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南省高三十三校联考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湖南省高三十三校联考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湖南省高三十三校联考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湖南省高三十三校联考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古 刹 (ch)自 个 儿 () 韬光养晦 (hu)焚膏继 晷 (u) B 论 语 (ln)节 骨眼 (ji)造福桑 梓 (z)间不容 发 (f) C 殷 红 (yn)一 沓 纸 (d)蜚 声中外( fi)暴虎 冯 河 (pn) D 供 应 (n) 舶 来品 (b)始终不 渝 (y)刚正不 阿 ( )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自个儿 (g), C殷红 (yn),暴虎冯河 (png), D刚正不阿( )。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
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吉祥筚路蓝缕不记其数变幻莫测 B九霄独当一面对簿公堂改弦更章 C沉湎可见一斑旁征博引焕然一新 D发韧面面具到前倨后恭雷厉风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计其数, B改弦更张, D发轫 面面俱到。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专家除了为社员们传授棉花高效栽培技术,还深入田间地头,查验、采集土样;走进种植户家中,询问棉花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B在铁路线上, 11 8万太原铁路人迎送旅客、运输物资、检修车辆、巡查站点 他们在紧张而细致的工作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C为培养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该县将 “建设长寿旅游名
3、县 ”列为重点发展战略,打造长寿食品加工、长寿文化旅游等长寿产业。 D亲情,在李正天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创作的亲情系列作品,一共有九幅,近期应邀将在珠三角各城市美术馆的邀请展中展出。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语序不当。 “查验 ”和 “采集 ”应交换位置; C搭配不当, “培养 ”应改为 “培育 ”; D重复赘余,去掉 “应邀 ”。 考 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旅行家徐霞客在某年春天来到洞庭湖一带,看到江南美景,不禁吟诵起前人诗句,他不可能吟诵的一句是 A人面桃花相映红 B杨花榆荚无才思 C沾衣欲湿杏花雨 D又见湖边木叶飞 答案: D 试题分析: “又见湖边木叶
4、飞 ”是秋天景象。 考点:选用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21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晴窗一扇 林清玄 台湾登山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青年登山家,有一次登山的时候,不小心跌落在冰河之中;数十年之后,他的妻子到那一带攀登,偶然在冰河里找到已经被封冻了几十年的丈夫。这位埋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年,还保持着他年轻时代的容颜,而他的妻子因为在尘世里,已经是两鬓飞霜年华老去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整个胸腔都震动起来,它是那么简短,那么有力地说出了人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确定是渺小的,有许多机缘巧遇正如同在数十年后相遇
5、在冰河的夫妻。 最近,台北在公演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舞台剧,我少年时代几次读游园惊梦,只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 ,年岁稍长,重读这篇小说,竟品出浓浓的无可奈何。经过了数十年的改变,它不只是一个年华逝去的妇人对风华万种的少女时代的回忆,而是对时空流转之后人力所不能为的忧伤。时空在不可抗拒的地方流动,到最后竟使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时间 ”和 “空间 ”这两道为人生织锦的梭子,它们的穿梭来去竟如此的无情。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该书的自序里有短短的一段话: “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如是,吾书至
6、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 ”(我常对于别人说 “某甲现在若干岁 ”感到奇怪,若干,是积起来而可以保存的意思,而现在他的岁月积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拿出来数吗?可见以往的我已经完全改变消失,不仅是这样,我写到这一句,这一句以前的时间已经很快改变消失,这是最令人心痛的。)正是道出了一个大小说家对时空的哀痛。古来中国的伟大小说,只要我们留心,它讲的几乎全有一个深刻的时空问题,红楼梦的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最后也走到时空的死角;水浒传的英雄豪杰重义轻生,最后下场凄凉;三国演义的大主题是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金瓶梅是色与相的梦 幻散灭;镜花缘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聊斋志异是神鬼怪力,
7、全是虚空;西厢记是情感的失散流离;老残游记更明显的道出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 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无一例外的,说出了人处在时空里的渺小,可惜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否则一定会发现中国民间思想,对时空的递变有很敏感的触觉。西方有一句谚语: “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 ”正道出了时空和人生的矛盾,我们觉得快乐时,偏不能永远,留恋着不走的,永远是那令人厌烦的东西 这就是在人生边缘上不时作弄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柏拉图写过一首 两行的短诗: 你看着星么,我的星星? 我愿为天空,得以无数的眼看你 人可以用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美的小说来写人生,可惜我们不能是天空,不能是那永恒的星星,
8、只有看着消逝的星星感伤的份。 有许多人回忆过去的快乐,恨不能与旧人重逢,恨不能年华停伫,事实上,却是天涯远隔,是韶光飞逝,即使真有一天与故人相会,心情也像在冰雪封冻的极地,不免被时空的箭射中而哀伤不已吧!日本近代诗人和泉式部有一首有名的短诗: 心里怀念着人, 见了泽上的萤火, 也疑是从自己身体出来的梦游的魂。 我喜欢这首诗的意境,尤其 “萤火 ”一喻,我们怀念的 人何尝不是夏夜的萤火忽明忽灭、或者在黑暗的空中一转就远去了,连自己梦游的魂也赶不上,真是对时空无情极深的感伤了。 说到时空无边无尽的无情,它到终极会把一切善恶、美丑、雅俗、正邪、优劣都涤洗干净,再有情的人也丝毫无力挽救。那么,我们是不
9、是就因此而颓丧、优柔不前呢?是不是就坐等着时空的变化呢? 我觉得大可不必,人的生命虽然渺小短暂,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里来照见大的世界。 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的流变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寒,就有冬寒。闯进来情爱就有情 爱,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的体验生命的深味。 只是既然是晴窗,就要有进有出,曾拥有的幸福,在失去时窗还是晴的;曾被打击的重伤,也有能力平复;努力维持着窗的晶明,那些任时空的梭子如百鸟之翔在眼前乱飞,也能有一种自在的心情,不致心乱神迷。有的人种花是为了图利,有的人种花是为了无聊,
10、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要真爱花才去种花 只有用 “爱 ”去换 “时空 ”才不吃亏,也只有心如晴窗的人才有真正的爱,更只有爱花的人才能种出最美的花。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鸳鸯炉,有删改) 【小题 1】文章开头引用了台湾登山界流传的一个 “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 ”,说它 “美丽又哀愁 ”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 4分) 【小题 2】根据文意,简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 ”的含义。( 5分) 【小题 3】林清玄以人性与佛性交互融合与渗透的大美散文感动着濡染着当代无数的读者,其质朴温婉的情感与或深或浅的哲理启悟众生,影响深远。试
11、结合本文的选材谈谈林氏散文的特色。( 6分) 【小题 4】联系全文,简析作者所说的 “晴窗一扇 ”的涵义。结合 现实,谈谈你又是如何理解 “晴窗一扇 ”的。( 6分) 答案: 【小题 1】美丽是因为情人的重逢,哀愁是因为时空的无情。( 2分)作用:引出下文对时空的感叹,为后文的叙述营造一种感伤的氛围。( 2分) 【小题 2】 在人生中,快乐与痛苦是并存的; 快乐的时光不能永远停留,痛苦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曾经的快乐,正是当下痛苦的根源; 快乐与痛苦是人生常态,关键在于人的心态。 【小题 3】选材上,典型、广博、紧扣主旨。文中紧扣 “时空 ”选材,既有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又有外国古代和控的
12、诗作,内容充实,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特点 2分,联系文本举例说明 4分,言之有理酌情评分。) 【小题 4】作者所说的 “晴窗一扇 ”是一种热爱生活、宽容平和、优雅自在、淡看得失、坦然豁达、坚强隐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境界。(答案:信息主要在倒数一、二自然段,从 “曾拥有的幸福 还是晴的 ”可以看出对待得失的坦然豁达;从 “曾被打击的 也有能力平复 ”可以看出对待痛苦的坚强隐忍;从 “那些任时空的梭子 不致心乱神迷 ”可以看出对待时光的自在从容;从 “有的人种花是为了图利 要真爱花才去种花 ”可以看出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爱。)(对 “晴窗一扇 ”涵义的概括意思接近, 结合现实的理解言之有
13、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对 “美丽又哀愁 ”的原因的理解,既要从故事本身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到下文对这个故事的感慨的内容。作用上,要同时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句话的前后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供作答,这就要求我们梳理整个文章。首先把与这句话内容有关的句子或词语划出来,再作适当的归纳,分点作答。不能分条列举能从文意中感悟出痛苦与快乐的关系,酌情给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 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的是从选材的角度来谈文章特色。首先要有文体意
14、识,散文的一般特征是 “形散神聚 ”,所谓 “形散 ”,就是选材上的要求,而本文同样符合这个特征,因此,朝这个方向作答,应该不会错。接下来就要看文章在选材上的具体内容了,是不是 “散 ”, “散 ”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题目有两个要点,一是作者所说的 “晴窗一扇 ”的涵义,要结合文章主旨来作答;一是你的理解,要结合文意作适当的发挥。 考点:从不同的角 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10分。其中,填空题 4分;选择题 6分,每小题 3分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们所从事的是有关价值、观念、符号等的文化性的活动。任何人,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还更有心理性的需求。人不只是一生物性的存在,他还有一种生命意义之追求,一种最终的价值之追求,一种跟宇宙世界接触的追求。一言之,他有一种了解 “为什么 ”的需求。知识分子的最主要功能便是解答思索这些问题。他们的角色是把人众带 进较广大的宇宙秩序中,这就是知识分子之起源几乎都是教士、先知、哲学家之原因。知识分子为社会创发 “大传统 ”,为社会铺设文化性的意义系统。 知识分子的功能既然在解释外在世界的情景,很自然地,他总是倾向着怀疑与批判的眼光的,他
16、的想法与看法与社会现状总是有距离的。而没有一个现实社会是圆满的,也因此知识分子总是无法对现实社会不保留地加以拥抱的。当然知识分子之所见是多少与他本身的知识传统有关的。一个重科学的知识传统,将使他怀疑一切,而着重在 “新的世界的形象 ”的建构。反之,一个重历史人文主义的传统,将往往使他把现状与过去 的理想世界去比较,而着重在 “古典世界的形象 ”的重构。不论如何,知识分子总多少带着批判社会或反社会的性格的。 由于纯知识分子是批判他身处的社会的,因此,他与政治权威结构总是具有先天性的紧张关系的。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威的关系是很微妙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与政治权威保持距离,以保有他特殊的批判者的身份;一方
17、面却又想与政治权威接近,以实行他的所见或主张。而政治权威在基本上是不会喜欢知识分子的,因为他昀权威之被批判将会被打折扣,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靠知识分子的。史太林尝谓 “没有一个统治集团可以没有知识分子而统治成功的。 ”这 理由是很简单的。因为政治上的任何统治者,虽然有权力,但赤裸的权力总是较少有效并且难以经久的,权力 (Power)必须被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才能有效,权力犹如钞票,钞票必须使人信得过才有购买力。权力亦必须使人信得过才有制约力。而权力要使人信得过则必须转化为权威,这就是合法化过程。如何使赤裸的权力转化为被人认为合法的权威则是知识分子的特有功能。古往今来的皇帝、君主、独裁者,没有一个是喜
18、欢裸体的,他需要体面的衣裳的装饰,才能显出威仪、与众不同与神圣不可侵犯,而知识分子则是替统治者穿衣裳的人,知识分子既然是替统治者穿衣裳 的人,当然他也可以把统治者的衣裳剥掉,而使他成为一赤身裸体的 “独夫 ”,就这点说,中国人所说 “读书人是得罪不起的 ”一句话有很大的道理。至于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的话,则是对,也是错。说它对是因为传统中国过去的确没有读书人造反成功;说它错,是因为过去所有重要的造反几乎没有一次是没有读书人参与其间的。严格地讲,所谓民意、舆论在古代社会固然不外是知识分子的意见,即使在号称最民主的美国如 Almond, Rosenau等研究指出也实在是知识分子的主张。知识分
19、子虽无力移山,但却可以风动群众。古云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实则治天下不能不靠知识分子,即得天下亦何尝可以完全不靠知识分子? (节选自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 【小题 1】文章以 “知识分子 ”为话题,先分析知识分子的 _,再介绍知识分子 _,最后指出知识分子基于自身的功能性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4分) 【小题 2】下列关于 “知识分子功能 ”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的想法与看法与社会现状总保持一定距离。 B知识分子的角色是要带领着人众认识较广大的宇宙秩序。 C知识分子为社会创发 “大传统 ”,铺设文化性的意义 系统。 D怀疑和比较使知识分子多少带着批判社会或反
20、社会的性格。 【小题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重科学的知识传统和重历史人文主义的知识传统,将往往使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知识分子之所见由他本身的知识传统决定。 B知识分子总是无法对现实社会完全不保留地加以拥抱,是因为知识分子习惯用怀疑与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社会,而现实社会本身都是不圆满的。 C知识分子要实行自己的所见或主张,就是要使统治者手中的权力变得有效而且经久耐用,具有信服力,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者的管理。 D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传统中国过去的确没有读书人造反成功,所以知识分子虽然可以风动群众,却不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答案: 【小题 1】文化性
21、功能 对社会时代的批判性(或:带着批判社会或反社会的性格)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的是对段意的理解与概括,要注意段首段尾的句子的提示作用,有的句子本身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或结论句。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不属于知识分子的功能内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应该是 “多少与他本身的知识传统有关 ”; C项,是统治者借知识分子之力要达到的目的,而非知识分子要达到的目的; D项,说法有点绝对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
22、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22分。其中,选择题 12分,每小题 3分;翻译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愚观贾 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 庶几 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 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 而 后出昼,犹日: “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 “夫子何为不 豫 ? ”孟子日: “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
23、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节 选自苏轼贾谊论) (乙)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 皇 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 “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湖南省 三十三 联考 第二次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