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喟 ( ku)然长叹举一返三暴虎 冯 ( pn)河祸起萧墙 B 屏 ( pn)气凝神发奋忘食 箪 ( dn)食瓢饮循循善诱 C郢书燕( yn)说礼崩乐坏 斐 ( fi)然成章文质彬彬 D色厉内 荏 ( rn) 而不辍曲 肱 ( hn)而枕杀身成仁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返 反,举一反三:反:类推。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 B屏 bng ,抑止(呼吸):屏息,屏着气。 D肱 ( gn
2、g):从肉, ( gng)声。本义: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 )。这三个字的音和形都要依据字义来确定。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面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的诗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能饮一杯无 绿蚁新醅酒 晚来天欲雪 红泥小火炉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从押韵来看, 押韵,所以排除 C D;从诗歌意思来分析,先说有酒,然后问能否喝一杯。所以排除 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对人际关系以及
3、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他所张扬的中庸之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B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孟子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 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 “人性本
4、善 ”的观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他们并不都赞成 “人性本善 ”的观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B由也好勇过我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莫春者,春服既成无欲速,无见小利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乡 向,雕 凋; B反 返; C莫 暮,无 勿;D蔽 弊,蚤 早。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因 之以饥馑(因为)人 而 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 B 微 夫人之力不
5、及此(没有)吾 与 点也(赞许) 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 约 (贫困)君子去仁, 恶 乎成名 (哪里) D虽欲从之,末 由 也已(途径)不迁怒,不 贰 过。 (重复) 答案: A 试题分析:因:连词,接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句子与例句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 洁 其身 A 足 食,足兵 B而 耻 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 食 之。 D 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与例句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B意动用法,以 为耻。 C名词作动词,喂食。 D名词作动词,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6、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冉有、季路见 于 孔子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 于 仲尼 B为政 以 德,譬如北辰王好战,请 以 战喻 C所谓立之斯立, 道 之斯行天下之无 道 也久矣 D谨 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人 而 无信,不知其可也 答案: B 试题分析: B介词 “用 ”。 A介词,表对象 /介词,比。 C动词,引导 /名词,制度。 D连词,并且 /连词,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过 而不改,是谓过也。小人之 过 也必文
7、 B何以 伐 为自 伐 者无功 C 见 其二子焉过也,人皆 见 之,更也,人皆仰之 D吾 与 点也 天 与 之,人 与 之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均为动词,犯错误。 B攻打 /吹嘘。 C让 相见 /看见。 D赞同 /授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共 14分) 孔 孟(有删节)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 “成仁 ”,孟曰 “取义 ”,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
8、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 “君子坦荡荡 ”的风格,避免 “小人常戚 戚 ”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而且 “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 ”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
9、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 “仁 ”字出现了 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 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 “观过,斯知仁矣 ”,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 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
10、是。 ”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 做圣贤。 孔子对 “礼 ”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 “礼 ”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 “礼 ”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 “望之不似人君。 ”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 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
11、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小题 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 “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这一主旨。 B文章第 段用 “但是 ”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 段说孟子没有孔子 “犹疑 ”,主张性善来自先天, “斩钉截铁 ”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 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
12、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E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 “起了很大的变化 ” 。 【小题 2】课文第 段说 “孟子凡事紧张 ”, “紧张 ”一词含义是什么?( 4分) 【小题 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 6分) 答案: 【小题 1】 C E。 【小题 2】( 4分)所谓 “紧张 ”,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 【小题 3】( 6分,每点 2分)( 1)在态度方面,孔子 “轻松愉快 ”“坦荡 ”“悠闲 ”,孟子则 “凡事紧张 ”;( 2)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
13、论;( 3)在 “礼 ”方面,孔子非常重视 “礼 ”,孟子对 “礼 ”则不大重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对选文的主旨分析有误,主要内容应是阐释孔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同, B项对论证方法分析有误,主要用正反对比法, D项选文第 4段举四个例子证明的是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本题是要求考生理解 “紧张 ”的语境义。文中将孔子与孟子对国事的态度进行了对比,孔子能轻松地对待,而孟子则更为 “紧张 ”,从后文的两个例子可以分析出,孟子更为忧心、更为沉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14、3】 试题分析: 本题是归纳概括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分层、概括各层大意即可。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可得出第一 点。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由此可得出第二点。 “孔子对 “礼 ”非常尊重。 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由此可得出第三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现代文阅读(共 16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
15、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 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 “君子不器 ”和 “君子不仁 ”。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
16、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 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 ”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 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
17、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日: “我和曾皙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 “圣叹 ”,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 “仁 ”,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 夫 ”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 “仁 ”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 “仁 ”归结
18、为 ”忠恕 ”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 “邦有道 ”和 “邦无道 ”两种情况: “邦无道 ”之时,能逃就逃 (“乘桴浮于海 ”),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 (“言孙 ”),会装傻更妙 (“愚不可及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项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 “难得糊涂 ”)。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 “以德报怨 ”,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 然 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 ”是他亲自规定的 “仁 ”的
19、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 “言必信,行必果 ”,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 (“然小人哉 ”)。要害是那两个 “必 ”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 “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 的认识吧。 【小题 1】作者认为孔子的 “洒脱 ”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 4分) 【小题 2】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 4分) 【小题 3】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 “仁 ”的态度又是
20、怎样的呢?( 4分) 【小题 4】文章结尾说: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 ”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 “不洒脱的地方 ”指的是什么 ( 4分) 答案: 【小题 1】( 4分)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君子不器 ”和 “君子不仁 ”)。 【小题 2】( 4分)孔子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 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小题 3】( 4分)灵活,通情达理,有常识,知分寸,透彻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 【小题 4】( 4分)积极 “人世 ”,关注社会生活、人伦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陕西省 西安市 第一 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