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16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 13/T 2656 2018 小麦抗禾谷孢囊线虫鉴定技术规程 2018 - 03 - 13 发布 2018 - 04 - 13 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 2656 2018 I 前 言 本标准 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 起草 。 本标准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秀花、马娟、高波 、 王容燕、陈书龙。DB13/T 2656 2018 1 小麦抗 禾谷 孢囊线虫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抗禾谷 孢囊线虫鉴定技
2、术 相关术语 和定义 、接种体制备、 鉴定技术和抗性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 小麦 对禾谷孢囊线虫 的 抗性鉴定及评价。 2 术语 和定义 下列术语 和 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禾谷孢囊线虫 是指危害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种类的统称,本文特指燕麦孢囊线虫( Heterodera avenae)。 2.2 白雌虫 是禾谷孢囊线虫在发育过程中雌虫的发育前期, 呈 白色。 2.3 孢囊 是孢囊类线虫发育 过程中 的特殊阶段,是雌虫死亡后形成的褐色虫体,褐色外壳包裹诸多卵粒。 3 禾谷 孢囊线虫接种体制备 3.1 禾谷 孢囊线虫的孢囊分离方法 于 小麦收获后 至 种植前, 在禾 谷孢囊线虫发生严重 小
3、麦田 ,取 5 cm 20 cm深 的根际 土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孢囊分离。 将土样 加适量水混合, 搅拌均匀后,静止 10 s,把上清液倾倒在 20目和 80目上下镶嵌的网筛上,重复 3次,然后用水冲洗 20目网筛上的杂质至 80目,把 80目网筛上的残留物冲洗到滤纸上 , 在体式显微镜下挑取 禾谷孢囊线虫 孢囊。 3.2 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 方法 将新鲜的纯净孢囊置于 5条件下存放 8周,然后在 15条件下继续培养,每隔 1天 2天直接吸取二龄幼虫或用浅盘法收集二龄幼虫。将孵化不超过一周的二龄幼虫用于接种试验。 4 室内抗性鉴定 4.1 鉴定室设 置 人工接种鉴定室应具备人工调节温度 15
4、25 、 光照 3000 Lux的条件,使人工接种后具备良好的发病环境。 DB13/T 2656 2018 2 4.2 感病对照品种 鉴定时选用 矮抗 58、 石家庄 8号 为感病对照品种。 4.3 鉴定材料准备 4.3.1 播种基质的准备 挖取田园土壤与细 沙混合( 3:1), 调整 土壤 含水量 为 10 % 15 %,分装 1 kg塑料 袋 , 高压灭菌( 121,2 h),在室温条件下放置 2 d 3 d后使用。 4.3.2 小麦种子的催芽 用 3 %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小麦种子 5 min,用无菌水冲洗 3次 5次直到去除次氯酸钠,然后将小麦种子在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培养( 25),在芽长
5、 0.5 cm 1 cm时即可进行播种。 4.3.3 播种与接种 取 PVC塑料管( 5 cm 20 cm)装入已消毒湿润土壤,用牛皮纸包住底部,土壤表面距 PVC塑料管上部边缘 3 cm,每管 点播一粒已发芽的种子,同时在根尖滴加幼虫悬浮液 1 ml(约含 200条幼虫 ) , 覆土约 1 cm 1.5 cm厚 , 以后每隔 3天接种一次,共接种 3次,累计接种量约 600条二龄幼虫 /管 。在第二和第三次接种时,均在离麦苗旁 约 1 cm处扎一个小孔,孔深 4.0 cm左右,把配好的线虫悬液 1 ml加入该孔内,再把孔埋上。每品种重复 3次,每重 复 10 株苗,随机排列。 4.4 接种后
6、管理 接种后将植株置于 16 2 鉴定室内培养 10天 ,然后将温度调到 18 20, 补光 ( 3000 Lux) ,每天光照 14 h, 定期浇水 、 施肥,保证小麦正常生长 。在生长期间,控制病虫 发生。 5 病情调查 5.1 调查时间 于接种后两个月进行病情调查。 5.2 调查方法 小心清洗小麦根系,检查并记录根上的白雌虫数,同时用漂浮法分离土壤中的孢囊,统计每株上的白雌虫与孢囊总和。 6 抗性评价 6.1 白雌虫与孢囊数量计算 方法 白 雌虫与孢囊数量 为三次 重复的算 术 平均 值 。 6.2 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感病对照品种白雌虫与孢囊数量大 于 20时,该批次抗禾谷孢囊线虫鉴定视为有效。 6.3 抗性评价标准 DB13/T 2656 2018 3 依据不同品种根部形成的白雌虫与孢囊数量确定其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 见表 1。 表 1 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抗性水平划分标准 抗性水平 根系形成白雌虫与孢囊数量 ( 个 ) 免疫( M) 不形成白雌虫与孢囊 高抗( HR) 0.1 5.0 中抗( MR) 5.1 10.0 中感( MS) 10.1 20.0 高感( HS) 20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