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370616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泊船瓜洲的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 “ 绿 ” 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 “ 绿 ” 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 “ 吹,越,暖,过,掠,拂,飘,满 ,抱,入,来,去,栽,见,返 ” 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

2、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 “ 绿 ” 字的字来,尤其是 “ 暖 ” 、 “ 拂 ” 、 “ 掠 ” 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 “ 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 绿 字呢? ”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 “ 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 这 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 “ 绿 ” 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

3、选择用 “ 绿 ” 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也讲过不少次的古诗教学,总认为古诗非常好讲。但是来到一实验之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古诗教学并不简单,而是非常复杂。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达标课,我所讲的内容恰恰是一首古诗 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 ,因为他们早在三年级时就积累过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

4、让我颇有收获: 、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 。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 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

5、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 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 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 “ 一水 ”“ 只隔 ” 。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 “ 绿 ”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

6、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 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来,看似简单的东西未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泊船瓜洲关于 “ 绿 ” 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中的“ 绿 ” 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 “ 推敲炼字 ” 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 “ 绿 ” 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

7、站起来说: “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 绿 字改一下 !” “ 老师,我也想改 !” “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 ?是直接告诉孩子们 ,这是大诗人的选择 ,是不能改的?还是 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 好吧! ” 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 “ 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 “ 我觉得应该用 来 !” “ 用 满 比较好 !” “ 我认为用 过 最合适 !” “ 不!用 到 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 个鲜活的答案跃

8、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 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 绿 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 ” 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 映、拂 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 ” 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 “ 鸣金收 兵 ” ,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

9、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 染 才准确呢!它可以 染 出五颜六色来啊! ”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 “ 到底是 绿 字准确,还是 染 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 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 绿 字好。 ” “ 染 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 染 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 绿 我们感

10、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 绿 字比较准确。 ”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 绿 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 ” 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 “ 绿 ” 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 “ 染 ”“ 绿 ” 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 “ 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 ” 等词语充盈着,但

11、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十月 十三日上午,我们全县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召开,我的公开课是泊船瓜洲,在接到教学任务到公开教学有 10 多天的时间,我在备课的历程中感受颇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它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与生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学真实不能可以违背生活真实,否则读者也

12、难以接受,只有是 “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 的文学真实,才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由于古典诗歌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含义、语法等都 有很大差异,且内容简单,理解困难。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解错位,对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产生阻隔。 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在理解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时,我让学生同桌交流讨论“ 数重山 ” 是几座山,还是许多座山?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瓜洲隔着许多座大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歧,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最后我让他们联系上一句 “ 一水间 ” ,提出问题引导:为什么宽阔的长江在作

13、者的眼中仅仅是 “ 一水 ” 之隔?为什么作者诗中 “ 又绿江南岸 ” ,而不是江北岸 呢?他们稍作议论,便争先恐后地说: “ 因为作者马上就要到京城任宰相,远离亲人和家乡,此时勾起了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 ” 对于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诗歌的理解便变得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二、教材挖掘与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只有课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课堂这个舞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筹划就像花园里德园丁,只有园丁们精心护理,因地制宜的筹划,才能有新颖别致的风景。而古诗教学进入诗

14、境、体 悟诗情是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的目标。一般的公开教学很少看到教师们涉足,为什么一些教师畏惧诗词教学呢?教学名家的 “ 观摩课 ” 与普通教师的 “ 常态课 ” 究竟有多少距离呢?我想在努力地寻求一个突破口。 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对于审美的独特感受。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近作者的实际思想。王安石诗句中的 “ 明月 ” 就是中国 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就播

15、放歌曲中国的月亮,石顺义作词: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曹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苏轼 让学生知道 “ 明月 ” 往往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的寄托,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另外关于 “ 绿 ” 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 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 “ 绿 ” 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令台下听课的教师们称奇。然后让大

16、家说说这个 “ 绿 ” 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选自全唐诗第 129 卷 46 首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唐代)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老师出示的诗句 和书后的诗句 “ 又绿湖上出 ” 有一点差异,这是我在备课时发现,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得到的结果,我乘机告诉学生学习时要多动脑筋,要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负担与专业成长: 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

17、训义中指出: “ 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 ”开课教师要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驾驭课堂上才可能做到应对自如。的确,公开教学任务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正常教学,毕竟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来认真对待,因此有的教师便推辞,觉得开课己是一种负担,不愿意去啃这根骨头。当然我也有过这种考虑,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原本不太熟悉 powerpoint 的软件制作,后来只有逼迫着自己去做课件,经过多次的请教和修改幻灯内容,我基本掌握了 powerpoint 的软件制作,受益匪浅。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经历中,常会有许多的灵感。通过备课、开课、研讨活动,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和同事与专家的讨论,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理念上的一个洗礼。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做一些课题研究,进一步升华,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自己的在历练中也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教学是一项缓慢而美好的事业,我将会在这条漫长的路上,争取去做一名有底蕴、有情怀、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