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有军事征伐行动,诸侯须带领军队随同天子或周王作战,这是分封制下诸侯必须承担的义务,答案:选 B, A C D三项内容与此信息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分封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具体内容,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 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 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
2、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 “此战役虽然战败,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 和平 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文中所描述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组织淞沪会战之时为东南沿海企业的内迁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主旨。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
3、大事件 抗日战争 点评:高考对抗日战争内容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考点分布广泛等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创设多种新情景,多以诗歌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展现;从内容方面看,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阶段特征; 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不同抗战表现; 抗日战争的影响。 在人民解放战争 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 “ 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理应得到我们的鼓励。 ”这段话表明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C美
4、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美国国务卿对中国革命的解放战争胜利似乎表达了赞扬和期待,其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解放战争时期 是国民党的积极支持者,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发表此种言论并非美国本意和由衷的赞美而是多无法扭转时局的一种无奈,答案:选 B, A C两项说法错误, D项表述材料并无体现。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解放战争 点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紧接着中共发动了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大攻坚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最后组织实施了渡江战役,改变了国共双
5、方的军事战略格局,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完成了解放战争的重大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同盟等党派向联合国说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 “给农民土地 ,实行保护工商业 ”等政策。其目的要让国际社会认识到 A中共在维护不同阶层的生存权、财产权 B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国合法的政党 C中共与民主党派已经结成政治同盟 D中国社会的人权已基本得到了保障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给农民土地,实行保护工商业 ”能说明中共的政策维护了不同阶层的生存权、财产权,答案:选 A, B项说法错误, C项不是民主同盟此举的目的所在, 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
6、:材料通过中国民主同盟的行为举动描述说明了中共领导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赢得了中国民主人士和阶级的赞同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从此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是中国各革命阶级联合和长期革命斗争的结果。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 “小品 ”: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 路不拾遗 ,谁曰不宜! ”小品所反映的 “路不拾遗 ”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
7、踏,绝无俯身拾之者 ”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滥发纸币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答案:选 D, A B C三个时期并未出现滥发法币的现象。 考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以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展现历史的时代风貌,继而探寻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以及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创设新情境最突出的表现方式。 2010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讲述了 1905年 10月 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 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 不惧清政府和港英政府的双重高压,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以这一历史场景
8、,下列各种分析最正确的是 ( ) A孙中山闹革命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 B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已被所有中国人接受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 不惧清政府和港英政府的双重高压 ”下保护孙中山,说明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已为越来越多的 人所接受 ,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答案:选 B, A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C D两项说法错误,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9、 点评:高考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一直都是重点和常考点,其考查角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主义的内容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的产生的积极成果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局限性的表现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本题的考查角度是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台湾国民常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 : “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 A马英九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是不值得 B马英九反对解放战争 C马英九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D马英九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光
10、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场激烈交战,从材料文字中可以看出马英九对此事件表现出沉痛的心情,由此可以推断出其不希望类似事件再发生,即马英九 主张最后能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答案:选 C, A B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的统一大业 点评: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是实现中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材料从国民党方面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和反思说明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会给两岸双方带来灾难,也不利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以史为鉴,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最佳方式,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
11、家统计局公布: “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 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 1953年 6月进行了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此举的真实目的在于为 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答案:选 B, A国民经济在 1952年已经恢复, C 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人民代
12、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高考对其的考查主 要侧重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地位;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异同比较。尤其是第二个方面,须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思考。 1979年 4月 3日,新华社发电指出, “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这反映出 A中苏关系已经完全破裂 B中国已转向与美国正式建交 C中国外交走上独立自主 D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7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 再续签说明中国已经由建国初年实际执行与苏联的结盟
13、政策转向真正奉行不结盟政策,它实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答案:选 D, A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项表述与题意无关。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点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建国以来中国所积极倡导和实施的方针,建国初与苏联的结盟政策仍然是执行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建国后的重大外交活动的考查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具体涉及到以下三次重要行动, 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第一次 “亚非国际会议 ”即万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美建交,这几次重大外交活动是中国建国后的成功外交,对中国外交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胡锦
14、涛总书记指出: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强调的是对外交往应该克服意识形态的偏见和自然的屏障和隔阂,所以中国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没有意识形态的阻碍,因此 不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和史实,故答案:选 D。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大外交活动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
15、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最近一知名 律师出席某电视访谈节目 ,讲到他在上世纪 80年代大学毕业后 ,接触的第一个案例是一名陕北的农村妇女将长期对其进行虐待的丈夫告上法庭 ,最后其夫被绳之以法。下列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
16、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 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1980年代普通农村妇女将虐待她的丈夫告上法庭,这能说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和法治建设取得了新成就, 两项符合题意, 两项与题中该妇女的行为无关,故答案:选 C。 考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程 点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在 1954年宪法出台之前一直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雏形,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17、而 “文革 ”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遭受严重破坏,改革开 放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以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一位学者认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 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 对外开放 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 ”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彻底失 B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败 C促使中国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强调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和正常化对推动 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答案
18、:选 B, A D两项表述正确但材料并未体现, C项表述不够准确。 考点: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点评:材料考查了中美建交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外交事业的成败关乎一个国家发展外部环境的好坏。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开创了外交事业的新局面,主要内容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日建交; 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和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热潮的出现。 1987年 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 10日母亲节, 一些老兵穿着写有 “想家 ”两个大字的 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
19、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 “一国两制 ”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 “一个中国 ”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台湾老兵的行为能够说明台湾同胞渴望回乡探亲,希望台湾当局能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答案:选 B, A C D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也与题意不符 。 考点: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点评: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 30年来的真正停火; 80年代以来, “通邮、通航、通商 ”三通
20、的限制逐渐放宽; 1992年,在 “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 ”原则上达成共识;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2年, “十六大 ”再次强调 “一国两制 ”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008年,两岸实现 “三通 ”。 中美联合公报规定,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 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 ”这一规定主要针对 A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D日本不断崛起,走向政治大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中美建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的军事威胁对两国构成极大的挑战,两国也都对苏联保持高度警惕,上述中美联合公报中的内容即是如下背景下的反映,故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此内容信息不符。 考点:中美建交的原因 点评:中美建交深受二战后国 际格局发展变化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 ,而当时美苏争霸中 ,美国处于劣势 ,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屯兵于东北造成威胁,也要改善中美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缓和、乃至建交,这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的愿望和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
22、第三世界国家,同时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日益重要。 蒋介石密电: “徐州李长官、李副长官并转所属各总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 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 ”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第二期抗战开始 ”表明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B中国军队采用了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 C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台儿庄战役创下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台庄胜利足为表征
23、”是指国民党在徐州会战中取得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结合所学可知 1938年 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才进入相持阶段, A说法错误, B项正确揭示了此次会战的特点并在材料中明确指出, C台儿庄战役仅为国民党抗战以来的第一场重大胜利,但材料并未体现,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台儿庄战役为国民党独自指挥中共并未参与,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同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取得了几次比较辉煌的胜利战役,其中中共领导组织的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是最突出的事例,国民党方面是台儿庄大捷,对此学生必须牢记,尤其是百团大战的战 争特点是高考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北邢台 中高 学期 月考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