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doc
《2011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无边落木萧萧下, 。(登高杜甫) (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劝学荀子) ( 3)庄生晓梦迷蝴蝶, 。( 锦瑟李商隐) ( 4)千呼万唤始出来, 。(琵琶行白居易) ( 5)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李煜) (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声声慢李清照) 答案:( 1)不尽 长江滚滚来 ( 2)金石 可镂 ( 3)望帝春心托杜鹃 ( 4)犹抱琵琶半遮面 (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6)怎一个愁字了得 简答题。( 100字左右)( 5分) 请简述聂赫
2、留朵夫先后三次去监狱探访时,玛丝洛娃的不同表现。 答案:第一次探监时,马斯洛娃认为了涅赫柳多夫,并盘算怎样利用他,同时跟他要了十卢布;第二次涅赫柳多夫把要与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遭到回绝;第三次马斯洛娃同意了调去医院做护士的建议,并已经戒酒。 选择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注释 济众:周济大众。 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已及人的意思。 ( 1)下列
3、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反映了孔子 “推己及人 ”的思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 “恕 ”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 “仁 ”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 “推己及人 ”的方法来阐明关于 “仁 ”的基
4、本主张。 答案: (1)A ( 2)孔孟最高的道是 “仁 ”,而 “恕 ”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 别人。这种“恕 ”是人人都以做到的。 下列各项中,对复活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书记官念完起诉书, 大家都愉快地感到现在就要开始审讯,正义就要伸张了。只有聂赫留朵夫想到十年前他所认识的天真可爱的玛丝洛娃竟会犯下这样的罪行,不由得大惊失色。(第一部 9) B聂赫留朵夫看出卡秋莎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玛丝洛娃。他惊奇于玛丝洛娃非但不觉得自己妓女的身份可耻,甚至好像感到满意,几乎为此自豪。(第一
5、部 44) C玛丝洛娃因与一个医生调情而被主任医师打发走。聂赫留朵夫得知后,首先觉得羞愧和 可笑,他开始质疑自己所做的,终于决定改变决心,玛丝 洛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再也不管了。(第二部 29) D玛丝洛娃与政治犯队伍的相处,内心渐渐起了变化,这种变化也在外貌上表现出来。她消瘦、晒黑,仿佛苍老了似的。聂赫留朵夫对她的变化感到惊讶,开始有点厌恶这么不修边幅的玛丝洛娃。(第三部 5) E得到西蒙松要与玛丝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解脱了自愿承担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在他意志脆弱时,总是使他感到沉重而古怪。可是现在,他的心情 非但有些不愉快,甚至感到痛苦。(第三部 17) 答案: C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
6、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 ,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 杜牧写扬州的诗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 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 “贵人多
7、难 ”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 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 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 “瘦 ”与 “小 ”字,便成 了扬州的特色。我一 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 “瘦 ”与 “小 ”呢?这两个字用之于
8、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 “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 ”,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 “他专门做小事儿 ”,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 “大西湖 ”或 “金西湖 ”,小秦淮也可叫 “中国秦淮 ”或 “银秦淮 ”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 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 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如是,话题就回到 “烟花三月下扬州 ”上头,知道扬州的
9、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 “秋尽江南草木凋 ”,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 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 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为了这梦境,我
10、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 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 鞯慕 希 莘锰拼 难镏荩 咽峭耆 豢赡芰恕镏莸姆被 乖冢 拼 姆缌 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 【小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 ) A与凛
11、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文中引用唐人诗句 “秋尽江南未凋 ”,说 明秋老时分的扬州,风光依然怡人。 C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D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E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小题 2】描术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写作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请结合第 段加以赏析。( 6分) 【小题 3】作者为什么说 “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作者从 “小秦淮 ”和 “瘦西湖 ”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扬州景物 “尺水
12、玲珑 ”“小家碧玉 ”的特点。写法上,作者旁征博引,以表现扬州城的诗化。语言上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口语与书面语相互结合。 【小题 3】因为扬州已无水路可通,无画舫可觅,不可能再现 “烟花三月下扬州 ”的自然风光。古时的风流韵致,浪漫诗情,这些人文风情已被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冲刷得荡然无存。 【小题 1】写秋天到扬州意义不大,衬托出春天的扬州最好) E(作者写到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 “风流不再 ”的叹惋 .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各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
13、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 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 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 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 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
14、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 。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 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使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 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是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福建省 福州 中高 第一次 月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