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2045-2017 体育现代化村(社区)建设规范.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345985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2045-2017 体育现代化村(社区)建设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B33 T 2045-2017 体育现代化村(社区)建设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B33 T 2045-2017 体育现代化村(社区)建设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B33 T 2045-2017 体育现代化村(社区)建设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B33 T 2045-2017 体育现代化村(社区)建设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03.080 A 16 DB33 浙江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2045 2017 体育现代化村(社区)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village(community) construction on sports modernization 2017 - 07 -25 发布 2017 - 08 - 25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2045 2017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体育场地 . 2 5 体育社会组织 . 3 6 体育活动 . 3 7 健身指导 . 5

2、8 建设保障 . 6 9 建设绩效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体育现代化村建设绩效指标 . 9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体育现代化社区建设绩效指标 . 11 DB33/T 2045 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 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 体育局 提出并 归口。 本标准起 草单位: 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研究会、宁波市体育科学 学 会 、宁波市标准化研究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卢旺忠、徐健、项新、胡一俊、施建华、胡中月、王周 。 DB33/T 2045 2017 1 体育现代化 村(社区) 建设 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体育现代化 村(社区)

3、 的 建设 规范 和绩效指标,包括 体育场地、 体育社会组织 、体育活动、 健身指导、建设保障 等 。 本标准适用于 村(社区) 体育现代化 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 GB 9668 体育馆卫生标准 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 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4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 4部分:运动健身符号 GB/T 10001.9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 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 GB 19079

4、(所有部分) 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GB 19272 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 GB 22185 体育场馆公共安全通用要求 JG/T 191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 JGJ 31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JGJ 153 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 标准 DB33/T 884 社区档案管理规范 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体育现代化 村(社区) 体育场地设施完善, 体育社会组织 健全, 体育活动丰富, 健身指导常态化开展,参与体育锻炼人群广泛, 本地居民 身体健康素质保持较高水平 ,体育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村(社区

5、) 。 3.2 体育社会组织 以 本村(社区) 内 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为主 自愿组成,依托本村(社区)或周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展经常性体育活动,有相对固定的骨干人员和组织成员,并到本地区街道办 事处(乡镇政府)备案或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 组织。 DB33/T 2045 2017 2 4 体育场地 4.1 资源配置 4.1.1 应设有综合性室内体育健身(活动)室,配备室内体育健身设备。 4.1.2 有室外综合体育运动场所 的 , 应 配备足够数量的活动设施,能够满足不同人士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4.1.3 应 有全民健身工程设施以及固定的 体育活动点 。 4.1.4 应在 村(社区)

6、公园、街头空地和楼群间空地建有布局合理的简易体育健身设施。 4.1.5 山区、海岛等地 宜 因地制宜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 4.1.6 应 积极整合 本村(社区) 学校等社会体育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群众开放,并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4.2 资源管理 4.2.1 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筑 及运行管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消防、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的有关法规,符合 GB 9668、 GB 19079、 GB 19272、 GB 22185、 JG/T 191、 JGJ 153、 JGJ 31 等 规定。 4.2.2 体育场地和设施应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所有体育设施都应有完备的管理制度; 使用的体育设施

7、、设备均应在醒目位置说明使用的安全须知; 由专人负责体育场地设施的登记、统计、维护、管理工作,做到定期检查,定期维护; 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应保证居民群众的日常体育活动的安全,不出现重 大人身安全事故,保证各种体育器材对人身安全不构成威 胁 ;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应随意侵占、破坏和挪用体育场地设施。 4.3 标识 4.3.1 告示牌 体育健身场地 应在 醒目位置悬挂、张贴、放置各类告示牌: 对设施功能、使用须知或操作要求、健身须知、场地布局等要有说明性标识; 对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厕所、服务室等要有指示性标志; 对禁止吸烟、禁止翻越、禁止通行、禁止跳水(潜泳)等要有禁止性标识; 对配电室、消防栓、

8、各类安全警示标志等要有警示性标识; 有条件的可设置道 路指引标牌。 4.3.2 安全警示 4.3.2.1 安全警示的文字、图案应醒目清晰、易于识别,并固定在场地设施的明显位置上 。 4.3.2.2 当设施器材存在下列现 象时,应予以安全警示: 当存在不安全因素,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时; 对某些特定或限制的人群不适用时,如需要照顾的老人、幼儿、病人、残疾人等; 需要对运动锻炼的人数和质量进行限制时; 需要对竞技技术、特殊技巧等运动形式或运动强度的锻炼进行限制时; 其他需要警示的内容和事项。 4.3.3 其他 DB33/T 2045 2017 3 4.3.3.1 设施设备 因 维护不能使用 时 应即

9、时告知。 4.3.3.2 遇雨、雪、雷电、台风、冰冻、持续高温等特殊情况需停止开放时应提前告知。 4.3.3.3 应公示 公共运动场的开放时间、安全须知及收费场地的收费标准等的事项。 4.3.4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各类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应符合 GB/T 10001.1、 GB/T 10001.4、 GB/T 10001.9的规定。 4.4 场地安全 4.4.1 应定期对 村(社区) 内公共体育建筑物、构筑物、场地、设施设备及器材、用品、标识进行检查,满足现行国家消防、安全、卫生等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设施,应停止使用,并及时维修或者更换; 维修

10、、更换前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设置警示标志; 对无力解决或者无法排除的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书面报告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 4.4.2 应 在高地、水池、河边等易发生危险的健身场所设置警示标志或者采取防护设施 。 5 体育社会组织 5.1 一般形式 村( 社区)应 重点培育发展体育俱乐部、各类体育兴趣小组 、单项运动项目协会、重点人群协会 等体育社会组织 ,积极引导 体育发展协会、体育类社会组织联合会、体育服务中心等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 的建设 。 5.2 一般要求 5.2.1 体育社会组织符合以下要求 : 体育社会组织的人员应当配置合理,有社区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组成 ; 应掌握

11、体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 体育 工作 的科学性; 掌握 本 村(社区) 居民 的体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体育活动,培养 本 村(社区) 居民 的体育兴趣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 习惯; 加强安全管理,制定体育设施的维护、保养管理规章制度。 应 充分发挥组织骨干的动员、协调作用,提高组织成员运动健身积极性。 5.2.2 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 应 健全 对体育 社会组织备案和管理工作机制,规范和引导 体育 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5.2.3 体育社会组织应加强制度建设,确定管理职责和权限,对组织成员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 6 体育活动 6.1 基本要求 体育活动应: 因

12、地、因时、因人制宜,能够业余、自愿参加活动; 活动内容科学、文明 ,群众喜闻乐见 ; 定期开展表演活动以及综合性和单项体育竞赛,注意安全,重在参与; DB33/T 2045 2017 4 实现体育活动与 节假日、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相结合。 6.2 活动内容 6.2.1 基本活动 6.2.1.1 组织 本 村(社区) 群众 开展日常性、自发性的各类全民健身活动。 6.2.1.2 每年定期组织开展 本村(社区)的 体育竞赛(趣味体育运动会)和集体表演活动。 6.2.1.3 经常性参加 村、社区之间 的体育竞赛和集体表演活动。 6.2.1.4 村(社区) 应整合基层综合文化设施,如文化广场(礼堂)、露

13、天舞台或流动舞台等,与文化、卫生等部门联动开展各类传统民俗节庆、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 6.2.2 特殊人群的体育活动 应面向特殊人群 开展体育活动,包括 但不仅限于 : 青少年体育活动: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开展 体育 锻炼 活动; 老年 人体育活动:根据老年人体力特点、健康状况组织活动; 残障人士体育活动:开展适合残障人士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 6.3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6.3.1 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整合多种体育 资源,使 活动主题: 与体育法 规 精神相吻合; 与参与者的年龄和心理、生理特点相适应; 体现 村( 社区 ) 特色,促进 村(社区) 生活文明、健康、科学。 6.3.2

14、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时: 应编制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人员配置、活动内容、活动流程、活动安全与应急措施等内容; 应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对达到一定活动规模和参与人数的活动向有关政府部门履行报备或审批手续 ; 应对场地、设 施设备、器材用品、安全警示、公共标识等进行检查,确保安全、完好; 应按照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落实现场秩序维护和安全应急等工作。 6.3.3 组织 群众 参与其他 村(社区) 或上级部门组织的活动时: 积极响应,重在参与; 根据活动主题,做好人员的组织工作; 与主办方协调,明确责任人,落实后勤保障和安全措施 ; 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对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亮点进行总结和评价。 6.4 活动安

15、全 6.4.1 体育活动应符合参与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身体健康状况。 6.4.2 根据活动规模,应事先与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门共同研究并落实安全措施。 6.4.3 开展活动时, 应落实活动安全 措施,包括: 成立临时的安全组织机构; 有针对性地对参与者进行安全教育; 安排必要的管理人员,明确所负担的安全职责; 制定安全应急预案,配备相应设施设备。 DB33/T 2045 2017 5 6.4.4 禁止将非活动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和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带入活动场所,维护正常开放秩序。 6.4.5 在组织开展(参与)大型活动时, 应合理安排参与者进入、疏散的时间和通道,必要时安排人员巡查,

16、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6.4.6 应加强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巡视: 发现参与者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及时告诫、制止; 发现参与者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应给予适当关注 和照顾; 发现参与者生理、心理状况异常不宜进行活动的,应进行制止。 6.5 活动持续改进 6.5.1 应主动接收监督,对外公布监督、投诉电话,认真及时地处理意见、建议和投诉。 6.5.2 应以各种方式收集社区体育活动质量等相关信息,及时分析并持续改进。 7 健身指导 7.1 基本要求 村(社区) 应通过多种模式、多种载体提供 健身指导服务,倡导科学健身理念 , 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和普及, 同时,充分发挥 社会体

17、育指导员作用, 指导 本 村(社区) 居民 科学进行健身活动 ,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入融合 。 7.2 健身培训与指导 应为 本 村(社区) 内 群众 提供健身培训与指导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科学健身知识的传授、咨询; 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 体育技能和体育竞赛组织方法的培训。 7.3 健身宣传 应积极开展体育健身宣传、知识普及等活动, 提高 居民 运动健身 意识 和 健康保健 意识 : 每年制定健康教育宣传计划和实施方案; 广泛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宣讲普及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运动方式; 设置 科学健身和健康知识教育的宣传展板(宣传窗),定期更换 宣传内容 ; 本 村(社区) 居民科学健

18、身知识知晓率逐年增长; 本 村(社区)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明显增加。 7.4 国民体质 测定 应创 造条件,组织 本 村(社区) 居民 参加国民体质 测定 ,为科学健身提供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开展国民体质测定、体质评价和运动健身指导; 积极推广“运动处方”,推动居民健身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 为 村(社区) 居民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 7.5 数字化体育服务 DB33/T 2045 2017 6 应积极参与构建“互联网 +智慧体育”数字体育服务体系,通过网站以及短信、微信和客户端,为本 村(社区) 居民 提供公共数字体育服务。 8 建设保障 8.1 管理 机构 村(社区) 应成立全民健

19、身的相关组织或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将体育工作纳入 村( 社区 ) 工作计划和精神文明创建体系, 统一部署考核; 制定年度体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议,对所开展的体育活动进行策划、安排以及加强对各环节的管理; 对 村( 社区 ) 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统一管理和维护; 发动、引导、组织本 村(社区) 群众 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 开展体育健身宣传和交流活动; 协助 乡镇 ( 街道 ) 做好 村( 社区 ) 体育的管理; 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 协调 村(社区) 内体育资源 共享 。 8.2 人员 8.2.1 分类 根据职责不同,村(社区) 体

20、育人员分为: 社 区 工作者; 社会体育指导员; 志愿者。 8.2.2 社 区 工作者 社区工作者宜为 村 ( 社区 ) 专职工作者,应符合以下要求: 具备与所从事工作相适应 的 服务知识、体育知识和工作技能; 熟悉并能执行国家有关 村( 社区 ) 体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 熟悉本 村(社区) 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管理现状,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8.2.3 社会体育指导员 8.2.3.1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遵守法律与社会公德,热心社会体育事业,积极从事社会体育工作; 具备健全的人格,积极的精神状态;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1、 能够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具有制定和 组织实施运动计划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和运动生理学知识; 能够指导 本 村(社区) 居民 进行适合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特点的体育活动。 8.2.3.2 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有国家或有关部门认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 8.2.3.3 村( 社区)应将在本 村(社区) 定点指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姓名、联系方式和所开展的体育项目等信息通过宣传展板等方式进行公示。 DB33/T 2045 2017 7 8.2.4 志愿者 8.2.4.1 志愿者是开展 村( 社区 ) 体育的有效补充。 8.2.4.2 志愿者可来自于: 体育教师

22、、工会社会工作者、体育积极分子等; 体育教练员、健身指导员、医护人员等; 其他热心体育活动的人士。 8.2.4.3 志愿者应符合以下要求 : 爱好体育健身活动; 具有基本的体育活动知识。 8.2.4.4 村(社区) 应 动员组织村(社区)内的专家学者、优秀运动员以及专业体育运动队、艺术体育院校等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同时, 积极构建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志愿者登记、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 。 8.2.5 登记和培训 8.2.5.1 村( 社区 ) 应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 注册 登记,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 。 8.2.5.2 宜对其他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逐步完善 村( 社

23、区 ) 体育人员管理网络。 8.2.5.3 体育指导员应积极参加相关的资格培训,并将培训时间、内容、结果等信息及时与 村( 社区 )沟通,及时更新体育指导员档案信息。 8.3 安全管理 8.3.1 基本要求 村( 社区 ) 应 建立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纳入 村( 社区 ) 安全管理体系。 8.3.2 安全教育 应加强体育安全培训教育,使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各方了解: 安全管理基本知识 ; 必要的安全救护常识; 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8.3.3 风险防范 8.3.3.1 可选聘法律工作者担任 体育法制辅导员或志愿者,协助 村( 社区 ) 落实安全制度、开展法制教育和处置安全事故等。 8.3.3.2 村( 社区 ) 应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出现突发问题,除做好应急处理和解释工作外,还应在平时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并熟知内容 ,定期演练。 8.3.4 事故处理 遇有酗酒滋事、精神异常、在场地发生的纠纷、伤害等特殊情况时, 村( 社区 ) 应及时联络公安、医疗急救等有关机构进行处置,同时做好情况记录。 8.4 信息管理 8.4.1 概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