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史料记载: “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段材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答案: C “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财宝,源源流人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答案: D
2、 下表反映了 1877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B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D手工工场的迅速发展 答案: A “如果说工业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 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新的交通工具 “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交通工具的发明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化开始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船、火车等 C生产力发展为新的交通工具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D生产力发展对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答
3、案: A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 “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 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说明( )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 B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 诺斯写道: “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 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 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 幻想 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
4、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答案: A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 “蒸汽时代 ”和 “电气时代 ”,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答案: C 恩格斯说: “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 ”这段话表明恩格斯认为 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本质正在转变 B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经济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5、发展的局部调整 D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在历史课上,学生从 “穿衣 ”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 “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 儒,乙 墨,丙 法,丁 道 B甲 道,乙 儒,丙 墨,丁 法 C甲 儒,乙 法,丙 墨,丁 道 D甲 道,乙 墨,丙 法,丁 儒 答案: B
6、 提出 “致良知 ”学说,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的思想家是( ) A “二程 ”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答案: C 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儒家思想能够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心 答案: B 孟子主张 “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 “君权神授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
7、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 B 有西方学者认为 “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传入欧洲并对 “近代世界 ”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答案: D 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和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个人与社会、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视人的研究,不
8、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答案: C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观察下列各种书体的碑帖作品,判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号作品是柳体楷书 B 号作品体现了汉代风格 C 号作品的书体曾经全国统一使用 D 号作品的书体产生时间最晚 答案: D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答案: C “西班牙向西走 ”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班牙王室
9、支持下的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向西走 ”的航海家有( ) 达 伽马 哥伦布 迪亚士 麦哲伦 A B C D 答案: C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我为人民鼓与呼! ”文中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自然灾害的发生 B文化大革命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答案: D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至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 A生产工具由石器到铁器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朴实 D生产力水平提高 答案: D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
10、,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答案: A 下图所示的工具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其用途是( ) A利用水力的纺织工具 B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C灌溉工具 D播种工具 答案: B 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白瓷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反映了盛唐时期( ) A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B政府向全国推销白瓷产品 C唐朝白瓷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D邢窑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 答案: C 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的诗句: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该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人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
11、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务农 答案: B 从隋唐到明清,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主要反映了( ) A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B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C农村耕地面积的扩大 D农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 答案: B “南海一号 ”: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 “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 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 ” 其核心观点是( ) A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C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 D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答案:
12、 D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 “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这说明明代( ) A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 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 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 27题: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反映了( ) A实行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 “市 ”严格管理 答案: A 礼记有 “天子为籍千亩 ”“天子亲耕于南郊
13、,以供斋盛 ”的记载,礼经有仲春 “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 ”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 “籍田礼 ”和 “亲蚕礼 ”。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 “以民为本 ” 答案: A 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 “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籍此些微远物也。 ”材料体现的实质是( ) A列强以有益天朝为由意欲侵略中国 B天朝大国心态阻碍中外间贸易交往 C清初帝王以怀柔
14、之道处理国家关系 D西方强权外交导致清初统治者不满 答案: B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 “充积于厦口 ”。洋棉、洋布, “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闽产之土布土棉 不能出口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小农经济不能顺应世界经济潮流 B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外国商品大量倾销 C外国商品质优价廉,深受中国人喜爱 D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政府官员非常恐惧 答案: A 清末状元张謇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 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 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 制度 认为经济是政治改
15、革的前提 A B C D 答案: A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 “假托洋商之名 ”,或 “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阻力 答案: D 对我国 19561966 年的十年历史最恰当的评价是( ) A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秩序混乱 C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 D社会主义探索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 D 综合题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 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 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 /平方千米) 简明宋史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笼。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
17、“陆海 ”。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 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材料四 且说嘉靖年间,这盛泽镇(江苏苏州郊区)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 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 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下丝来,细员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节不匀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多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绸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有这些顺
18、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 (后来)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冯梦龙醒世恒言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6分) (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 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6分) ( 3)从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规模变化来看,反映什么本质问题?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本质问题出现的原因?( 4分) 答案:( 1)秦汉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丝绸生产中心,并且植桑、丝织技术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叶以后,南方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
19、时,江浙和四川成为丝绸业中心。( 6分) ( 2)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开垦过度;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平衡;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 6分) ( 3)本质问题:明朝中后 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生产力提高,手工业技术进步,商品经济发展。( 4分)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 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材料二 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20、材料三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 1843年的 2070万人,至 1893年增至 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 5.1%上升为 6.6%。至 1949年增至 5766万 人,从占总人口的 5.1%上升至 10.6%。 从 “五口通商 ”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 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 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帮、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有一种杌 不安(注: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代的发展趋势。并据材料一、二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6分) ( 2)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4分) (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8分) 答案:(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分)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4分) ( 2)起步晚,发展缓慢,程度低。( 4分) ( 3)通商口岸的开放;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破产,农村人口的流动。(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