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 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 渲 染 /绚 丽 着 陆 /着 迷 量 体裁衣 /车载斗 量 B 箴 言 /缄 默 角 色 /角 逐买 椟 还珠 /老牛舐 犊 C 癖 好 /偏 僻 楷 模 /模 具开门 揖 盗 /缉 拿归案 D倥 偬 /葱 头 古 刹 /刹 车虚与 委 蛇 /群山 逶 迤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为生僻字和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A xun、 zhu/zho、 lin /lin; B
2、zhn/jin、 ju、 d; C p/p、 m/m、 y/j; D zn/cn、 ch/sh、 wi。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 本土艺术品投资市场历来 充斥 着各种制假、售假、拍假等乱象。莫言假墨迹泛滥,除了要抨击市场的无序、相关法律监管的缺位之外, “消费名人 ”倾向,藏家的 急功近利 、过度投机等,也给不法商贩留下太多 谋利 空间。莫言在未获诺奖之前,其书法一度被人斥为 “缺乏笔墨根底 ”。 情随事迁 ,目前,他的一幅字在拍卖市场动辄就被叫卖到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已超过一代书法大家启功作品的价格。 A充
3、斥 B急功近利 C谋利 D情随事迁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词语的解释来判断。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此处可换为 “时过境迁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 9月 11日,日本爱知县警方以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逮捕了丰田汽车零部件制造巨头寺田武久,警方认为他因在华业务而向广东省内地方政府官员支付了现金。 B美国之所以通过立法和司法查办美国公司的海外贿赂行为,奥巴马他们并不是因为关心外国的廉政建设,而是因为这涉及美国公司之间的公平竞争,涉及美国
4、社会的法治环境。 C李克强总理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我们有一种选择,就是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加赤字,放松货币,这可能会起到短期效果,但是对未来未必有利。 D “红十字会强行募捐 ”、 “动车事故天价赔偿 ”之类的网络 谣言是否广泛传播,关键并非 “网络推手 ”有多么神通广大,而是公共责任有所欠缺,从而让 “网络推手 ”钻了空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A成分残缺,在 “反不正当竞争法 ”后加 “为由 ”; B中途易辙,将 “奥巴马他们 ”挪到 “因为 ”后面; D两面对一面,去掉 “是
5、否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多年来,诸如 “金光大道 ”、 “我们走在大路上 ”、 “高大的 ”、 “雄伟的 ”、 “宽阔的 ”、“全新的 ” 这类大词一直很流行。 唯有如此,才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形象。 这些词代表的是对国家形象的想象、象征。 在我看来,它们更是那些大词的具体化、符号化、空间化、物质化。 后来,这些大词就不仅仅是文学性的想象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世界本身。 许多人说到今天中国城市千篇一律的同质化,都说它们是马赛克、瓷砖、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同质化。 转眼之间,一条条 “金光大道 ”、一座座高大、雄伟、宽
6、阔、光芒万丈的城市在中国拔地而 起,黑暗望风而逃。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充分利用句子间的关系来排序。紧承 “这类大词 ”,应该是 ,另外, 应该是紧密相连, 也应该紧密相连。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木心与他的文学回忆录 新周刊:这本迟来的文学回忆录,你觉得它够 “木心 ”吗? 陈丹青:里面每句话都是木心说的。我可能漏记,但绝不添一句一字。现在他去世了,大家读到这本书,从此对木心的各种解读,包括利用,就开始了。 新周刊:木心在文学史里大量讲什么是快乐哲学,什么是他认为的喜怒哀乐。
7、 陈丹青:他反复提出两个概念:悲观主义,宇宙观。都是很难被接受的,辨不清的。要注意,他提出悲观主义,同时提出快乐主义。他对每件事至少有一对观念。 新周刊:那种矛盾性体现在他的每个细节上。 陈丹青:我不称为 “矛盾性 ”,是复杂感吧。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感,他最感兴趣。 新周刊:读木心能照射这个时代的浅薄 。 陈丹青:大部分时代是浅薄的,木心是在对不甘浅薄的人说话。你问他这些观念怎么会有,他在文学中给你兜底翻出来。耶稣、莎士比亚、曹雪芹 有一组人物他翻来覆去说。这牵扯到他的另一个命题:天才。他总结一个时代没有好的文艺,一句说死:不出天才。你仔细想想,真是这样的。 新周刊:因为他也受到达摩的影响,他最
8、喜欢的三个人是达摩、老子和耶稣。那他说的天才论,是否可以从轮回去解释? 陈丹青:我不评论木心的文学与思想,还不到时候,不要着急从他那里归结什么,别执迷于他的 “最 ”。他的警句格言 其实是短语 是反警句、反格 言的。 他说:宗教是回头是岸,艺术是回头不是岸;宗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艺术是放下屠刀不成佛 为什么不是岸?为什么不成佛?你仔细去想。如果想明白了,木心还有一句话 “ 不要说出来。 ” 新周刊:回到最简单的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木心? 陈丹青:为什么要有这个问题?你在一幅画前信步停下来,会问自己为什么看吗? 九八年,阿城和他最后一次见面,我们吃完饭往回走,在一家人家的花园外停下来。鸡冠
9、花开了,暮色里很猖狂的猩红色。当时阿城正在说京城哥们见面就聊政治新闻: “怎么样?今天有什么重要新闻? ”木心对着鸡冠花笑 说: “这就是今天最重要的新闻。 ” 你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 “重要 ”,我的意思很简单,中国有这么多作家,我也知道一位,你们来读读他。我一直姿态很低:你愿意读,你就读读看。 新周刊:今天看来,在文坛之外,反而许多年轻的求知者能理解木心,走近木心。这使您对 “恢复传统 ”、 “回到原典 ”或 “文艺复兴 ”有期待吗? 陈丹青:没有期待,能回常态就不错。不要拿了木心当 “有用 ”、 “有为 ”。无为地读他,反倒或者有用的。他讲课说,别期待文艺对国家社会有用。文艺有什么好
10、处呢?写着写着,作者自己倒好起来。 新周刊:他所谓 “流亡 的美学 ”应该如何看待? 陈丹青:那是乔伊斯说的,木心倒过来,说成 “美学的流亡 ”。他 “精 字词 ”,常用前人的原句调换调换。可你真的解作 “玩 ”,错了,上当了。他常以玩句表达深沉的意思,如 “视死如归,视归如死 ”。 这句话,乔伊斯的核心是 “流亡 ”,木心的核心是 “美学 ”。流亡者大谈 “流亡 ”,犯忌的,流俗了。木心来个反拨。其实, “美学 ”也不过虚晃一枪,他从来不玩什么 “美学 ”之类理论腔,但这么一借,反倒将 “流亡 ”说出来了,东欧苏联那么多流亡者痛说流亡,见这一句,会惊异的。 “美学的流亡 ”也可解作他自己的写
11、照。他弄艺术(亦 即所谓 “美学 ”)从来无视地域和时代。 (选自新周刊的请给木心先生起码的尊重,有删改 ) 【小题 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 5分) 【小题 2】访谈中,陈丹青引用 “九八年阿城与木心聊鸡冠花 ”有何作用?( 4) 【小题 3】流亡,已经不仅仅意味着失去地理上的故乡 ,更意味着失去精神上的故乡。请分别从 “流亡的美学 ”与 “美学的流亡 ”两个不同角度,分析 “屈原 放逐(遭流放),乃 赋 (写)离骚 ”这一现象。( 6分) 答案: 【小题 1】( 1)文学回忆录中所表现的木心的哲学观(或:主要内容、主要思想)。( 2分) ( 2)为什么要读
12、木心的作品(或:读木心作品的原因)。( 2分) ( 3)陈丹青如何看待 “流亡的美学 ” 。( 1分) (前两点每点 2分,第三点 1分,共 5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2】( 1)回答了 “为什么要读木心 ”这个问题,( 1分)形象、含蓄而深刻。( 1分) ( 2)同时告诉我们,应该用无为的审美的眼光( 1分)阅读木心,关注生活( 1分) 【小题 3】( 1)流亡的美学,核心是流亡。( 1分)屈原被放逐,失去了地理上的故乡,在流亡的过程中,他创作了凝聚着审美意蕴的离骚。( 2分) ( 2)美学的流亡,核心 是美学。( 1分)屈原那凝聚着审美意蕴的离骚,揭露的是美被践踏的状况;同时,这种状
13、况是没有地域和时代局限的。( 2 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试题,从全文内容来看,本文主要就三个方面的内容来采访的,所以必须概括出三个方面,才可以得满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作用的题目,这句话主要考查它的内容作用以及对其含义的准确理解。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对文意深刻理解后知识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其基础建立在对文意深刻而正确的解读之上。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4、。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永恒的灯光 很小的时候,我住在单门独户的红砖瓦房里。夜晚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出门上厕所还要打着手电筒。每次听到什么风吹草动的声音,都吓得脊背一阵发凉。后来,我家搬到了楼房里,而且周围也全是楼房。每天夜晚,即使熄灭房内的所有灯火,也能被对面楼的灯光照得像黎明时分一样,有着灰蒙蒙的可见度。因此,为 了睡个好觉,就不得不在卧室的窗户后面挂上厚厚的窗帘,来抵挡这些入侵的光线。 其实, 我从心底里喜欢这些夜晚中来自他方的光亮 。 我常常在熄灯睡下之后,眼睛半睁半闭地望着那些从窗帘与墙壁之间的缝隙里溜进来的光线。我感到自己尽管在黑暗中独自一人,
15、但那些光线却给我带来了持久的抚慰与温暖。有时候,我闭着眼睛还没有睡着,但突然感到眼皮上方一下子暗下来了,似乎有什么庞然大物快要落下来,我赶紧睁开眼睛,但我什么也看不见,除了黑暗的压迫。那个时刻,我对那片突然消逝的光亮产生了深切的怀恋。我的有着小小失落的内心甚至对提早熄灯的人 有了一丝淡淡的怨怒。 或许我是个害怕孤独的人,窗外的灯光让我意识到他人与我同在的时候,我的内心就获得了某种平静。我喜欢在晚上读书写作的间隙望望窗外的灯光,至少有几百扇发光的窗户能够进入我的视野。刚刚进入夜晚的时候,四周的窗户几乎全部都是灯火通明,而且能够看到窗户上的阴影在闪烁和跳动 那是电视屏幕的亮光。这时候的外界的灯光对
16、我而言意义不大,我觉得过于热闹,而我自己的内心也还停留在白天的喧闹之中。等到再晚一些,那些窗户就接二连三地失去了光明,剩下的还亮着的窗户开始显得更耀眼了,也更突出了。它们在我眼里有了明确 的方位和坐标,就像一个人获得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我望着它们,想想它们后面的主人们都在干些什么。我觉得自己以这种方式和他人乃至人类达成了深刻的精神关联,尽管这个他人是无名的、未知的、想象的、陌生的、虚构的。 我是个喜欢晚睡的人。关心我的人总劝我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我自己其实也想改掉,因为我觉得人的生活不能违背天然的规律。但我晚睡成瘾,难以戒除。很多人晚睡是因为城市的夜晚充满了各种娱乐的诱惑和骚动,而我置身在城市的
17、夜晚则是想索取一点属于自己的宁静。由于晚睡,我的整个生活时间和社会的运作时间产生了巨大的错位,我经常 要气喘吁吁地从自己的生活时间中赶到社会的运作时间中。这种错位的张力经常让我有种筋疲力尽的感觉。 我有时会想起米兰 昆德拉的一句话: “艺术通过对抗时代来取得自身的进步 。 ”难道我就是这样一位 “对抗时代 ”的 “艺术家 ” 我可以这样自嘲,但实际上我是迷恋于一种生活的虚拟的自由,就像一个孩子偷偷脱离了旋转木马的轨道,他获得了短暂的自由,看到了另外的风景。我就是那个孩子,我看到了夜晚的灯光,我觉得那些光线像是特殊的道路 :它们通向他人,也通向比他人和自己更大的存在。 (选自散文 2012年第
18、6期窗下的事物,作者王威廉) 【小题 1】作者为什么说 “我从心底里喜欢这些夜晚中来自他方的光亮 ”?请联系全文回答。( 5分) 【小题 2】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3】本文写了大量 “我 ”在成长历程中对 “灯光 ”的感受。作者这样写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因为在 “我 ”独处于黑暗中时,那些光线给我带来了持久的抚慰与温暖; 因为窗外的灯光让我意识到他人与 “我 ”同在,内心获得某种平静; 因为望着窗外稀疏的灯光, “我 ”觉得自己以这种方式和他人乃至人类达成了深刻的精神关联。 因为我看到夜晚的灯光,就觉得
19、那些光线像是特殊的道路 :它们通向他人,也通向比他人和自己更大的存在。 (一点 1分,两点 2分,三点 3分,四点 5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小题 2】 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分)用米兰 昆德拉的话引起对自身错位生活现状的思考,既有自嘲式的宽慰,又有理性的反省和认知。( 1 分) 过渡。( 1 分)从晚睡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叙说过渡到一种对生活意义、生存状态的思考。( 1分) (一点 2分,两点共 4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小题 3】 真实、 亲切地( 1分)呈现出灯光的丰富意蕴( 2分)。 由 “喜欢 ”到 “怀恋 ”再到 “
20、迷恋 ”,灯光一步步进入 “我 ”的生活,影响着我的性格,影响着我对生存方式的思考,( 2分)使文章自然贴切地表现出灯光的永恒含义。( 1分) 以小见大,( 1分)将深刻的生命哲思融入到对灯光感受的细小处,启人深思。( 2分) (每点 3分,答对两点即得 6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语句题,根据题干 “请联系全文回答 ”提示,答案:应该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整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语句作用的题目,此类题目答题的思路是先考虑结构作用,
21、再考虑内容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作者写大量的对 “灯光 ”的感受,目的为突出强调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小说的智慧 今天我是作为 “小说家 ”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 “作家 ”。 照福楼拜的说法, 小说家是一位希望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的人 。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就是说拒绝公众人物的角色。这在今天并不容易。今天,任何略微有些重要性的东西都必须登上被大众媒体照耀得让人无法忍受的舞台,这些大众媒体使作品消失在它
22、的作者的形象后面。在这种没有人可以完全逃避的处境下,福楼拜的观察让我觉得几乎是一种警告: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可能被视为他的行为、他的宣言、他采取立场的附庸。而小说家绝非任何人的代言人,并且我要将这个话说透:他甚至不是他自己想法的代言人。 当托尔斯泰写下安娜 卡 列宁娜初稿的时候,安娜是一个非常不可爱的女人,她悲剧性的结局是应该的,是她应得的下场,而小说的最后定稿则大不相同。但我并不认为托尔斯泰在其间改变了他的道德观。我觉得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聆听了一种我愿称之为 “小说的智慧 ”的东西。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一高于个人的智慧,因此伟大的小说总是比
23、它们的作者聪明一些。 这一智慧到底是什么?有一句精彩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受到这一格言的启发,我总爱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就这样孕育出第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的想法。我喜欢想象小说的艺术是作为上帝笑 声的回声来到这世界上的。可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人在思考,却又抓不到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还有,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的所想的那样。最早的欧洲小说家看到并抓住了人的这一处境,并在这一新处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 拉伯雷发明了一个新词: Aglaste(不会笑的人,没有幽默感的人)。小说家与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之间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广东省 珠海 中等 六校高三上 学期 第二次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www.mydoc123.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