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31552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届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届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1届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1届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 2)千古江山,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 3)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 4) ,访风景于崇阿; ,得天人之旧馆。(王勃滕王阁序) (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 (李密陈情表) ( 6) ,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李密陈情表) 答案: ( 1)小乔初嫁了 一尊还酹江月 (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 3)钟鸣鼎食之

2、家 青雀黄龙之舳 ( 4)俨骖 于上路 临帝子之长洲 (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 6)臣欲奉诏奔驰 欲苟顺私情 阅读下面选段,按要求答题。( 7分) (万章)曰: “敢问荐之 于天,而天受之;暴 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 (孟子)曰: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 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 居尧之宫,逼尧之子,

3、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 注: 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 暴:公开介绍。 而:如果。 ( 1)孟子认为上天与下 人分别让舜通过 、 来考核是否把天下授予他。( 2分) ( 2)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万 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心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C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是伟大的尧。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 3)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 “天视

4、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 答案: ( 1)主祭、主事 ( 2) B ( 3)这句话的意思是 “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 听来自老百姓所听 ”,说明了: “天意 ”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 “民意 ”,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那一年 ,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 ,在那里支教两年后 ,他就可以顺利地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初入校门的那一天 ,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 ,向他敬礼。那天白雪飘飘 ,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没有一双戴着手套 ,他们的手套就

5、挂在脖子上。 他留了下来 ,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生物 ,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 ,山外的城。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 ,近的就住在乡里 ,最远的孩子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米的雪山。他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方的孩子 ,孩子的名字叫也措 ,黑黑的小脸 ,漫着两坨高原红。据说 ,他是这个学校最穷的学生 ,学费一直都欠着。他们家里只有一匹马 ,是整个家惟一的生活来源 ,为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担 ,春天来的时候 ,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 ,但是眼神却很特别 ,有点怯怯的忧郁 ,忧郁中透着惶恐 ,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里 ,他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 ,老人孩子都一样 ,单一

6、而纯净 ,惟独这个孩子 ,眼中似乎有很多的内容。 雪大的时候 ,全世界只剩下了 白 ,无法再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 ,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 ,他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 那个晚上 ,孩子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 ,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措 ,那个忧郁的小也措 ,在翻看他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 ,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手 ,但他还是一直保存着这只好看的音乐盒 ,它亦是他反复拾取的快乐。他来了之后的那些日子 ,总是不停地打开它 ,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的曲子 ,听到泪眼模糊 ,直到有一天 ,发条崩坏了。 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 ,眼神 ,是他

7、熟悉的淡淡的忧郁 。 他走过去 ,问也措 :“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 “不。 ”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 “它叫音乐盒 ,一翻开盖就会唱歌。 ” “是谁送给你的 ”也措居然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 “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 ,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 ”对着孩子 ,他还是撒了谎。 也措看了他一眼 ,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那一夜的雪很大 ,他能听到学校后山的树木折断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 ,看到门前的花圃被雪盖住了 ,操场的树 ,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 ,远方除了雪还是雪 ,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 ,他的眼 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那一次 ,也措在他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 ,可

8、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 ,也措便开始想家了 ,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 ,他不由把他搂在怀里问 :“想妈妈了 ,是吗 ” “我要见阿妈。 ”也措一开口 ,泪水又掉了一串。 他鼓励孩子 :“也措 ,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 ,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 ,老师也很想妈妈 ,但是老师都不哭 ,不哭了好吗 ” 也措看着他 ,停止了哭泣。第三天黄昏 ,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口 ,接走了也措。 那一年的冬天 ,雪一直很大 ,过年的时候 ,雪已经封了路 ,他很想家 ,却没有能够回去。 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 ,雪少了 ,阳光有了暖意 ,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路 ,看来是通了 ,但是他却没有时

9、间回家 ,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也措也来了 ,像是换了一个小孩一样 ,眼神 ,不再是淡淡的忧郁 ,而是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欢快 ,看着他 ,总忍不住想笑 ,依旧不爱说话 ,总是偷偷地看他。 然后就到了他的生日 ,没有人为他庆祝 ,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天后 ,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 ,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 ,拆开来 ,竟然是一个音乐盒 ,比他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 ,他看着 ,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 信是北京的一个陌生人寄来的 ,那人在信中说 ,他在前一个月来了一次八宿 ,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 ,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 ,却没有收他一分钱 ,只要求他回去之后 ,在

10、 4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 ,因为 ,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盒坏了 ,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 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 ,但是他却整整呆了六年才回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0年第 2期 )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标题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意蕴丰富。它的表层意蕴是这音 乐盒是北京寄来的,穿过雪山,来到西藏;而深层意蕴是这音乐盒战胜了风雪的严寒,给人间带来了温暖与爱意,它真切地表达了孩子们对支教老师的浓浓的爱意。 B文章开头第二节 “那天白雪飘飘 ,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没有一双戴着手套 ,他们的手套就挂在脖子上 ”的

11、细节描写十分感人。雪天不戴手套行礼真切地表达了孩子们对前来支教的老师发自心底的的敬意,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基调。 C文中画线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 ,他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表达了老师面对大雪,面对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为孩子们不能回去见妈妈而难过的痛苦心情。 D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有三: 1.照应开头; 2.突出并强化了文章的主题,烘托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深深的爱意; 3.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E.第二年春天,也措 “像是换了一个小孩一样 ,眼神不再是淡淡的忧郁 ,而是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欢快 ”是文中的一处伏笔,下文客人邮寄包裹与来信是对上文的照应。也措幼稚而纯真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小题

12、 2】请分析也措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5分) 答: 【小题 3】试探究文中老师为什么对也措撒了一个谎。(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CE 【小题 1】也措是一个懂事早、 寡言少语、有主见、又依恋妈妈、纯真、对老师充满无限爱意的西藏贫苦人家的孩子。 塑造手法:( 1)通过人物的外貌特别是 “画眼睛 ”以及语言动作进行正面描写; ( 2)通过北京陌生人的信进行侧面描写; ( 3)通过家里穷,只靠一匹马营生与不收观光客一分钱的对比来写;不通过前后眼神 “忧郁 ”与 “欢快 ”的变化对比来突出也措为老师做事的快乐心情 ( 4)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小题 1】对于美好而忧伤的往事,老

13、师不愿揭伤疤;不想让孩子过早了解生活复杂痛苦的一面;远在异地他乡,想家想妈妈了,于是说成是妈妈送的。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甘龙曰: “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

14、,莫敢徙。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 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 “此皆乱法之民也! ”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 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

15、。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 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而商君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法:效法 B民怪之,莫敢徙。怪:以 -为怪 C黥其师公孙贾。黥:刺杀 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具:制定完备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公孙鞅为变法所做的努力的一组是 ( )(3分 )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刑其傅公子虔。

16、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A B C D 【小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 (1)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3分 ) (2)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3分 ) (3) 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3分 )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1)有才能的人制定法规政策,蠢笨的人只会受制于法规政策;贤德的人因时而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住。 ( 2)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秦国百姓,有些又来说新法好。 (3) 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

17、又何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宋 陈文龙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 地知。 注:陈文龙福建莆田人,为宋代抗元英雄。 ( 1)首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 2)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 加以分析 . ( 3分) 答: 答案:( 1)虽然形势危急,小城难以支撑,但诗人在极端艰危之中并不动摇,一个 “定 ”字表现出诗人守土抗敌,坚忍不拔的志向和矢志保卫国家的思想感情。 ( 2)采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来写。

18、 “自经沟渎非吾事 ”化用了论语 .宪问中孔子的语意,表明自己志向宏远,绝不做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功; “自经沟渎 ”又与下句的 “臣死封疆 ”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慷慨悲壮英勇无畏的殉国精神。 语言表达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在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学生加分项目上和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上进行调整,以及要求各省 (区、市 )在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和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方面进行规范。北京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认为:教育部公布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对于奥赛和体育加分做了一些限制。这是对于过去加 分政策的修正,也是对近年来社会对高考加

19、分弄虚作假、弊病丛生的回应。 材料二:教育部在高考加分方面的调整很快在网络上传开,有人发帖认为这又回到 “一考定终身 ”的模式上,高考又是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 ”,严重挫伤了这些有奥赛和体育特长学生的积极性,无法选拔拔尖的人才,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 3分)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 7分) 答案:我不赞成对高考加分政策的规范和调整。 首先:我们不能因为在高考加分方面存在一些造假现象就提高特长生录取的门槛,这 对有些特长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只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是可以有效遏制这些造假行为; 其次:这种调整和规范增加

20、了在高考加分方面的难度,很多人会望而却步,无形中会降低对奥赛和体育特长方面的追求,从而影响对拔尖人才的选拔; 再次:教育部之前的加分政策为人们所接受,而且也起到了效果,这次调整和规范对这些特长生的心理造成更大的负担。 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 100字左右)( 5分) ( 1)、 “不!我们两个都变了! ”觉慧愤愤地说, “你有了你的爱情,我什么都失掉了。我们两个还可以分担什么呢? ”他并不 是故意说这样的话来伤害觉民的心,他不过随便发泄他的怒气。他觉得在他跟哥哥的中间隔着一个湿淋淋的尸体。 “中间隔着一个湿淋淋的尸体 ”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件事的始末。 ( 2)、 “当同

21、样的一只小鞋重新找到 /母亲就会伸出双臂将你拥抱 ”,这是写在一张羊皮纸上的谶语。请简述与这则谶语内容相关的故事。 答案: (1) 指鸣凤投湖自尽一事。 60多岁的冯乐山要娶 17岁的鸣凤去做姨太太。鸣凤与觉慧深深相爱,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出嫁前夜,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向觉慧求救。觉慧却赶着为刊物写文章,不明真相,没有听完鸣凤的哀 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绝望了,把纯洁的身子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2)爱斯梅拉达幼小时被吉卜赛女人偷换走。母亲身边只留下一只小鞋,另一只14.( 1) “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政策 ”引发争议。 鞋在爱斯梅拉达那儿,这只小鞋上缝着写有谶语的羊皮纸。 15年后

22、,母女俩凭这两只小鞋得以相认,谶语得到了印证。 文学名著填空题( 5分) ( 1)、 “我是不是爱你,我终生的天使! ”他半跪着叫道, “我的身体,我的血液,我的灵魂,一切都属于你,一切都为了你!我爱你,除了你我谁也没爱过。 ”文中的 “他 ”是 , “你 ”是 。 ( 2)、五四运动 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高家长房长孙 被忘记的青春,但他不如两个弟弟的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 “ ”和 “ ”。就是这两种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了起来,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种性格的人。 答案:弗比斯,爱斯梅拉达 高觉新,作揖主义者,无抵抗主义者 文学名著阅读( 20分) 【小题

23、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 项是( )( )( 5分) A琴是新女性的典型。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学校,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上学,还想学同学倩如把头发剪掉。当她 意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时, 决心走新的路,与觉民一起争取婚姻的自由。 B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高老太爷五十来岁时 ,家里给他买了一个浓妆艳抹的陈姨太。觉慧觉得这不像自己的祖父,倒像敌人。被囚禁在家的他着急、愤怒,只有贤惠的瑞珏让他平静。 C高老太爷六十寿辰时,冯乐山把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答应了。正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

24、向祖父解释了一下,高老太爷立刻生气地驳斥道: “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怎么样,就要怎样做! ” D听到 “血光之灾 ”的鬼话后,瑞珏哭了,拒绝到城外分娩。觉新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要去讲道理;觉民认为 “担当不起不孝的罪名 ”,只好依从;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 “应该反抗 ”。 E觉慧是新青年的代表,他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积极参加社会进步活动,但又有幼稚的一面,过高地估计个人反抗的力量。 【小题 2】下列各项中,叙述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 “愚人之王 ”的游行队伍来到了格雷沃广场。这是卡西莫多平生第一次尝到自尊心的乐趣。在此之前,他尝到的只是由于地

25、位低贱而处处遭受到的侮辱和蔑视,只是由于他的外表而遭到厌弃。 B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个淫邪毒辣的家伙。他垂涎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因而指使卡西莫多刺伤与她幽会的弗比斯,使爱斯梅拉达因而被捕和判罪。 C成千上成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爱斯梅拉达。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怎容这些人冲入教堂,从楼顶上扔下巨大的石条石块,翻倒灼热的金属液体,企图疏散众人。 D当隐修女居第尔 发现眼前这个漂 亮、活泼、泼辣的姑娘就是自己 15年前丢失的女儿时,母女俩抱头痛哭。随后,弗比斯把军警叫来,抓走了爱斯梅拉达,隐修女为保护女儿而死。 E爱斯梅拉 达被捕后,在法庭上,弗比斯指控爱斯梅拉达是女巫

26、,还说她的山羊有妖术。当山羊把字母拼成法露黛尔老太太的名字时,就更确认她是个可怕的妖婆。爱斯梅拉达矢口否认,却遭到了严刑逼供。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1】 AC 【小题 1】 B. (纯洁的鸣凤让他平静) D. (觉新含泪服从;觉民要觉新去讲个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瑞珏感到无限受伤,但并没有拒绝到 城外分娩。) 【小题 1】 B. 删去指使卡西莫多; D. 克洛德叫来军警; E弗比斯与法露黛尔互换。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睹花凋而掉泪,见苦难而忧心,软之至也;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真豪杰当横刀立马仗剑行天下,硬之至也。软与硬,这是两种性格,两种精神。 请以 “软与硬 ”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 800字。 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