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合竞赛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合竞赛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合竞赛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合竞赛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分) A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 光风霁月 ,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B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 穿云裂石 的哀痛和五彩斑斓的怜爱。 C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坚决反对 坐而论道 ,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D索马里海域的海盗们装备精良,动辄劫持商船,扣押人质,索要巨额赎金。相形之下,世界其他地方海盗活动的猖獗程度,均 无出其右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也正确
2、。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B项不合语境, “穿云裂石 ”指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此处虽然也指声音,语境是哀痛的声音,只能用 “撕心裂肺 ” 。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D褒贬不当。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无出其右 ”常常用于好的一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有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正确使用成语,一要把握和理解成语中的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二是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三是要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这里面包括 (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2)
3、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 (3)褒贬色彩不同 四是要弄清适用范围和使用对象 。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 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上下句间环环相扣,逻辑关系很强。在这段议论性文字
4、中, 句是中心观点,可以排为语段的首句。 是对 句 “一种信念 ”的具体解说,紧承其后。 是由 中的 “世界是合理的 ”这一层意思的引申而来的,突出强调了这一信念在数学研究中的独特性。 的思路就比较明显了,两句先后阐明的是信念由古代到现代的简要发展过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 “排列句序 ”实际上就是写作,只不过是 “微型写作 ”而已。既然是写作,就得以写作的规律对待之。首先要弄清文段的性质(即文体),然后在文体大语境 的指导下,再注意 “事理 ”“文理 ”,还要注意文段相应的修辞、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做到这些,这种试题的解答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下
5、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分) A阅览室中的书籍出现 “开天窗 ”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不高,二是管理力度不够。 B中国质量报曾报道,食品专家基本可以断定 “一滴香 ”是通过合成反应及化学品直接调和的方法,营养作用十分有限,长期食用会损伤肝脏。 C “感动中国 ”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D节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劳资纠纷纷纷进入高发期,为了避免让 “流血讨薪 ”的惨剧不再发生,九部委联合发力,紧急部署,要求确保农民工工资节前按时足额支付。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句式杂糅,要么是 “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
6、发现两个问题 ”,要么是“这一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 ”。 B成分残缺,在 “调和的方法 ”之后加上 “生产出来的 ”。 D“避免让 流血讨薪 的惨剧不再发生 ”多重否定不当,应改为 “避免 流血讨薪 的惨剧再次发生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复习时,一般是依照考纲要求,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种病句分类复习、专题训练。多年的高考指导与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完全清楚六种病句类型的情况下,善抓 “语言形式 ”(特征性语句或标志性词语 ),才能树立学生做题的自觉意识,增强解题的操作性,从而获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现代
7、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
8、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 ”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 ”,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的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 园里有个小园 “ 海棠春坞
9、 ”,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就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于诗中的 “月转廊 ”,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小题 1】选出下列对第一节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 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
10、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小题 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这一观点的一项( )( 3分)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 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小题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第二段引用词句 “庭院深深深几许 ” ,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
11、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 “更深月色半人家 ”,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 “海棠春坞 ”为题材的原因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1】试题分析:本诗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社科文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题必出题,也是体现语文基本能力的经典试题。关于文中重要词语(即重要概念)的理解,可能是概念的理解,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
12、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 抓住选项中的 “关联词 ”(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 “虚词 ”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 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小题 2】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内向性庭院式空间和情态这两点缺一不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可以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
13、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小题 3】试题分析: A更美在其空间; C应是院墙阴影,与树无关; D因果颠倒 考点: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解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分清选项涉及文章内容的层次。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对于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要求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能加以梳理。所谓地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揽全文,不能拘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住中心句,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一些枝节内容扯进来。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
14、不走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25分 ) 他 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1938年 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
15、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 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 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 90高龄,还出版了一 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
16、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
17、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 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 “少年精神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 96岁,
18、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
19、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 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
20、 “少年精神 ”“建安 风骨 ”“盛唐气象 ”,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小题 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 “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 ”,其 “魅力 ”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 “就是一首诗 ”。我们应 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
21、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BC(答 C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A给 1分;答 D、 E不给分) 【小题 2】( 6分) 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 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 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对一点给 2分) 【小题 3】( 6分) 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 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 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 气。(对一点给 2分) 【小题 4】 8 分)观点一: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
22、洒自如,诗意生存。 理由: 林先生自幼心理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 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 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 观点二: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执著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 理由: 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由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穿生命始终; 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又 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 讲坛上才华横溢,诗人风度,吸引学生,教学出色;离去潇洒从容,生命最后的遗憾也诗意。 (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6分。其中观
23、点明确,理由只要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紧紧围绕原文标题和关键语句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A“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是其写旧体诗词的艺术成就。 D林先生标举 “少年精神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与对包 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无因果联系。 E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一般要求能准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
24、围,确认词语在文中指代的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查找、摘录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材料,在索检相关信息区域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如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插入性词语、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等。能够比照与题意指向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发现其细微的偏差。要留意选项的 “主观臆断、随意夸大、 牵强附会、无中生有、违背常理、以偏概全、偷梁换柱 ”等。 【小题 2】试题分析:注意到原文中起暗示作用的关键性语句(词句): “正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 ”“并且 ”“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 ”,抓住这些,就可以轻松回答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解答筛选和整合信息类题目可按以下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辽宁省 协作 体高三上 学期 联合 竞赛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