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政治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政治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政治卷(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政治卷(带解析) 单选题 下列关于 “哲学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故 项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本题选 C项。 考点:关于 “哲学
2、 ”的说法 点评:此题属于判断正误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和理解,相对来说,考查面较窄,但一般立足于易混知识的考查。 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 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涵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历史现象所蕴涵
3、的哲学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都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点评: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经常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理解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体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的材料有:随着经济、政治、科技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等的出现。体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材料有:增强社会的信用意识、发挥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等各种精神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
4、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B社会历史发展依靠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实践 C社会实践推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 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改革,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阶级斗争。故 D项错误。本题选 D项。 考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点评: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中一般有 “不是、不属于、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具有 ”等提示语,要求从选项中把不和题意的选出来。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的答案 :。也可用概念分析法、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5、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质变的结果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汲取了旧事物中先进合理的部分。新事物不是旧事物矛盾质变的结果。事物的性质变化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故 ABC 项错误。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本题选 D项。 考点:事物的发展知识。 点评:本题是学生运用课本基础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难度较大。不能从材料中提取准确的信息是本题错选的主要原因,做好本题的关键在
6、于必须正确理解和解读材料的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下列说法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蕴含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要注重量的积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都体现这一哲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联系。故 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点评:本题一方面是检验学生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检验学生从古诗文中抽象概括出相应哲学观点。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
7、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材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古诗文的准确解读。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 ”,但 “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 ”。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 ”是说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 “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 ”是说事物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充满曲折。故本题选 B项。 A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
8、: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点评: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的重要要求之一,考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美国前总统林肯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 “一个不犯错误的人通常不能成就任何事业。我的经验使我相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任何矛盾都有主次方面 B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C分清主次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D人生就是成功与失败的总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缺点和优点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故本题选 B项。A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点评:选择题考查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
9、分析能力。题干在情景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 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较强,考生稍一疏忽就容易出错。考生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和原理。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D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 D 试题分析: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在不同的水深之处种植不同的作物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本题选 D项。 ABC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点评:学生灵活调
10、动和运用教材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古诗词是做好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意境,二是能准确掌握教材相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我们认为文化之间应该 “和而不同 ”,应提倡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这样一种文化交流态度。这种文化交流态度表明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普遍性始终决定着矛盾特殊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故 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BC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11、性是相互联结的。 点评:此类考题,首先考查学生对于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这是高考的一个趋势,不直接告诉考生一个信息。其次材料中的关键词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内涵 ”是我们解题的钥匙。把握以上两点,学生就能正确解题了。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 “克隆 ”,而在于立足城市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人文资源,注入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这一观点蕴涵的哲 学道理: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事物是发展的,不要重复别人做的事情 事物在批判与继承,学习与创新中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中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立足城市
12、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人文资源,注入时代元素。 ”表明了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中。事物在批判与继承,学习与创新中发展。故 项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联系、发展的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把握能力,选项必须和材料密切相关 ,和材料无关的选项不能选。本身错误的选项一律排除。 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开始人们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 否定与肯定是辩证
13、的统一 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解决灯泡发黑的问题的过程表明了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 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故本题选 A项。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辩证否定、认识过程的特点。 点评: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此类题目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原因、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认识及评价问题的能力,常用 “这表明 (说明 )”“这意味着 ”“这就是说 ”等
14、词语联结题干和题肢。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 为之而寒于水 ”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 C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D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答案: D 试题分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是说青是由蓝提炼而成的,但比蓝更深。冰是由水结成的,但比水更寒。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故本题选 D 项。 ABC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点评:辩证否定观是考试经常考查的内容,对于辩证否定观要从含义、特点、实质、和要求全面把握。 “理论创新,这是马克
15、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这句话说明了 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进行创新。故本题选 A项。 考点:创新的哲学依据。 点评:本题在理解
16、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转换,理解了材料就可知本题实质是考查如何进行创新,依据课本知识和材料进行选择即可。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一主张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 B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 展而不断变化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答案: C 试题分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中的 “时 ”和 “事 ”两个字表明文章和歌诗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 D项错误。本题选 C项。 AB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点评:解答
17、诗词名言引文类题目的关键是双向理解与把握。对诗词名言的理解与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诗词欣赏和文言文阅读,努力提高对古诗词、古文的鉴赏能力;此外还要对哲学、政治学、经济 学原理熟练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奥数培训本是针对少数有数学天赋、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的课外辅导,但是现在不少地方的很多小学生都在学奥数,有的地方奥数成绩甚至成了小学升初中的参考标准。学校、家长不顾学生实际,掀起奥数培训热潮的做法 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没有抓住重点 没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中 “家长
18、不顾学生实际,掀起奥数培训热潮的做法 ”可看出这一做法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没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本题选 D项。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点评:三三制组合型选择题的解答,特别适合采取排除法,这种排除法包括排异、排重、排误法。排异是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排重就是排除与题目在逻辑关系上不符合设问指向的题肢。排误就是排除本身错误的选项。本题就是排异。 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子 天下中的辩者却提出 了 “火不热 ”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
19、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一般的火 ”独立于 “个别的火 ”,前者不热,后者热 “一般的火 ”寓于 “个别的火 ”之中,不能说 “火不热 ” “热 ”的感觉由 “火 ”引起,但不存在于 “火 ”中,所以说 “火不热 ” “热 ”与 “不热 ”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 “火不热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一般寓于特殊之中。所以 “一般的火 ”寓于 “个别的火 ”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但 “热 ”的感觉由 “火 ”引起,但不存在于 “火 ”中,所以说 “火不热 ”。故 项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 点评:通过此题需引导学生明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0、的关系不同于多数与少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二者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能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辩证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谁是世界的本源的问题展开的。故
21、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点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整本哲学的基础 的问题,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是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关键。需引导学生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辩证关系问题。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上帝创造世界 绝对精神决定万物的发展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
22、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 B项。 考点:客观唯心主义 点评:此类考题,要求学生掌握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并需根据题肢判断出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是 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方式,学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题难度适中。 下列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凡是唯物主义一定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一定是没有可取之处的 凡唯物主义一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凡唯心主义一定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南 灵宝 第三 高级 中学 上期 第三次 质量 检测 政治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