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井 陉 ( xng)自 刭 ( jng) 黥 ( jng)刑批 亢 ( kng)捣虚 B 曩 ( nng)者不 肖 ( xio) 裨 ( b)将 蜡 ( huz)宿将 C 缧绁 ( lixi) 囹圄 ( lngw) 赘 婿( zhu) 赍 ( li)金百斤 D 歃 ( sh)血刀 俎 ( z) 稽 ( q)首目 眦 ( z)尽裂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 “据义定音,音随义转 ”的特点,区分一般词
2、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 A 黥 ( jng)刑,读音错误,黥,为生僻字,应读 qng; 批亢( kng),读音错误, 亢, 应读 kng;故排除 A。B曩者( nng),读音错误,应读 (nng); 裨 ( b)将,读音错误,裨,为多音字,作 “.副,偏,小 ”之意时,应读 (p);故排除 B。 C囹圄 w,读音错误,应读 (y);赍( li)金百斤,读音错误,应读 (j);故排除 C。所以选 D。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布置将相合破釜沉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壁垒闭门羹狐死守丘
3、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C佝偻乌雅马原形毕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D怃然莫需有运筹帷幄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答案: C 试题分析:用比较排除法。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A将相合,固定词语错误,应为 “将相和 ”; B狐死守丘,改为 “狐死首丘 ”;其实难符,固定词语,改为 “其实难副 ”; D莫需有,固定词语,应为 “莫须有 ”;暗剑难防,属于固定词语错误,应为 “暗箭难防 ”。所以选 C。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不清楚事情原委时,面对他们的争论,我们最好先 作壁上
4、观 。 B众志成城, 因人成事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C在工作学习中,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 集腋成裘 ,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学习造成大的损害。 D有报道说,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有 80多个城市先后提出 “建设国际大都市 ”,许多中小城市居 然 当仁不让 ,不遗余力打造 “百万人口大城市 ”。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因人成事 ”依靠别人的力量做成事情。和后句矛盾。 C“集腋成裘 ”的意思是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制成珍贵的皮袍,比喻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狐白裘是名贵的皮衣,集腋成裘是一件难得而可贵的事,这就赋予了这条成语以鲜明的褒义色彩,不能用于消
5、极事物。 D“当仁不让 ”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找,不退让。题中用为贬义。所以选 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去年年底,一位名 叫奇尔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 “骑马舞 ”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B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 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无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C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力量。 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
6、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突然猝死重复 C搭配不当, “加大 密度 ”可以,但不能 “加大 质量 ”。 C.单双不对应。所以选 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的史记是由纪、传、表、书、世家等多元构成的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楷模。 B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C在司马迁看来,战国四公子(孟
7、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或凭借王者亲属的血缘优势,或者居卿相之位,显名诸侯,事半功倍。 D汉武帝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流传有秋风辞、瓠子歌、天马歌、悼李夫人赋 等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是否表达完整和句子结构形式以及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来判断。 D书名号之间不用 “、 ”, “” 和等等不能联合用。所以选 D。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
8、齐策记载,当时有 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 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 21万户。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 “防火缉盗 ”;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兼有现代公安、消防、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职能,是真正的 “综合执法 ”,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 “胥 ”,或称 “卒 ”,还有称 “市吏 ”、 “监市 ”,等 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 “街道司 ”,并相应成立了由 50
9、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 “五城兵马司 ”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 “督理街道衙门 ”,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 ,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的两大难题 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 (正铺 )外多占一块 (偏铺 )。在李显 (唐中宗 )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
10、,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 “城管通知 ”: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 “侵街 ”,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 ”,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 止,当时的 “城管队 ”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 “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 ”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 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 1米 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 “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
11、令复故。 ”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规定: “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 ”。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 “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 ”把尿屎垃 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 “城管队长 ”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 “开封城管 ”行动, “惩治侵街者 ”。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 “问罪 ”,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 “枷号一个月
12、发落 ”。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小题 1】下列有关古代 “城管 ”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 B虽然古代没有 “城管 ”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常由相应的一些机构承担。 C古代城管常由士兵充当,明清时换由警察承担这一任务。 D宋代城管在沿街要道旁立 “表木 ”,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街道上画线就完全来源于此。 【小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人口少、规模小,功能不完善,所以尚不需要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 B一些令古人伤透脑筋的城市管理问题,同样也让现代城
13、管部门头痛不已。 C古代随 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屡禁不绝,更为突出。 D为防止 “侵街 ”,避免随意违章搭建,宋仁宗曾集合多部门 “综合执法 ”。 【小题 3】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摆摊在政府办公地 30米以内者,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会被 “杖七十 ”。 B宋代法律规定,只要有人破坏公共卫生,除当事人受罚外, “城管队长 ”也要挨打。 C唐景龙年间,朝廷以敕令的形式,发布 “城管通知 ”,禁止建造偏铺侵街。 D明代规定,凡是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随地大小便者,都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答案: 【小题 1】
14、B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古代 “城管 ”相关的语段,将选项代入,跟文段内容逐句比较,辨识细微之处差别,再做出判断。 A临淄只是一个例子; C“到了晚清,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D立 “表木 ”和现代没有源头关系。所以选 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要对文中的信 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 D不是 “防止 ”而是 “惩
15、治 ”。所以选 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 A要先挨打,再回复原状; B是 “主司不禁 ”才会挨打; D“随地大小便 ”是指 “在禁区内 ”。所以选 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郑 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 范兆琪 郑樵是我国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学家。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六岁时父亲病故,他便和堂兄郑厚在兴化北郊的夹 T山,搭了三间茅屋,谢绝人事,刻苦攻读。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但他不
16、参加科举考试,认为科举文章不是 “实学 ”。 郑樵虽然专心钻研学术,但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他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宋室南迁,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年轻的郑樵也坚决要求抗战,表示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但因无人引荐,投效无门,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于是只得重返山 林,坚持在夹 T山过着淡泊清寒的生活,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 为了完成这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郑樵以坚强的毅力, “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 ”,做了充分的准备。 “风暴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 ”。当时,莆
17、田学术文化很发达,藏书家之多,闻名全国。 郑樵 “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 ”。 “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 ”。因此,他得以 “搜尽东南遗书,搜尽古今图谱,又尽上代之鼎 彝与四海之铭碣遗编缺简 ”。当时人们就曾称赞他说: “惟有莆田郑夹 T,读尽天下八分书。 ”这就为他完成通志的编撰,准备了博大深厚的基础。 郑樵虽博览群书,但不死守书本。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他 “结茅夹T 山下,与田夫野老往来,与野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 ”。他还主张读书人要与富有实际知
18、识的农民 “参合 ”,以求得 “实学 ”。还要利用实物,来印证书本知识。他这种治学方法比较科学和进步,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郑樵认为,要编撰这 样一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于是他以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校雠学)、图谱、亡书之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清代纪昀等人认为, “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 ”。他不愧为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郑樵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大约始于绍兴八年( 1138),当时他三十五岁。绍兴十
19、九年( 1149),郑樵四十六岁,他感到年纪大了,体力 也开始衰退,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他从已经写成的几百卷著作中,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 ),向秘书省进献自己的著作,并呈上一封献皇帝书,说明自己三十年来刻苦攻读和勤奋著述的情况。结果得到高宗赵构的嘉纳,把他所献的书 “诏藏秘府 ”。这使郑樵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回到莆田夹 T草堂后,继续著书、讲学。这时他名声很大,四方之士从学者多达两百多人。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都辞谢了。 由于侍讲王伧和贺允中的再次推荐,绍兴二十八年( 1158)二月,高宗赵构召见郑樵。他对高宗说,自己 准备 “取历代之籍,始三皇,
20、终五季,汇辑为一,名曰通志,体参马、班,法则稍异 ”。高宗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实现了会通众史, “集天下之书为一书 ”的夙愿。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底,郑樵又一次来到临安,献上自己的著作。刚好高宗车驾去建康,没有得见。次年春,高宗下诏命郑樵把通志进呈;但是诏命下来时,郑樵却已不幸逝世了,终年五十九岁。 郑樵以 毕生的精力,独自编纂了卷帙浩繁的二百卷通志,他的成就是巨大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郑樵与刘知几、章学诚并列,认为他的通志“
21、足以不朽 ”, “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之一彗星焉 ”, 对他做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 1988年第 12期文史知识) 【小题 1】文中为我们展现的这个旧时代学者是怎样的形象( 4分) 【小题 2】赏析画线语句( 4分) ( 1)郑樵 “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 ”。 ( 2) “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 ” 【小题 3】从 两段来看,郑樵在治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4】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小题 1】勤奋好学、注重实学、关心民族命运
22、、有宏大理想、有毅力、博览群书又重视实践、淡泊名利。 (答出任 4点即得全分。 ) 【小题 2】 (1)答案:行动描写,刻画了郑樵以坚强的毅力,博览群书,为通史的编纂做充分的准备。 (2分 )(2)答案:语言描写 (答比喻亦可 ),是借粱启超对他高度的评价突出他的巨大成就及对史学界的贡献。 (2分 ) 【小题 3】 注重实践知识。他为了考察研究 动植物,在夹 T 山下搭茅屋居住,访问田夫野老,观察动植物;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交流。 读书有计划性。为了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他制订了一个三十余年的研究计划。 读书、研究与著述结合。郑樵在读书研宄中,把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
23、多著作后来大部成为通志的底本。 (答出任两点,即得 4分 ) 【小题 4】观点。: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宫,是出于他的研究学问的需要。 他认为科举文章不是 “实学 ”,不值得学习; 他拒绝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是为了专心著述、讲学; 宋高宗也支持郑樵专心 著述,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观点二:如果他出来做官,更有利于人生理想实现。 他的理想是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如果做官,会更有利于利用朝廷的资源,完成自己的著述: 从宋高宗后来给予他一定官职、支持他专心著述来看,做官会有更优厚的条件,有利于他的著述; 他抱负很大,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
24、,如果做官,会更好的造福一方。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 合理、理由充分,给 4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郑樵的言行举止或者作者对他的直接描述或者侧面衬托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可结合着每一段的第一句概括性的语句内容进行概括。如文章第二段, “郑樵虽然专心钻研学术,但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 ”,体现了他关心民族命运的形象。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东省 实验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二次 诊断 测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