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4 年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维也纳会议2 倒幕运动3 普法战争4 斯宾塞5 1787 年宪法6 太平洋战争7 甘地8 德国十一月革命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9 简述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0 简述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家及其成就。11 简述从十月革命胜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俄(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演变的基本情况。12 简述 20 世纪 30 年代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三、论述题13 试析 19 世纪晚期英、
2、法、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同的政治特点及其成因14 “经济全球化 ”可以理解为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频繁流动而导致的世界范围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根据学过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推论,归纳出 19001945 年间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走向并分析其成因2004 年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维也纳会议是从 1814 年到 1815 年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传统的秩序被打破。为恢复秩序,并实现各自野心,欧洲各国
3、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其中,俄国为取得欧洲霸权,力图使德意志分裂永久化,并吞并东欧的华沙大公国;英国则是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加强海上霸权;奥地利则力图建立在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在德意志;普鲁士也要求扩大领土,以期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会议遵循两个原则,即正统原则和补偿原则。会议最后签订了最后议定书,规定:恢复许多国家的旧王朝,波兰被重新瓜分,德意志组成邦联,奥地利取得意大利的广大地区,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把比利时同荷兰合并,挪威同瑞典合并,英国夺取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瓜分欧洲的分赃会议,它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4、 ,这一体系是历史的反动。2 【正确答案】 倒幕运动是 19 世纪中期日本的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领导的具有广泛社会阶级基础的革命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等。倒幕运动是在“ 尊王攘夷 ”的基础上提出的。最初的 “尊王攘夷”派还不想推翻幕府,但随着 1858 年幕府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志士便萌发了倒幕的思想。吉田松阴号召人民起来诛讨卖国的德川幕府,以便粉碎外国侵略,进而认识到为了倒幕,必须发动“草莽” 的人们, “草莽崛起”思想的产生是倒幕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此后久坂玄瑞提出了“草莽横断结合” 论,主张打破藩界而实现“草莽”之士的横向联合。高杉晋作又把
5、“草莽横断结合”论发展到“ 草莽武装”论,这就为倒幕斗争指出了一条胜利的道路。高杉晋作不仅提出了“ 草莽武装 ”论,而且把它付诸实践,建立了 “奇兵队”,长州藩的其他志士也组织了类似的组织,并打碎了幕府的征讨。在 18671868 年的戊辰战争中,倒幕力量成功的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倒幕运动的成功,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条件。3 【正确答案】 普法战争是 18701871 年普鲁士同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19 世纪 60 年代普法两国关系恶化。普鲁士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
6、欧洲;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普鲁士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诸邦,阻碍德国统一。为此,普鲁士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在战争中,法军在色当被普鲁士打败,损失严重。法国举国哗然,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国防政府。此后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法国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赔偿 50 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使得法国政局发生了变化,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成立了国防政府;普
7、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使欧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中欧出现了一个大国,打破了欧洲的均势。4 【正确答案】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人物。未受正规学校教育。担任过铁路工程师、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助理编辑,发表了社会静力学、进化的假说,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斯宾塞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不加区别的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及行为准则。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凭借内在的生命,不断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向前发展,最后目标是一种理想的静止状态。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这种理想
8、境界只有通过自然选择才能实现,即社会发展的规律同生物进化的规律一样,也是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强者荣华富贵、弱者卑微贫贱都是社会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自然的严厉惩罚。同时,为了确保人类自然选择的顺利进行,政府应保证人们的政治自由。斯宾塞鼓吹的以自然选择为外衣的自由主义,有利于向垄断阶段过渡的资产阶级,所以斯宾塞的社会政治思想在英、美等国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5 【正确答案】 1787 年宪法是美国独立战争后,为巩固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建立战后美国的社会制度而制定的一部宪法。由于邦联体制的巨大缺陷,美国决定制定一部加强中央集权的宪法,于 1787 年制定了一部宪法,称为 1
9、787 年宪法。美国 1787 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并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将国家职权分别授予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规定了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文官政府控制军权等原则。美国 1787 年宪法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联邦政府具有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
10、,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但美国 1787 年宪法也有阶级局限性,宪法没有规定废除奴隶制度,没有提到保证人权问题,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穷人排除在人权保护范围之外。6 【正确答案】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战争首先由日本发动,也是以日本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后,日本建立起了法西斯统治,积极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同英法美等民主国家的矛盾越来越深。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太平洋地区与美国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美日战争迫在眉睫。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美军太平洋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
11、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军先后侵占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太平洋上的其他许多岛屿,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达到了最大的侵略规模。1942 年,美国取得了中途岛战役的胜利,太平洋战局开始发生有利于反法西斯联盟一方的变化,美国及其同盟国在所罗门群岛开始反攻并取得了胜利。1945 年盟军在太平洋展开反攻。与此同时,美军加紧空袭日本本土,并于 8 月 6 日和 9 日先后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反攻。8 月8 日苏联对日宣战,8 月 14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以反法西斯盟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太平洋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重要作用。7 【正确答案】 甘地即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早年生活在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家庭。后就读于伦敦大学,获律师资格。18931914 年,他在南非的印度侨民中,多次运用非暴力的反抗方式,进行颇有成效的反种族歧视活动,并形成了甘地主义理论。甘地主义的理论属于“ 宗教道德型 ”民族主义。包括: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舍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
13、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 ,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瓦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领导了印度的四次非暴力运动,分别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和争取印度独立的运动,对英国的殖民主义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为印度的民族独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甘地被授予了“圣雄” 和“泰戈尔”的称号,表明了他被印度人民尊重的程度。8 【正确答案】 德国十一月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国爆发的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陷入空前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全面危机。1918 年 11月,基尔港水兵举行起
14、义,迅速席卷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1918 年 11 月艾伯特成立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该政府进行部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宣布保证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大赦政治犯、8 小时工作制和普选制等,继续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保留旧的国家机器和容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特权,阴谋解除无产阶级的武装,打击苏维埃政权,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此时斯巴达克联盟建立德国共产党。1919 年柏林工人的武装起义遭到镇压,德共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捕遇害。2 月国民会议在魏玛召开,制定了魏玛宪法,成立了以艾伯特为总统、谢德曼为总理的魏玛共和国。此后,慕尼黑工人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被颠
15、覆,革命结束。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部分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尝试由于条件不成熟而失败。此次革命锻炼了德国的工人阶级,支援了苏俄,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斗争。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9 【正确答案】 1861 年 2 月 19 日,沙皇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的宣言,这就是著名的 2 月 19 日法令。2 月 19 日法令共 17 个文件,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861 年2 月 19 日宣言、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赎买其宅园地、及政府协助这些农民把耕地购为私有的法令、关于省和
16、县处理农民事务的机构的法令、关于安顿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家奴的法令。此外,还有一些关于解决不同地区土地关系的地方法令、关于各种农奴工人的补充法令等。这些文件构成了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有: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成为市民或商人。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购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价格二三倍。赎金的 2030由农民支付现金,其余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需在 49 年内向政府还本付息。再次,为了管理农民,又规定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
17、,但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并隶属于地方行政政府。在村舍上面又设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负责处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地主的利益。同时,村社实行连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最后,在省、县都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1870 年在城市建立了杜马和自治局,1864 年还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10 【正确答案】 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是英国,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是霍布士和洛克。霍布士是唯物主义者,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并把它进一步系统化了。霍布士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思想家,出版了论政体和利维坦,论述了他的主要的政治社会思想,他强调国家的作用,拥护强有力的
18、国家权力。但没有用迷信来解释国家的起源,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否认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认为宗教是人类无知的产物,但又认为宗教可以维持秩序,在财产问题上;他是站在专制政权的立场上说话的。洛克也是一位唯物论者,继承和发展了培根与霍布士的理论,承认物体的客观存在,并认为思想及观念是客观物体在人类感官上发生作用的结果,但他是二元论者,观点在哲学上具有二重性。他的著作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反映了他的政治理论,有效地驳斥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洛克也支持社会契约论,但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提倡个人财产的合理性;提出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就包括了充分的自由、平等及私有财产
19、的权利;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三种,认为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机关,防止专政。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建立在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基础上,教育方法上认为应启发儿童的兴趣及理解力,发展创造性地思维和概括的能力。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和以魁奈为首的重农学派。伏尔泰对天主教会做了大胆的攻击,但又承认有必要保留宗教,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巩固社会秩序;他提倡自然权利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开明专制” ,认为“开明”的君主通过改革就可过渡到君主立宪制;要求改革刑法,反对刑法过于残酷;认为国家权利应由少数人即富人掌握。孟德斯鸠论证
20、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认为政治制度决定了法律的精神和立法的内容,他重视政治制度的作用,将政体分为三种类型,但反对三种政体以外的暴君政体。认为只有实行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者分开才能避免暴政,同时又提出了三个权利相互制约的重要性。卢梭不但是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生而是平等的、自由的,主张捍卫人民主权的思想,反对富人剥削、压迫穷人的不公平现象。其理想中的国家是一个小型的民主共和国,认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要求建立经常性的人民监督制度,并设计了一个社会经济改革方案,提议改革税制,征收遗产税和累进税等。狄德罗
21、的百科全书派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哲学的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他们在哲学上多半是唯物论者,但他们的唯物论是机械唯物论,缺乏发展变化的观点,在社会历史上是唯心主义。弗朗索阿.魁奈的重农学派系统地论述了重农主义理论,认为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国家的全部赋税都应由土地所有者阶级负担,提出鼓励资本家向农民租地,政府实行“放任政策 ”,允许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实行“单一税制”。11 【正确答案】 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尽快退出资本主义战争,为国内的建设争取时间,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条约虽使两国结束了战争状态,但俄国付出了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作为赔偿。而协约国的英、
22、法、美、日等国则妄图以武力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先后对苏俄进行了三次武装干涉,但最终都以失败收场。在这一时期,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进入 20 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对苏俄武装干涉的失败,苏俄同帝国主义进入了一种均势,开始了和平建交。1921 年苏俄同英国签订了英苏贸易协定,相互保证放弃任何反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和宣传、恢复贸易等。以此为契机,德国、挪威、奥地利、意大利、瑞典等国也先后与苏俄签订了类似的双边贸易协定。在 1922 年的热那亚会议上,苏俄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开辟了苏德长达 10 年的友好合作时代。到 19241925 年,资本主义各国纷纷从法律上承认了苏联
23、,除美国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同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20 年代后期,英国中断同苏联的外交关系,但未能带动其他国家一起联合反苏。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旧保留了和苏联的友好关系。30 年代前期,建立了法西斯统治的德国积极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苏联与德国的关系恶化。但苏联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深。1933 年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并形成了第二个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1934 年苏联加入国联,并于 1935 年同法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此后同其他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而为集体安全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30 年代后期,英法对法西斯势力推行绥靖政策,不愿同苏联真正的合作,试图将
24、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苏联与英法的关系恶化,而与德日法西斯势力达成协定,在欧洲于 1939 年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退出了反法西斯联盟,退出了英法的阵营。在亚洲于 1935 年同日本达成协定,承认伪满洲国。但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对日本的挑衅坚决回击。12 【正确答案】 20 世纪 30 年代,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作出的反应就是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作为一项长期推行的政策,绥靖政策有着深刻的根源,就英法两国而言,共同的原因有:第一,战后人民普遍厌战,和平主义盛行。一战给英法造成的巨大伤亡,使人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普遍厌恶战争,向往和平。这种和平主义思潮在
25、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政策的制定。第二,英法两国想靠牺牲东欧各国特别是苏联的利益来换取德国对其自身利益的尊重。就英国而言,它长期在欧洲推行“大陆均势” ,一战后总想扶持德国来牵制法国,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因而推行绥靖政策以扶持德国;当德、日、意法西斯逐渐走上扩张道路、向其全面挑战时。英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拥有许多利益的世界性殖民帝国,其实力却不足以维护所有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首先关心的是大英帝国本身的安全,企图靠牺牲一些局部利益来保住其根本利益,因此英国的绥靖政策是其战略摊子太多与其实力不足这一矛盾的产物;而且英国在 30 年代仍然坚持保守的财政政策,不敢应用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因而导致军费
26、严重不足,军事实力下滑,从而使得英国政府只能以外交上的绥靖政策来平息各种事件。就法国而言,他在一战后的外交活动基本上是建立在英法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每当它想实施其建立欧洲霸权的计划时,总会遇到英、美的联合反对,无法有所作为,不得不返回到英法合作的道路上来;而且法国是陷入经济大危机较晚的国家,也是在危机后恢复最慢的国家,持续时间比别的国家长,经济困难;与经济危机相伴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经济社会矛盾导致了整个 30 年代法国政局的分裂和动荡不安,内阁的频繁更替,使得法国不能形成稳定的、长期的对外政策,因而只能追随英国;当法西斯侵略势力日益膨胀时,英国坚定的走上绥靖道路,法国也只得尾随其后,执行绥
27、靖法西斯侵略的政策。三、论述题13 【正确答案】 19 世纪晚期,英、法、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在政治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政治特点:第一,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欧美各国均加强了官僚军事和警察机构,强化国家机器的镇压职能,并加强国家的干预职能。第二,行政权力的膨胀和加强。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各国议会都享有很大的权力,然而到 19 世纪晚期,议会的权利和作用开始缩小,行政机关的权利不断膨胀。第三,政府结构日趋完善。为了适应大工业化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的实现,清除腐败,提高工作效率,欧美国家都对政府结构进行了改革,特别是文官制度改革。第四,政治民主进一步扩大。
28、欧美各国在加强国家机器、稳固自己统治的同时,也逐步放宽加大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第四,两党制与政党政治的正式形成。在此期间欧美主要国家形成了两党制、多党制及其他形式的政党政治,他与议会制度共同协调,保持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局稳定。成因:第一,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阴暗面更加突出,社会不公正现象更趋严重,国民财富的剧增使两极分化更加悬殊,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劳动人民觉悟空前提高,伴随工人阶级政党和工会组织的建立,工人阶级已经成为有组织的、强大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第二,列强加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使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国家承
29、担的军事事务和职能日益加强。第三,19 世纪后期是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单靠社团或私人力量无法解决。第四,在工业化时代,政府工作的专业性更强了,但旧的政治体制弊病很多,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丛生。第五,由于资产阶级已牢牢掌握政权,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稳定,在政治上必须要更加宽容。第六,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社会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家用他们的知识为政府出谋划策,推动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工业化的要求。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资产阶级进行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14 【正确答案】 19001945 年间
30、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强,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频繁,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的中心地区由西欧转向了美国,美国取代了西欧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地区。首先,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交通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新的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使世界各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世界成为了瞬间可达的地域,而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使得发达国家向殖民地和其他国家大量的输出商品和资本,使得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使得经济全球化一步步深入。其次,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原有的世界秩序,国际秩序被重新组合,原有的封闭的殖民地体系被打破,封闭的市场被开放开来,使得殖民地的经济面向全世界的各个国家,而不仅仅是宗主国一个国家。再次,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得世界各地不再封闭门户,资本主义各帝国也将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开放,面向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使得经济的全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最后,美国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即使得美国远离战争的破坏,又使得美国在战争期间继续发展经济。在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没落的同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经济,从而形成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据优势,成为这一时段经济全球化的中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