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33600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 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是指道家学派、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是指法家学派、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是墨家学派、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是儒家学派,故答案:

2、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思想主张 点评:对于百家争鸣的考查,集中在对道、墨、儒、法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四家的主张及各家主张的异同点比较,从时代特征和阶级立场上理解认识各家主张。 欧 亨利( 18621910 年)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他还 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 “带泪的微笑 ”和 “辛酸的欢乐 ”打动读者,这种写法称为 “欧 亨利笔法 ”。据此判断,“欧 亨利笔法 ”应该属于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A

3、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获得的关键信息是: “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 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 ”,可判断这应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故答案:选择 A 项。 考点:本题考查 19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成就。 点评: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有四种创作风格,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每一种风格都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在复习备考时,不仅掌握文学家及其代表性作品,还要掌握其艺术风格。 现代派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以下绘画作品属于现代派绘画的是 A拾穗者 /米勒 B阳台 /莫奈 C咖啡壶边的妇女 /塞尚 D格尔尼卡 /毕加索 答案: D 试题分析:现代主义美术最

4、有影响的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他的作品格尔尼卡反映的是在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被 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极为愤慨,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故答案:选择 D项。 A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B、 C项是印象画派的 代表作品。 考点:本题考查 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成就。 点评:关于 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成就,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 1)考查不同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2)注意中国与西方在绘画方面的比较分析。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 “中体西用 ”、 “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 “民主共和 ”、 “民主与科学 ”以及 “马克思主义 ”的演进历

5、程。这些思想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 C救亡图存 D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今后高考命题 仍会以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为考查重点。考查形式上多

6、种题型都容易出现,内容上要注意对洋务派和维新派观点异同的比较分析;考查方向上要注意近代西学东渐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启示作用。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决定选幼童赴美留学。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派遣留学生向西方学习只是个人行为 B清政府依然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 C清政府认识到人权问题的严重性 D清政府依然具有极强的落后意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选派留学生出国是清政府的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这是中国教育的重大突破。但题干中保证书

7、的出现说明清政府仍然是非常落后的,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保证书内容的理解。 “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是理解的关键。 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其规条中规定: “五经四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 ”这从根本上说明 A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性 B清政府坚持 “中体西用 ” C维新派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D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冲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从材料可知,京师大学堂仍把四书五经放在重要地位,

8、坚持封建伦理纲常,而建立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这从根本上说明了戊戌变法的不彻底性。 考点: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 点评: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有质的差异,高考试题要求认识两者不同的表现和原因,以理解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特点。 “ 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 ” 材料主要强调了 “新知识分子 ”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

9、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 ”, “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 ”,可知主要在强调 “新知识分子 ”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今后高考命题仍会以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为考查重点。考查形式上多种题型都容易出现,内容上要注意对洋务派和维新派观点异同的比较分析;考查方向上要注意近 代西学东渐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启示作用。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

10、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 “第二次反思 ”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 “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说明是在学习西方之后的反思,故应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不断遇到挫折之后的反思。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鸦片战争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先后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华民族开始反思,开始结合国情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先进的中

11、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点评: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 “新 ”:( 1)新领导:资产阶级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 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B “驱

12、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D “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权主权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而 A项说的是君主专制政体才是革命的根本,正确; B项和 D项是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C 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 点评:关于三民主义,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 1)三民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步性、局限性);( 2)考查同盟会的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3)考查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与联

13、系。 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效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新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从材料信息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可以看出,这段话体现了孙中山先生 “节制资本 ”的民生思想,旨在追求社会公平,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 点评:用列表法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项目 旧

14、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 相同: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 相同: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国赋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一律平等 民生主义 相同:主张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耕者有其田 ”,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实践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东方杂志某年 2月发表文章

15、说: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纸杂志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 雄鸡一唱天下晓 的情景 ”,文中所说的 “一年 ”是指 A 1917年 B 1924年 C 1920年 D 1915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式选择题。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做题的关键,依据材料中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 ”“风起云涌 ”,可以判断出应该是继 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 “一年以来 ”。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

16、俄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与题意较适合的是 C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场革命,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缺乏辩证的认识,有的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认识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毛泽东曾强调: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原理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中共活用 “马列主义 ”体现在 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建立 “工农武装割据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运用 “一国两制 ”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采取和平赎买

17、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用排除法。 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占领中心城市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做法,而此种做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点评: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而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 集体智

18、慧的结晶。党的许多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这三个概念 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但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只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抹杀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 下列属于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的有 其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都是对过去 “左 ”的错误思想的批判的基础上的形成的 都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实践中都有 “农村包围城市 ”的特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都是实事求是,故 正确;毛泽东思想是以王明 “

19、左 ”倾错误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在对 “文革 ”的 “左 ”倾错误思想批判的思想形成的,故 正确;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故 正确;毛泽东思想指明中国革命的道路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邓小平理论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都有 “农村包围城市 ”的特征,故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毛泽东思 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异同。 点评:关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今后高考从内容上主要侧重于 20世纪三大理论基础的认识;考查形式上会以多种题型出现;考查方向上联系中国近代思想进步潮流进行比较;同时

20、社会热点上还要注意联系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特征。 “文革 ”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而 “文革 ”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过程 B文艺的繁荣不会持久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 “文革 ”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中材料可知, “文革 ”中文艺萧条, “文革 ”后文艺繁荣,说明了政治对文艺的影响。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 “文革 ”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的破坏。 点评: “双百 ”方针是新中国指导文艺、科研的方针,高考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1) “双百 ”方针的内涵作用;( 2) “双百 ”方针的曲折发展;( 3)“双百 ”方针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区别;( 4)新中国的文艺成就。 由美国人出版的纸 进步的带头人一书写道: “从公元二世纪初中国发明造纸术后,这秘密保守了很长时间,然 后像蜗牛似地传播到东亚、巴格达、开罗、摩洛哥,历时 1000年,再经过 400年传遍欧洲,直到 1694年才传入美国。 ”由此判断促进其传播的有利因素有 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欧洲宗教改革兴起于 1517年,其主张是否定教会权威,与造纸术传播无关,且影响主要局限于

22、欧洲大陆。传教士对造纸术的传播曾起过作用,但那是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时期 (带回的东方文明 ),他们带着宗教狂热推动新航路开辟也发生在这之 前,皆不属于宗教改革的范畴,所以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点评:关于思想与科技成就,(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思想与科技的考查,侧重于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阐释; (2)对启蒙运动、天文学、牛顿、达尔文、蒸汽机、电气时代等高频考点关注,其立意是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题立意侧重于体现 “史实甄别与迁移应用 ”。 蒸汽机和发电机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在动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它们都 A是科学理论与生产紧密结合

23、的产物 B立刻引起了世界交通领域的一场革命 C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 D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蒸汽机的发明不符合 A, B、 C表述错误。两者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点评:如何理解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1)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 2)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蒸汽机和电 气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增加了社会

24、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城市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1687年,牛顿出版了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包括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 法国启蒙运动的推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注意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间是 1687年, 都是其历史背景, 从时间上不符。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经典力学的建立。 点评:本题解题的思路:首先从题干中找到牛顿力学体系建立的时间,进

25、而分析列出的四个历史现象能否作为其形成的历史条件,标准有二:一是时间要在前,二是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 “民主 ”一词,认为: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 “民主 ”,实即做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 之政的举动 C其 “民主 ”内涵与近现代 “主权在民 ”相吻合 D儒家 “民本 ”思想绝无现代民主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尚书是儒家经典,主要是为封建统治提供治国方法,其 “民主 ”内涵与近现代的 “主权在民 ”不相吻合,故答案:选择 C

26、项。材料的 “民主 ”是人民的主人,即君主,故 A项正确;材料中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故 B项正确;儒家民本思想没有现代民主思想,故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 点评: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1)其主要内容:第一,孔子的思想: “仁 ”的学说, 以德治民的政治思想;第二,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君为轻 ”, “仁政 ”,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放宽刑罚,减轻赋税;第三,荀子的 “舟水说 ”。( 2)其形成的原因:第一,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第二,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

27、思考;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路。( 3)其影响:第一,为封建统治者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从而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第四,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份珍贵遗产。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 “无为而治 ”的治国方略,而 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 “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B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28、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统治策略的变化与调整,从 “无为而治 ”到 “独尊儒术 ”体现了时代的变化。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点评: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秦朝则遇到“焚书坑儒 ”的厄运。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影响儒家思想地位的因素有: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自身思想的变化。 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推动政治统一。 传统文

29、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 ,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是孟子主张的义利观,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传统的道德与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体现的是个人修养,并未含有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排除含 的选项即可,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命题主要集中在:( 1)儒学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2

30、)儒家思想主张及包含的和谐、民本、大一统等思想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的现实意义。 从宋代话本到元杂剧再到明清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哪一特点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需求 D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答案: C 试题分析: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宋话本、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产生的共同原因,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 点评:文学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体现,高考对这方面的考查也是历年的重点,高考命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 1)文学艺术作品的名称、代表人物;( 2)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 3)文学艺术作品

31、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文学艺术作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文学艺术的发展线索。 宋代,对刻印无价值的书以 “灾及梨枣 ”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这表明宋代 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术 刻书风行一时 毕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所以 都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印刷术。 点评:我国四大发明成为世界科技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高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考查重点集中在四大发明上,强调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从

32、命题的切入点来看,主要考查基础性的知识,很少上升到理论分析的落实。 下面是一部医学著作的部分目录,与此著作同时代的科技成就还有 A九章算术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根据目录可知此医学著作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是东汉时期, B、 D是明朝时期的, C是北魏时期的,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 1)中国古代科技各领域的主要成就,如四大发明、数学、医学、农学、天文学等;( 2)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有的高考试题将中国古代科 技与农业经济相联系,要求学生认识中国古

33、代科技服务于农业的实用性特点。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 “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 ”。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盛时期,根据材料中崇尚楷书的原因可以看出,楷书在当时主要用于记铭、碑刻等,这和楷书的端重庄严有关。故答案:选择 D项。 A项是小篆的特点; B、 C项是草书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点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对书法艺术有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 1)国家统一的盛世很容

34、易形成注重法度的书法风格,比如唐朝;( 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会形成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的书法风格,比如宋朝。 现代京剧的伴奏已在传统的锣鼓丝弦中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中国传统乐器有些本来就是外来的,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中西结合的改变,使得京剧不再姓 “京 ”了 历史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旧中有新 ”也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外来元素 的加入必然破坏本土文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京剧艺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京剧的发展要不断地吸收外来艺术成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盛不衰,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

35、: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戏剧艺术。 点评:古代戏曲发展的原因中国古代戏曲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政治上看,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为 “徽汉合流 ”提供了舞台;从经济上看,宋代以后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从文化上看,是不同戏曲艺术的融合,是地 方戏曲与北京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其主要原因是 A山多地少自然环境的制约 B城市国家开始逐渐地形成 C海外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 D城邦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公元前 5

36、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 “智者 ”才用来称那批收徒讲学,教授修辞学、论辩术和从政知识的职业教师。在这批人中产生了不少出色的哲学家,因此称为 “智者学派 ”。其出现的条件有:政治保证:公元前 5世纪,奴隶制经济繁荣,奴隶制民主政治达到高峰,平民地位提高;社会条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思想条件:研究方向从 “神 ”到 “人 ”。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智者学派思想出现的原因。 点评: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 1)把探讨的重点从认识自我转移到认识社会。 (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

37、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 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 ”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通过文艺复兴前后的比较可以看出,人在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由 “观众 ”变为 “演员 ”,并可以 “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 ”,说明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38、 文艺复兴。 点评: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借助古代 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表述资产阶级自己的思想,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种形式,不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古希腊文化的复兴运动。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 1)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2)文艺复兴作为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过程的一个阶段,与以后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联系与比较。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 “权威 ”是指 A上帝 B罗马教皇 C马丁 路德 D贵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欧

39、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个 “权威 ”应该指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经分析马丁 路德破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宗教改革。 点评:关于宗教改革,除了考查其背景、进程、影响外,还要注意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 1)在宗教信仰自主的前提下,明确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特权 ;(2)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信仰自主。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了审查,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 ”直接导致这种质疑 (怀疑 )一切局面出现的人物可能是

40、 A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改革家 D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 “上帝受审(怀疑 )”和 “理性的法庭 ”,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启蒙运动时期。当时,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怀疑一切,只 相信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故正确答案:为 D。而在古希腊时代,基督教和圣经尚未产生 ,故 A错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斗争 “披着宗教外衣 ”,还未达到怀疑一切,故 B、 C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

41、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点评: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本质相同点,人文精神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崇敬 “神 ”到崇敬 “人 ”,进而论证 “人 ”的价值和力量的过程,人文精神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最有力的工具。 有学者指出:现在美国遗产词典将 “科学 ”定义为 “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鉴定、描述、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伽利略的方法。对该学者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我们今天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仍然超越不了伽利略 B伽利略的贡献在于开创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自从有了伽利略,人类才开始进行科学研究 D伽利略已经给 “科学 ”下了精确的定义 答案: B

4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选 B。 A项说法错误;在伽利略之前,人类已经开始了科学研究,故 C项不正确;伽利略没有给 “科学 ”下了精确的定义,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物理学的奠基 伽利略。 点评:物理学的成就是世界近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对物理学方面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高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 1)各个时期物理学的成就、代表人物及特点;( 2)物理学的成就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3)物理学与其他科技之间的联系。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

43、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之。 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 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有什么荣誉可说呢。 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传教士所谈的这种美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官吏的掠夺行为。 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之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其他任何东西。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生命 财产的主宰,他一

44、个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帝国 (中国 )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其中应受遣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 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 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 他 (中国皇帝 )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 运用儒学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 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的君主来说,与绅士阶层一起商议国是一个本质特

45、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 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 美 )孟德卫 1500 1800,中西方的重大机遇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请指出其相同的用意是什么 ( 4分) (2)请从 18世纪法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6分) (3)孟德斯鸠、伏尔泰都没有到过中国,他们通过传闻、译著了解了中国。你认为他们哪一人的观点更接近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状况

46、 请简要说明理由。( 6分) 答案: ( 1)相同: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理性。用意:以批判或褒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方式为自己的理论服务。( 4分) ( 2)背景: 18世纪法国处于封建君主统治和等级制度下,天主教神学思想在法国影响很大;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特权 的斗争;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自然科学突飞猛进。( 6分) ( 3)答案:一:孟德斯鸠。理由: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答案:二:伏尔泰。理由: 明清以儒家仁政、德政思想治国。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达到顶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

47、中国政治制度优越。 明代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商议军国大事。清代沿袭明朝,设立内阁,重要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6分) 试题分析:注意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孟德斯鸠认为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 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二人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从他们的主张概括其共同点;尽管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看法不同,但是都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服务。他们二人都没到过中国,但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评价,其原因注意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欧洲人到中国来,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著作传到欧洲,两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但要举出能够说明观点的史实。第( 1)小问两则材料的末尾分别体现了两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应在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认识的基础上找共同之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用意。第( 2)小问注意时间限制是 “18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