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二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二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二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二 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是这么给封建社会定义的, “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依据你的理解,这样的社会实行 A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 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D郡国并行的二元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一个王室 ”、 宝塔式的几级封君 ”、 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 ,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材料中的 “封建 ”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本题选 C。 考点:分封制 点评:分封制的实行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扩大统治区域,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但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以下关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B各民族自治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
3、当家做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区享有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但并不享有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B项错误。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人口比例 为依据。人口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而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方才能实行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往往包含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搞好民族区域自治,不仅要处理好上下关系,也必须适当处理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既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又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4、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 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A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欲提出 “双重代表权 ” B二战结束时期,美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安排上的考虑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D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苏联与美国的外交策略斗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从 “对
5、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 ”可以判断,这是美国在第 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 前对是否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商讨资料。从材料中 “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 ”可知,美国政府已知道很难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因而提出既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又保留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的议案。故选 A。 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评: 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惟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8年 12月 6日法国
6、总统兼轮任欧盟主席萨科齐 不理中国警告,在波兰华沙会晤了达赖喇嘛,中国断然取消了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下列最能体现中国外交新理念的是 A不惧怕任何大国 B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C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D “求同存异 ”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达赖以任何名义到其他国家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也坚决反对外国领导人同达赖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材料指出,由于法国总统兼轮任欧盟主席萨科齐不理中国警告,在波兰华沙会晤了达赖喇嘛,中国断然取消了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这一事件最能体现中国外交新理念的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故选 C。 考点: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点评: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和延伸,
7、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其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实现国家对外职能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和平外 交政策,同时,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的发展作出相当大的努力。 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
8、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根本目的是 A联合周边的国家,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抗衡 B促进亚太地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合作与共赢 C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D积极为本国经济建设创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争取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以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C不是根本目的; A表述错误,故选 D。 考点: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点评: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的目标。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 外交;积
9、极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 “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 日本处于美苏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遏制中国的国际影响 蒋介石政权的垮台,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认为日本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促使战后
10、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战后美苏两国的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 “对于今 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 ”。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 “亚洲兵工厂 ”和盟友。 正确;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1971年,可以排除。故选 C。 考点: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点评: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有: “冷战 ”爆发后,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
11、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因素,为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 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 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009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 佩普说: “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在 21世纪头 10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
12、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 ”对罗伯特的讲话理解正确的是: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美国已建立起来的单极世界格局将要 失去; 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影响世界政治多极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不符合史实,本题选 B。 考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点评: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的成立,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经济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近年来围绕美伊
13、战争,世界上还发生了几个分裂:联合国分裂为主战和反战两方,北约内部出现和平解决与军事打击之争的 “裂痕 ”,欧盟也分化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反战派和以英、西为代表的主战派。中国: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日本:追随美国,提供经济支持。阿拉伯世界:反对侵略伊拉克,但没有统一的实质性行动。 ”以上现象深刻地表明国际格局 A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结束。 B “冷战 ”结束的,世界呈现 “一超多强 ”的局面。 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迫在眉睫 D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建立世界和平十分重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面对伊拉克问题,
14、各国各有主张。美英西:军事打击,武力解决。法德:维护联合国权威,反对使用武力。中国: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日本:追随美国,提供经济支持。阿拉伯世界:反对侵略伊拉克,但没有统一的实质性行动。这表明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加速发展, A项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点评: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的成立,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 个经济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 (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 ”这说明商鞅变法
15、主张 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C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 D确立土地私有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法令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 “本业 ”,以商业为 “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这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选 C。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鼓励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在战国七雄争霸激烈的形势下,这一措施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多物质的需求,从而为秦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呼郎早趁大
16、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 ”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乾隆年间、洋船曾到几 ”,乾隆年间我国实行 “海禁、闭关锁国 ”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故该情景应出现在珠三角地区, D项正确。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清朝实行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
17、十五年 (前 594年 )有 “初税亩 ”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 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 “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答案: A 试题分析:公元前 594年,鲁国实行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 “履亩而税 ”。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 B指的是商鞅变法; C、 D表述错误,故选 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 政
18、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情况。第 40、 59回,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 105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洋巾、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洋灰皮、洋呢 ”等信息,可以看出贾府等
19、官宦人家用上了从外国进口的奢侈商品。红楼梦写于鸦片战争前, A项不对;材料列出的都是进口的高档奢侈品, C项与材料不符;这些奢侈品普通 “民众 ”消费不起, D项错误。本题选 B。 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评:红楼梦创作于清朝。此时,新航路早已开辟,伴随着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贸易的范围和商品的种类不断增多。故贾府等官宦人家能够买到外国奢侈商品。 工业革命不仅导致了人口的城市化 ,而且促使人口在国际间的流动。 19 世纪,大约有 6 000万人离开欧洲到海外定居。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上看,这种情况 为移入国提供了必要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有利于工业文明拓展和世界市场的形
20、成 促进了国际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加速移入国经济结构解体和近代化进程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人口的城市化和人口的国际间流动,必然会为移入国提供必要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也会有利于工业文明拓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国际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也就加速移入国经济结构解体和近代化进程, 都正确。故选 D。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 18世纪 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 19世纪初,工业革命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日本等国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
21、手工工场,人类历史进 入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查尔斯 P 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 1500 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是 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B殖民霸权的确立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示意图中的时间为 1760 1825 年,当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专利的申请与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创造有关。 A 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是在 1689 年;B18世纪
22、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C垄断组织出现于 19世纪晚期,均与图表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选 D。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点评:还可以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 资本 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劳动力 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技术 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市场 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 需要。 原料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你可知 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 在 20世纪 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 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
23、因素包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方针的指导 中英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澳门回归的有利因素。侵占澳门的殖民者是葡萄牙,澳门问题是中 葡两国根据 “一国两制 ”的方针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的。 不符合史实,排除。 都是澳门回归的有力条件,故选 C。 考点:澳门回归 点评:香港原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在 1997年 7月 1日;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成功收复澳门是在 1999年 12月 20日,两个国家和时间切勿混淆。 瘦肉精、地沟袖等泛滥,严重危害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吉林省 吉林市 十二 中高 月考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