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采访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5 及答案与解析1 围绕以下提供的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清华大学 2005 研)(1)今天上午 10 时,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假设你是一名前来采访的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开始前 15 分钟,你得到了下面这篇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的讲话稿,请你认真阅读后拟 2 个问题,准备向朱庆生提出。(2)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你打算围绕中国新型农利合作医疗工作这一话题做一篇深度报道。请你就以上讲话稿所提供的信息,选择你认为最有新闻价值的报道角度来制定一个报道选题,并说明选择该报道角度的原因,不要超
2、过 100 字。(3)基于你的选题,你计划专访哪 5 个人? 分别在 50 字内阐述清楚你选择这些人的理由。此外,请你为每位采访对象设计 2 个问题。(4)请你就以上讲话稿所提供的信息,从另外的报道角度再制定两个不同的选题,并对这两个选题所针对的受众群体分别用 50 字左右做出简要的分析。2 假如你要报道一位同性恋者的故事,你可能用什么办法避免现场的尴尬并向他(她)提出一些敏感的问题 ?你的前三个问题将会是什么?( 中山大学 2010 研)3 采访提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0 研)奥巴马访华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结束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谈后共同会见数百名中外记者。如果你在现场,请写出记者提
3、问。4 某市报记者接到举报,说是一种市面上畅销的食品中,添加剂的含量超标。这个结论是某区的卫生防疫站检验出来的。该记者闻讯去某区的卫生防疫站采访,并取到相关的检验数据,于是便以一种“不健康食品” 涌入我市的醒目标题在市报上报道了一条独家新闻。该新闻又被其他媒体转载和转播,致使这种食品的销售一落千丈。愤怒的食品厂家将该市报告上法庭。后经有关国家质量部门的抽检,这种食品中添加剂的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检验数据之所以产生差错,原因在于区卫生防疫站的化验员在检验数据中算错了一位小数点,使得添加剂的含量凭空扩大十倍,使人误以为超标,市报因此败诉。(北大 2005 研)请回答下列问题:(1)记者闻讯去
4、区卫生防疫站采访对不对? 为什么?(2)记者在采访报道中有没有错误? 为什么?(3)记者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5 北京时间 12 月 12 日多哈亚运会男子 110 米栏决赛中,刘翔以 13 秒 15 成功卫冕,这个成绩还打破了刘翔自己保持的 13 秒 27 的亚运会纪录。如果你是在场记者,新闻发布会你提的问题是什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研)(背景提示: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冠军;2006 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上以12 秒 88 打破了沉睡 13 年之久、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 12 秒 9l 的世界纪录。)6 突发事件报道策划(人大 2002 研)材料:刚刚得到一个消息,
5、陇海铁路线上发生了一起火车与汽车相撞的事故,由西安开往宝鸡的客车与一辆由南向北行驶的小型货车在西安三桥镇孙家围墙监护道口外相撞,货车司机受伤。假定你是西安电视台的记者,台里要求你就这个事件做一组电视新闻组合报道。请说明对这一突发事件报道的设想,并写明其余报道的意图及各条之间的互动配合关系。请将每个报道的具体做法,包括主要内容、镜头设计、同期设计、采访对象、同期采访问题等写成较详细的报道提纲。7 剖析一家新闻媒体关于一次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8 现场观察(上交 2007 研;中央民大 2005 研;复旦大学 2003 研)9 追踪采访10 非突发性事件11 旅途通讯12 隐性采访(南开大学 201
6、0 研;江西师大 2009 研;上海财大 2007 研;中国政法大学 2007 研;云南大学 2004 研;兰州大学 2002 研)13 试论采访中的提问艺术。(人大 1996 研)14 试论采访中,对待陌生的采访对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拆墙”?(厦门大学 2011研)15 记者在采访中进行现场观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人大 1997 研)16 简述隐性采访及适应的范围。(湖南大学 2007 研)17 简述隐性采访的利与弊。(中国政法大学 2008 研;西安交大 2007 研)18 结合实际分析当前电视新闻中大量使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电子科大 2011 研)19 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电视台可以使
7、用隐蔽拍摄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中国传媒2011 研)20 请阐述你对隐性采访的法律制约和道德制约的理解。21 记者采访中需要记录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暨南大学 2005 研;华科 2003 研)22 简述录音采访的特点及其采访要求。(中国传媒 2011 研)23 开座谈会有哪些好处?24 现场观察对新闻采访的重要作用。(中央民大 2009 研;兰州大学 200l 研)25 简述现场报道对记者的专业要求。(中国传媒 2006 研)26 急报、缓报、不公开报各自的适用情况有哪些?27 隐性采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隐性采访这种方式?28 怎样正确处理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的关系?29 运用隐性采访这种方
8、式应注意哪些问题?30 记者为采访报道服务而积累资料的几种不同表现情况是什么?新闻采访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5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1) 请问朱副部长,既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很多人从中受益,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经验,那为什么没有快速地在全国推广开来,而是继续实行试点?推广工作是否遇到了财政困难?国家如何保证农民会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信心? 如何保障这些资金的安全?医疗合作的资金是以什么方式管理的?(2)报道选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选择该报道角度的原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为了解决 7 亿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而实行的新的医疗制度,它
9、较之于以前的医疗制度,有了相当多的改进,报道其“新”也就是抓住了它的新鲜性和重要性。(3)专访对象: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负责人。理由:对现阶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整体情况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有最权威的信息。问题:从总体上介绍一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原有医疗制度的区别?现有试点活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专访对象:试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负责人。理由: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基层的实际运作情况,了解其在基层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基层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和推广?新制度实施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遇到了什么困难?专访对象:试点乡镇村
10、的医疗机构负责人。理由:通过采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际参与者,可以了解到新农合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前后医院的收益情况。针对新农合,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了哪些措施?专访对象:参与新农合的农民。理由:他们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直接受益人,从其最直接感受可以反映出新农合执行的情况,及带来的变化。问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前后到医院看病的次数和花销的对比。期待这一制度在哪些地方有所改进?专访对象:尚未参加新农合的农民。理由:通过对还没有参加新农合的农民的采访,可以了解到新农合的普及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问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否知道或是了解?如果有条件
11、是否会加入这一制度,原因为何?(4)选题一:有无合作医疗两个患病农民的迥异境遇。分析: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来解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变化,能够吸引到广大的农民成为新闻的受众群体。选题二:探访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基金管理状况。分析:针对当前人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为关心的问题,设置这一选题,不但可以吸引上级对这一报道的关注,也满足了普通民众的知情权。【知识模块】 访问规程2 【正确答案】 (1)在采访同性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采取一些措施,避免采访现场的尴尬。在拍照和保密的问题上,采访本人时应当避免拍照或者只拍侧面和背面,同时避免询问真实姓名,一般他们对于拍照和写下姓名比
12、较敏感。如果拍照或询问真实姓名的话很难获得他们的配合,也不容易获得真实的信息。在报道时尽可能不要太过详细透漏具体地点,因为这些信息不仅对他们,有时对当地政府部门也比较敏感。采访时应当让被采访者明确将来的报道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被采访者的名字及照片(是否完全公开或打上马赛克)是否被刊登或以何种身份被刊登,这对于避免将来出现纠纷非常重要。采访中避免片面理解,写作中避免断章取义,丢掉必要的前提和假设。避免对被采访者存在偏见和歧视,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避免带有主观性的态度。措辞应当准确和谨慎,避免歧视性的语言和导向,如果可能,可以使用同人圈的特殊用语。采访地点的选取可以由被访者决定,这样可以使得被访
13、者能够在自己更加熟悉、更加放松的环境和氛围中接受采访。(2)我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小王,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其实,大家都知道,许多人对同性恋群体还有许多不了解,甚至是误解。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是出于什么原因,愿意接受我的采访的?人们对同性恋群体有许多称谓,比如说:同志、同性恋、酷儿你比较能接受的是哪一种? 为什么?您是从什么时候确定自己的性取向的? 能跟我分享一下当时的情形吗?【知识模块】 访问规程3 【正确答案】 奥巴马访华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结束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谈后共同会见数百名中外记者。如果你在现场请写出记者提问。答:主席您好,总统您好。我是新华社的记者,我有
14、两个问题分别向胡主席和奥巴马总统提出。第一个问题想请胡主席回答:胡主席您好。美国新一届政府就职以来中美关系有了一些新发展,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吗?第二个问题想请奥巴马总统回答:奥巴马总统您好,在之前的会谈中,您提到:“美方愿在过去三十年两国关系取得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繁荣,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接下来的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您期待中国和美国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的提问结束了,谢谢两位。【知识模块】 访问规程4 【正确答案】 (1)记者在接到举报后,立即闻讯去区卫生防疫站进行采访,这是不恰当的。记者首先要对举报人员进行采访、核
15、实。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清楚这样几个问题:举报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举报人可能会因为隐私安全问题拒绝提供一些信息,但是,记者要尽量核实该举报人的信息。如有必要的话,记者可以向举报人确保其个人详细信息不会直接报道,会采用化名的形式报道。举报人购买问题商品的详细信息,包括购买时间、地点、数量等。举报人在区卫生防疫站获得的详细检验报告。记者对该举报信息的重视,表明了记者具备了充分的新闻敏感型。因为举报涉及到人们普遍关注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再加上该食品是市面上畅销的商品,更能引发大众的关注。(2)记者在采访中存在错误,主要是两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核实的工作不到位。记者在接到举报后,并未对举报人
16、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这可能会造成信息获取的偏差。再加上记者到去防疫站去采访,只是重复取得了检验数据,并未对数据进行核实。记者应该再次在其他的销售点购买该类商品,并将问题食品和重新购买的商品送到市一级的卫生防疫站进行检验,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如果结果显示两次购买的商品都存在问题,那么记者应该报送相关国家质检部门。采访不全面,报道不平衡。记者只采访了区卫生防疫站,其他的对象,包括举报人、其他消费者、质检部门、厂商企业都没有采访,导致了报道的片面、不客观。(3)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充分核实各种信息,包括新闻线索、采访对象的谈话及其提供的资料。此外,记者还应该在采访中,平衡采访对象,既要采访消费者一
17、方,也要采访质检部门,还要采访该商品的生产厂商。这样,给每一个部门都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保证了报道的全面、平衡,也使得报道更加经得起推敲和质疑,保障了记者和报社的安全。【知识模块】 访问规程5 【正确答案】 刘翔你好!今天你赢得可以说是很轻松。虽然打破了亚运会记录,但与你今年的最好成绩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请问,这是因为缺少对手,心情放松所致,还是战略战术上的一种安排,为即将到来的国际大赛调整状态?【知识模块】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采访6 【正确答案】 (1)记者抵达现场,从现场发稿,显示其真实性和时效性。镜头设计:a全景:车祸发生的惨状和现场救援等情况;b中景:被撞的车,现场的血迹;c特写
18、:在场的乘客的惊慌的面孔;d同期配以记者对此的目击感受。采访对象:a事件亲历者:车祸是怎么发生的? 车祸发生时车上的情况怎么样 ?车祸发生时的瞬间感受;b现场目击者:描述一下当时所看到的情况;c正在救援的工作人员:救援情况和已知的伤亡情况。(2)到医院采访伤者和医生。镜头设计:a全景,紧张的救援场面;b中景,某个病房的救治场面;c近景,伤者的状况;d配以医生和能够接受采访的伤者的同期声。采访对象:a问医院相关负责人:医院接收了多少名车祸的伤者? 目前他们的伤势如何?b问伤者: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形和感受。(3)采访当地政府官员、宣传部门人员,报道当地政府采取的各种应急和救助措施;公安、消防、安监等
19、相关部门或单位,了解事件的现场救助、伤员安置等方面的详细情况。镜头设计:画面人物采访配以同期声,及电话连线采访。采访对象: a问救援活动的负责人:现在的整体救援活动的进展,投入到的人力物力,及事故造成的损失。b问政府相关负责人:政府针对这一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应急和救助措施有哪些?事件现场周边群众生活所受影响、恢复正常的情况等。如注意疏散人员的返回情况、当地学生恢复上课情况等。通过(2)、(3)追踪事件进程,完成对整个事件发展全过程的反映,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时间的最新进展。(4)跟踪报道事件的调查过程,主要通过采访调查事件的人员、部门,以及相关知情者,及时报道事件原因及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情况。必要时
20、,对事件进行反思,挖掘事件本身对社会的警示意义。镜头设计:人物采访配以同期声和资料画面。采访对象:a问调查负责人:调查工作的进展,引起车祸的主要原因。b问相关专家:遇到这种情况时的紧急避险知识和措施有哪些。【知识模块】 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7 【正确答案】 示例如下:目击者称海地 7 级强震至少造成数十人伤亡路透社 1 月 12 日报道,在海地当天发生里氏 7 级强震之后,路透社驻该国的一名记者称,首都太子港市内不少建筑物倒塌,有居民被压在瓦砾之下。路透社记者约瑟夫.德尔瓦说:“所有东西都开始颤动,人们开始尖叫,房屋开始倒塌出现了很大的混乱。”德尔瓦表示,他本人看到在瓦砾下至少有数十人死伤,废
21、墟还造成太子港市内道路堵塞。惊慌失措的市民绝望地试图空手从瓦砾中挖出被埋的人员,或是四下搜寻失踪的亲人。分析:目击者称海地 7 级强震至少造成数十人伤亡是一篇简短的消息,主要报道海地地震后的状况,该事件属于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第一段主要传达了两个消息:一是海地地震为 7 级;二是透社驻海地的一名记者称首都太子港市内不少建筑物倒塌,有居民被压在瓦砾之下。第二段是一句直接引语,很生动,很真实,容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具说服力。第三段是两句间接引语,照应题目“至少造成数十人伤亡” ,同时,还概括了总体的情况“惊慌失措的市民绝望地试图空手从瓦砾中挖出被埋的人员,或是四下搜寻失踪的亲人” 。【知识
22、模块】 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8 【正确答案】 现场观察是指在现场捕捉细节,要着重抓那些与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和事件有关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为表现主题服务的细节。只有这样的细节,才是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现场是新闻事实存在的依托和表现形态。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现场。现场观察的内容与方法应注意这样几点:(1)对事物现场的基本情况(即与所采访的新闻有关的基本事物)和现场的情景、气氛等要观察清楚。进行现场观察时,记者一定要注意对现场进行“宏观” 的观察,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形象地认识和把握新闻事物。(2)对事物的 “动态“和细节要注意观察。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有留心观察对象的“动态” 和细节
23、,才能把所观察的事物看“活”,看出特色来,写出的报道也才会生动、感人,富有“立体感”。这也是检验记者会不会观察的一个主要标志。(3)要注意学会 “透视”。这就要求记者开动脑筋,过细地察看,从事物的现象中察出其本质,从局部的事物中察出其全局所在,从事物的现状中察出其未来发展,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中察出其蕴含的“ 重大意义”,等等。(4)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观察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观察也是不同的。因此,现场观察时记者要选择好观察的位置和角度,以利于对全场情况和重点观察对象(人与物)的全面、准确的把握。同时要注意根据采访任务和观察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知识
24、模块】 善于观察9 【正确答案】 追踪采访,是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的悬念、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对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的采访,也是着眼事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它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追踪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追踪采访是采访深入的一种表现,从采访环节而言,着眼点在追踪,追个水落石出。【知识模块】 追踪采访10 【正确答案】 非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人们预知的、安排好的、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事件。如 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开国大典,1997 年
25、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都是非突发性事件。【知识模块】 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11 【正确答案】 旅途通讯是以“记地” 为主体,通过记者游览、参观、考察等方式,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编缀成篇的一种通讯。旅途通讯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但与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相比,其内容更加绚丽多姿,形式更加多样化。旅途通讯不仅包括了旅游通讯,而且包括了非旅游通讯,是兼具写人写事的通讯,是风貌通讯中的一种。今天的旅途通讯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中外文化交流价值和美学价值等五种价值。【知识模块】 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12 【正确答案】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
26、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界又把这种采访方式通俗地称为“秘密采访” 或“暗访”。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隐性采访是隐藏记者的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要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知识模块】 隐性采访13 【正确答案】 记者提问与采访对象作答,实际是在进行一场谈话,既是谈话,就必须受“谈话法 ”的基本方法支配。记者
27、采访的目的在于了解情况,提问则是了解情况最直接、最简捷的方式。问题提得好,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也可能滔滔不绝;反之,极善言谈的采访对象也会守口如瓶。因此,提问是谈话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提问艺术是记者谈话艺术的概括和集中。什么样的提问才是好的提问呢?这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根据采访的实践经验归纳,善“问”一般有这样几条要求:(1)要问得自然。这是指提问的态度和气氛。记者的提问,一方面应注意态度要诚恳、亲切,切忌用“ 高人一等 ”的口气发问;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提问要在交谈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出,而不要采取生硬的、直通通的“审问” 方式发问。(2)要问得合适。这是指提问的目标指向。记者的提问,应该是向对象提出
28、只有他本人回答才最合适的问题。如果提的问题,由对方回答不合适,当然不要提;提的问题,由谁来回答都合适,那也没问出水平来。(3)要问得关键。这是指提问的内容。要问得关键,首先应注意提的问题要具体。访问的目的是要得到具体的事实及其材料和观点,如果问题提得太“空” 、太“大”,对方就不好回答,甚至摸头不知脑,这样就无法达到访问所预期的目的。(4)要问得有策略。这是指提问的战略战术。记者的提问,既要围绕访问目标,尽量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依逻辑顺序先后提出,避免开“无轨电车” ,东拉西扯,令对方无所适从;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灵活机智,要因人因事因具体情况而异,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方法,掌握好提
29、问策略。(5)要问得简明。这是指提问的表达形式。记者的提问,既要明白无误,让人容易理解,又要注意简练,切忌罗嗦。否则,不仅不适应采访这种时效性很强的工作的要求,还常常会使对象感到不耐烦。尤其是对一些高级领导人或者社会名流的访问,往往是见缝插针进行的,提问一长,就“插” 不进去了。【知识模块】 访问规程14 【正确答案】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记者在采访陌生人时,事先一定要设法尽快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有所了解,并尽可能研究之,多熟悉一些情况。至于要熟悉、研究到什么程度,熟悉、研究哪些内容,则要具体根据不同的采访目的和不同的采访对象来决定。一般而言,要注意熟悉和研究与对象有关
30、的背景材料。还要事先搜集有关采访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并且下一番功夫研究这些材料,以取得与对方交谈的“对等资格” 。如果采访对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采访的目的又是要报道对方工作方面的成就,记者就要学习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了解对方的主要成就和工作的意义。(2)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新闻采访来说,良好的对话环境不是指优越的物质环境,而是指方便记者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氛围。记者采访陌生对象时,应当尽量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3)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因为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31、会出现差异。记者应当针对各阶层人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提问。记者既可能采访当权者,也可能采访弱势群体。作为采访对象,他们都是在为记者提供新闻素材,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在采访提问时,要保持平等的心态。要不卑不亢地面对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持关怀和平等心态。(4)善于倾听,在倾听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倾听能帮助记者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现象形成的背景和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善于倾听使记者不仅能听出语言表层的含义,还能透过语言看到人物的内心。面对采访对象的叙述记者需要保持耐心,用心倾听的状态会给采访对象造成一种良好的谈话气氛。(5)善于观察,发现采访对象细微的表情变化和采访环境中
32、的细节。在正式提问之前,记者在现场的观察所得可以成为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交流的话题。在记者感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出现困难时,尤其是面对陌生的采访对象,也可以利用对现场的观察,以寻找话题来引导采访对象对自己产生好感和信任。(6)掌握采访的主动权。记者在访问时要有很强的主动意识,要努力去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从传播学的意义来说,记者在访问时,采访对象的态度、表情、答话等,实际上都是对记者发出信息的一种反馈。记者应当及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自己,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要善于引导、启发对方边谈边动脑筋,思考一些问题,从而谈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材料,谈出一些真知灼见。(7)实现双向交流。访问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记者与
33、访问对象之间要形成一个相互传递信息的通道。只有依靠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访问取得成功。记者不但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出访问对象的谈话,而且要随时对访问对象的谈话作出反应,以便促进谈话。(8)选择合适的访问场所。人在不同的环境、气氛里同他人谈话,往往会有不同的情绪,这对于能否专心致志讨论一件事情,能否畅所欲言,是很有影响的。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访问场所,能让双方都静下心来,形成融洽的谈话气氛,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知识模块】 访问规程15 【正确答案】 记者在采访中进行现场观察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事物现场的基本情况(即与所采访的新闻有关的基本事物)和现场的情景、气氛等要观察清楚。进行现场观察时,记
34、者一定要注意对现场进行“宏观” 的观察,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形象地认识和把握新闻事物。(2)对事物的 “动态”和细节要注意观察。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有留心观察对象的“动态” 和细节,才能把所观察的事物看“活”,看出特色来,写出的报道也才会生动、感人,富有“立体感”。这也是检验记者会不会观察的一个主要标志。(3)要注意学会 “透视”。这就要求记者开动脑筋,过细地察看,从事物的现象中察出其本质,从局部的事物中察出其全局所在,从事物的现状中察出其未来发展,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中察出其蕴含的“ 重大意义”,等等。这样的观察,才 “深”,才“ 透”,才不至于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也不至于让有价值的新闻
35、素材从身边溜走。(4)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观察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观察也是不同的。因此,现场观察时记者要选择好观察的位置和角度,以利于对全场情况和重点观察对象(人与物)的全面、准确的把握。同时要注意根据采访任务和观察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诸如鸟瞰法(即站在适当的制高点上,放眼观察事物的全体,以获得事物的总和)、细察法( 即“ 下马观花”,仔细地观察事物的一个点、一个镜头、一个局部,以获得具体、典型的材料和细节)、步移法(即随着事物呈现的不同画面,移动观察的视点和位置,一点一点地看,或者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看,以对事物作多方位、多层次的了解)等。【知识模块】
36、善于观察16 【正确答案】 (1)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界又把这种采访方式通俗地称为“秘密采访” 或“暗访”。在今天,隐性采访已被新闻界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隐性采访一般可细分为体验式采访和伪装式采访两大类。体验式采访指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例如记者以普通购药者的身份,到药店了解处方药物的销售流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这就是记者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进行的体验式采访。伪装式采访即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例如,在广东电
37、白县高考作弊案中,记者就伪装为愿意高价收购高考答案的人,以接近传送答案的犯罪嫌疑人。可以想见,如果不使用这样一种伪装的方式,是很难接近警惕性颇高的犯罪嫌疑人的。(2)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寻找线索和线人; 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 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确定采访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 贴身暗访;获取必要证据;隐性采访中的观察;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3)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它适用的范围包括:为了揭露社会不良现象或不道德行为,使用显性采访的方法无法达到目的,此时记者可以考虑谨慎地使用隐性采访
38、手段。为了获取一些犯罪团伙,如毒枭组织、传销组织,或犯罪活动,比如毒品交易、买卖假文凭、私刻公章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罪证,如果记者公开身份和采访目的,不仅不能采访到需要的素材,还可能遭遇生命危险。这时,记者只能采取隐性采访。【知识模块】 隐性采访17 【正确答案】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界又把这种采访方式通俗地称为“秘密采访” 或“暗访”。(1)隐形采访的优势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显性采访的办法不灵,采访对象不仅不会推心置腹地同记者讲真心话,反而心生疑窦,设置种种障碍来对付记者,使记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
39、在这种时候,隐性采访这种方式能达到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有时候,对某些人或事,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两种方式均可用,但隐性采访能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收到更好的效果。(2)隐形采访的弊端不少隐性采访是有一定危险的,记者需要有勇于“ 人虎穴”的精神,但记者也要善于保护自己。因此,对某些危险性大的隐性采访,记者要向编辑部领导报告,认真研究对策,行动以两人以上为宜,还要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保护,不要孤军深入。记者的体验式介入,可能影响新闻的客观性。比如,有的记者为了刺探和揭露某些犯罪团伙的内幕,像公安部门的侦察员那样打入犯罪团伙。这种“介入” 不但有很大的危险性,而且事件本身也会因为记者的加入而难于保持原样
40、。侵犯隐私权的问题。比如,电视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采取“ 偷拍”的办法。“偷拍 ”的概念和抢拍、抓拍是不同的,因此更要注意不要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不能借口隐性采访,任意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3)隐性采访的使用范围采访对象可能因公开采访而作假。采访对象由于主客观原因而不愿接受公开采访。公开采访可能引起采访对象的紧张。【知识模块】 隐性采访18 【正确答案】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的采访。
41、(1)隐性采访的利在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隐性采访是一种频繁使用的特殊采访方法。它可以使记者获得通过正常采访无法获得的素材,因而受到记者的青睐。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新闻事实比较周详,舆论监督的力度也比较大。同时,周详的新闻事实也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隐性采访的线索大多来自社会成员的举报,社会各阶层成员及时全面地向新闻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线索,形成全民参与。隐性采访也是受众欢迎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受众有较高的接受兴趣。(2)隐性米访的弊容易导致记者伪造身份。例如为了了解某公司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记者伪造身份,冒充无业人员前往应聘,与之签订劳
42、动合同。这种伪造身份不同于不公开身份,不公开身份是记者以普通人身份从事某项活动,如作为乘客了解售票员的服务态度,或作为病人查看医疗人员的工作质量。而伪造身份是把自己扮成一个特定的人员,这样往往会扰乱公共秩序。容易导致记者虚构事实。如为了测试报警系统的反应,记者假称自己在某地遭遇歹徒,观察警力的配备是否充实,反应是否敏捷,而伪造身份、虚构事实,这是一种欺骗行为,它本身就带有违法性。容易导致对他人的骚扰。例如调查微波炉生产厂家售后服务的承诺能否兑现,大雨天要求厂家派员前来检修,检修人员上门后才发现自己被愚弄。还有,为了检查夜间急救的服务质量,拨打急救车的热线电话,以此来计算到达时间,却不考虑这样做
43、很可能会延误对其他病人的抢救。凡此种种,都是对公共生活的侵扰,违背了关注和促进公共利益的本意。(垒)助长了受众的偷窥心理。无论是电视,还是平面媒体,隐性采访主要就是通过偷拍、偷录、偷听等手段获取社会素材。这些手段的运用,无形中构建出一个对读者、对听众仿佛无处不在的“象征性现实” ,而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 主观现实 ”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长期地、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观。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隐性采访的长期广泛使用,虽然树立了一些名牌栏目和以尖锐著称的报纸,受到了民众的欢迎,提高了媒介的信誉。但也正是隐性采访构成了对媒介公信度的威胁
44、。一方面隐性采访频频侵权。另一方面,造成了媒体的“双重标准”。媒体可以运用偷拍偷录的隐性采访方式,也可以假冒身份去欺骗被采访的人,却不允许被采访对象有欺骗行为;还有的报纸电视,对社会的偷窥行为进行批判,自己却毫不顾忌地使用偷拍偷录;媒介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进行道德审判,却从来不对自己进行道德审判。媒介的这种双重标准,引起受众的反感,大大降低了媒介的公信力。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隐性采访较于显性采访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真实性更强。它所带来的那种真实感是受众无法抗拒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最大的优势上,隐性采访陷入了一个“ 怪圈 ”这样得来的材料就客观了吗 ?公正了吗?甚至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眼见为实
45、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副教授斯托金认为,目击者的叙述虽然比道听途说更加可信,但并不总是可靠的。在隐性采访中,观察是一个主要方面,但感性的真实往往不能代替理性的真实。“偶一为之” 或者“惊鸿一瞥”都可能使获得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如果记者再缺乏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理性分析,即使是用了隐性采访法,他所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知识模块】 隐性采访19 【正确答案】 隐蔽拍摄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隐蔽拍摄是电视新闻记者获取一手新闻素材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进行
46、揭露性报道时。我认为,在以下情况下电视台可以使用隐蔽拍摄的方式报道新闻:(1)为了拍摄社会不良现象或不道德行为,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认证性。新闻记者被称作“ 社会的良心 ”,对于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和不道德的行为,法律无法约束,而新闻媒介可以进行舆论的批评和引导。在拍摄这些问题的采访中,假如记者公开采访意图,将难以拍到具体的事实,而电视采访又必须拍到具体的画面作为实证,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电视记者可以谨慎地使用隐蔽拍摄。(2)为了抓取罪证。在拍摄违法犯罪活动时,为揭示犯罪活动以及避免记者采访的危险性,可以使用隐性采访。比如采访毒品交易、买卖假文凭、私刻公章等违法犯罪活动时,如果记者公开身份和采访目
47、的,不仅不能采访到需要的素材,还可能遭遇生命危险。这时,记者只能采取隐蔽拍摄。(3)在公共场合为保证采集的形象素材生动真实、避免镜头前的紧张和不自然,电视记者在不针对“ 个人”的前提下可慎重选择隐蔽拍摄:如拍摄市集活动,市井日常生活,在广场、街道等公众场合,可以隐蔽摄像机拍摄。(4)电视隐性采访在正面报道中使用,具有特别效果。由于被采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电视采访,他们在镜头前的真实表现比正常的采访更具说服力。在对正面报道的隐蔽采访中,应注意必须是公众场合。【知识模块】 隐性采访20 【正确答案】 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
48、。(1)隐性采访的法律制约利用法律限制来实现对隐性采访的规范,其有效性来自于法律本身固有的强制性特征。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新闻法,对隐性采访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隐性采访没有法律限制。隐性采访的工具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的保护,严禁使用国家安全法所禁止持有、使用的特殊器材进行偷拍偷录。在这方面记者不享有特权,现在记者使用的采访器材越来越先进,要注意避免触犯国家法律。国家机密不受隐性采访的伤害我国的保密法等许多法律,都对国家秘密的保护作了具体规定。这里的国家秘密,包括国家的政治秘密、经济秘密、技术秘密等多方面。新闻出版保密规定对新闻保密问题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隐
49、性采访不能泄露商业机密新闻媒体的工作是传播有价值而且应该为公众所知的信息,但同时新闻工作也负有严格的保密责任,这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公民的隐私权不受隐性采访的伤害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权利不受侵害,民法通则也作出了类似规定。侵害隐私权是隐性采访被指责最多的地方,记者在采访中要区分采访地点是公开场合还是秘密场合,采访对象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公民,并在实践中把握其中的区分度。必须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常需作特殊处理,如采用匿名和在电视节目中用马赛克处理其面部图像等。(2)隐性采访的道德制约公共利益原则。隐性采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定位于维护公众的利益。维护公众利益是记者和媒体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确定是否有必要用隐性采访手段的标准。公正原则。记者在选材和立意时应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事件,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不平等、违法乱纪和消极腐败现象,并从法理和道义角度加以批判,促进社会公正。善意原则。隐性采访的直接结果往往是曝光社会的阴暗面,但是暴露社会的阴暗面并不是隐性采访的最终目的。真实原则。隐性采访涉及的多是违法乱纪等社会弊病,在采访的过程中常常遇到意想