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生物理科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生物理科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生物理科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生物理科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苍蝇的平衡棒原理被应用于运载火箭的研制中,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潜在使用价值 B科研价值 C间接使用价值 D生态价值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而苍蝇的平衡棒原理被应用于运载火箭的研制中体现了直接价值中的科研价值;故选 B。 考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点评: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 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 D 试题
2、分析:生产者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使用,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 ,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 ,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故选 D。 考点: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
3、分解者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解者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蚯蚓等动物;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使用,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不能为绿色植物利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微生物中的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无机物 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故选 C。 考点:分解者。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 V为 20%,且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各种生物中获得的能量相等。虎要获得 1KJ能量,则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 ( ) A 150KJ B 125 KJ C 100 KJ D 75 KJ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4、题意知,虎获得的 1 kJ能量中有 0.5 kJ来自狐、 0.5 kJ来自羊。按草 兔 狐 虎这条食物链计算,需消耗草 0.520%20%20%=62.5,按草 羊 虎这条食物链计算,需消耗草 0.520%20%=12.5。故共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 75 kJ;故选 D。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计算。 点评:本题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计算能力。但只要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可以很快解决此题。 下列实例中属于竞争的是 ( ) A白蚁和它肠道内的鞭毛虫 B蛔虫和人 C青霉菌株分泌青霉素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D狼和兔 答案: C 试题分析:白蚁和它肠道内的鞭毛虫属于互利共生,蛔虫和人属于寄生,青霉菌株分泌
5、青霉素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属于竞争,狼和兔属于捕食;故选 C。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 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B生态农业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的高 C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
6、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故选 A。 考点:生态农业。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态农业的叙述,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 A没有水平结构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 C 试题分析: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在该群落中动物和植物都是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
7、动物;故选 C。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 定能固定 CO2 C都与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有关 D一定是植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说明生产者含有的能量最多,位于能量金字塔的第一营养级;生产者一定能固定 CO2,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营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故选 D。 考点:生产者。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
8、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生态系统 B图中可能组成三条食物链 C “鸟 ”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 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群落,而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构成;图中 1 条食物链,树 虫 鸟; “鸟 ”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蚯蚓和腐生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故选 D。 考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与综合运用能力。 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
9、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 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 CBA B种群 B在第 57 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 A的增加和 C的减少所致 C B和 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 A、 B、 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根据种群的个体数量,能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分析出食物链为 CBA ;正确。 B种群 B在第 3 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 A捕食者数量的增加、 C食物来源的减少;正确。 C B和 A这些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正确。 D一定自然区域内, A生产
10、者, B和 C是消费者,再加分解者,也就是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群数量变化、消费者的作用、群落的组成。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 W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1、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故选 C。 考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故选 C。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属识记内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12、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B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表明了我国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唯一手段 答案: D 试题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加强立法和宣传教育,而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选 D。 考点:人与环境。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下列事实不能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的是 ( ) A当草原遭到蝗虫的采集后,草原植物就增强再生能力 B在北极苔原地区,若
13、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后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C海洋鱼类在适当捕捞的条件下,鱼类产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D受到轻度污染的河流,一段时间后污染消除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 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损伤,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不能维持相对稳定;故选 B。 考点: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 点评:本题比较抽象,可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平时加以训练。 下列各项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
14、A夜间狗听到其它狗吠时,即使没有发现 “敌人 ”也随后狂叫 B当你回家时,家里的小动物会 “迎接 ”你并在身边 “摇头摆尾 ” C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D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其中 AC 属于物理信息, B属于行为信息, D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属于信息传递;故选 B。 考点:信息传递。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概念必须扎实。 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大 B有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 种子必须接受一定的信
15、息素才能萌发 C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节的原理是负反馈调节 D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原理是负反馈调节;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光、温度、湿度等),也可以是生物(声、颜色、性状等);故选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鸟类的 “求偶炫耀 ”不属于行为信息 B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信息
16、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鸟类的 “求偶炫耀 ”属于行为信息;信息往往是双向的;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行为信息,例如棉花遭受棉铃虫侵害时,会产生某些挥发性信息化合物。虽然放出的信息是以化合物为载体的,但植株平时体内并不含有这种物质, 只有遭受棉铃虫侵害时才会释放,所以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也是一种行为,可以称为行为信息;故选 B。 考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
17、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为 10% 20%。这一规律可以转化为同化有机物的传递量来进行比较;据图可以看出甲占 85%,说明甲是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乙与丙之间接近,因而可判定两 者属于同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丁最少,说明丁位于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故选 A。 考点:能量流动的渠道。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提升学生理解和分析图形的能力。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全过程都在生物群落中进行 B碳元素都是以光合作用的方式进人
18、生物群落 C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都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 D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循环得以进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碳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元素以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方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循环得以进行,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故选 D。 考点:碳循环。 点评: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 右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1和 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 3代表的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C 4表示生态系统的基石 D 代表光合作用, 代表细胞呼吸 答案: B 试题
19、分析:据 图分析: 1生产者, 2消费者, 3分解者, 4无机环境。 1、 2和 3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分解者主要指的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腐生生活的动物,而真菌和动物属于真核细胞;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是营养结构, 代表细胞呼吸, 代表光合作用;故选 B。 考点: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
20、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例如治理沙漠、建立人工群落等;故选 C。 考点: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 .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属识记内容。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 ) A淋巴因子 B吞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抗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作用是指抗体对抗原的消灭作用,淋巴因子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同样也指效应 T细胞对靶细胞的结合并使其裂解。 T细胞分化为效应 T细胞和分泌淋巴因子; B细胞分化成效应 B细胞进而分泌抗体;故选 C。 考点:特异性免疫。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
21、记和理解能力。 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在 a中发生电信号 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中内容物释放至 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 中内容物使 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 处的液 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 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 是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信息传递是耗能过程,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特异性地结合递质;当神经元某处受到刺激时,膜外变为负电位;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结合,然后以胞吐的方式把递质释放到突触问隙,所以递质释放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故选 B。 考点:突触结构以及兴奋的传递。 点评:本题考
22、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与综合运用能力。 下图表示连接有电流表的一段神经纤维,且 bc与 cd的距离相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 A刺激 a点时, d点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B当兴奋从 a点传至 d点时, b点膜电位为内负外正 C刺激 c点时,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一次 D当兴奋从 a点传至 d点时,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 C 试题分析:刺激 c点时,产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负电荷,无电位差,不发生偏转;当刺激 a点,使电流表左接触点先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偏转,当局部电流流过后,左接触点恢复外正内负,右接触点变为外负
23、内正,电流表再次偏转,共偏转两次;故选 C。 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下列选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有人注射了青霉素后产生过敏性休克症状 B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 C消化道黏膜阻挡细菌 D唾液中溶菌酶使大肠杆菌死亡 答案: A 试题分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C 是第一道防线, D是第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A是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 A。 考点:特异性免 疫。 点评: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甘肃 武威市 第六 中学 下学 期期 测试 生物 理科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