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3570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检测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答案: B 试题分析: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这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改革主要是为了缓和 “双方 ”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措施带有折中色彩。故选 B。 考点:梭伦改革的特点 点评:梭伦推崇 “中庸 ”,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

2、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 “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法令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 “本业 ”,以商业为 “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这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根本目的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故选 B。 考点:商鞅

3、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鼓励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在战国七雄争霸激烈的形势下,这一措施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多物质的需求,从而为秦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穆罕默德 阿里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 展的金钥匙。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大力推广改良工具,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B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C围绕军事工业,大力发展本国的民用工业 D组织翻译大量欧美国家的著作并创办报纸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穆罕默德 阿里学习西方的改革措施, A、 C不属于学习西方的措施,可以排除。阿里

4、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故选 B。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穆罕默德 阿里的经济改革推进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提 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使长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布鲁斯 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加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 但加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 加尔文教反对

5、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 A以上帝名义反 对君主独裁 B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 C加尔文教崇尚民主共和 D宗教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布鲁斯 雪莱的认为:加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 但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 B、 C、 D均和材料不符,故选 A。 考点:加尔文改革 点评:加尔文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主张发财致富;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

6、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梁启超说: “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大梦唤醒 ”的表现是 A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B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C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地主阶级以 “自强、求富 ”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 “偿二百兆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故选 B。 考点:维新变法的背景 点评: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活动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

7、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1901年梁启超在新闻报刊上有这样一段描述: “吾闻数月以来,京师及各省都 会,其翻译与通事之人,身价骤增,势力极盛,于是都会人士,咸欣而慕之。昔之想科第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焉。 ”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科第出身人士不再被重视 B晚清以来,提倡和传播西学已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C庚子事变后,民族自信心丧失,媚外已成社会风尚 D戊戌变法废除了科举制度,士大夫改习西学以为进身之阶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梁启超指出 “翻译与通

8、事之人,身价骤增,势力极盛 ”, “翻译与通事之人 ”指的是了解西方、精通西方语言、翻译西方著作的人。这段描述反映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西学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事西学之人地位提高。 A、 C与材料、史实均不符合; 1905年清政府才发出科举制, D项错误。故选 B。 考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点评: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设议院,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 “民智未开 ”,难

9、以实行立宪制度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戊戌变法并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故选 D。 考点:戊戌变法的局限性 点评: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关于 1861 年俄国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地主土地占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 B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封建残余 C在农民起义基础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D使两

10、国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61 年俄国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两场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A、 C、 D都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 1861 年俄国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俄国 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有: 背景 :都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 :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封建残余; 影响 :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英国人赫德对中国戊戌变法的看法,赫德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

11、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 “进步 ”。对赫德的评论认识正确的是 A赫德揭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B赫德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康有为等人的筹划失败 C赫德认为宣统皇帝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D赫德认为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赫德认为: “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 ”,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A项不对; C主持戊戌变法的皇帝是光绪帝, C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不符。故选 B。 考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评:戊戌

12、变法失败的原因有: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强大。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 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 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19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

13、风习 ”, “其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C建立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材料中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指的是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但到了 19世纪 80年代初,国营工厂连年亏损,明治政府认识到 “其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B。 考

14、点:明治维新 “置产兴业 ”的措施 点评: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 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 19世纪 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 “成功 ”,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 “成功 ”,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可知,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使日本获得了巨大 “成功 ”,也因此

15、 “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 1945年的大崩溃 ”。说明了日本明治维新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最终把日本引向灾难,由此可知一个国家向现代化迈进,必须是全方位的,故本题选 D项。 A、 B、 C三项说法过于绝对,都不正确。 考点: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 点评: 1889 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 “三权分立 ”的国家体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

16、中,对新兴地主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B推行 “文明开化 ”政策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其中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新兴地主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 D。 考点:明治维新的土地改革 点评:为了解决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明治政府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初期主要精力集中在土地改革上。 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

17、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 3%向土地所有 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史书记载, “始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做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过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内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改革原有家庭制度,废除大家庭制,实行分户别居,子辈成年特别是已婚的一定要另立门户,把家庭单位分到最细

18、小的程度,加快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本题选 B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史记 商君列传: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 “世卿世禄制 ”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 “宗室贵戚 ”指的是奴隶主贵族,

19、他们反对商鞅变法 (多怨望 )的原因是变法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代享受爵禄的特权。选项 B和 C不会遭到贵族反对,因为他们占有大量私田。选项 A不直接涉及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是主要原因。故选 D。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 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求富的经 济改革;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改革旧俗。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农民的生

20、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故选 D。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点评: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汉化政策 D新租调制 答案:

21、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 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了永生。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本题选 C。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点评: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 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

22、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梦溪笔谈记载: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 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 丁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救济与 “以工代赈 ”相结合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领浙西 ,发粟及募民存饷 (粮食 )”可知范仲淹采取了社会救济的措施;从 “饥岁工价至贱 ,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可知实行的是以工代

23、赈的措施,因此答案:为 A。 考点:范仲淹的救灾措施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范仲淹、富弼主持的庆历新政: 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年) -庆历五年( 1045年)初 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而失败。 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 “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 “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24、 D积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北宋的士兵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雇人持被、荷粮,反映了北宋时期军队战斗力低下。导致在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胜少败多,形成 “积弱 ”局面。故选 D。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点评:北宋时期 “积弱 ”的原因有: 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 “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下列对俄国 1861年改革的评价,错误的是 A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25、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改革成功地改造了沙皇专制统治 D改革后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后俄国仍然实行沙皇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到 1917年 “二月革命 ”才被推翻,故 C项不符合史实,其余三项评价正确。 考点:俄国 1861年改革的评价 点评:对 1861年改革的评价: 1、对国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改革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等。 2、对农民:改革也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农民的政治地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等。 3、

26、对统治者:这次改革是由沙皇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不可能触及到沙皇专制的统治地位。 据统计, 1860年至 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 2倍,钢铁产量和棉纺织业产值都增加了 3倍,而煤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 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 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 6倍。此期间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B农民赎买土地使贵族地主掠夺了大量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C沙皇统治被推翻 D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自 由劳动力和市场,推

27、动了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A、 B、 D正确;但改革后俄国仍然实行沙皇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到 1917年 “二月革命 ”才被推翻,故 C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 1861年改革的影响 点评: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的农奴制得到废除,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农民的剥削反而加深,广大农民仍然十分贫困。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 “理财 ”的人就能确保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 认为, “理财 ”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28、。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 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邓克 世界文明史 ( 1)在材料一中 司马光与王安石围绕什么问题而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我们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争论的实质,并指出变法触动了哪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 6分) ( 2)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中确保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 6分)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

29、货币作用的原因有哪些?( 4分) 答案: ( 1)政府要不要 “理财 ”。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分) ( 2)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答对 3个得 6分)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纪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4分) 试题分析: ( 1)题依据材料比较容易看出双方争论的焦点是理财问题,实质围绕要不要变法展开争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即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 2)依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理财的主要措施有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等。第二问联系宋代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原因。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对王

30、安石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 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

31、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长时间以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 近 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 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 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 “激进主义 ”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 “保守 ”与 “激进 ” 请回答: (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 “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的理由是什么?( 2分) (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 6分)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8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并

3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 哪些?( 4分) 答案: ( 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2分) ( 2)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 6分) 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近代化不可或缺: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思想动员。 (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观点 2分,理由 6分) ( 3)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 2点即可得 4分) 试题分析: ( 1)据材料一回答, “戊戌变法在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提

33、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的思想观念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 2)材料二中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第二种观点,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第三种观点,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 “激进主义 ”的带头羊。考生可以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论述,注意需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 3)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看法。研究者的阶级立场不同、时代和历史学的发展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研 究者观点不同。 考点: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点评:维新派进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虽然戊戌

34、变法没能完成自强的目标,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 “兴民权 ”,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戊戌变法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它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质的飞跃。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 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 日本有 “心灵紧闭 ”但 “眼观八方 ”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

35、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 “创造神话 ”。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 治维新真正 “要义 ”。 成败得失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 “心灵紧闭 ”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 “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 ”了什么?据此指出日本 “眼观八方 ”的特点。( 12分) ( 2)材

36、料二康有为认为 “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 ”,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 “要义 ”是什么?( 8分) (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 4分) 答案: ( 1)传统:天皇制度(专制主义),武士道精神。( 4分) 消化: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产阶级文明;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前 3点即可得 6分) 特点:学习西方不照搬,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2分) ( 2)不同: 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时,西方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37、; 19世纪末,中 国维新变法时,西方处于帝国主义阶段,正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险恶。( 4分) 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向西方学习,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4分) (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分);封建统治危机;民族危机加剧( 2分)。 试题分析: (1)从日本明治维新对传统的保留入手,回忆日本保留的天皇制度和武士道精神等内容解答第一问。联系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措施回答第二问。从日本学习西方的特点 立足国情,有选择地学习等方面回答 “特点 ”。 (2)从两国变法的时间入手,从 19世纪中期和 19世纪末的国际环境角度回答第一问。从日本明治维新成

38、功的原因和经验这一角度回答第二问。 (3)结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分析回答。政治方面,两国都面临封建统 治的危机,都遭到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经济方面,两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都有所发展。 考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点评: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 1)资本主( 1)民族资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地位 (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

39、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的进程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 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和殖民地 (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