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内开拓疆土,加强君主专制;对外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 ”。但后来的封建史家仍以 “篡位 ”视之,主要是因为他皇位继承 A破坏了分封制 B不符合古代宗法制 C是以武力夺取帝位的 D损害了封建史家的利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成祖朱棣( 1360年 5月 2日 -1424年 8月 12日),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 4子,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夺位登基, 1402年 7月 1
2、7日(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即位。宗法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明成祖朱棣并不符合继承的条件,就是他成功地开创了盛世,他依然是篡位者。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春秋战国时,某位思想家主张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位思想家是谁? A墨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庄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出自韩非子 物权,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皇帝)把持着要害之所,四
3、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 B。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 天志明鬼; 尚同尚贤; 节用节葬。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庄子主张齐物论,逍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韩非子 史记 蒙恬列传云: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 ”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B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的直道 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D为了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 “九原 ”是属于北方,修筑的是 “直道 ”,为的是
4、加强北部的边防,所以答案:选 B。五尺道位于西南地区,所以不选。岭南地区属于南方,所以不选。选项说法错误,所以不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统一 有学者认为 :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 17、 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主要是因为 A动员了英国光荣革命的爆发 B使广大人民接受了信仰自由 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D直接促发了法国大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
5、展。它不仅要求解放人和人性,而且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 “理性王国 ”的蓝图,要求按照资产阶级的意愿来改造社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所以答案: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影响 据 1928-1933年的统计,中国城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 第四编 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不少主动 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城乡各地离婚较为普遍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
6、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时间 “1928-1933年 ”可知讲的是中国近代史。这一时期中国不仅社会性质,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清末西方的法律就传入了中国,所以A错误。北洋政府的统治时间是 1912-1928年,所以 B错误。新文化运动发生在 1915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但是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 C说法有误。材料所讲的是法律书籍增多,妇女主动提出离婚,还聘请律师,这些都说明了法律意识的增强,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
7、会习俗的变化 婚姻习俗 1758年发生了一次 “霾灾 ”,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 “霾灾 ”的做法受哪位 思想家的影响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所讲的是发生了霾灾,皇帝举行祭天活动可知这讲的是 “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
8、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 下表是二战后历次战争中,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从中归纳出1950年 2003 年西欧与美国关系变化的基本脉络是 战争 国际力量 朝鲜战争 ( 19501953 ) 第四次中东战争 ( 1973年) 伊拉克战争 ( 2003年) 西欧 参与美国组织的 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不支持甚至批评 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对美国 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由追随美国到与美国反目成仇 B由追随美国到独立自主 C由平等合作关系到分道扬镳 D由独立自主到反目成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
9、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争中,西欧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实力大大削弱。而美国在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为了解决欧洲国家的经济困难,美国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政治,西欧国家以美国马首是瞻。为了能在美苏冷战之下获得很好地发展,欧洲各国认识到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于是成立欧共体。 20世纪 7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1989 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走上多极化。而欧洲也由欧 共体发展到欧盟,欧盟成为与美国、日本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在世界格局日趋多极化的今天,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10、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答案:选。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从欧共体到欧盟 从 1930年到 1990年 ,空运的成本巳从平均每英里 68美分降到 11美分 ,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 244美分降到 3美分, 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航空、信息技术的发展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它行业的革命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30-1990年年间空运的成本、电话费都在降低,大量的信息数据也在全球快速的传递,这些都反映了
1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 “世界史 中国梦 ”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 “中国梦 ”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 “中国梦 ” 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近代主要西方国家为
12、了掠夺原料和市场,对外进行扩张和殖民掠夺,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和谐,因此中国与其不同。冷战时期的苏联与美国进行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中国与其也不同。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的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也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中国的崛起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17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 自行调解。 ”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 A按照国际法,可减少国际纠纷 B有利于化解该纷争,
13、颇具智慧 C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 D符合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时间 “1754年 ”可知,这个时候是属于清朝前期。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采用国际法来解决国际纠纷,所以不选 A。材料中的行为按现在来说是不作为,不仅不利于矛盾的解决,反而会加剧矛盾,所以不选 B。鸦片战争发生在 1840年,所以不选 D。材料中广州官员的做法表明他们缺乏法律意识,没有司法概念,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侵华前夕的中国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
14、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文字出现在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不能 但是 ” 等关键信息可知,美国并没强调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没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而是愿意与中国改善关系,所以答案:选 D,而不选、。材料并没有提到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所以不选。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5、 中美关系 日本福泽谕吉曾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 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据此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展的活动应该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所说变革先是人心,再是政令,最后是有形的物质,也就是思想解放运动,再是政治制度,最后是科学技术,按照这种说法中国应该先是新文化运动。所以答案:选。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16、历程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 ”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理学的概念。选项是董仲舒的新儒; B、 C都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所以都不选。宋明理学吸 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17、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理学的概念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 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 不在于 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可知,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我们昨天和今天,学会以史为
18、鉴,这就是文明的传承,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 史观 文明史观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料与 “此制 ”直接相关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 C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 等级 ”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的材料可直接得出是科举制度。选项 A所讲的是宗法制;选项 B所讲的是察举制;选项 C所讲的是九品中正制;选项 D所讲的是中了进士之后愉悦的心
19、情,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指出: “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促使中国实现 “转折 ”的根本因素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三罢 ”斗争出现 D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的转折点。题干所以提的是 “根本因素 ”一般都是从经济角度思考。所以答案:选 B。 考点
20、: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1990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在热烈欢呼声中重新获得统一。而当时德国能完成统一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国际背景,这个背景是 A美苏冷战已经结束 B欧共体已发展为欧洲联盟 C世界各国声援德国 D苏联等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冬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时间“1990年 ”可知, 1989年东欧剧变,到了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严重打击,所以答案:选 D。苏联解体后,标志着冷战的结束,所以 A 错误。1993年欧盟才正式成立,所以 B错误。各国不可能都声援德国,所以 C错误。 考点: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 全球通史中指出: “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开始实行分封制 C礼乐制度的崩溃 D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可知,这讲的是对农民收取地租,而在中国最
22、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以知道井田制瓦解,政治上体现为分封制遭到破坏,所以答案:选 D。夏朝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开始了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所以 A错误。分封制始于西周,崩溃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 B错误。礼乐制度诞生于西周一直延续到清末共几千年,每个时期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是以西周为标榜并且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所以不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明史记载: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
23、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 入阁由皇帝选任 行使宰相权力 取得决策大权 地位逐渐提高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备顾问而已 ”“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 ”“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等关键信息可知,内阁成员由皇帝选任,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权力极大。但是内阁始终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皇帝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湖南 浏阳 中高 下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