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邗江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邗江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邗江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邗江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大于 2.5微米的颗粒物,它对人体危害很大。 10月26日 19时扬州空气质量监测点监测 24小时内 PM2.5的均值符合国家标准。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B露天焚烧废旧塑料解决 “白色污染 ” C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D植树造林增加绿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分析判断。 A、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不开私家车出行,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 B、露天焚烧废旧塑料,虽然解决了 “白色污染 ”,但产生了大量的
2、空气污染物,不利于保护环境; C、化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所以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 D、森林能吸收很多空气污染物,故植树造林增加绿化,有利于净化空气,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 B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点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 、造林、种草等,熟记这些措施即可轻松作答。 利尿酸( C13H12Cl2O3)有很强的利尿作用,能快速降低体重并稀释尿液,可以掩盖服用的兴奋剂而逃避检查,因此利尿酸在奥运会上被禁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利尿酸属于氧化物 B利尿酸由 30个原子
3、构成 C利尿酸由碳、氢、氧、氯四种元素组成 D利尿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131223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利尿酸的化学式 C13H12Cl2O3分析。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C13H12Cl2O3是由碳、氢、氧、氯四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B、利尿酸是由利尿酸分子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 C13H12Cl2O3分子是由 13个碳原子、 12个氢原子、 2个氯原子和 3个氧原子,共 30个原子构成的,错误; C、根据 C13H12Cl2O3 可知,利尿酸是由碳、氢、氧、氯四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D、利尿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 1213):(
4、 112):( 35.52):( 163)=156: 12: 71: 48,错误。故选 C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 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此类题中常出现的错误是,用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比来表示元素质量比,解答时要注意区分。 下列实验操作中的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A加热碱式碳酸铜检验气体产物,结束时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B检查气密性时,先旋紧连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将导管插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 C用简易装置制氢气时,先向容器内添加锌粒,再向分液漏斗内注入适量稀硫酸
5、 D制取氧气时,先将导管伸入倒置于水槽中的集气瓶口,再加热盛高锰酸钾的试管 答 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加热碱式碳酸铜检验气体产物,结束时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可以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正确; B、检查气密性时,先旋紧连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将导管插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正确; C、在加入药品时,应先加固体再加液体,若颠倒,会引起液体迸溅,正确; D、制取氧气时,由于试管中本身存在一定的空气,若先将导管伸入倒置于水槽中的集气瓶口,再加热盛高锰酸钾的试管,则收集的氧气会不纯, 错误
6、。故选 D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常温下,某气体可能是由 SO2、 CO、 N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测得该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50%,则该气体可能为下列组成中的 SO2 SO2、 CO SO2、 N2 CO、 N2 SO2、 CO、 N2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推测混合物的组成,可采用平均值法。由于 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50%, C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57%, N2中没有氧元素,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0
7、。而题中某气体的氧元素质量分数的平均值为50%,所以该气体可能只有一种,即是 SO2;也可能是一种大于 50%,一种小于 50%,即为 CO与 N2;当然也可能是三种气体的混合物;但不可能出现 SO2与 N2、 SO2与 CO的组合。故选 C 考点: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推测混合物的组成,可采用平均值法,即若某个平均量 M是由若干个量决定时,如果若干个量中最小量为 M1,最大量为 M2,则其平均值一定在 M1与M2之间,即 M1 M M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B含氧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大于或等于氧化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 C用双氧水与
8、二氧化锰混合,液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将不断减少直至为零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答案: BD 试题分析:根据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A、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如一个氖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都含有 10个质子,但不能属于同种元素,错误; B、氧化物也属于 含氧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一定小于或等于含氧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正确; C、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后,由于反应生成氧气并逸散到空气中去了,所以液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将不断减少,但由于最后所得物质中仍含有氧元素,故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不能为零,错误; D、由于化合物中要含有
9、2 种或 2 种以上的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正确。故选 BD 考点:元素的概念,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的概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些基本概念,所以理解和熟练掌握 一些基本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在判别时,可学会举出一些特例来反证,这样解答会更容易些。 下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是化合物, Z、 W是氧化物 B X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5.0%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O2 CO2+H2O D点燃 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粒子构成模拟图可
10、知, X为 CH4, Y为 O2, Z为 CO2, W为H2O;结合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 2O2CO2+2H2O。 A、由四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 X是化合物, Z、 W是氧化物,正确; B、 X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75.0%,正确;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 2O2 CO2+2H2O,没配平,错误; D、由于 CH4具有可燃性,在点燃或加热时,有可能会发生爆炸,故点燃前,要先检验其纯度,正确。故选 C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与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
11、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 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CO2能灭火,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无色气体不一定是 CO2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就是燃烧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故物质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氯化钠就是由离子构成的,错误; B、 CO2能灭火,但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
12、无色气体不一定是 CO2,如氮气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错误;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后也发光发热,但不是燃烧,错误。故选 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二氧化碳的用途,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以下应用守恒思想解决相关问题,推论 正确的是 A 14 g碳与 32g氧气反应,根据质量守恒推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6g B某物质燃烧生成二氧
13、化碳和水,根据元素守恒推出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氯化钙中一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根据电荷守恒一个氯离子带二个单位负电荷 D水电解生成 H2和 02的分子数比为 2: l,根据原子守恒推出水分子中 H、 0原子数比为 2: 1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 32g氧气与 12g碳恰好完全反应,由于质量守恒定律只能应用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故生成的二氧化碳 的质量为 32g+12g=44g,错误; B、根据反应物为某物质和氧气(氧气中含有氧元素),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共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该物质
14、中肯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错误; C、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此选项与化学反应无关,故不适用;另外,氯化钙中一个钙离子带 2个单位正电荷,一个氯离子带 1个单位负电荷,根据电荷守恒,钙离子与氯离子的个数比为 2:1,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由于反应后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2: 1,则反应前氢氧原子个数比也为 2: 1,正确。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记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范围,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的气体物质 M,它们在反应前的质量和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
15、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M 反应前的质量 (g) 100 1 1 46 反应后的质量 (g) 4 89 55 未测值 下列叙述正确是 A未测值为 3 g B该反应是氧化反应 C M中只含碳和氢 D M的化学式为 C2H6O 答案: BD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可知,反应后二氧化碳、水的质量增大,则为反应的生成物,且二氧化碳、水增大的质量分别为 89g-1g=88g和55g-1g=54g,即生成物总质量为 88g+54g=142g;而氧气的质量减小,则为反应的反应物,且氧气减小的质量为 100g-4g=96g,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 96g;根据质量
16、守恒定律可知, M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 M的质量为 142g-96g=46g,则反应后物质 M的质量为 46g-46g=0g,故该反应可表示为 M+氧气 二氧化碳+水。 A根据质量守恒定 律可知,未测值为 0 g,错误; B根据题意,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故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正确; C 88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88g 100%=24g, 5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54g 100%=6g,由于参加反应的 M的质量为 4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M中含有氧元素,且氧元素的质量为 46g-24g-6g=16g,错误; D设 M 的化学式为 CxHyOz,则 M 中碳、氢、氧的质量
17、比 =12x: y: 16z=24g:6g: 16g,则 x: y: z=2:6:1,所以 M的化学式为 C2H6O,正确。故选 B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氧化反应,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计算与推断 点评: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判断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的物质为反应的生成物、质量减小的物质为反应的反应物;另外,还要理解和熟记: “宏观上的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各元素质量 和微观上的 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 的六不变 ”。 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18、扑灭 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 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能起到隔绝空气而灭火的作用,正确; B、家用电器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扑灭火灾,如立即用水扑灭,可能引发触电事故,错误;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不会损坏图书,正确; 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首先要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降低天然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正确。故选 B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知道当意外发生时,合理的
19、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煤气中加入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可提示煤气是否泄漏。乙硫醇(用 X 表示)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 2X 9O2点燃 4CO2十 2SO2十 6H2O,则 X是 A C4H12S2 B C2H6S C C2H6O2 D C2H6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X 9O2点燃 4CO2十 2SO2十 6H2O 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碳原子 0 4 硫原子 0 2 氢原子 0 12 氧原子 18 18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反应物 2X分子中含有 4个碳原子、 2个硫原子和 12个氢
20、原子,则物质 X的化学式为C2H6S。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小于原木材质量 B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 “铜丝 ”质量增加 C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质量减少 D将一定质量的水冷凝后结成冰,质量不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由此可见,这个规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而与物理变化无关。 A、木材燃烧后,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碳跑到
21、空气中去了,故余下灰烬的质量小于原木材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铜丝在火焰上灼烧,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相等,故灼烧后的 “铜丝 ”质量要比铜的质量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参 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等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逸出的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剩余固体的质量会小于高锰酸钾的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将一定质量的水冷凝后结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故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错误。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故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下列造成空气
22、污染的物质主要不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是 A焚烧垃圾产生的大量烟尘 B建筑施工时飞扬起的灰尘 C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气体 D机动车行驶时排放的尾 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A、焚烧垃圾会产生烟尘、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建筑施工时飞扬起的灰尘,是空气流动引起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多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机动车行驶时排放的尾气,是由汽油或柴油在内燃机中燃烧产生的,其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多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3、。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集气瓶中共有氧气和臭氧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B、集气瓶中共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C、烧杯中的冰水是由一种物质 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正确; D、烧杯中共有过氧化氢和水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故选 C 考点:纯净物 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邗江 中学 九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