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以为轮,其曲中规;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振长策而御宇内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颁 ”通 “斑 ”; B项; “”通 “保 项: “受 ”通 “授 ”。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点评:本题考查的通假字,如果对课本不熟悉 B项不容易发现。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一般课文里都会给出明确的注释,考试卷上如果是关键部分的话,也会有注释的。当然,还要有一定的积累。 下列各项中加线词
2、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秦无 亡 矢遗镞之费;追 亡 逐北,伏尸百万。 B古之学者必有 师 ;道之所存, 师 之所存也。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度 长 大;秋月春风等闲 度 。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 ;主人忘归客不 发 。 答案: B 试题分析: B项:老师。 A项:丢失 /逃亡的军队; C项:衡量 /度过; D项:打开粮仓 /出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 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
3、.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6.语境分析推断。 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古之 学者 必有师; C 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亦; D今之 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求学的人; C项:崤山以东; D项:一般的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点评: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阅读中,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阅读时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看
4、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要注意区别。其中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例句和 D 项均为宾语前置。 A 项:介词结构后置; B 项:定语后置;C项:被动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点评:要想掌握特殊句式,首先要了解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古汉语特殊句式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本题涉及到了四种。 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词类活用现
5、象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积 善 成德; 耻 学于师; 假舟楫者,非能 水 也; 席 卷天下; 外连衡而 斗 诸 侯; 因 利 乘便; 东 割膏腴之地; 却 匈奴七百余里; 天下 云 集响应; 五十者可以 衣 帛矣。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答案: C 试题分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点评:词类活用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性的词类活用,作此类题型,要熟悉各类词的各种活用类型,其次还要不断总结活用规律。 下 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
6、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吕布得知董卓纳貂蝉为姬妾,心怀不满。一日,吕布趁董卓入朝议事,入董卓府中,与貂蝉在凤仪亭相会。貂蝉假意哭诉被董卓淫污,不能复事吕布,为吕布受他人之制而遗憾,吕布羞愧满面。这时被董卓撞见,董卓怒而拔出腰间佩刀要杀吕布,吕布大惊而逃。 B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并送吕布粮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刘备。刘备写信向吕布求救,吕布设宴调解,他将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说如果射中画戟小枝,两家罢兵;射不中,则两家厮杀。结果辕门射戟应声而中,避免了一场厮杀。 C曹操回许都后又讨伐张绣,赶上麦子成熟的时候。于是下令大小官兵不许踩踏麦田。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曹操认
7、为即使自己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 “丞相贱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 D曹操设计围关公于土山,并使张辽前往劝降。关公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是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三是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马上辞去。曹操答应了,关羽告甘、糜二夫人后暂投曹操。曹操待关公不薄,赠送关公锦战袍和赤兔马。 E周瑜决定杀诸葛亮,令他十日打造十万支箭。诸葛亮领命 说,只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到了第三天,江上碰巧起雾了,诸葛亮便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草船,于是夜趁雾色靠近曹营。曹操不知虚实只命射箭不止。孔明不费一兵一卒借回了十万多支箭。 答案: AE 试题分析: A项董卓回府
8、发现后,抢过吕布画戟,掷戟刺吕布。 E项中,江上不是碰巧起了雾,而是诸葛亮事先算准了会起雾。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选择题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 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南联盟释放了三名美军飞行员,摆出了走和平之路的姿态,可美国却 投桃报李 ,仍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 B中国的微雕技艺堪称为 “一绝 ”,一根头发,一粒白米,都能在其上
9、面雕刻出上千个字来,真让人 叹为观止 。 C李花的爸爸刚下岗,妈妈又患病住院,家里十分困难。我们几个好朋友便鼎力相助 ,帮他渡过了难关。 D教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包容他们的一切,对那些 “后进生 ”要一视同仁,而 不能 刮目相看 。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投桃报李:投:投入,送给。报:回赠,得到。意思是他送给我桃,我以李子给予回赠。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友谊深厚。暗含有投入少,回赠多之意。这里褒义贬用。 B项:叹为观止:赞美事物好到了极点。 C项:鼎力相助 :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这里误用为遣词。 D项: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
10、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用心眼光看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帷幕后的琴曲 布帘微微荡漾,犹如微风轻拂着的湖面,从布帘后面传出的琴声,就是这阵阵微风。 因着这琴声的吸引,杜明翰停下脚步,并且进去喝了一 杯。杜明翰
11、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配合着琴声的旋律,心里不禁暗想这家酒吧的老板可真有创意,请来琴师却不让她露面,只用一层似透明非透明的布帘挡着,隐约看到她曼妙的身影麦浪般地高低起伏,所以让人产生很多的瑕想。 琴声很委婉,旋律很优美,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是杜明翰再熟悉不过的,每年有多少学生用此曲应考啊。杜明翰闭着眼,微微摇晃着脑袋,沉浸在弹奏者流畅的旋律中。 突然,杜明翰微微皱了一下眉,他听到旋律中不应有的一个音节的断层,好象是刻意为之,但是不仔细听根本听不出来,这种细小的破绽在杨明翰心里就是致命的错误,并且 一下就破坏了整个音乐的意境和美感,追求完美的杜明翰感觉极不舒服。 杜明翰立即叫来了这家酒吧的老板。
12、“可以请琴师现身一见吗? ”杜明翰开门见山地说。 “对不起,我们的琴师不坐台陪客。 ”老板很有礼貌地婉拒。 “我不是请她作陪,我是夏城音乐学院的老师,我听她的琴曲有些问题。 ”杜明翰说着递出一张明片,老板立即双手接过。 “这个,我们并不是专业的演出,所以 不过您的意见我一定带到。 ”老板说着走进布帘,不一会布帘一动,一个穿着朴素的少女从中走了出来。 “杜老师!能在这里见到您真是太高兴了。 ”女孩很大方地坐在杜明翰面前 。 “你认识我? ” “当然,您的琴弹得真是太棒了,而且我去年也在您手下应考过,只是 ” 女孩低下头来,显得相当的不好意思。 杜明翰当然知道,她落选了,每年想考入夏城音乐学院的学
13、子不知有多少,可又有几个人能成为幸运儿呢。 “其实,你的琴弹得已经颇有功底,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可笑且致命的问题呢。 ”杜明翰指出了她弹奏中的那个断层的音节。 “您是说断层?我是经过很多努力才达到这个境界的呀,我记得您去年对一个像我这般演奏的考生大加赞赏,而且给她最高分,为了今年能考入夏城音乐学院,我 ” 杜明翰只觉得头嗡地一下大了,心里一阵阵犯堵。女孩还说了一些什么,他并没有刻意去听,他甚至是逃也似地走出了酒吧。 他是夏城音乐学院的主考官,去年一个月凉如水的夜晚,一个中年男子敲开了他家的门,为他的女儿说情。 “我们考试制度是相当严格的,为了杜绝人情关系,特意在考试现场隔着一道帷幕,主考官和学
14、生是互相不见面的,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走关系。 ”杜明翰对他说。 “我知道,但是我想你一定会有办法。 ” “没有办法,隔着一道帷幕,我们根本不能知道谁是谁,而且今年的钢琴专业只招三个人,你凭实力吧。 ”杜明翰微笑着拒绝。 “实力 当然有,但学艺的孩子这么多,您也知道。 ”中年男子微笑着递上一个厚厚的信封: “孩子学艺非常不容易,请您理解一个做父亲的心情。 ” “这是做什么,请你收起来。 ”杜明翰说,但是他的声音分明很软弱,杜明翰不由自主地看着那信封,相当的厚实。 “您肯定有办法,拜托了。 ” 杜明翰看着中年男子无声无息地退了出去,可是信封却留在他家的桌上,杜明翰掂在手上,再次试了试份量。 考试如
15、期进行,虽然隔着帷幕,杜明翰还是巧妙地凭借那个微小的断层音找到了那位考生,这是他刻意教那位考生的绝招,在评分的过程中,杜明翰特意提到了这位考生的这个音 节的问题,肯定了该考生的独创性,他说艺术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学院要的就是这种喜欢创新的人才。这番话他是当着全体考生的面说的,而且专家也非常的赞同他的观点,所以没有人会对那位第一名的考生有任何质疑。 夏城音乐学院第二年的招生工作又如期进行,杜明翰依然坐在主考官的位置上,望着眼前这道厚实的帷幕,杜明翰突然感觉心里发虚,当音乐如水一样地从帷幕后面倾泄而出,那个断层音却突然从中跳了出来,杜明翰感觉那声音像一把把刀子似的,扎在他心里,让他感到一阵阵的剧痛
16、。 (选自意林 2009年第7期)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 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听到在酒吧弹琴的女生对 “断层音 ”追求原因的解释,杜明翰逃也似的走了,因为他害怕女孩道出事情的真相。 B本文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杜明翰先是以 “追求完美 ”的形象出现,接着通过回忆来展现他丑陋的一面。 C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心理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生动展现了一个道貌岸然、见钱眼开、良心泯灭的人物形象。 D文章在有力批判杜明翰的同时,也批判了在场的专家,因为杜明翰当场违心地肯定 “断层音 ”时,专家也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E文章题目设为帷幕后的琴曲,其 意在于既指酒吧女孩隔着帘布
17、弹琴,考生隔着帷幕考试,又指公平正义被帷幕所遮。 【小题 2】小说以 “琴声 ”开篇,又以 “琴声 ”结束,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3】文章最后一段说 “杜明翰突然感觉心里发虚 ”“让他感到一阵阵的剧痛 ”,杜明翰为什么会 “心虚 ”“剧痛 ”,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6分) 答案: 【小题 1】 AC 【小题 2】好处:一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二是首尾对比,深化主题。开篇 “悠扬的琴声 ”与篇末 “断层音 ”形成对比,听琴者的心情也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批判主题。 【小 题 3】 “心虚 ”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受贿舞弊损害考试的公正性,却仍身坐
18、主考官之位,为自己卑下的人格而心虚;二是因为害怕面对尊敬信任他的考生,尤其是害怕面对酒吧里遇见的女考生。 “剧痛 ”一是因为自己对考生的误导,对艺术的亵渎;二是因为自己曾经的冠冕堂皇和今日的难以收场。(其他说法如言之成理也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杜明翰逃走是因为有罪恶感; E项中 “道貌岸然、见钱眼开、良心泯灭 ”表述有误,其良心还没有泯灭。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 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了,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小题 2】
19、试题分析:以 “琴声 ”开篇,又以 “琴声 ”结束,从结构上来说,是首尾呼应的写法,显得结构完整。其次是首尾对比,开篇的 “琴声 ”是 “悠扬的琴声 ”,篇末是“断层音 ”,以此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使听琴者的心情也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批判主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本题更侧重的考查表现手法,在分析文本表现手法时,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 ,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句子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作者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 3】 试题分析: “心虚
20、”说明自己心里有鬼,心里不踏实,结合全文,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 :一是自己卑下的人格而心虚,为自己干的见不得人的事情而心虚。二是因为害怕,害怕面对尊敬信任他的考生,尤其是害怕面对酒吧里遇见的女考生。“心痛 ”“剧痛 ”是 “心虚 ”的更进一层的内心的痛苦,一是为自己对考生的误导,对艺术的亵渎而感到心痛;二是为自己曾经的冠冕堂 皇和今日的难以收场而心痛。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因为词语毕竟是组成文段的基本组成单位,然后还要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范增论
21、(宋)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 “天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 “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 时也。 ”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
22、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 必先疑矣,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抉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 去就之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南安 中高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