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 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是指道家学派、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是指法家学派、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是墨家学派、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是儒家学派,故答案:
2、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思想主张 点评:对于百家争鸣的考查,集中在对道、墨、儒、法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四家的主张及各家主张的异同点比较,从时代特征和阶级立场上理解认识各家主张。 欧 亨利( 18621910 年)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他还 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 “带泪的微笑 ”和 “辛酸的欢乐 ”打动读者,这种写法称为 “欧 亨利笔法 ”。据此判断,“欧 亨利笔法 ”应该属于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A
3、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获得的关键信息是: “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 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 ”,可判断这应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故答案:选择 A 项。 考点:本题考查 19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成就。 点评: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有四种创作风格,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每一种风格都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在复习备考时,不仅掌握文学家及其代表性作品,还要掌握其艺术风格。 现代派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以下绘画作品属于现代派绘画的是 A拾穗者 /米勒 B阳台 /莫奈 C咖啡壶边的妇女 /塞尚 D格尔尼卡 /毕加索 答案: D 试题分析:现代主义美术最
4、有影响的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他的作品格尔尼卡反映的是在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被 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极为愤慨,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故答案:选择 D项。 A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B、 C项是印象画派的 代表作品。 考点:本题考查 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成就。 点评:关于 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成就,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 1)考查不同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2)注意中国与西方在绘画方面的比较分析。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 “中体西用 ”、 “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 “民主共和 ”、 “民主与科学 ”以及 “马克思主义 ”的演进历
5、程。这些思想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 C救亡图存 D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今后高考命题 仍会以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为考查重点。考查形式上多
6、种题型都容易出现,内容上要注意对洋务派和维新派观点异同的比较分析;考查方向上要注意近代西学东渐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启示作用。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决定选幼童赴美留学。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派遣留学生向西方学习只是个人行为 B清政府依然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 C清政府认识到人权问题的严重性 D清政府依然具有极强的落后意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选派留学生出国是清政府的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这是中国教育的重大突破。但题干中保证书
7、的出现说明清政府仍然是非常落后的,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保证书内容的理解。 “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是理解的关键。 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其规条中规定: “五经四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 ”这从根本上说明 A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性 B清政府坚持 “中体西用 ” C维新派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D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冲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从材料可知,京师大学堂仍把四书五经放在重要地位,
8、坚持封建伦理纲常,而建立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这从根本上说明了戊戌变法的不彻底性。 考点: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 点评: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有质的差异,高考试题要求认识两者不同的表现和原因,以理解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特点。 “ 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 ” 材料主要强调了 “新知识分子 ”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
9、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 ”, “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 ”,可知主要在强调 “新知识分子 ”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今后高考命题仍会以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为考查重点。考查形式上多种题型都容易出现,内容上要注意对洋务派和维新派观点异同的比较分析;考查方向上要注意近 代西学东渐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启示作用。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
10、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 “第二次反思 ”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 “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说明是在学习西方之后的反思,故应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不断遇到挫折之后的反思。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鸦片战争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先后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华民族开始反思,开始结合国情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先进的中
11、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点评: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 “新 ”:( 1)新领导:资产阶级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 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B “驱
12、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D “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权主权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而 A项说的是君主专制政体才是革命的根本,正确; B项和 D项是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C 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 点评:关于三民主义,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 1)三民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步性、局限性);( 2)考查同盟会的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3)考查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与联
13、系。 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效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新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从材料信息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可以看出,这段话体现了孙中山先生 “节制资本 ”的民生思想,旨在追求社会公平,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 点评:用列表法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项目 旧
14、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 相同: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 相同: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国赋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一律平等 民生主义 相同:主张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耕者有其田 ”,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实践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东方杂志某年 2月发表文章
15、说: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纸杂志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 雄鸡一唱天下晓 的情景 ”,文中所说的 “一年 ”是指 A 1917年 B 1924年 C 1920年 D 1915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式选择题。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做题的关键,依据材料中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 ”“风起云涌 ”,可以判断出应该是继 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 “一年以来 ”。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
16、俄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与题意较适合的是 C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场革命,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缺乏辩证的认识,有的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认识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毛泽东曾强调: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原理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中共活用 “马列主义 ”体现在 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建立 “工农武装割据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运用 “一国两制 ”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采取和平赎买
17、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用排除法。 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占领中心城市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做法,而此种做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点评: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而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 集体智
18、慧的结晶。党的许多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这三个概念 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但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只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抹杀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 下列属于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的有 其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都是对过去 “左 ”的错误思想的批判的基础上的形成的 都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实践中都有 “农村包围城市 ”的特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都是实事求是,故 正确;毛泽东思想是以王明 “
19、左 ”倾错误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在对 “文革 ”的 “左 ”倾错误思想批判的思想形成的,故 正确;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故 正确;毛泽东思想指明中国革命的道路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邓小平理论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都有 “农村包围城市 ”的特征,故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毛泽东思 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异同。 点评:关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今后高考从内容上主要侧重于 20世纪三大理论基础的认识;考查形式上会以多种题型出现;考查方向上联系中国近代思想进步潮流进行比较;同时
20、社会热点上还要注意联系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特征。 “文革 ”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而 “文革 ”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过程 B文艺的繁荣不会持久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 “文革 ”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中材料可知, “文革 ”中文艺萧条, “文革 ”后文艺繁荣,说明了政治对文艺的影响。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 “文革 ”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的破坏。 点评: “双百 ”方针是新中国指导文艺、科研的方针,高考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1) “双百 ”方针的内涵作用;( 2) “双百 ”方针的曲折发展;( 3)“双百 ”方针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区别;( 4)新中国的文艺成就。 由美国人出版的纸 进步的带头人一书写道: “从公元二世纪初中国发明造纸术后,这秘密保守了很长时间,然 后像蜗牛似地传播到东亚、巴格达、开罗、摩洛哥,历时 1000年,再经过 400年传遍欧洲,直到 1694年才传入美国。 ”由此判断促进其传播的有利因素有 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欧洲宗教改革兴起于 1517年,其主张是否定教会权威,与造纸术传播无关,且影响主要局限于
22、欧洲大陆。传教士对造纸术的传播曾起过作用,但那是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时期 (带回的东方文明 ),他们带着宗教狂热推动新航路开辟也发生在这之 前,皆不属于宗教改革的范畴,所以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点评:关于思想与科技成就,(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思想与科技的考查,侧重于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阐释; (2)对启蒙运动、天文学、牛顿、达尔文、蒸汽机、电气时代等高频考点关注,其立意是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题立意侧重于体现 “史实甄别与迁移应用 ”。 蒸汽机和发电机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在动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它们都 A是科学理论与生产紧密结合
23、的产物 B立刻引起了世界交通领域的一场革命 C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 D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蒸汽机的发明不符合 A, B、 C表述错误。两者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点评:如何理解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1)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 2)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蒸汽机和电 气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增加了社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辽宁省 沈阳 中高 12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