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豪取七连胜,华裔新秀林书豪成了无数球迷心中新的王者。他还能 “火 ”多久,没有人知道答案:,但请相信,以林书豪的智商,加上他近乎苛刻的 “自律 ”,他绝不会只是 昙花一现 。 B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不但认真学习了 “两会 ”的文件,而且 鞭辟入里 地领会了 “两会 ”精神,并决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经济改革浪潮中去。 C不少贫困地区尽管已经脱贫,但仍旧不愿意 “摘帽子 ”,这与 “炫贫 ”背后的逻辑 如出一辙 :把扶贫政策当成了牟利的载体,把扶贫资金当成了
2、“唐僧肉 ”。 D雍正皇帝在历代满族皇帝中精明强干、伶牙俐齿,可谓 首屈一指 ,然而对汉人的精明也退避三舍。 答案: B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语境用错。A昙花一现:优昙钵花,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 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C如出一辙: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D首屈一指:首:首先。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
3、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服有了很大改进。美国航天局投入使用的最新式宇航服造价之高达 3000多万美元之巨。 B全体施工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座设计独特、雄伟壮丽 、坚固美观、雄跨两岸的大桥终于和哈尔滨市民见面了。 C当参加哈尔滨 万人徒步大赛活动的 80多名老知青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防洪纪念塔的时候,受到了在此等候的市民的热烈欢迎。 D燕窝一旦被染成赤红色,它原有的异色和杂质就会被遮盖起来,显得纯净而漂亮,因此,那些杂质多、成色差的燕窝,往往被用来制作血燕。 答案: D 试题分析:选项 A搭配不当, “造价之高 ”和 “之巨 ”搭配不
4、当,应为 “造价达3000多万美元之高 ”;选项 B结构混乱, “全体施工人员 ”句意还没表述完整又换为 “一座大桥 ”,中途易辙;选项 C成分残缺,句子以 “当 时候 ”接宾短语开头,造成主语淹没。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 “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 ”。虽然瑞典文学院始终以 “理想主义 ”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 “理想主义 ”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 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
5、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 1910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 “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不难发现,此时欧洲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 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
6、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 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如 1919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 “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 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
7、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
8、、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小题 1】下列对 “诺贝尔文学奖 ”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 “理想主义 ”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段对 “理想主义 ”的理解有所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C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
9、评价方向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D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小题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自 19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和谐为核心的古典 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
10、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从 19世纪中叶起,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 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C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D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
11、焦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 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B对应的原文是 “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
12、 真、善、美的文学作品 ”选项因果倒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选项 C对应的原文 “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 ”,选项把 “战后 ”和 “战前 ”混淆,混淆时间范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选项 B中 “原来的低层次 ”原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 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13、文 /罗先哲 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为家宝,从不外借。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 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
14、宝地急速赶回淄博。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 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 技法越来越精。 “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 ”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
15、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 在传 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
16、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 “闲云野鹤,孤傲不群 ”。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 小屋里住了下来 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 1993 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 “兰竹苑 ”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
17、。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篱院长守身更舒。横批: 老屋隐士。 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 “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 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 “画,愈画愈难。 ”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
18、一句话。他时常对人们说: “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 跑线上。 ” 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 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 “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一画贤。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 ”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传记开头详细记述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 B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必借鉴今人。 C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
19、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找到创作激情和灵感。 D “画,愈画愈难 ”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十分困难的。 E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小题 2】王烈 “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 ”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 (6分 ) 【小题 3】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结合文本任选两种简要赏析。 (6分 ) 【小题 4】王烈 “闲云野鹤,孤傲不群 ”的文化品格,得到 了人们的尊重,但也“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20、案: 【小题 1】 A 3分, C 2分, E 1分。选 B、 D不得分。 【小题 2】师从古人:他对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执着求借于希宁教授珍藏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并刻苦临摹。( 2分)师从造化:九下江南写生,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 2分)师从我心: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 2分) 【小题 3】 细节描写。例如, “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 ”、 “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 脚背肿得撑破了皮,
21、小腿肿得像牛腿 ”等细节,真实地展现了王烈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 引用。例如,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评价、王烈 “兰竹苑 ”的对联、接受采访的回答等,真实地展现了王烈的孤傲不群与淡泊宁静。 侧面展现(衬托对比)。以环境衬托。通过写 “小山房 ”的艰苦环境展现王烈在创作上的专心与投入;通过写 “兰竹苑 ”的简朴清幽,衬托王烈的孤高淡泊。以他人映衬。通过于先生的被感动侧面展现王烈对绘画的执着;通过 “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 ”对比出王烈对绘画的投入;通过当今画坛一些人“哗众取宠,包装炒作 ”的不良作风,反衬王烈的不逐名利,务实自励。 (答出两种即可。每种要求答出手法名称、举例分析以及具体表
22、达效果。) 【小题 4】答案:要点:远离世俗,不慕荣利地位,甘于孤独淡泊,耐得清苦寂寞才能成就大师境界;( 2分)求真务实,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炒作,追求艺 术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2分)王烈无论是独守小山房,还是安居家乡老宅都能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艰苦,他却能 “久居心自乐 ”,这是他画艺有成的重要原因。( 2分)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虽然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却也使他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2分) (观点:答出王烈文化品格的两层内涵,各 2 分;引据:举出传主的具体表现,2分;分析总结:分析这种文化品格对汪列的意义,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
23、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 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 B项 “更多地师从古人 ”、 “不必借鉴今人 ”,表述不当; D项对文中语句理解有误, “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 ”表述不当。 E,原文信息的关系不是 “不应 而应 ”,是 “不是 而是 ”,也就是说,原文王烈只是说自己的人生观,而非要求他人。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的前三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 “四十
24、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 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塑造手法的考核的题目,传记的人物塑造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描写,真面主要是语言、动作,侧面主要是别人的评价或和别人对比,答题时选准要点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 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河北省 唐山市 开滦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