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练习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1 谈谈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情况如何?表现出怎样的特点?2 谈谈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3 结合庾信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早年和晚年诗风的变化。二、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4 大历期间,自许为“ 五言长城 ”的诗人是( )。5 陆龟蒙的小品文主要收录在( )里。6 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是( )。7 细算浮生千万绪,_。8 宋诗中学习杜甫的风气是_开创的。9 山谷诗的基本特征是_和_。10 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11 王充文学观述要12 简述子虚赋与上林赋的内容。13 试析“三曹 ”诗歌在风格上的差异。14 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有哪
2、些?15 苏轼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创作上有何特色?16 杨维桢的“ 铁崖体” 诗是如何形成的 ?17 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18 九辩19 屈宋20 谏逐客书21 北地三才22 西洲曲23 气盛言宜24 沉郁顿挫25 文章四友26 气来,神来,情来27 三十六体28 辛派词人29 稼轩体30 元曲四大家31 爱情风月剧32 拟活本33 世情小说34 话剧中国文学史练习试卷 3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围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
3、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知识模块】 先秦文学2 【正确答案】 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通过此诗展现出屈
4、原杰出的艺术成就。(1)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义寸自我形象的描写。屈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备受打击,作者在长期政治斗争上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他一再克服这痛苦的经历,这是具有伟大心灵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够做到的。这种对未来的道路进行苦苦的探寻的心情在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所体现。这种情怀与伟大的人格,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峻洁、高大。(2)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他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
5、品中基调就是苦,感情核心卸是恋,这种苦恋使屈原在精神上经受着巨大的折磨,使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火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融进一种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如离骚中“惟昔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幕” ,表达出了作者的那种危机感与尤奈的恋之情。(3)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作者运用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奇诡动人,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乘坐美玉、象牙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上天人地的,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感情。屈原善于把神话传说与
6、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4)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独具特色的“ 比兴”的表现手法。 离骚突破了诗经中既有的“ 比兴” 手法,开辟了香草美人的典范。在屈原笔下,花鸟虫兽、日月风雷、仙灵神鬼、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诗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意象。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5)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极富开创性。他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不受形式的拘束,使诗的结构错综变化。离骚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
7、语来写,带有大量的 “兮” 字,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此外,离骚中含有不少散文化句式,大量运用“之” 、“乎”、“者”、“也”等语助词,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法形式,创造出了舒卷自如的新诗体,屈原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模块】 先秦文学3 【正确答案】 庾信一以出师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与徐陵的宫体诗号称“徐庾体” ,诗风伤于轻艳,同时大量奉和应景之作,一些诗作以摹景生动,造句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
8、特色。后期,42 岁奉命出师西魏被羁留,历仕西魏、北周,虽位高望重,但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图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形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对仗工整,语占精美,卢韵和谐。杜甫称“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又说他 “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指出了他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文学二、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4 【正确答案】 刘长卿【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文学5 【正确答案】 笠泽丛书【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文学6 【正确答案】 花间集【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文学7 【正确答案】 长于春梦几多时【知
9、识模块】 两宋辽金文学8 【正确答案】 王禹偁【知识模块】 两宋辽金文学9 【正确答案】 求生避熟 求雅脱俗【知识模块】 两宋辽金文学10 【正确答案】 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要有这样几种:(1)创世神话: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开天地。(2)始祖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3)洪水神话: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人民的积极意义杰出英雄就是鲧禹父子。(4)战争神话:最著名的就是黄帝和蚩尤之战。【知识模块】 先秦文学11 【正确答案】 (1)王充认为文章应具有“ 为世用” 的效用,这也是他对文学的基本认识。这一文学观同先秦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一脉相通, 然而,王充的“为
10、世用”的范围也传统的更广阔,在论衡中,以重视劝善惩恶作用的形式表现出来。(2)对“真美”的追求是王充的又一文学观。这一文学观在 论衡一书中很突出地体现出来,在“ 美” 和“善”的基础上,王充又把它同真结合起来,在统一认识美和善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这也是王充的美学意识和文学思想的独立性。(3)如果把历代有关质和文的见解概括为重质轻文、重文轻质和质文并重三种,那么王充就属于质文并重,他对缺乏内容性的形式美很反感,但对与内容相调和的形式美则非常肯定,认为那是文章应该具备的必要因素。【知识模块】 秦汉文学12 【正确答案】 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11、这两篇作品不作于一时。子虚赋作于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作于武帝召见之际,前后相去十年。两赋内容连属,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子虚赋写楚臣子虚使于齐,齐王盛待子虚,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猎。畋罢,子虚访问乌有先生,遇亡是公在座。子虚讲述齐王畋猎之盛,而自己则在齐王面前夸耀楚王游猎云梦的盛况。在子虚看来,齐王对他的盛情接待中流露出大国君主的自豪、自炫,这无异于表明其他诸侯国都不如自己。他作为楚国使臣,感到这是对自己国家和君主的轻慢。使臣的首要任务是不辱君命,于是,他以维护国家和君主尊
12、严的态度讲述了楚国的辽阔和云梦游猎的盛大规模。赋的后半部分是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评。他指出,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这种作法是错误的。在他看来,地域的辽远、物产的繁富和对于物质享乐的追求,同君主的道德修养无法相比,是不值得称道的。“彰君恶” 诸语表现出较鲜明的讽喻意图。上林赋紧承上篇乌有先生的言论展开,写出亡是公对子虚、乌有乃至齐、楚诸侯的批评,并通过渲染上林苑游猎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艺术地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表明作者对游猎活动的态度、对人民的关心。在上林赋中,亡是公以“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 一语起势,将全篇的意蕴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作者极写上林苑囿
13、的广阔,天子畋猎声势的浩大,离宫别馆声色的淫乐。描写上林苑的文字占据了作品的绝大部分篇幅,它以浓墨重彩,生动地描绘出庞大帝国统治中心前所未有的富庶、繁荣,气势充溢,信心十足;通过畋猎这一侧面,写出汉帝国中央王朝在享乐生活方面也独具坚实丰厚的物质基础。作品描绘出一幅天下大治的盛世景象:“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此处所展现的景象同前面所描绘的上林巨丽之美有着本质的差别。这里不渲染地域的辽阔、物质的饶富、气势的充溢,而是突出了道德的、政治的潜在力量和功效。于是,天下大治的理想社会又成为对上林巨丽之美的否定。在上林赋中,作品的宗旨
14、得到进一步升华。亡是公所描绘的盛世景象成为“猎乃可喜”的前提条件。他不再停止于乌有先生所力主的对道义的追求,而是从天子对后世子孙的垂范作用,从天子对人民、对社稷所负使命的角度,看待畋猎之事。他要以自己构想出的盛世蓝图及对畋猎的态度诱导君主,以达到讽谏的目的。子虚赋、上林赋对楚国云梦和天子上林苑的辽阔,两处物产的丰富,特别是对天子畋猎的声势,作了极其夸张的描绘,使之超出事物的现实可能性。这样极度夸张的描写赋予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超乎寻常的巨丽之美。同时,在司马相如的笔下,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正的艺术旨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义即讽谏作用的依归,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中国 文学史 练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