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海林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黑龙江海林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黑龙江海林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海林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的目的是革除旧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统治者的统治,改革不同于革命,一般是统治者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进行,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
2、样性与艰巨性,所以 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说法错误,答案:选 B。 考点:改革的含义 点评: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
3、约 B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尽管封建专制色彩浓厚但已初步具备了资本主义性质,所以 B项说法错误, A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 B。 考点:英日两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比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
4、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19世纪后期, “脱亚入 欧(仿效欧美) ”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开展工业革命 废除封建制度 实施 “大陆政策 ” 推行 “文明开化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脱亚入欧 ”是指日本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三项均是日本西化的重要表现, “大陆政策 ”是日本侵略政策与西化无关,故答案:选 C项。 考点:明治维新的方向 点评: “脱亚入欧 ”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其主张: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
5、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福泽谕吉还在报纸上发表脱亚论文章,主张日本 “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 ”。 晚清有御史上奏称: “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近代 “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所倡导,结合备选项可以看出答案:选 C, A B D三项政治主张与此不符。
6、考点:维新变法运动 点评: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的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 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 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 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性。就本题 而言,考查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方式,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法如出一辙。 19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 A日本臣民无条件享受选举和被选举的民主权利 B法官由选举产生 C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 D内阁只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天皇负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7、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9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内阁只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天皇负责,此时日本是真正的君主立宪政体,天皇成为国家统治的象征和 “虚君 ”,答案:选 D, A B C三项内容规定早于 19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考点: 19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9世纪 60年代日俄改革的最大不同点是 A性质不同 B目的不同 C结果不同 D方式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
8、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 19世纪60年代日俄改革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 增强国力,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则是重新建立以天皇为首的现代化国家,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所以二者的目的不同,答案:选 B, A C D三项内容二者则是相同的。 考点: 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点评: 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的不同之处: 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 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 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
9、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 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 “民智未开 ”,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前期的理论宣传方面维新派积极宣传开国会、定宪法,行民权,但在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放弃了这一主张其原因在于维新派希望在并无实权的皇帝的领导下推行变法,故他们向封建势力作了妥协,答案:选 D。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 点评: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0、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是因为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战争是非正义的,答案:选 B,A项说法错误,不能依据战争是由帝国主义国家参与就认定战
11、争的性质,二战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但却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C D两项与题意无直接关系。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长期以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其的考查进入了选修层面,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两次重要战争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旧存在,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仍有必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电影我的 1919出现了一些有关巴黎和会的镜头,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 B威尔逊在会上出尽风头,带头在合约上签字 C会议开得一团和气 D日本代表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的讨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12、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巴黎和会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各自的利益罔顾公平与正义,无视中国的合法权益将青岛主权转让给了日本,各国争论激烈,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巴黎和会史实。 考点:巴黎和会 点评: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 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埃德 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但从性质说这次会议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在凡尔赛 华盛顿体
13、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 先悲后喜的获胜者; 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 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 被排斥 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是美国, 是德国 B 是法国, 是苏俄(联) C 是德国, 是英国 D 是苏俄(联), 是美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不难判断出 文字描述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点评:一战后所形成的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
14、(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 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1914年 6月 28日,戛弗日罗 普林西波在这里用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是后人写在萨拉热窝某纪念馆墙上的文字,另一堵墙上还复制了普林西波的亲笔, “我们热爱自己的人民 ”。材料中的 “我们 ”应当是指 A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 B塞尔维亚政府 C奥
15、匈帝国民族 主义者 D俄国民族主义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波刺杀了斐迪南大公,材料中的 “我们 ”应于普林西波相同,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萨拉热窝事件 点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直接原因,对其爆发的原因应该作出仔细区分: 萨拉热窝事件 导火线;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 具体原因; 列强间矛盾的激化 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 1916年 2月德国宣布实施 “无限制的潜艇战 ”,其目的不包括 A扭转海上劣势 B切断协约
16、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 C推动美国对协约国作战 D为赢得战争创造条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一战的史实可知德国实施 “无限制的潜艇战 ”其目的是切断协约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从而扭转海上劣势,最终为为赢得战争创造条件,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 C项说法错误,美国加入了协约国。 考点:一战的进程 点评:德国实施 “无限制潜艇战 ”的成为美国参战的重要契机,美国在 1917年 4月对德宣战 ,加入协约国集团,其原因有: 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列宁说: “一战
17、 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这表明 A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B美国经济全面繁荣 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一战 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是指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答案:选 A, B C D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
18、立: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 德俄奥匈奥斯曼 ,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 “这不是和平,这是 20年的休战。 ”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大
19、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依然存在 B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 C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D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对外扩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这不是和平,这是 20年的休战 ”是指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过分地制裁德国,必将引发德国的不满和反抗,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只能维持短暂的和平而没有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并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答案:选 C, A B 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考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局限性 点评: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内的存在大量的矛盾:(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 掠夺性的惩
20、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 “五四 ”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这些矛盾的尖锐存在就决定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久存在。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 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戊戌政变, D项描述的是戊戌六君子因变法而被杀的史实
21、,该项符合题意要求, A反映的是清初的重大事件, B 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C项说明的是清末地方军事势力的兴起。 考点:戊戌政变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9世纪 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 “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 ”这句话的 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22、 “19世纪 70年代 ”能够说明 “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 ”含义是指日本此时正推行明治维新,真正开始了建设现代国家,答案:选 A, B C D三项内容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相吻合。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归纳:积极作用, 政治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开始民主化; 经济上: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 19世纪 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国际地位: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
23、,并逐步成为列强。消极作用,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华族制度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有所谓“全盘西化 ”的极端化倾向等); 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侵略琉球与朝鲜,侵略中国,这不仅给被侵略 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克里木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 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C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D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黑龙江 海林 高级中学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