高温煅烧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正确。故选 B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制备和转化,需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还要掌握相互之间的反应规律和反应的条件,并注

14、意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判断物质的组成。 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 (不含结晶水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1 时, 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 15g甲 C t2 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A、不同物质的溶解度要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题目中没有说明温度,故不能比较,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30g,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此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23,故

15、 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 50g23=11.5g甲,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故 t2 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时,会有溶质析出,仍为饱和溶液,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故要提纯混有少量乙物质的甲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故选 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

16、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某品牌补钙药品的部分说明书如下图所示。若人体对该药品中钙的平均吸收率为 30%,按照说明书服用,每天实际被人体吸收的钙元素质量是 A 0.60 g B 0.18 g C 0.36g D 1.20 g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每片含 1.5CaCO3,每次一片,每天两次,则每天服用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1.5g2=3g,其中含钙元素的质量为 3g100%=1.2g;又人体对该药品中钙的平均吸收率为 30%,则按照说明书服用,每天实际被人体吸收的钙元素质量是 1.2g30%=0.36g。故选 C 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

17、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标签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下图为甲( )与乙( )反应生成丙( )的微粒数变化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 1: 2 B右框图的物质是纯净物 C该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D甲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 A 试题分析:设 表示 A原子, 表示 B原子,则甲为 AB,乙为 B2,丙为 AB2,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 2AB+B2=2AB2。 A、由反应的表达式 2AB+B2=2AB2可知,甲、乙、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

18、: 1: 2,正确; B、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右框图中共含有两种分子(乙和丙),故属于混合物,错误; C、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错误; D、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 意图可知,甲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故可能为氧化物,错误。故选 A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19、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将生活中常用的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酒精 C食用油 D食盐 答案: C 试题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A、蔗糖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 B、酒精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 C、食用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错误; D、食盐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故选C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

20、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 ,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天然气是我市居民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 CH4。CH4中 C元素化合价为 A +4 B +2 C -4 D -2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 CH4中,已知 H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设该物质中 C元素的化合价为 x价,根据 CH4的化学式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则有 x+( +1) 4=0,解得 x=-4。故选 C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正确利用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计算即可

21、。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药品 B稀释浓硫酸 C倾倒液体 D滴加液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要先将试管横放,再用药匙或 “V”型纸槽将药品直接送到试管底部,最后将试管竖起来,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错误; C、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错误; D、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竖直放置在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到试管内,否则会污染胶头滴管,进而会

22、污染试剂,错误。故选 A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各组物质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馒头、面条 B鸡蛋、牛奶 C桔子、苹果 D黄油、奶油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六大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分析。 A、馒头和 面条中主要含有淀粉,属于糖类物质,错误; B、鸡蛋和牛奶中主要含有蛋白质,正确; C、桔子和苹果等水果中主要含有维生素,错误; D、黄油和奶油中主要含有油脂,错误。故选 B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评:熟练掌握六大营养素的名称、作用、来源及其缺乏症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

23、列对一些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用清洗剂除去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将油污溶解形成溶液 B把铅加入锡中制成合金焊锡,主要目的是降低熔点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 D盐酸、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A.用清洗剂除去油污,是因为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能起乳化作用,从而除去油污,而不是将油污溶解,错误; B.焊锡用于金属焊接,故其特点就是熔点低;而合金的熔点比纯金属低,所以把铅加入锡中制成合金焊锡,主要目的是降低熔点,正确;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并最后进入人的鼻腔,正确; D.盐酸和硫酸都能

24、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 H+,正确。故选 A 考点:乳化剂及乳 化作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金属材料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下图是身边一些物质的 pH,其中呈碱性的是 A厕所清洁剂 B酱油 C牛奶 D厨房清洁剂 答案: D 试题分析:稀溶液的酸碱性常用 pH表示, pH=7,溶液显中性; pH 7,溶液显酸性,且 pH 越小,酸性越强; pH 7,溶液显碱性,且 pH 越大,碱性越强;从表中可以看出,厕所清洁剂、酱油、牛奶的 pH都小于 7,呈酸性,而厨房清洁

25、剂的 pH大于 7,呈碱性。故选 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 pH的范围是 0 14,中性是 7,酸性小于 7,碱性大于 7。 分析下列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A都属于金属元素 B都属于阳离子 C属于一种元素 D都是稳定结构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A、前者是氢原子,属于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在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前者镁离子,后者铝离子,都为阳离子,正确; C、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由于质子 数( 1718)不同,不属于同一种元素,错误; D、若原子核外有一层

26、电子层,则 2个电子就是相对稳定结构;若原子核外有多层电子层,最外层是 8个电子的是相对稳定结构,由于后者是多层,且最外层是 2个电子,故不是相对稳定结构,错误。故选 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的概念,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点评:熟练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下表中知识的归纳错误的一组是 A 环保 焚烧法处理废旧塑料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 健康 糖类、油脂 组成元素相同 缺铁 会引发缺铁性贫血 C 用语 2H表示两个氢原子 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D 材料 黄铜、不锈钢 都属于合金 塑料、尼龙

27、 都属于合成材料 答案: A 试题分析: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A、焚烧法处理废旧塑料,会产生大量烟尘和有毒气体,造成对空气的污染,错误; B、糖类和油脂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铁会引发缺铁性贫血,正确; C、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2H表示两个氢原子, 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正确; D、黄铜和不锈钢都属于合金;塑料和尼龙都属于合成材料,正确。故选 A 考点:白色污染与防治,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化学符号

28、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金属的化学性质 点评:此类题难度一般,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此题适合用排除法来解答,只要选项中有明显的错误说法,可排除该选项。 填空题 下表列出了 2012年颁布的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和 2013年 4月3日 17: 00时南京市的空气质量数据监测结果。 空气质量等级 SO2 (1小时平均 ) NO2 (1小时平均 ) CO (1小时平均 ) O3 (1小时平均 ) PM2.5 ( 24小时平均) PM10 ( 24小时平均) 一级 150 200 10 160 35 50 二级 500 200 10

29、 200 75 150 4月 3日南京 实时监测数据 38 50 0.792 111 57 122 (数据单位 g/m3, CO为 mg/m3)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 1) 4月 3日南京空气质量等级未到达一级,原因是空气中 含量较多。 为改善南京空气质量,迎接青奥,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填序号) A采取合理措施,减少建筑工地扬尘 B植树造林,减少土地裸露面积 C减少或禁止周边农村燃烧秸杆 D关闭南京郊区所有化工厂 ( 2)下列关于空气中污染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上述四种气体均属于氧化物 B pH小于 7的雨水称为酸雨, SO2、 N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 C大量燃放烟花爆

30、竹会增加空气的污染程度 D O3含量过大会引起温室效应 答案:( 1) PM2.5, PM10(或可吸入颗粒)(少选扣 0.5分) D ( 2) CD 试题分析:( 1)通过对表格中的数据分析, 4月 3日南京空气质量等级未到达一级,原因是空气中 PM2.5含量较多; 根据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分析: A采取合理措施,减少建筑工地扬尘,可减少空气中的沙尘,正确; B植树造林,减少土地裸露面积,能有效减少扬尘,正确; C减少或禁止周边农村燃烧秸杆,可减少烟尘对空气的污染,正确; D化工厂的三废要进行达标处理后再排放,但关闭所有化工厂是不现实的,错误。故选 D ( 2)根据题意分析。 A氧化物是由两种

31、元素组成,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 O3是单质,错误; B pH小于 5.6的雨水称为酸雨, SO2、 N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错误; C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故会增加空气的污染程度,正确; D O3含量过大会引起温室效应,正确。故选 CD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点评:熟记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和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但形式较灵活,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数据,找到其中的有用信息,再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答。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 ( 1)将 “分子 ”、 “原子 ”、 “元素 ”填入如图 1

32、序号所对应的横线上。 ; _ ; _ 。 ( 2)在铜、氯化钠、二氧化碳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_ 。 ( 3)根据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和图 2的信息填空: 甲图中 代表的元素符号是 ,乙图中所示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铝和氧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_ 。丙图所示粒子符号是 _ 答案:( 1) 元素 原子 分子 ( 2)二氧化碳 ( 3) Al 8 Al2O3 Mg2+ 试题分析:( 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故 填元素;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 填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同时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故 填分子。 (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

33、的,而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 3)由于甲图中 代表的是铝元素,故元素符号是 Al;乙图中的原子序数是 8,而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故核电荷数也为 8;已知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故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可知,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l2O3;由于丙图所示粒子 的质子数为 12,故为镁元素,且其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属于阳离子,其微粒符号是 Mg2+。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

34、,熟练掌握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人们常说: 高原上缺氧 生理盐水 胃酸过多 发酵粉中的小苏打。请用化学符号表示: 中的 “氧 ”_ _; 中的 “盐 ”_ _; 中的 “酸 ”_ _; 中的小苏打 _ _ _。 答案: O2 NaCl HCl NaHCO3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高原上由于海拔高,故空气稀薄,缺少氧气,氧气的化学式为 O2; 生理盐水中的盐,指的是氯化钠,故化学式为 NaCl; 胃酸过多的胃酸,指的是盐酸,故化学式为 HCl; 发酵粉中的小苏打,

35、是碳酸氢钠,故化学式为 NaHCO3。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书写,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现有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 e、 f仪器的名称: e , f 。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A、 B、 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 ( “不变 ”或 “变大 ”或“变小 ”)。 ( 3) 用块状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时,用 C装 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 B装置的优点是 。观察图 C装置,气体制取处于

36、 (填 “进行 ”或 “停止 ”)中。 ( 4)实验室里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该实验 (填 “能 ”或 “不能 ”)选用 C装置来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若用 D装置来收集生成的氧气,气体应从 (填 g或 h)通入。 答案: (1) 试管 长颈漏斗 (2) A 2KClO3 2KCl + 3O2 不变 (3) 随开随用,随关随停(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进行 ( 4) 2H2O2 2H2O + O2 不能 g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图中仪器 e的名称是试管,仪器 f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氧气,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

37、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所以需要 “固体加热型 ”气体制取装置,故选 A;由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 3)由于 C装置中有个带孔的隔板,能起到隔绝固液体的作用,故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由于图 C装置中的固液体混合在一起,所以反应正在进行。 ( 4)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 2H2O+O2,由于二氧化锰是粉末状的,而 “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 ”,故无法实现固液体分离,故不能选用 C装置来控制

38、反应发生或停止;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用装置 D进行 “排空气法 ”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较长的导管 g进入,从下面向上将空气从较短的导管排出。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 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计算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10g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 60g稀硫酸分六

39、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第 4次 第 5次 第 6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 g) 10 10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 g) 9.35 8.7 8.05 7.4 6.75 6.75 则:( 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 (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步骤) 答案:( 1) 32.5% ( 2) 9.8% 试题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前五次每次加入 10g稀硫酸,都能反应消耗固体的质量为 0.65g,而第 6次再加入 10g硫酸后,固体质量没有改变,说明黄铜中的锌已完全反应,即剩余固体为铜,且质量为 6.

40、75g,则该固体中锌的质量 =10g-6.75g=3.25g,所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 100%=32.5%。 ( 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每 10g稀硫酸,能与 0.65g锌完全反应,可利用锌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比,计算出 10g稀硫酸中的硫酸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设稀硫酸中溶质质量为 x Zn + H2SO4 = ZnSO4 + H2 65 98 0.65g x 65: 0.65g=98: x 解得 x=0.98g 则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9.8% 答:( 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32.5%;( 2)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

41、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 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第几次加入硫酸后,样品中的锌已完全反应,然后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解题要规范。 探究题 下图是关于探究燃烧条件的三个实验装置。 ( 1)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 2)与甲图装置相比,乙图装置的优点是: ; 有同学提出乙图装置仍然有不足之处,请你设计实验进行改进。 用文字描述或画出实验装置图。 。 ( 3)丙图装置中木屑燃烧,煤粉没有

42、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答案:( 1) 4P + 5O2 2P2O5 ( 2)乙装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避免了 P2O5对空气的污染 将图乙中的橡胶塞换成插入一头连有气球的玻璃导管的橡胶塞。 或见右图。 ( 3)温度达到着火点 试题分析:( 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是白磷和氧气的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 + 5O2 2P2O5。 ( 2)改进后的乙装置是密闭的环境,能防止有毒物质逸入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由于磷在燃烧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故试管内的气体会受热而膨胀,有可能将橡皮塞顶出,故可将图乙中的橡胶塞换成插入一头连有气球的玻璃导管的橡胶塞,以缓解因气体膨胀而产生的压

43、力。 ( 3)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丙图中木屑和煤粉都暴露在空气中,木屑燃烧而煤粉没有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 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以下是小丽同学的实验报告部分内容。 【实验目的】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过程】 用托盘天平称取 5.0g粗盐,并全部加入到盛有 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过滤食盐水,观察滤液无色透明; 将所得澄

44、清滤液倒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当液体蒸干时,停止加热; 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计算所得精盐的产率。 【实验分析】 ( 1)步骤 中因为 ,导致实验后精盐产率比其他同 学偏低。 ( 2)步骤 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是 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A加快蒸发速率 B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C引流 【实验反思】经过这样操作所得到的精盐是纯净物吗? 【查阅教材】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预计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将少量所得精盐溶于水,滴加少量稀 NaOH溶液 所得精盐中可能含有氯化镁 化学方程式 取实验 中的

45、上层清液继续滴加 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时,在上层清液中再滴加 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所得精盐中可能含有氯化钙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除去难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不是纯净物。 答案:【实验分析】( 1) 5.0g粗盐全部加入 10mL水中 (2) 不能当液体蒸干时再停上加热(没有等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再停止热) B 【实验设计】 出现白色沉淀 MgCl2 + 2NaOH = Mg(OH)2 + 2NaCl 碳酸钠 (Na2CO3) CaCl2+Na2CO3=CaCO3+2Na Cl 试题分析:【实验分析】( 1)步骤 中将称取的 5.0g粗盐,全部加入到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粗盐不能全部 溶

46、解,则有部分食盐会被过滤掉,所以从食盐水中蒸发所得的精盐的质量偏小,导致实验后精盐产率偏低。 ( 2)蒸发操作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要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故步骤 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是液体蒸干时,才停止加热; 蒸发操作中,要边加热边搅拌,以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选B 【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结论 “所得精盐中可能含有氯化镁 ”可知,将少量所得精盐溶于水,并滴加少量稀 NaOH溶液,则 NaOH会与其中的 MgCl2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故实验现象为出现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 + 2NaCl。 取实验 中的上层清液继续

47、滴加 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时,溶液中不再含有 MgCl2,此时再滴加某溶液时, “出现白色沉淀 ”,再根据实验结论 “所得精盐中可能含有氯化钙 ”可知,滴加的溶液应为碳酸钠溶液,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粗盐提纯的知识和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关于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要熟练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根据相关反应的现象,对物质的组成做出判断。 能源 “非石油化 ”是战略目标,发展以 CH4、 CO2等原料的 “C1化学 ”成为当今化工生产的必然趋势。通常天然气中含有 H2S等有毒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