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考前信息卷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考前信息卷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考前信息卷语文卷(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考前信息卷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下 载 /三年五 载喝 彩 /当头棒 喝差 池 /参 差 不齐 B 落 色 /落落 大方 宁 静 /宁 死不屈 处 所 /处 心积虑 C 禁 止 /忍俊不 禁和 谐 /曲高 和 寡勉 强 /强 词夺理 D商 贾 /余勇可 贾与 会 /与 人为善 着 陆 /棋高一 着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洗礼,中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 2%增长到 10%,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令许多西方国家刮目相看,国人为此也 沾沾自喜 。 B某
2、省因出台在高考中为见义勇为者加分的政策,于是就有了许多人为此申报多年前的案例,因不被认可,有的便上诉到公安机关,其滑稽程度 可见一斑 。 C网球名将李娜 “为钱坚持比赛 ”的言论一出,便饱受社会各方的指责,但她却不以为然 ,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认真地打好每一场比赛。 D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 “深水区 ”,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创新之势 如日中天 ,然而一些难题持续多年,各种因素相互缠绕制约,很难毕其功于一役。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称作 “新生代农民工 ”的他们,大多是背井离乡肩负帮助家庭脱贫责任的孩子,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除了满足他们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民生期待之外,
3、还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应满足 “休闲 ”。其实, “休 ”是要有环境条件的,而“闲 ”则指心情不但足以放松,且较愉悦。此两方面,目前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从经济、精力和体力上抑制了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某种意义上说,他们 “无闲 ”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商业化了 的城市社会,如果一个劳动者,特别是做那种脏、累、挣钱又少的活儿的体力劳动者,如果仅仅被视为劳力,而不被当成必须友善而礼貌地对待的一个人,则他或她根本不能感受到劳动者的尊严,更何谈给他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这不
4、应该是一个向他们自身提出的问题,而应是对城乡差别和社会平等的叩问。总而言之, “有尊严的劳动 ”也罢, “有尊严的生活 ”也罢,首先应立足于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的建言,而不是反过来 “教化 ”需要关注和关怀的劳动者。 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 。 【小题 1】为什么 “休闲 ”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 4分) 【小题 2】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5分) 【小题 3】结合材料,谈谈当前之于 “他们 ”我们应该怎么做?( 6分) 答案: 【小题 1】 客观上他们工作和生活之处没有可供休闲的环境条件; 主观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使他们 “无闲 ”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5、。(每点 2分) 【小题 1】 一方面,农民工要自尊、自立、自强,创造条件自觉融入城市社会。 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打破城乡的隔阂,唤醒社会良知,让更多的人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尊重农民工,尊重农民工的劳动,并通过与他们交往和对话,减少他们对城市的误解。 这两方面后 者更为重要。(前两点每点 2 分,第三点 1分) 【小题 1】 首先,我们的政府和社会要尽力满足他们的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和民生期待; 其次,我们的用人单位要适当缩短他们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劳动报酬,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经济、精力和体力上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 再次,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平等的眼光,友善而
6、礼貌地对待 “他们 ”;消除城乡观念,使 “他们 ”能够有尊严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 最后,当今之中国,我们在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建言建策的同时,更应该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注重启蒙他们的 自我意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启蒙社会的良知。 【小题 1】回答 “休闲 ”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要从客观上和主观上两个角度答题。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 “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 ”,要注意 “必要 ”“更必要 ”的含义。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
7、,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当前之于 “他们 ”我们应该怎么做,每点 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故 乡 沈 天鸿 我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时间流逝的痕迹,进入眼帘的人和事物,都因与我上一次保存在记忆里的印象有了一段距离而显得遥远,这使我有些恍惚,他们同我打招呼,说话的声音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通过一根电话线传来,细小而飘忽。我的神情可能因此有些怪怪的,因为他们总是很注意地看我一眼或几眼,然后才匆匆走开。 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变老了吗?我凝视着他们的脸或背影,看见时光之手不停地在他们身上抚摸 时光之手没有光,它投下的是阴影,正是这种抚摸使阴影进入生命,使生命
8、逐渐失去光泽。但他们对此显然毫无知觉,因为时间的长度还不 够,距我上次回来才几个月而已。而且,人总是很难看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我也同样如此。 天气很好,风轻柔地吹着,带着傍山依水的故乡特有的那种我熟悉的气息。这唤起了蕴藏在我心中的亲切感,但仍然有些不对头,它吹在我身上产生的感觉总是夹杂着陌生与疏远。因为太熟悉了才陌生?似乎是这样,如果展现在我面前的不是故乡而是异地,我不会觉察到时间流逝的痕迹,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感觉,因为本来就是陌生的地方或者事物,足以制止陌生感觉的产生 异地本就是陌生的,有何陌生可言? 不变的是生活,不仅与我上一次回来时相比毫无变化,与我 许多年前回来也毫无本质的不同。更换
9、的总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中的人,甚至连那些长在田中的水稻,地里的玉米黄豆,也如同不曾更换 它们与十年五十年或者数百年前有什么不同? 而人虽然更换了,劳作的姿势以及身影,却不曾更换了。比如说我现在看见的那个剥玉米的老女人的姿势和神情,她投在下午的地上,鸡鸭在上面跑来跑去,甚至很从容地将屎尿遗在其中的那个影子, 与在她之前生活过、剥过玉米的那些女人有什么不同? 玉米在她手上缓慢地旋转着,一柱金光从逐渐被剥开的包皮中长出,最后完全赤裸,像是被什么用牙齿细细地很小心地咬过,留下了极规则 的牙痕。那是谁咬的呢?反正不会是人。也许是时间?很可能是的,人所食用的,都是已经被时间咀嚼过之物,只是人很少意识到罢
10、了。现在,秋天下午的阳光很温和地照耀在那根玉米上,玉米迸出的光更强烈了,照亮了那女人低着的脸,有些像波动的水光一样在那女人脸上闪烁,使那张憔悴而且苍老的脸竟然颇为光彩起来。我有些惊讶,仔细想想,这并不完全是因为那金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女人安详从容的神情。 一个剥玉米,睡下去就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醒来的乡村老妇也能如此从容。 她此刻的眼里除了玉米,还能看见什么? 她看见我了,或者说是感觉 到有个人走到她面前了,她本能地抬起头来,看见这个走过来的人是我,她笑了一下,算是招呼,顺手将脚边那些剥下的枯萎的玉米包皮拢了拢,又低下头一如既往地剥她的玉米。 我有点惭愧,在故乡,我只是个闲人。 我抬头看了看
11、天空,天空万里无云,阳光将天空的深蓝淡成了浅浅的瓦蓝,风在天空中吹着,但看不到天空有被风吹动的迹象,也看不到流逝的时间在它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我的心情忽然轻松起来,我认出了故乡 天空,是比地上的故乡更高也更真实的故乡。 (选自 2012年 1月散文 ) 【小题 1】文章第 节的两个问句,在文章内容表 达上有何效果?( 4分) 【小题 2】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详细描写 “剥玉米的老女人 ”?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文章第 节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4】探究文章结尾 “我认出了故乡 天空,是比地上的故乡更高也更真实的故乡 ”一句中两个加点 “故
12、乡 ”的意蕴。( 6分) 答案: 【小题 1】 表明由物到人的行文思路( 2 分); 语意上呈递进关系( 1 分); 激发读者的思考。( 1分) 【小题 1】 从老女人的身上作者看到了从容、淡定;( 2分) 证明 “更换的总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中的人 ”这一观点;( 2分) 衬托出 “我只是个闲人 ”( 2分) 【小题 1】 写出天空晴空万里,一片瓦蓝,轻风吹拂之景;( 1分) 与上文“天气很好,风轻柔地吹着 ”相呼应;( 1分) 承接上文写作者从地上转到天上的视角的转换;( 1分) 为下文作者的心情 “忽然轻松起来 ”作铺垫。( 1分) 【小题 1】 地上的故乡是人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天上的故
13、乡是作者心中不变的寄托;( 2分) 地上故乡发生巨大的变化,天上的故乡是永恒不变;( 2分) 地上故乡不变的是生活,变化的是人,天上的故乡是作者幻 化出来的精神家园。( 2分) 【小题 1】做此题注意审题,题干中的 “在文章内容表达上 ”的表达效果,第 节的两个问句,有问就有答,问答表明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在语意上又是递进关系。 【小题 1】用大量的笔墨详细描写 “剥玉米的老女人 ”,首先能表明老女人的性格特征 从容、淡定,再是能证明作者的观点。 【小题 1】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第 节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与上下文的联系的角度考虑。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
14、词语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理解两个 “故乡 ”的含义 ,要抓住 “故乡 ”的修饰语 “ 地上的 ”“天上的 ”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国商张謇 1853年 7月 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 (今南通 )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 “四先生 ”。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来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 “国商 ”。 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 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他在 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 41岁才功成名就。张謇曾言
15、: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 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 “百日维新 ”,恩师翁同 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 “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来以 “学而优则仕 ”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 “尧舜之治 ”、 “圣王之道 ”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非 常艰难的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
16、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来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 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 “商人 ”。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 “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 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在 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
17、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 “唐家闸 ”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小题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张謇的 “带有转折性的身份 ”蕴涵了哪 些内容?( 6分) 【小题 2】从文中看,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有哪些艰难?( 6分) 【小题 3】从全文看,张謇被称为一代 “国商 ”的原因有哪些?( 6分) 答案: 【小题 1】 体现
18、了张謇对儒家传统的背离; 经商之后的张謇依然坚持着儒家社会理想。(每点 3分) 【小题 1】 商人阶层的社会权利少; 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 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每点 2分) 【小题 1】 既从事经商事业,又坚持儒家社会理想; 历经艰苦,给后代很多启发; 有着耀眼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 建设了中国近 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每点 2分,答到 3点给 6分) 【小题 1】此题为概括题,回答张謇的 “带有转折性的身份 ”,要抓住 “这 ”的含义 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 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 【小题 1】此题的概括,可结合第三段的 “此时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江苏省 徐州市 考前 信息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