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新疆阿勒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 5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记者在交谈中发现,绝大多数人对如何确保 “秒杀 ”的高成功率 三缄其口,有的甚至以为遇到了来探底的同行而将记者的淘宝账号拉入 “黑名单 ”。 B显然,投资者对于今年 3月可能发生的事件仍然 心有余悸 ,当时有 3家俄罗斯公司放弃了发行,一家公司降低了发行价格。 C本书自问世以来印数超过 500万册,作为实用的基本英语语法书,能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 脱颖而出 ,关键在于它有极强的针对性。 D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 4 4环,中国选
2、手邱健 功败垂成, 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A项,“三缄其口 ”,说话十分谨镇,不敢或不肯开口; B项, “心有余悸 ”,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应用于事后; C项, “脱颖而出 ”,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使用对象有 误; D项, “功败垂成 ”,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贬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
3、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 “贫二代 ”如此, “拼二代 ”亦如此, “富二代 ”更不例外。 _, _。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_, _,只是, “富二代 ”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_。 “富二代 ”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 “富二代 ”的看法是必要的 客观地为 “富二代 ”正名也无可厚非 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对于 “富二代 ”多是批评与鞭策 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 “歧视 ”的地步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空格处填写的句子一定要注意与空格前后的句子衔接顺畅。根
4、据文字最后一句可知,最后一处横线应填入 ,排除 A项;根据第一处的要求,应是 相连,排除 D项;根据 “只是, 富二代 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可推断出第四处横线应填入 ,由此可排除 B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B台湾地区就钓鱼岛事件发表看法,认为相关各方应搁置争议,基于平等互惠原则,共同开发、享用资源,以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稳定。 C江西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
5、 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D专家提出: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 “小步慢走 ”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 ,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
6、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 A、表意不明, “部分 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 C、搭配不当, “防止 _现象 ”,应为 “防止出现 _现象 ”; D、 “并以小步慢走 ”后缺少中心语 “的方式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经 原来是诗,不是 “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 “经 ”,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
7、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 “献诗陈志 ”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 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 ”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 “献诗 ”总和 “簪献曲 ”或者 “瞍赋 ”、 “诵 ”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 邶风 新台和诗经 秦风 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
8、在三百篇之内的 “徒歌 ”,例如左传 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 “献诗陈志 ”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 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 “赋诗 ”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 ”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 “赋诗言志 ”。这种 “赋诗 ”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
9、断章取义。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 郑风 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 情诗歌,这当中有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 “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 ”、 “献曲 ”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
10、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 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 “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 “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 “知识丛书 ”金开诚诗经 )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 谓
11、 “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 “献诗 ”经常和 “瞽献曲 ”、 “诵 ”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是 ( ) ( 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 “献诗陈志 ”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 “赋诗言志 ”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 的。 C子展借用诗经 郑风 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一句话,他的意
12、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 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 “徒歌 ”。 C古人在 “赋诗言志 ”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
13、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文中说 “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口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 A项选项中 “并没有深刻含意 ”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 C 项,子展
14、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 “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考点: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逐项分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
15、之变是一 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 “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 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
16、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 “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 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 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
17、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 “平 ”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 ”如行云流水、宛 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 “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 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
18、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 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 “南张北溥 ”,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 早就有 “南黄北齐 ”之称,但他直至 1943 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 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
19、,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 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 黄宾虹传 ) 【小题 1】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 “真画者 ”。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
20、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小题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 本摆在
21、案头?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答 C给 3分,答 D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A, E不给分。 【小题 2】 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 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 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小题 3】 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 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 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小题 4】观点一: 恪守传统,力
22、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 涟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 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创造与仿作兼顾; 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 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 既悟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 环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 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黄宾虹 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 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 B、三代以上
23、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 “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 D、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 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第一段中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 ”、 “池阳 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 ”、 “寂寞能安定,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新疆 阿勒泰 第二 高级中学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