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31617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红楼梦第 16回) B宝玉挨打后,黛玉前来探望,两个眼睛肿得桃子一般,满面泪光,抽抽噎噎地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红楼梦第 33回) C “贾琏气的墙上拔出剑来,说道: 不用寻死,我也急了,一齐杀了,我偿了命,大家干净。 ”这段话是鲍二家的逮着贾琏与平儿偷情,鲍二家的、平儿都醋意大翻,想要寻死的时候贾琏说的气话。(红楼梦第 4

2、4回) D宝玉、宝钗、平儿、岫烟四日生日时。宝玉请置酒大家同乐。湘云醉卧石磴,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扇子落地,口里犹作睡语说着酒令。(红楼梦第 62回) E “紫鹃也心里暗笑,出来倒茶只听见园里的一叠声乱嚷,不知何故,一面倒茶,一面叫人去打听。 ”之所以一叠声乱嚷,是因为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突然盛放,众人争着去看 。(红楼梦第 94回) 答案: CD 试题分析: C 项:凤姐逮着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责打平儿、鲍二家的; D 项:宝琴而不是平儿,大家凑份子置酒而不是宝玉置酒请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这类题的考查重在平时阅读积累。平时阅读积累有了

3、,再能了解命题者对本题命制一些选项的设置,特别注意故事情节的人、经过和结果。只要答题时细心一些,一般问题不大。 下列选项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3分)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纤歌凝而白云遏 C之二虫又何知 D而刘夙婴疾病 答案: C 试题分析: C 宾语前置,其它各项为被动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在考试中往往不直接对文言文句式进行考查,常常把它放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中来考查。其中的固定句式,它常常是几个文言虚词的组合,因此明白其组合的虚词,也有利于对文言文固定句式的理解。固定句式的释义也是固定的,如果不了解,也容易出现错误。了

4、解它,翻译时也能得心应手。所以,平时对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也应作适当的积累。 下列句子加线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3分) A 感吾 生 之行休 B眄庭柯以 怡 颜 C徐孺 下 陈蕃之榻 D德 合 一君、而征一国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生,动词作名词,一生; BCD均为使动用法: B怡,使 愉快; C下,使 放下来; D合,使 满意。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均为课内课文中的实词,没有具体的语境,且所考的文言实词用法较为特别,需自己对课文较熟。 现代文阅读 弘扬科学精神的思路 吴国盛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

5、学精神的呼声。但这个正被弘扬的东西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弘扬科学精神 ,现在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 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 “什么是科学精神 ”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 “什么是科学方

6、法 ”的总结概括。但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都承认,像逻辑主义那样建立一个严格的超历史的形式方法论以符合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因此,一般的谈论科学方法可能是舍本逐末。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我可以举例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对 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 “

7、因材施教 ”,如果培养学生像搞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深深地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的 “无限扩张 ”。爱因斯坦在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说: “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1937年 9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 “我们切莫忘记 ,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 我已经指出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的种种缺陷,但我还是赞成弘扬科学精神的提法,因为还有第二种思路。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方法,而是本

8、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自由 ”精神。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竺可桢说: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不计利害 ”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 “不计利害 ”包含着独立 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真正的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 “算计利害 ”而非 “不计利害 ”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这是 90年代的有识之士发起人文精神大

9、讨论的真正动机。弘扬科学精神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第一种思路,更表明 “不计利害、但求是非 ”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 【小题 1】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3分) A把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 法运用到其他领域的做法属于科学主义。 B一般人或者是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不能把科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C只有懂得科学本身,拥有知识和技巧,人类的生活才会有幸福和尊严。 D第一种思路弘扬的是与人文相对立的、科学至上的精神,容易导致科学 “无限扩张 ”。 【小题 2】完全不能证明 “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 ”一项是( )( 3分) A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 B

10、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C科学主义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 忽略掉它们的特质。 D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 “无限扩张 ”。 【小题 3】作者认为 ,真正的科学精神与现在人们广泛认为的科学精神有什么本质差别 (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真正的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文精神 (“自由 ”精神 );现在广泛认为的科学精神本质上是效用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 (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的科学主义 )。 【小题 1】试题分析: A项原文为 “普遍使用(运用) ”; B项说法过于绝对; C项与文意相反。 考点:本题

1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并作标记。把原文标记的知识点与题目的考点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是否相同等。 【小题 2】试题分析: B项证明的是科学主义的可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从文本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 、图形等。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

12、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小题 3】试题分析:真正的科学精神与现在人们广泛认为的科学精神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和文章的第一段有所涉及,可抓住这两个区间,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就可概括出真正的科学精神与现在人们广泛认为的科学精神的本质差别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本质是人文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整合时,对筛选的信息有两种处理方式:一为摘录式,可将文中关键语句、中心词抄录整合;一为归纳式,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用

13、自己的语言表达。需要说明的是, “整合 ”不是词语、句子或内容的简单相加,要把握本质和联系,概括共同点。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 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

14、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 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再来一钵 “王妈疙瘩汤 ”,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 “下海 ”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 “进步 ”了, 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 “进步 ”

15、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 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老周说: “肯定是交通事故。 ”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 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 “老周 ,别管闲事 !”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 “不管

16、不行 ,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 “下海 ”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像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 ,扶起了他的上半身 ,把纸和笔都递给他 ,说 :“老人家 ,你签个字 ,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 ,我送你上医院。 ”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

17、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 “证明 ”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说: “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 ” 又一个声音说: “快点吧 ,出了人命谁负责? ” 还有一个声音说: “人心不古 ,人心不古哇。 ” 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 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

18、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 “怎么回事儿? ” 老周把前后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 ”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 “证明 ”,看了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 “那就 ,谢谢啦。 ”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 “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 ”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

19、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 我很纳闷儿 ,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小题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开 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 “一醉方休 ”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 “我 ”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 “我 ”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 “我 ”与车祸现场的 “看客 ”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 “证明 ”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 “皮夹克 ”的行为,既

20、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 “证明 ”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 “我 ”的身份,而是通过对 “我 ”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 “我 ”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小题 2】小说中的老周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分) 【小题 3】小说开头一段关于路的描写和议论,看似闲笔,实为精妙之处,请简析其作用。( 4分) 【小题 4】请结合文本简析小说结尾写 “老周 ”变得 “如此兴奋 ”的原因及作用。 (4分 ) 答案: 【小题 1】 B E(选对一项得 3分,选对二项得 5分) 【小题 2】 重情义,热心助人。 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 理智冷静,善于保

21、护自己。 【小题 3】 照应小说标题(下坡或者上坡)。 引出下文,为下文在这条路上发生 车祸作铺垫。 同一条道路,同一个事物, “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与老周救人受到不同议论与对待的现象正相吻合,也暗示了当今社会人们道德的滑坡与升华。(一点 2分,任答两点) 【小题 4】 提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 “后遗症 ”,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 “证明 ”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 老周的兴奋与 “皮夹克 ”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 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 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 (每点 2分 ) 【小题 1】试

22、题分析: B.“我 ”只是提醒老 周别管闲事,以免惹出麻烦,后来的救人行动 “我 ”都全程参与其中,与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 “看客 ”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E.“我 ”的县政府机关干部身份是通过对通过对机关的位置和路的下坡上坡的描写中表露出来的, “我 ”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需要综合能力。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小题 2】试题分析: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

23、找出小说中关于老周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有情有义,有责任感,有理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题 3】试题分析:对于路的描写与议论,应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等方面来回答问题。情节上,为下文在这条路上发生车祸作铺垫;在人物形象和主题上,与老周救人受到不同议

24、论与对待的现象正相吻合,也暗示了当今社会人们道德的滑坡与升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环境描写类试题,应捕捉环境描写的 “闲笔 ”用意。小说中有些环境描写看似闲笔或赘笔,可有可无,但其实都是作者的高明匠心独用,精心设置和安排的,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不能随意取代。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暗示社会环境; 揭示人物心境 ,表现人物性格;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奠定情感基调;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小题 4】试题分析:本题是要简析小说结尾写 “老周 ”变得 “如此兴奋 ”的原

25、因及作用。原因可从小说中的情节中概括出,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 “后遗症 ”,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 “证明 ”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至于其作用的回答,也应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考点:考查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看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 文言文阅读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

26、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 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27、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 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 危亡,此理之所

28、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岂其 虑 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 B变 封建 而为郡县封建:封邦建国 C 求 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D 笼络 当世之务笼络:包揽 【小题 2】下列加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祸常发 于 所忽之中劳力者制 于 人 B武氏日侍其左右 而 不悟后人哀之 而 不鉴之 C欲 以 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秦 以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备其 所 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所 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小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

29、论文,通篇紧扣题目 “深虑 ”二字着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 “虑天下者 ”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 “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 “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小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 2)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C

30、【小题 4】( 1)然而(那些)超出智力所不能达到的范围,是天道的安排呀!( “出 ”1 分,判断句 1分,句意通顺 1分) ( 2)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 “若 ”、 “赤子 ”各 1分,句意通顺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求:寻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点评: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中的 “在文中 ”这一限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即使是对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 【小题 2】试题分析: A 项:从,在 /被;

31、B 项:却,表转折; C 项:以,凭借;D项:所字结构,所 +动词,表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文言虚词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有以下一些技巧: 1. 注意词性,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 2. 注意虚词所在的 位置以及在句中的成分。 3. 注意人称的不同。 4. 注意平时把课文中典型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比较。 【小题 3】试题分析: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 “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

32、次为 C级。 点评: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 1)某个论点的依据;( 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 3) 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小题 4】试题分析: 者, 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翻译时要体现出判断句的特点。另外,这两句的翻译,还要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语:出,动词,超出;若,好像;赤子,初生的婴儿。 考点: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翻译文言文要整体把握文意,根据情理合理推断;要体现词类活用及句

33、式特点,其具体步骤为( 1)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 “生词 ”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第四步:草拟底稿、连 词成句。第五步:轻读一遍,誊写答卷。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 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

34、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 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 在他身边,

35、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 ,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

36、, 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 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诗歌鉴赏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小题 1】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 【小题 2】首联写景、颔联抒情,情景之间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3) 答案: 【小题 1】( 1)久滞他乡的孤独惆怅;思乡思

37、归的迫切;迟暮之惊(容颜已老、年华易逝)。(意思对即可,每点 1分) 【小题 2】相同点:云朵的孤独与 “我 ”(主人公)的孤独相同,鸟儿思归与 “我 ”思归之情相同。( 1分)不同点:云与鸟千里之远片刻而至,速度快,显得自由自在;而 “我 ”久滞异乡不得还乡。 【小题 1】试题分析: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 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 “临水不敢照 ”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

38、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 点评: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需立足于全诗。对于词来讲,又可以通过词的章法结构来帮助理解剖析。词的上片写景记事,下片往往抒情、议论。下片即使是写景 ,也是通过来抒情。因此在立足于全篇的基础上,应重点抓住词的下片。另外,词常有表明或隐含诗人感情的词语跳跃于词间,抓住词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也是抓住诗人感情的有效抓手。 【小题 2】试题分析: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

39、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 “千里 ”与 “片时 ”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 “怅望 ”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 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鉴

40、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 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 马戴诗落日怅望鉴赏: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 “意 ”,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所谓 “格 ”,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法。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

41、,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孤云与归鸟,千里 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借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 “千里 ”与 “片时 ”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 “怅望 ”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引发诗人情思的契机: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闷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

42、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 ”字写出夕阳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衰老,其所以 “临水不敢照 ”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尾联充溢着 一种惆怅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

43、“落日怅望 ”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 “念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引起迟暮之 “惊 ”,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入、曲达其意的好处。而 “宿鸟归飞急 ”引起归心似箭, 紧接 “辞家久未还 ”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 “起得超脱,接得浑劲 ”(见瀛奎律髓纪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 “诗有情有

44、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 “情景互换 ”,就是 “情景分写 ”。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恒美。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3分,每小题 1分) 在先秦,主要有这几种人格理想: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的孔子人格;锋芒必露、正义在胸的孟子人格;独往独来、不( ln )去留的庄子人格。这些人格是值得后人效尤的。 ( 1)指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 ( 2)根据拼音在文中画线出应填写的汉字是: 。 ( 3)文中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 答案:( 1) “必 ”改为 “毕 ”,锋芒毕露;

45、( 2)吝;( 3) “效尤 ”应改为 “效法 ”(学习、仿效、效仿、借鉴) 试题分析:改正错别字和据音写汉字,都要理解其中的意思。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毕,全,都。从具体的语境, ln,为吝。效尤,指仿效不好的事、坏事,不合语境,可改为效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 形、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本题是字音、字形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综合考查。试题所给的语段就是据音定字、据义定字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具体语境,这是解答这类题一定要抓住的。也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字形与修改病句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文中横线处填入诗句的序号依次是 。(

46、4分) 有人说,语文是 的气势,语文是 的激情,语文是 的雄浑,语文是 的婉约,语文是对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叹服,语文是对屈子 “路曼曼其修远兮 ”的注解。 春江潮水 大江东去 春意阑珊 浪遏飞舟 大漠孤烟 铁 马秋风 春花秋月 小桥流水 答案: 试题分析:春江潮水,不用来形容气势;春意阑珊,是指春天就要过去了,不是激情;大漠孤烟,所呈现出来的意境就是雄浑;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含熟语)的运用能力,为了减少题量,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

47、,结合语境分析是关健,能力层级为 D级。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 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名著导读 简答题。(选做一题)( 5分)选( )题 ( 1)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 宝玉 ,便是 宝金 宝银 宝天王 宝皇帝 ,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这话是谁说的?事情经过如何?(红楼梦第 46回) (2) 探春采取什么措施改革大观园?效果如何?(红楼梦第 56回) 选( )题 答案:( 1)鸳鸯( 1分),因贾赦想娶她为小妾( 1分),让邢夫人探她心意( 1

48、分),并叫来鸳鸯的哥哥嫂嫂相逼( 1分),鸳鸯就向贾母哭诉,剪发明誓不从。( 1分)( 2)节流:一方面取消宝玉、贾环等人的纸币费,免掉姑娘们的头油胭脂粉钱;( 2分)开源:另一方面把园子中的花草、果木、稻田等承包给园中的仆妇,多劳多得。( 2分)效果:下人们欢欣鼓舞,每年省了四五百两银子的支出。 试题分析:( 1)句的这句话是谁说的,应先回顾小说中的相关情节,明确其具体的语言环境:贾赦想娶鸳鸯为小妾,就让邢夫人来探明鸳鸯的心意,并叫来鸳鸯的哥哥嫂嫂相逼。鸳鸯就向贾母哭诉,剪发明誓不从。从而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2)探春对大观园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开源节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本类题的考查是二选一,第 1题相对第 2题来说,有些难度。因此,在解答此题时,学生可根据的知识储备选择相对容易相对有把握的题目来答。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 孟子谓戴不胜 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