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青海省西宁七中九年级第三次模拟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青海省西宁七中九年级第三次模拟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青海省西宁七中九年级第三次模拟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青海省西宁七中九年级第三次模拟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研究领域不涉及化学学科的是: A合成新物质 B寻找新能源 C治理环境污染 D物体的运动形式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合成新物质、寻找新能源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实现,都是研究新物质,故都属于化学研究的领域;治理环境污染,同样需要利用新的物质,故也属于化学研究的领域;而物体的运动形式,不需要化学变化来实现,是物理研究的内容。故选 D 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 点评:解答此类题,就要对化学的研究领域有个大致的了解,熟记几个典型的关键的事例,并将其与相关知识关联起来理解
2、。 向盛有 10ml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下列图像能体现溶液的pH变化情况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像分析判断。向盛有 10ml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由于氢氧化钠本身是碱性的,故开始时溶液的 pH 7;随着盐酸的不断加入,二者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均为中性),故碱性会减弱, pH 值会变小,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 pH=7;酸过量后,溶液呈酸性,pH 7,但 不会是正比例函数,故只有图像 C符合。故选 C 考点:溶液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
3、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以下灭火措施和原理对应不正确的是: 灭火措施 主要原理 A 盖灭酒精灯 隔绝氧气 B 吹灭蜡烛 隔绝氧气 C 浇水灭火 降低温度 D 砍伐隔离带有助于扑灭森林大火 清除可燃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即(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通过隔绝空气,使酒精灯熄灭的,正确; B、吹灭蜡烛,是通过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使熄灭蜡烛的,错误;
4、C、浇水灭火,是通过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的,正确; D、砍伐隔离带扑灭森林大火,是通过清除可燃物来灭火的,正确。故选 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要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操作正确的一组是: A把 Fe片和 Cu片分别插入 ZnCl2溶液中 B把 Cu片分别插入 FeCl2溶液和 ZnCl2溶液中 C把 Zn片分别插入 CuCl2溶液和 FeSO4溶液中 D把 Fe片分别插入 CuSO4溶液和 ZnCl2溶液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 A、把 Fe片和 Cu片分别插入 ZnCl2溶液中,由于铁
5、和铜都不能与氯化锌溶液反应,故只能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和铜强,而不能说明铁和铜的活动性顺序的强弱,错误; B、把 Cu片分别插入 FeCl2溶液和 ZnCl2溶液中,由于 Cu与 ZnCl2溶液、 FeCl2溶液都不反应,故只能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铁和锌弱,而不能说明铁和锌的活动性顺序的强弱,错误; C、把 Zn片分别插入 CuCl2溶液和 FeSO4溶液中,由于锌能与 CuCl2溶液和FeSO4溶液反应,故只能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和铜强,而不能说明铁和铜的活动性顺序的强弱,错误; D、把 Fe片分别插入 CuSO4溶液和 ZnCl2溶液中,由于铁不能与氯化锌溶液反应,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由于铁能与
6、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故可以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 性顺序,正确。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要除去下列 4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甲: CaCO3( Na2CO3) 乙: NaOH( Na2CO3) 丙: NaCl( NaHCO3) 丁:炭粉( CuO) 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 ( 1)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 ( 2)加适量水,搅拌,过滤 ( 3)加适量盐酸,蒸
7、发 ( 4)溶解,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 A甲 -( 2),乙 -( 4) B乙 -( 3),丙 -( 1) C丙 -( 1),丁 -( 2) D丁 -( 2),丙 -( 3)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主要物质 CaCO3不溶于水,杂质 Na2CO3易溶于水,故可以通过加适量水,搅拌、溶解,过滤来得到 CaCO3;主要物质 NaOH不与 Ca(OH)2溶液反应,而杂质 Na2CO3能与 Ca(OH)2溶液反应生成 CaCO3沉淀和 NaOH,且由于 CaCO3不溶于水,故可通过进一步过滤、蒸发来得到 NaOH,正确; B、主要物质 NaOH 和杂质
8、Na2CO3都能与盐酸反应,故二者均能被除去,错误; C、 D、主要物质炭粉和杂质 CuO都不溶于水,故无法过滤除去,错误。故选A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将 5.6g生石灰投入 94.4g水中,使之完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大于 5.6% B小于 5.6% C等于 5.6% D无法确定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生石灰溶解于水,会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即CaO+H2O=Ca(OH)2,但是由于 Ca(OH)2是微溶于水的物质,即 010
9、0 时,溶解度都不会超过 0.2g,所以其溶质质量分数不会大于 1%。故选 D 考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 Ca(OH)2是微溶于水的物质这一特性,否则容易出错。 下列 “家庭小实验 ”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收集炭黑 B用鸡蛋壳和醋作用,生成的气体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C在密闭容器中用燃烧木炭的方法获得比较纯净的氮气 D在锁孔中放入少量铅笔芯的粉末,能使锁的开启变得更灵活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在不充分燃烧时,会有碳黑的生成,故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可
10、以收集到炭黑; B、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可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C、由于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气体,所以不能得到比较纯净的氮气; D、铅笔芯中含有石墨,而石墨具有润滑性,所以可在锁孔中放入少量铅笔芯粉末,使锁的开启更灵活。故选 C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蜡烛燃烧实验,空气组成的测定,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市场上一种俗称 “摇摇冰 ”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
11、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 B烧碱 C食盐 D生石灰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质溶于水时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吸热;一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与水分子形成水和分子的过程,这一过程需放热。如果吸热大于放热,则溶于水时表现为吸热,如铵盐类物质;如果吸热小于放热,则溶于水时表现为放热,如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等;如果吸热等于放热,则溶于水时表现为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物质。故选 A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记常见溶于水时能吸、放热的物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
12、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 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 A、反应中的各分子的个数比是 1: 1: 1,质量比是 3: 8: 11,错误; B、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反应中的分子个数比是 2: 1: 2,质量比是 7: 4: 11,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正确; C、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 1: 8: 9,错误; D、只有反应条件符合,其他皆不相同,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应用广泛,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了解方程式的读法,理解方程式的含义,明确方程式中体
13、现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使用玻璃棒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捣碎固体药品 B蘸取少量液体测定其 pH C配制溶液时搅拌,加速溶解 D过滤时,沿玻璃棒倾倒液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玻璃棒在不同的操作中的不同作用来分析判断。 A、捣碎固体药品的工具不是玻璃棒,而是杵和研钵,错误; B、测溶液 pH 的方法是:将 pH试纸放到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到 pH 试纸的一端上,然后将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出结论,正确; C、配制溶液时,搅拌能加速分子运动的速度,故能加速溶解,正确; D、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这样可以控制液体的流量和流向,正确。故选 A 考点:常用仪
14、器的名称和选用 点评:熟记玻璃棒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即固体溶解时搅拌能加速溶解,过滤时能引流,测 pH值时要用玻璃棒蘸取。 通常所说的 “白色污染 ”是指: A白色建筑废料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塑料废弃物 D冶炼厂的白色烟灰 答案: C 试题分析:白色污染就是难降解塑料垃圾对 环境的污染。 A、建筑废料主要是砖瓦石块等,不是塑料垃圾,不属于白色污染,错误; B、石灰窑产生的白色粉尘,主要是 CaO粉末,不是塑料垃圾,不属于白色污染,错误; C、聚乙烯等塑料废弃物属于塑料垃圾,是白色污染,正确; D、冶炼厂的白色烟灰,不是塑料垃圾,不属于白色污染,错误。故选 C 考点:白色污染与防治
15、点评:所谓 “白色污染 ”,就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主要是指塑料垃圾污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缺铁会引起贫血 B缺碘易发生骨质疏松 C缺乏维生素 A会引起夜盲症 D缺乏维生素 C会引起坏血症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生理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A、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正确; B、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份,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易患甲状腺肿大,错误; C、缺少维生素 A会患夜盲症、干眼症、皮肤干燥脱屑等,正确; D、缺少维生素 C会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正确。故选 B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生命活
16、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评:健康问题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练掌握人体化学元素以及所需维生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 时的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知识。 钙元素和铜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 A元素符号不同 B核电荷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所以钙元素和铜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故选 B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本题较简单,理解元素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即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填空
17、题 图为 A、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 1)曲线上 Q点表示 ; ( 2)在 20 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 B(选填 “”、 “”、“” )各为 ;(精确到 0.1%) ( 3) 30 时,将 10gA物质加入到盛有 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不饱和溶液,若再加入 A物质 g或降温到 ,都能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答案: 时, A、 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相等 9.1% 10g 20 试题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 ( 1)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曲线上的交点的含义表示:此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溶解度曲 线上 Q点的含义是 20 时, A和 B两物质的溶
18、解度相等,都是 10g。 ( 2)根据上面的分析, 20 时, A和 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再结合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 20 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即为 100%= 9.1%。 ( 3)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30 时, A物质的溶解度是 20g,即 30 时,每100g水中最多溶解 20g溶质而达到饱和状态,故 30 时,在将 10gA物质加入到 100g水中后,需再加 10gA物质,就能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又 20 时, A物质的溶解度是 10g,即 20 时,每 100g水中最多溶解 10g溶质而达到饱和状态,故也可以降温至 20 来恰好形成饱和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青海省 西宁 九年级 第三次 模拟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