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3252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0年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0年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0年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0年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湖南省雅礼中学 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左传 昭公七年: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 也。故王臣公,公 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 A 德国前进报在 1900年 6月 19 13的社论铁拳一文中盛赞它为 “神圣的战争 ”。文章说 “如果说有所谓 神圣的战争 ,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 神圣的 民族战争 ”。 “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 ”是指 ( ) A侵华英

2、军 B英法联军 C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军 D八国联军 答案: D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这样描写: “他反复地呼吁对产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 他明白地翘首海外,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 ”这段话的核心观点 是孙中山 A十分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B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其三民主义脱离中国实际,对中国革命没有指导意义 D在中国革命中有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答案: B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这里说的 “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

3、这棵大树砍断了 ”指的是 ( ) A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辛亥革命迈出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C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的击败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 贫弱走向富强 答案: B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 “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

4、一战的尽快结束 答案: C 希特勒说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 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 ”以下各项,体 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D对捷 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答案: C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 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 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 ”上述材料反

5、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战 D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了对外扩展的大陆政策 答案: C 大前提:凡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小前提: “二战 ”期间,日本和美国已经都是帝国主义国家。结论:当时日、美交战双方都是非 正义的。此三段论(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 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答案: B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剧中有这样

6、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 “ 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 ” 上述材料说明了 ( )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答案: D 新全球史中说: “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A事实上并没有

7、停战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答案: D 下表是海湾战争中参战双方伤亡情况统计,对此表数据成因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伤亡人数 伊拉克军队 多国部队 死亡 约2万人 478人 受伤 约8万人 3754人 B多国部队的军事技术占据绝对优势 C伊拉克军队在溃败过程中自相残杀 D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 答案: B 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

8、“停战监督组织 ”。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放入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答案: D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 200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 503起,共有 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D英国人法律意识

9、淡薄 答案: C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 的国家 ”。这里的 “粉饰门面 ”是指 ( ) A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B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C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形式上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答案: D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下列能说明该材料的是 秦朝时相权已 经严重威胁到皇权 秦朝时期监察机构趋向完 善 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残酷性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暴政 A B C D 答案: D 关

10、于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的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权力下放 答案: B 旧唐书记载: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 “天下共主 ”的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C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以下各朝官职中,其职权权与引文所述的官职相符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尚书令 C明朝内阁首辅 D清朝军机大臣 答案: B 说明太祖

11、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明太祖出身贫苦,亲政理事 B政权刚建立,官僚体制不健全 C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D明初政府的工作效率太低 答案: C 亚里土多德说: “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 ”亚里士多德称赞的是古希腊公民 ( ) A积极参政的政治素养 B深受海洋文明影响的素养 C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D强烈的民主意识 答案: C 狄摩西尼指出: “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 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志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国

12、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雅典 ( ) A 人文主义盛行 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具有反抗精神 D对公民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答案: B 有学者认为: “(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 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 “转折点 ”指的是 ( )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答案: B 2009年春夏之交,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 “补贴门 ”丑闻(议员冒领国家补贴资金)曝光以后,

13、英国首相布朗领导的工党内阁处境艰难,有近半数内阁大臣宣布辞职,反对党和部分工党下院议员发出要求布朗下台的信号。而布朗却采用改组内阁的办法,拒不辞职。围绕布朗做法是否合法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辩论。下列四条是老师对他们当中所持观点与理由的梳理,正确的 ( ) A合法,布朗首相有权决定内阁去留 B合法,首相是英国的最高决策者,权力不受限制 C不合法,遭到大多议员反对的人不配做首相 D不合法,既然有近半数的内阁成员辞职, 布朗首相就不再成为多数党领袖 答案: A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内阁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是 ( ) 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 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 C首辅有决策权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 D

14、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 答案: D 自由引导人民于 1831年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即被收起,官方理由是它 “太革命了 ”。从 1874年起它才被送入卢浮宫,并被永久性展出。这体现了法国政局的变化是( ) A巴黎公社的建立 B普法战争法国的战败 C共和政体的确立 D保王势力的消失 答案: C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 ”。唐代的杜佑说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 ”, “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 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 “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 ”,将黄帝、尧 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

15、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 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 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 “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

16、,其专在上 ”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而顾炎武明 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又说: “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 “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3分) (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

17、在的问题和结果。( 3分) (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 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 3分) (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 3分) 答案: ( 1) 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 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分) ( 2)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

18、 集权。( 3 分) (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 国富民强。 举例说明: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地将地方的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取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 3分) ( 4)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言之有理即可) ( 3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

19、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及修正案 第一条本宪法所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 第一条修正案 1791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 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 第十五条修正案 1870 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

20、或曾被强迫服劳役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第十九条修正案 1920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材料三 任东来等著美国宪政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的事件并不稀罕,为争夺帝位王权而导致天下大乱、血流成河的宫廷政变更是多如牛毛,可是,像水门事件这样不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联邦法院、国会、特别检察官、大陪审团和新闻媒体协调行动,通过宪法程序解决危机,和平地把 “帝王总统 ”赶下宝座,成功地避免了政治动荡和天下大乱,堪称世界政治制度史上的奇迹。 请回答 ( 1)独立宣言体现了哪些重要思想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的渊源

21、是什么 ( 3分) ( 2)美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出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3分) ( 3)请以 “从美国宪法的演变和实践看美国的宪 政历程 ”为标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6分) 答案: ( 1)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人民拥有选择政府的权利。这些思想主要来源于法国的启蒙思想,特别是卢梭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理论;也部分来源于英国的自由主义和平等思想。( 3分) ( 2)第十五条修正寨出台的背景是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黑人的政治权利有了很大提高。( 3分) ( 3)要求: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如得出美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

22、,美国 宪法不断得到完善等。 第二层:能够结合材料阐明宪法的历史演变,并能够清楚表述美 国宪法的立法思想和特点。如美国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但是一些核心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如保障公民权利,权力制衡,追求法治等。 第三层:能够完整表述美国宪法的演变过程,包括历史渊源,不断的变迁,并能认识到这种变迁本身表明了 美国民主宪政的不断进步,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人们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如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都对美国宪法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层:美国宪法的变迁既反映了早期的美国宪法虽 然有进步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例如: 1787年的美国宪法剥夺了印第安人的

23、民主权利,承认黑人奴隶制。虽然美国宪法经 历了不断的修正,但其基本精神却一直保持着,并不断发扬光大。 第五层:在第四层的基础上,还能认识到依据宪法精神、原则的司法实践促进了美国宪政的发展。只有依据宪法精神、原则付诸实践才能做到有法必依,才能真正体现 “法律至上 ”的原则。如 “水门事件 ”就能充分说明宪法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真正的贯彻,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也促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6分)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具备一定的民 主宪政知识是一个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美国民主完政是比较成功的民主制度的范例,本题就将此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主要围绕着美国宪法的变迁以及宪政的实

24、践,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的宪政历程是贯彻了民主与法治的精神,不断的与时俱进,并且司法实践中坚决的维护宪政的权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 “百灵鸟 ” 威尔逊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 “老虎 ”(指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讲究实际的强硬主张和 “狐狸 ”(指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 “百灵鸟 ”顿时 章法大乱,变成了 “一个十足的傻瓜 ”“又聋又哑的堂古诃德 ”。 材料二 在和会上, “沉默的小伙伴 ” 日本内阁大臣牧野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

25、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 材料三 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上,针对日 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分析 “百灵鸟 ”外交的尴尬仅仅是因为 “老虎 ”的强硬和 “狐狸 ”的狡猾吗 ( 5分) ( 2)材料二中,为什么牧野被称为 “沉默的小伙伴 ” ( 4分) ( 3)材料三中,顾维钧据理力争,最终未能挽救山东,说明了什么 ( 4分) 答案: ( 1)主要取决于当时美国的综合实力,美国在

26、当时经济上占有优势,但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综合实力还不足以压制英、法。( 5分) ( 2)日本在当时主要致力于在远东和中国的权益, 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 4分) ( 3)巴黎和会是一战中战胜的帝国主义 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是以掠夺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 “弱国无外交 ”。 ( 4分) 第( 1)题,解题时注意材料一中 “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 ”这一信息,反映了美国综合实力仍不及英法两国,据此分析归纳。第( 2)题,解题时注意材料二中 “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 ”, “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 ”等信息,说明日本的意图,据此分析

27、、归纳即可。第( 3)题,主要从巴黎和会的性质以及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两个方面去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美国以两大洋为屏障,不参与欧洲的争端,也不 与欧洲结盟,一心一意发展自己的实力。 材料二 美国参议员范登堡曾经是孤立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在二战时期开始转变。 1941 年 珍珠港事变的次日,他投票赞成罗斯福对轴心国宣战。他曾说:“珍珠港结束了孤立主义。 ”1945年,他还发表了一篇讲话,强调美国要打破 “沉默 ”,积极参与世界 事务。 材料三 美国国务院欧洲事务司司 长约翰 希克森在 1947年说: “人们是否从华盛顿时代开始就一直认为联盟是万恶之源 我对

28、此毫不在乎,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须与西欧国家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且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 ” 根据以上关于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材料,结合学过的内容,想一想 ( 1)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 4分) (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 5分) (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已经是和平时期,美国为什么还强调结成 “军事同盟 ” ( 4分) 答案: ( 1)由推行孤立主义,不卷入国际事务到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再到二战后与西欧国家结成 军事同盟反抗苏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4分) ( 2) 从根本上说,随着实力的增强,美国想通过参与国际事务,获得世界霸权。 具体来说,二战中关国的自身利益受到法西斯国家的侵害和威胁,所 以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参加二战。 二战后,苏联实力的壮大成为其称霸世界计划的最大障碍,战时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 5分) ( 3)与苏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全球战略矛盾对立,视苏联为其称霸世界计划的最大障碍; 国家利益的冲突等。(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