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4月 5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这可能与哪一政治制度关系密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 ”表明清明节体现的是血缘关系,题干的备选项中只有 A项体现血缘关系,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 1927年 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有关秋收起义的说
2、法错误的是 A 1927年 “八七会议 ”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B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C这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起义中毛泽东决定进军山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标志性事件是八一南昌起义,不是秋收起义,故答案:选择 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道路的转折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南昌起义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革命的工作重心始终是在中心大城市,故 ABD三项都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秋收起义 在右图中的二楼曾经作出了什么重大决定 A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决定国共两党第二次国共合作 D告诫共产党员
3、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图片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地点,这次会议上清算的是王明的左倾错误,不是陈独秀的右倾,所以 A项错误。 CD两项为无关项, 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遵义会议内容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 “成熟 ”的表现是 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功探索 摆脱共产国际 “左 ”倾错误的干扰 根据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
4、党关系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 1924年,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熟,革命正确的道路尚未找到,中共开始成熟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所以 项错误,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成熟的表现 漫画列宁清扫地球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俄国十月革命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下列对此漫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赞扬了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功绩 B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D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漫画表现的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5、, C 项明显错误,与现今世界形势的史实不相符合。所以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列宁的革命贡献 2014年 3月,我国成功召开 “两会 ”,从历史渊源来讲, “两会 ”(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 )分别始于 A 1946年, 1949年 B 1949年, 1949年 C 1949年, 1954年 D 1954年, 1956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49年 9月新中国成立 之前,中共邀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党来京参加新中国的筹备会议即是政协会议。 1954年 9月新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
6、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政协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 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到: “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 “教训 ”主要是指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严重恶劣影响的反思问题,解决本题需要从文革的原因入手来分析解决。文革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民主法
7、制不健全造成的,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革的教训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 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 “一国两制 ” C “一国两制 ”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 “一国两制 ”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对材料内容理解有偏差,所以排除 A项。 B项明显错误,与现今史实不符合。 C 项也错误,一国两制是新中国解决本国国家内政问题的政策,不是国际关系问题。 考点:
8、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影响 20世纪 70年代,中国的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关于这一时期的外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美结束敌对,正式建交 B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建交 C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D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日建交于 1972年,中美建交与 1979年,所以 B项内容错误,与题干要求符合,故答案:选择 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早于中日建交,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纪 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关于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苏关系,描
9、述最准确的是 A从摩擦到对抗 B从敌对到盟友 C从盟友到分手 D从盟友到对手 答案: D 试题分析: 20世纪的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之间美苏两国是盟友关系,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面对着共同的法西斯专制统治,美苏携手对敌,但当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的盟友关系破裂,开始了二战后美苏冷战。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冷战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近年来,全球史观不断兴起,与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A政治多极化进一步加强 B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C和平与发展是当 今世界的主题 D美国超强的经济
10、军事实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战后世界历史在政治上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是根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正是经济上的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全球史观 2014年 3月 27日,习近平在巴黎演讲: “吃水不忘挖井人。此时此刻,我们都会想起两位伟人。 50年前,在东西方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是他们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在中法之间同时也在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 ”材料中的两位伟人是 A毛泽东,邓小平 B毛泽东,戴高乐 C邓小平,戴高乐 D习近平
11、,奥朗德 答案: B 试题分析:邓小平是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他开始成为领导人的时间是在 1978年,所以与题目要求不符,习近平是新一任国家领导人,也材料中要求的时间不相符合,故答案:选择 B 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冷战的影响 1922年孙中山说: “中华民国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 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 ”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不包括 A接受 ”三大政策 ” B提出新三民主义 C实现国共合作 D领导北伐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孙中山于 1925年 3月 12日逝世, ABC三项都是发生于 1924年,而D
12、 项北伐战争的内容发生于 1926 年,此时他已经逝世,无法领导北伐,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革命斗争历程 民国时期有人写了这样一封信: “共和病国,烈于虎狼,纲纪荡然,国亡无日。近闻伏阙上书劝进者不啻万余人 明谶云:终有异人自楚归,项城即楚故邑也。其应在公,历数如此,人事如彼,当决不决,危于积薪。伏愿速定大计,默运渊衷,勿诿过于邦交,勿怀情于偏论,勿蹈匹夫 守之节,勿失兆民归命之诚,使衰年余生,重睹开日。 ”写信人希望 “重睹开日 ”的意思是 A复辟帝制 B继续革命 C再造共和 D严肃纲纪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项城
13、”是袁世凯的字,所以可以推测出材料内容应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内容相关。材料中的 “共和病国,烈于虎狼,纲纪荡然,国亡无日 ”表明作者是反对革命的,所以 “重睹开日 ”的意思是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荀子 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 (君主 )之守司 (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 察 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表明君主远在统治中心无法直接统治地方,所以采取设置
14、机构监视地方的方法进行统治。故答案:应选择的是体现监察性质的备选项,所以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古代监察制度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主父偃曾经对汉武帝说: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疆 (强 )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汉武帝 “从其计 ”的根本目的是 A平定 “七国之乱 ” B削弱相权 C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不许参与国家政事 D收回王国土地,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表明的是汉武帝在汉初出现王国问题时采用了 “推恩令 ”
15、的方法来解决,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根本目的, AB 两项是错误项,C项不是根本目的,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至元的政治制度 推恩令 历史学家钱穆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 政府 于 王室 之下 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 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 两项明显错误,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皇权,这个体制的特点是皇权不断的强化,至明清时期皇权战胜了相权。丞相制度形成于秦
16、废除于明存在了 1500多年,所以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不是靠暴力实现的,所以 A项错误。 B项是制度因素,不是社会因素,所以排除 B项。 C项为错误项,债务奴隶制废除是在梭伦改革后,而材料中并没有这方面的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湖南 师大附中 下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