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面属于 “物品回收标志 ”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是废旧塑料制品回收,所以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是要节约水资源,所以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所以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节约能源,所以错误;故选 A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所选用试剂或方法 A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稀盐酸 B CaO CaCO3 高温灼烧 C CO2 CO 点燃 D 稀盐酸 稀
2、硫酸 加适量 Ba( NO3) 2溶液,再过滤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 A 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因此不可行,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可以除去碳酸钙,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多,杂质一氧化碳少,无法点燃,故选项错误; D杂质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硝酸是新的杂质,故选项错误;故选 B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如图是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3、分析错误的是 A 50 时, 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升温可使 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 50 时,把 90gA物质放入 100g水中能得到 190g溶液 D 20 时, B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溶解度曲线可知, A 50 时, 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故正确; B因为的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所以升温可使 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正确; C 50 时,物质的溶解度为 80g.把 90gA物质放入 100g水中只能溶解 80g,得到 180g溶液 ,故 C错误; D 20 时, B物质的溶解度为最大,依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
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最大;故 D正确。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防锈和回收废旧金属都是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途径。为测定一种待回收的废铁中铁的锈蚀程度,某同学取该部分锈蚀的铁片样品(仅由铁和氧化铁组成), 测得其中氧元素的含量为 12%,则样品中已被锈蚀的铁元素占原金属铁的质量分数约为 A 28% B 31.8% C 46.7% D 70%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氧化铁中氧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然后由氧化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可以求得氧化铁中铁在质量;最后根据即可求得结果; 设该锈蚀的铁片样品(仅由铁和氧化铁组成)的质量为 x则 氧化铁
5、的质量 =12%x 100%=40%x; 被腐蚀的铁的质量 = 100%40%x, 所以该样品中已被锈蚀的铁元素占原金属铁的质量分数为:100%40%x( x 12%x) 100%31.8%;故选: B 考点: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点燃 H2和 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所以点燃 H2与 CO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B CO2能与 NaOH溶液反应,所以 CO也能与 NaOH溶液反应 C碱溶液的 pH大于 7, Ba( OH) 2是碱,所以氢氧化钡溶液的 pH大于 7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
6、案: C 试题分析: A点燃 H2和 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是因为既有可燃性气体也有助燃性气体,而 H2与 CO都是可燃性气体,没有助燃性气体,不能发生爆炸,故A错; B CO显中性不能与 NaOH溶液反应,故 B错; C碱溶液的 pH大于 7,Ba( OH) 2是碱,所以氢氧化钡溶液的 pH大于 7是正确的,故 C正确; D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故 D错;故选 C 考点: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醋酸、甲醛的化学式依次是 C2H4O2、
7、CH2O,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任意比混合二种化合物并溶解于水,所得混合液中 H、 O元素质量比无法确定 B任意比混合二种化合物并溶解于水,所得混合液中 H、 O元素质量比是定值 C任意比混合二种化合物,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是 22: 9 D任意比混合二种化合物,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无法确定 答案: B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醋酸、甲醛的化学式中碳、氢原子个数比都为 C: H=1:2; H、 O原子个数比都为 2: 1; H、 O元素质量比都为 1: 8,为定值;有机物燃烧时,生成 的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分别是由碳氢元素的量决定的,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
8、为 1: 1;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是22: 9,故选 BC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装入试剂溶液,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再关闭止水夹,发现一段时间后乙中溶液变浑浊。符合此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A KNO3 BaCl2 B Na2CO3 NaOH C Zn Ba( OH) 2 D MgCO3 Ba( NO3) 2 答案: C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进行分析,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
9、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产生了气体,且能与乙中的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A硝酸钾与硫酸不反应,没有气体产生,不会出现乙试管中冒气泡的现象,故 A错误; B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但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将硫酸压入乙试管,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钠是易溶于水的物质,不会使乙试管出现浑浊,故 B错误; C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生成的氢气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硫酸压入乙试管,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水和酸的沉淀,使溶液变浑浊,故 C 正确; D碳酸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水、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
10、象,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硫酸压入乙试管,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水和酸的沉淀,使溶液变浑浊,故 D正确;故选 CD 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酸的化学性质 向 H2SO4和 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横坐标 表示加入 NaOH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加入 NaOH溶液至过量,可知最后 pH值大于 7,故 A错;B由于在没加入氢氧化钠之前,没有生成硫酸钠,所以应该从 0点开始,故 B错误; C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把硫酸反应完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
11、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一开始没有沉生成,等费用结束沉淀不再增加,故 C正确; D由于氢氧化钠过量,所以最后硫酸被反应完了,所以硫酸的质量分数最后变为零,故 D错;故选 C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聚合硫酸铁是一种新型水处理剂,其化学组成为 Fex( OH) y( SO4) znH2O。取 7.525g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的 BaCl2溶液得到 10.485gBaSO4沉淀。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碱,经过滤、洗涤、灼烧得 Fe2O3固体 2.80g。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x: y = 7: 3 B 2x = y + 2z C y: z = 1: 3 D 3x = 2y + 2z 答案: AC 试题分析
12、:依据答案:可知,此题主要考查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列式可得: 3x+(-y)+(-2)z=0 即 3x=y+2z,可知 BD错误,若 A正确则3x=7y 代入前面的式子可得 y: z = 1: 3,故 C也正确;故选 AC 考点:化合价原则 下列主题知识的归纳中,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常识 B安全常识 用铁锅烹调食物 防止贫血 蛋白质摄入过少 使人生长发育迟缓 煤气泄漏 先打开排气扇 海鲜防腐 甲醛溶液浸泡 C物质鉴别 D环保知识 蚕丝布料和化纤布料 点燃 加碘食盐和无碘食盐 淀粉溶液 臭氧层空洞 温室效应 过度施用农药、化肥 水污染和土壤板结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铁是合成
13、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缺铁会患贫血,用铁锅烹调可补充铁元素,所以正确;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活性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伤组织的原料,缺蛋白质会发育迟缓正确; B煤气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电火花会发生爆炸,所以错误;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能食用,所以错误; C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化纤是合成纤维,燃烧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正确;碘盐中的添加剂是碘酸钾,碘指碘元素,而不是碘单质,是单质碘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所以错误;D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所 以错误;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会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所以正确;上述选项中 A均正确;故选A 考点:
14、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的鉴别、推断;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 和 B 和 C 和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一个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即该转化只需要发生一个反应即能达到由原物质转变为目标物质;利用物质的性质,通过确定一个能实现转化的反应,判断转化关系是否可实现一步的转化。 氧化铜能与硫 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又能与金属铁等发生置换而得到铜,铜与氧气反应则可得到氧化铜,因此该转化关系中的三种物质均可实现转化; 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钠不能
15、转化为碳酸钠,不符合题意; H2和氧化铜、氧气等反应生成 H2O, H2O和 SO3发生化合反应生成 H2SO4, H2SO4 和活泼金属反应得到 H2,均可以实现,符合题意;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沙湾区某地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茶叶产业,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绿茶中含有的单宁酸(化学式为 C76H52O46),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等功效。下列关于单宁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由三种元素组成; 由 76个碳原子、 52个氢原子和 46个氧原子构成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属于有机物; 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76: 46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
16、行分析:物质的组成元素、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及质量比,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物质的种类。由单宁酸(化学式为C76H52O46)可知:单宁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属于有机物;单宁酸是由单宁酸分子构成的,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 76个碳原子、 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的;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76):( 152):( 1646) =228: 13: 184,由此可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A综合以上分析, 错误,故 A不符合题意; B综合以上分析, 错误,故 B不符合题意; C综合以上分析, 正确,故 C符合题意; D综合以上分析, 正确 错误,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17、C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 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我国 “嫦娥工程 ”探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 “ 氦 -3”, 10吨 氦 -3就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关于氦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 3,电子数为 3 B质子数为 2,电子数为 2 C质子数为 2,电子数为 3 D质子数为 3,电子数为 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 =电子数 =原子序数,氦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2,核内质子数是 2,核外电子数是 2,故 B正确, A、 C、 D错误;故选: 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
18、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氢气、干冰、冰水混合物 B天然气、煤、石油 C液态氧、二氧化硫、生铁 D稀有气体、酒精、碳酸钙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A氢气属于单质;干冰属于化合物;冰水混合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B天然气属于混合物;煤属于混合物;石油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液态氧属于单质;二氧化硫属于化合物;生铁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D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酒精属于化合物;碳酸钙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
19、 C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下列物质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质量会增加且没有变质的是 A烧碱固体 B浓盐酸 C浓硫酸 D生石灰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烧碱固体易吸水潮解质量增加,同时又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变质;故错误; B浓盐酸的挥发性会使它质量减少,浓度降低,故错误;C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将增加,密度将减小,浓度降低,体积变大,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错误; D生石灰易与空气中水分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质量增加且变质;故选 考点:常见物质的性质及贮存方法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棉花在酒精灯
20、的火焰上灼烧后会产生烧焦羽毛味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黑色固体 D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蛋白质灼烧时能发出烧焦羽毛味,棉花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后会产生烧纸的气味,故 A 错;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浓厚的白烟,故错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正确;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银在铜的后面,不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没有明显现象,故错误;故选 考点: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现象 如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
21、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1: 1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D该示意图中共有 3种分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反应的图示可以发现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存在没有参加反应的分子, A由图示可知反应前的物质含有两种分子,即两种物质,而反应后只新生成一种分子,即一种物质,故该反应符合 “多变一 ”的化合反应特征,故正确; B由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 1或 1: 2,有一种物质有剩余,故错误; 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开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所以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由图示信息也可知道),故正 确;
22、 D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的的物质含有的分子种类共有 3种分子;故正确;故选 B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小珍家种植的玉米有倒伏现象,这是缺少某种营养元素的症状。据此,应该施用的化肥是 A尿素 B磷酸钙 C氯化钾 D碳酸氢铵 答案: C 试题分析:氮磷钾这三种元素中只含有氮元素的是氮肥,只含有钾元素的是钾肥,只含有磷元素的是磷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小珍家种植的玉米有倒伏现象是缺少钾肥,钾肥具有抗倒伏作用。 A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 A错; B磷酸钙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 B错;C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 C正确; D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
23、,属于氮肥,故 D错,故选 C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制作下列仪器时,要用到合成材料的是 A蒸发皿 B橡皮导管 C燃烧匙 D集气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常见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及合成纤维, A蒸发皿是用瓷制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橡皮导管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其中合成橡胶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C燃烧匙是用铁合金制成的,属 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D集气瓶是用玻璃制成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故选 B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苏省 扬州市 中学 九年级 学期 第一次 质量 检测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