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饮水机行业过快发展过程中,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 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世界杯期间,大量外国游客涌入巴西,各色人等 ,导致当地犯罪率急剧提高。 对于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刘明康表示,不是每一家都是赢家,目前这个领域 ,谁走的更好,还需拭目以待。 A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B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C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泥沙俱下 D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
2、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 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分析可知, “泥沙俱下 ”:俱:都、一起。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 “鱼龙混杂 ”: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 “鱼目混珠 ”: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有人认为, “文学反映时代 ”是一种过时的理念,现代文学
3、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 “内世界 ”的呈现,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 , 。 。 。 , 。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的真实现状 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与反映时代并不矛盾 “超越时代 ”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超越 它们至今仍具有超越性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 完 全脱离现实感的作品无论在现世还是后世都是不会真正受到欢迎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
4、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分析可知, 提到了 “超越时代 ”及反义词 “完全脱离现实感 ”二词应排在首位, 承接前文的 “永恒性 ”, 举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之例论证。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2013年热播的咱们结婚吧,虽然是一部常见的被观众戏称为 “电视购物剧 ”的都市情感剧,高圆圆却将它演绎得别具浪漫主义气息,成为当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 B只有那些懂得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围绕产业生态建设,打造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家电产品的企业,才能巩固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 C北京申办 2022年冬奥会有利
5、于进一步展示中国形象,增强我国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同发展 的进程。 D香港迪士尼乐园方面透露,到访乐园的年轻女性达 35左右,成为除 “家庭团 ”外最大规模的访客群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分析可知, A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与主语关系不正确。 “高圆圆却将它演绎得别具浪漫主义气息 ”部分偷换主语。 B成分残缺。 “企业 ”之前应加上 “人的 ”之类的词语。D表意不明
6、, “35 ”不知是什么的 “35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 “南山 ”、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
7、,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 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 祀器中说: “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 “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 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
8、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 D( zh)、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 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 “清风瘦骨 ”“超然脱俗 ”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 “高节 ”“坚贞
9、”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 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 “本固 ”“性直 ”“心空 ”“节贞 ”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 “刚 ”“柔 ”“忠 ”“义 ”“谦
10、 ”“贤 ”“德 ”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 “亲慈子孝 ”“尊敬长者 ”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小题 1】下列有关 “竹 ”的表述,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B礼记 祀器中说的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 ”,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竹子
11、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 “清风瘦骨 ”“超然脱俗 ”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
12、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 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B “竹林七贤 ”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 “南山 ”、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D “亲慈子孝 ”“尊
13、敬长者 ”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之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概念 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 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 文中重要概念 ,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 A “竹文
14、化发展到高峰时期 ”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筛选并整合信息 ”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15、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分析可知, D从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 “概括 ”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分析 ”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本题可以运用比较排除法。在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把原文内容与选项进行比较,
16、做出判断。分析可知, C “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 1) 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 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 “四 一二 ”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 2)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
17、抗战。 ( 3) 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 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 100余种 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 4)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 5)
18、1988年 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9月 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 “统一联盟 ”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 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 “两岸破冰第一 ”。 (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 “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 三不 不 三不 ,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 是。 ” (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
19、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 “胡秋原旋风 ”,也惹恼了李登辉。 1988年 9月 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 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 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 “法办 ”胡秋原。 ( 9)面对台岛当局的 “法办 ”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
20、长达 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 10月 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 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 (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 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黯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 (
21、 11) 1990年 5月 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 80寿辰演讲会,时年 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 “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 ” 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胡秋原( 1910-2004)湖 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达 100多种 3000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 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 2004年 5月 4日, 94岁的
22、胡秋原荣获 “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 胡秋原深受顾炎武 “明道教世 ”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 “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 ” (谢远笋胡秋原 大家精要)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 1988年 9月,胡秋原由
23、台湾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 “破冰之旅 ”。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 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小题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作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4、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选 E给 3分,选 D给 2分,选 C给 1分;选 A B不给 分 【小题 2】 台湾和大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唇亡齿寒。(或台湾是大陆的屏障,大陆是台湾的根) 在国际强权环境下,台湾搞分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允许,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利益。 统一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筹谋,是走向民族富强之道。(每点 2分) 【小题 3】 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担任荣誉主席。 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赴大陆访问,成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不顾困难,奔走四方,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每点 2分) 【小题 4】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宁夏银川 中高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